正在阅读:

“未来医院”来了!上海将推出“便民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未来医院”来了!上海将推出“便民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

以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为技术支撑、以数据为驱动的“未来医院”正全方位引发一场医疗场景的“便民革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赵茜

“滴……李先生您好,请入室就诊。”

2022年1月6日下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门口,伴随着市民患者体验官李先生向智能识别系统展示电子医保卡二维码的动作,一声清亮的语音提示响起,指引李先生进入诊室,几乎同一时间,李先生的过往就医记录和健康档案已经传输到了诊室内的显示屏上,医生可以通过面前的一站式工作站电脑显示屏了解患者的情况,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面前的专属电子屏了解到医生开立的检查项目和药物明细,并即时扫码完成费用支付。

医患双方“一人一屏”,这看似小小的改动,却将繁琐的就诊流程简化于一间诊室之中,增加了患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也投射出数字化产品在医疗场景广阔的便民为民空间。

“我们第一人民医院在数字化便捷就医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10年了,过去的10年中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像5G、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我们相信未来的10年肯定也会有,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我们的医疗服务领域,把它变成一个特色场景去打造。”上海市一医院信息处处长傅春瑜在采访中表示。

这样的场景建设正日趋成熟。站在市一医院的“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中,入目的不仅仅是几块“给信息做加法”的交互屏幕,还有医院以患者体验、患者视角为出发点所塑造的关于“未来诊室”的无数种可能性:无桌腿的悬浮式诊桌设计让患者感觉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全无隔阂,医生背后的墙壁也不再是单调的“大白墙”,流水淙淙的小溪和随风摇曳的竹林虚拟投影让人心旷神怡,反白的图片灯既可以放上传统胶片进行查阅,也可以通过视频线连接工作主机站直接上传数据,甚至患者带的优盘和光驱都可以插入外设直接查阅……

“‘未来诊间’的设计理念是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干扰因素,让医患双方都能专注于诊疗本身。”傅春瑜告诉记者,“因此我们从诊室的核心,也就是诊桌开始改造,发起了‘未来诊桌革命’,将就诊流程中所需的硬件、软件、节点全部重新整合、优化,并以诊桌为起始点延伸开去,进行重列,每一个新环节背后都有着信息技术的支持。” 

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和物联地精密运转就为医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其中一个环节为例,在医生确定检查项目后,“资源排程”系统就开始了庞大的运算,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综合考虑是否需要空腹、是否存在先后顺序等因素,自动计算出最佳的医技排程,住院安排和门诊手术同样也可通过这一系统计算出“住院排程”和“手术排程”的最优方案。

更有趣的是,诊室内的给皂机学会了“计数”,不仅能统计医生一天内使用洗手液的频次,还能结合医生接诊患者的次数,通过物联网反馈到主机,并判断医生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是否达标,这对于院感防控极具参考意义。

1月6日,“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医生正在接诊。摄影:赵茜

“未来诊室”只是医疗领域数字化转型的缩影,这背后,“未来医院”的正逐渐从规划到落地,一步步成为伸手可触的现实。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界面新闻记者记者体验了多个数字化场景,了解到医院正在打造全流程(诊前、诊中、诊后)、全要素(人、财、物、数据)、全人员(患者、医护、管理者)的全方位智慧患者服务体系。

在诊前,智能预问诊系统使患者可通过手机自助回答医生设置的问卷,并通过诊疗系统一键导入其电子病历,当患者刚踏进诊室时,接诊医生已可在系统内收到患者之前在线提交的病情主诉。

在诊中,医院不断优化、扩展“X+就医全流程服务”,据市一医院患者体验处处长柴双介绍,该系统覆盖了在线诊疗及线下诊疗两大流程体系,包括了“互联网医院”与“智慧就医导航”两大模块,下设“健康管理人云陪诊”“健康档案”等实用功能,破解患者就医各种难点、痛点。

例如“健康管理人云陪诊”功能允许子女在医院官方微信号申请成为父母的“健康管理人”,父母在互联网医院就诊时,提醒消息会自动发送到子女的手机上,点击链接即可加入到父母与医生的互联网问诊过程中,实现子女、父母、医生三方视频互动。既方便子女知晓老人的医疗信息,协助老人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同时也让患者拥有了更好的就医体验。

“智慧就医导航”功能在医院原先“实景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将患者的医疗流程精准细化为一条条“就医任务清单”,在患者“迷路”时,还能用“院内AI导航”来引导路线,患者只需“照单办事”,就能轻松完成就医全过程。

在诊后,腹膜透析、肿瘤、肺结节等患者在出院后也能通过手机上的诊后随访系统,在家随时查看检验、检查的指标值、动态,当指标异常时,医生还会收到预警信息,以便及时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5G技术还走进了养老院,医院定制了多达5种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互联网医院诊疗设备,包括互联网医院5G微诊室、云诊室、移动诊室、远程查房设备和远程教学设备,分别用于可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卧床失能老人的远程会诊查房和线上培训等场景,充分满足各类就医需求。

“之所以做这个项目,是因为市区和郊区养老院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也存在差异,很多老人得不到充分的治疗,为此上海民政局找到我们,看能不能依托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让养老院的老人也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柴双说到。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市一医院专门打造了8项专属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专属“养老机构的通道”、专属“线上就诊时间”、专属“医疗服务团队”、专属“个人健康档案”、专属“健康管理人”、专属“5G场景诊室”,专属“诊疗绿色通道”、专属“医务社工整合服务”,让老人实在享受到就医的便利。

现在,养老机构内的老人可以足不出户,完成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复诊续方、药品配送、健康科普等全流程闭环医疗服务,原先被部分老人视为畏途的“数字鸿沟”,已然变为了便捷、高效服务于住养老人的“数字红利”。

正在介绍自助设备用法的工作人员。摄影:赵茜

据院方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未来医院”建设,市一医院正在建设的眼科临床中心大楼计划于2022年6月落成,这将是医院首批注册数字化转型智慧医院应用场景落成的场所,院方会把一系列未来医院场景在大楼中进行集体的展示和优化设计,从各个流程入手给患者更好的体验。

“理解‘未来医院’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简单来说,就是以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为技术支撑,以数据为驱动,以现代医学为基石,以全健康管理为主线、以临床创新为引领的智慧研究型医院。”傅春瑜说,“未来它可能会朝着环境更安全、技术更卓越、管理更精细、服务更温馨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未来愿景。”

以点带面,借助已落成的数字化转型成功经验,会有更多的“未来医院”在上海建成。

面向这一未来化发展趋势,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指出,上海将在三个层面持续发力。

一是建标准、汇数据、筑平台、促共享,夯实数字底座。目前,上海已经建立起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成了用户超过3600万人的“上海健康云“平台和由市级平台、公共卫生机构平台、市级医院平台和16个区级平台构建的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全市5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利用。 

二是聚焦诊前、诊中、诊后就医全过程,推动传统医疗服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据了解,2021年上海共完成7大重点应用场景的建设,实现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就医体验度,具体体现在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实现“候诊即就诊”、患者脱册就诊、111项检查检验项目跨院互认、“信用就医无感支付”等;同时,还落实了“上车即入院”的智慧急救,以及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一键预约、一步检测、一网查询”等便民服务。

三是加快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新模式,打造以数据为驱动,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主线的“未来医院”。邬惊雷指出,上海将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集成医疗服务样板,实现服务流程、虚拟院区、医院管理和医学创新“四个再造”,同时依托瑞金医院建设“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

线上线下融合,上海将加速推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也是打造“未来医院”的重要举措。以青浦区为例,依托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推进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地各级医疗机构实现诊疗信息对接,建成会诊、影像、病理、教学、检验等五大远程业务中心,打通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最后一公里”,使三地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悉,下一步上海还将推出“便民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进一步优化未来医院顶层设计和建设路径,深化智慧城区医疗服务一体化模式创新,以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特大型城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未来医院”来了!上海将推出“便民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

以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为技术支撑、以数据为驱动的“未来医院”正全方位引发一场医疗场景的“便民革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赵茜

“滴……李先生您好,请入室就诊。”

2022年1月6日下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门口,伴随着市民患者体验官李先生向智能识别系统展示电子医保卡二维码的动作,一声清亮的语音提示响起,指引李先生进入诊室,几乎同一时间,李先生的过往就医记录和健康档案已经传输到了诊室内的显示屏上,医生可以通过面前的一站式工作站电脑显示屏了解患者的情况,同时,患者也可以通过面前的专属电子屏了解到医生开立的检查项目和药物明细,并即时扫码完成费用支付。

医患双方“一人一屏”,这看似小小的改动,却将繁琐的就诊流程简化于一间诊室之中,增加了患者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也投射出数字化产品在医疗场景广阔的便民为民空间。

“我们第一人民医院在数字化便捷就医这条道路上已经走了10年了,过去的10年中不断有新的技术涌现,像5G、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我们相信未来的10年肯定也会有,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将这些新技术应用于我们的医疗服务领域,把它变成一个特色场景去打造。”上海市一医院信息处处长傅春瑜在采访中表示。

这样的场景建设正日趋成熟。站在市一医院的“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中,入目的不仅仅是几块“给信息做加法”的交互屏幕,还有医院以患者体验、患者视角为出发点所塑造的关于“未来诊室”的无数种可能性:无桌腿的悬浮式诊桌设计让患者感觉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全无隔阂,医生背后的墙壁也不再是单调的“大白墙”,流水淙淙的小溪和随风摇曳的竹林虚拟投影让人心旷神怡,反白的图片灯既可以放上传统胶片进行查阅,也可以通过视频线连接工作主机站直接上传数据,甚至患者带的优盘和光驱都可以插入外设直接查阅……

“‘未来诊间’的设计理念是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干扰因素,让医患双方都能专注于诊疗本身。”傅春瑜告诉记者,“因此我们从诊室的核心,也就是诊桌开始改造,发起了‘未来诊桌革命’,将就诊流程中所需的硬件、软件、节点全部重新整合、优化,并以诊桌为起始点延伸开去,进行重列,每一个新环节背后都有着信息技术的支持。” 

无处不在人工智能和物联地精密运转就为医疗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以其中一个环节为例,在医生确定检查项目后,“资源排程”系统就开始了庞大的运算,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综合考虑是否需要空腹、是否存在先后顺序等因素,自动计算出最佳的医技排程,住院安排和门诊手术同样也可通过这一系统计算出“住院排程”和“手术排程”的最优方案。

更有趣的是,诊室内的给皂机学会了“计数”,不仅能统计医生一天内使用洗手液的频次,还能结合医生接诊患者的次数,通过物联网反馈到主机,并判断医生的手卫生执行情况是否达标,这对于院感防控极具参考意义。

1月6日,“沉浸式交互智慧诊间”,医生正在接诊。摄影:赵茜

“未来诊室”只是医疗领域数字化转型的缩影,这背后,“未来医院”的正逐渐从规划到落地,一步步成为伸手可触的现实。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界面新闻记者记者体验了多个数字化场景,了解到医院正在打造全流程(诊前、诊中、诊后)、全要素(人、财、物、数据)、全人员(患者、医护、管理者)的全方位智慧患者服务体系。

在诊前,智能预问诊系统使患者可通过手机自助回答医生设置的问卷,并通过诊疗系统一键导入其电子病历,当患者刚踏进诊室时,接诊医生已可在系统内收到患者之前在线提交的病情主诉。

在诊中,医院不断优化、扩展“X+就医全流程服务”,据市一医院患者体验处处长柴双介绍,该系统覆盖了在线诊疗及线下诊疗两大流程体系,包括了“互联网医院”与“智慧就医导航”两大模块,下设“健康管理人云陪诊”“健康档案”等实用功能,破解患者就医各种难点、痛点。

例如“健康管理人云陪诊”功能允许子女在医院官方微信号申请成为父母的“健康管理人”,父母在互联网医院就诊时,提醒消息会自动发送到子女的手机上,点击链接即可加入到父母与医生的互联网问诊过程中,实现子女、父母、医生三方视频互动。既方便子女知晓老人的医疗信息,协助老人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同时也让患者拥有了更好的就医体验。

“智慧就医导航”功能在医院原先“实景导航系统”的基础上,将患者的医疗流程精准细化为一条条“就医任务清单”,在患者“迷路”时,还能用“院内AI导航”来引导路线,患者只需“照单办事”,就能轻松完成就医全过程。

在诊后,腹膜透析、肿瘤、肺结节等患者在出院后也能通过手机上的诊后随访系统,在家随时查看检验、检查的指标值、动态,当指标异常时,医生还会收到预警信息,以便及时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5G技术还走进了养老院,医院定制了多达5种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互联网医院诊疗设备,包括互联网医院5G微诊室、云诊室、移动诊室、远程查房设备和远程教学设备,分别用于可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卧床失能老人的远程会诊查房和线上培训等场景,充分满足各类就医需求。

“之所以做这个项目,是因为市区和郊区养老院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也存在差异,很多老人得不到充分的治疗,为此上海民政局找到我们,看能不能依托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让养老院的老人也可以得到及时的治疗。”柴双说到。

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市一医院专门打造了8项专属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专属“养老机构的通道”、专属“线上就诊时间”、专属“医疗服务团队”、专属“个人健康档案”、专属“健康管理人”、专属“5G场景诊室”,专属“诊疗绿色通道”、专属“医务社工整合服务”,让老人实在享受到就医的便利。

现在,养老机构内的老人可以足不出户,完成在线咨询、预约挂号、复诊续方、药品配送、健康科普等全流程闭环医疗服务,原先被部分老人视为畏途的“数字鸿沟”,已然变为了便捷、高效服务于住养老人的“数字红利”。

正在介绍自助设备用法的工作人员。摄影:赵茜

据院方介绍,为了进一步推进“未来医院”建设,市一医院正在建设的眼科临床中心大楼计划于2022年6月落成,这将是医院首批注册数字化转型智慧医院应用场景落成的场所,院方会把一系列未来医院场景在大楼中进行集体的展示和优化设计,从各个流程入手给患者更好的体验。

“理解‘未来医院’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简单来说,就是以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为技术支撑,以数据为驱动,以现代医学为基石,以全健康管理为主线、以临床创新为引领的智慧研究型医院。”傅春瑜说,“未来它可能会朝着环境更安全、技术更卓越、管理更精细、服务更温馨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和未来愿景。”

以点带面,借助已落成的数字化转型成功经验,会有更多的“未来医院”在上海建成。

面向这一未来化发展趋势,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指出,上海将在三个层面持续发力。

一是建标准、汇数据、筑平台、促共享,夯实数字底座。目前,上海已经建立起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了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建成了用户超过3600万人的“上海健康云“平台和由市级平台、公共卫生机构平台、市级医院平台和16个区级平台构建的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了全市500余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利用。 

二是聚焦诊前、诊中、诊后就医全过程,推动传统医疗服务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据了解,2021年上海共完成7大重点应用场景的建设,实现了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极大地提升了市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和就医体验度,具体体现在缩短患者候诊时间、实现“候诊即就诊”、患者脱册就诊、111项检查检验项目跨院互认、“信用就医无感支付”等;同时,还落实了“上车即入院”的智慧急救,以及核酸检测和新冠疫苗接种“一键预约、一步检测、一网查询”等便民服务。

三是加快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智慧医疗新模式,打造以数据为驱动,以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为主线的“未来医院”。邬惊雷指出,上海将利用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挥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集成医疗服务样板,实现服务流程、虚拟院区、医院管理和医学创新“四个再造”,同时依托瑞金医院建设“上海市数字医学创新中心”。

线上线下融合,上海将加速推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也是打造“未来医院”的重要举措。以青浦区为例,依托长三角(上海)智慧互联网医院,推进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三地各级医疗机构实现诊疗信息对接,建成会诊、影像、病理、教学、检验等五大远程业务中心,打通了优质医疗资源服务“最后一公里”,使三地居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据悉,下一步上海还将推出“便民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2.0版,进一步优化未来医院顶层设计和建设路径,深化智慧城区医疗服务一体化模式创新,以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特大型城市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