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海电影节开幕。在上海电影节上,郭敬明携《爵迹》剧组人员亮相,曝光了首款预告片。这部号称是中国第一部采用3D扫描技术的全CG电影,预告片却引发网友群嘲!
这究竟是网友带着有色眼镜评价电影,还是《爵迹》的特效真的崩了呢?
利用三维扫描系统制作数字人物,再利用电脑特效合成的电影技术广泛应用于好莱坞电影作品中。3D扫描系统,将生活中任何具象的实物转化成电脑中的3D模型,然后根据剧情需要对模型外观进行调整。简单地说,演员穿上全身布满数据点的动作捕捉紧身衣,在开拍之前,进行数据校准,拍摄现场,电脑记录演员所有的动作数据。然后,根据要求对人物的妆容、服装、道具进行无限可能的修饰。
《爵迹》作为中国首部运用此技术的作品。不管导演郭敬明、演员范冰冰如何夸赞影片,观众还是可以从那些成功的3D特效电影中看出孰优孰劣。
我们先来看看国外3D特效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
再来对比下《爵迹》预告片。
《爵迹》预告片特效效果还是没有郭敬明口中夸得那般好,感觉是真人3D电影拍出了3D动画片效果。预告片中,3D扫描丢失了很多面部细节,皮肤质感也不完美,而且人物动作僵硬,渲染效果还比不如由蓝海创意云渲染的14年国产动画电影口碑之作《龙之谷:破晓奇兵》。其实拥有3D扫描系统和好莱坞特效并不能保证电影就可以成功。在《爵迹》之前,《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极地特快》、《贝奥武夫》也都采用这种CG真人特效技术,但是票房、口碑并不好。《最终幻想:灵魂深处》,投资1.5亿美元,最后票房只有3000万美元。
从《爵迹》发预告片开始,大家对它的嘲讽就没有停止。郭敬明说自己很用心,但是网友们并不买账。他们一眼看出电影的短板,纷纷声讨郭敬明。曾经风靡全国的青春偶像作家,一时间为何变成了群嘲对象呢?大家从喜欢他的作品到讨厌他,讨厌他的电影,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引爆了烂片圈钱模式 引发全民反感
2012年郭敬明筹拍电影《小时代》。他在微博上爆出影片先导海报,吊足粉丝胃口。根据他自己的宣言,他要拍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青春电影,凸显他作为新生代导演的影响力。
但是后来上映的影片表明,他不过是利用未成年少女的虚荣心满足自己赚钱的目的。如果他一开始就将自己的商业目的爆出,拍一部圈钱的影片,也无可厚非。关键是,郭敬明打着缅怀青春的名义,拍一部意在圈粉圈钱的影片。虽是司马昭之心,但从不承认。郭敬明声称,他的《小时代》表现的就是现在年轻人的真实生活、真实状态。
这样的姿态、言论,自然引爆了全民的吐槽、反感。纵然他一人矫情的难看,也不能代表我们所有人。所以,人民日报也坐不住了,发文批评《小时代》价值观扭曲、物欲横流,不能无条件地纵容《小时代2》、《小时代3》出现。
其实,作为商人的郭敬明,情怀已经不是很重要了。他看重的是商业利益,拍电影也是为了让原已火了的作品发挥余热。但是,他这种急功近利的电影制作模式,开启了烂片圈钱的时代,确实不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
如果,大家都按照这样的模式:请一批人气年轻偶像明星,用一个逻辑混乱、剧情苍白的剧本,加入上流社会的边角料做出一部能够赚取过10亿票房的电影。那么,电影市场也就是一潭死水了。烂片横行,必然会影响内容生产者。
现在,《爵迹》继续延续人气明星撑场子基调,依靠技术噱头,掩饰影片内容、演技硬伤。这种故弄玄虚手法,在广大网友眼里是不能容忍的。加之,《爵迹》预告片效果确实有不足之处,网友吐槽就犹如万箭齐发。
抄袭丑闻发酵
2006年,庄羽状告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抄袭《圈里圈外》。最后,法院宣判郭敬明的作品《梦里花落知多少》对《圈里圈外》构成了抄袭,郭敬明需停止出版该书,并进行赔偿、道歉。这样的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抄袭,成为郭敬明摆脱不了的丑闻。导演失去了公信力,电影《爵迹》预告片也难逃网友的审查。最近,有网友发现《爵迹》有多个抄袭痕迹。
抛开抄袭、圈钱、烂片的标签,作为新生代导演郭敬明,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他的电影《小时代》一改以前青春电影土气、灰暗的格调,将画面的时尚感提升了不少。而且《爵迹》又是中国电影第一次使用全真人CG技术的魔幻题材电影,也为此类电影开了一个头。
综合来看,郭敬明在引进新的技术、美学风格上独树一帜,同时也有过分迎合受众失去电影人独立性的缺点。
站在郭敬明的角度来看,拍电影不赚钱,为什么要去拍呢?站在那些坚持电影艺术的电影人角度来看,电影不应沦为票房的奴隶。拍电影,就要拍有内容、有艺术的电影。现实情况是:那些有格调、艺术的电影,往往票房不尽人意;而为圈钱而拍的电影常常赚的盆钵满钵。更让人失望的是,有些电影是既没有艺术,也没有票房。中国新生代导演,该如何走呢?
更新观念:成功的IP是起点
拍电影赚钱不是什么不道德的事情。电影本就是大众娱乐活动,硬是将它拔高到艺术、哲学层面,反失去它本来的面目。电影,作为大众消费产品,艺术性与商业性并存。现在,中国电影市场规模达到600亿元,电影票房也成为评价电影的标准。
作为新生代导演,应该看到电影的商业化市场前景。在吸取成功案例的基础上认识到,打造一个成功的IP是做好电影产品整体布局的起点。
IP,是现在电影圈里很火的一个词。很多影视公司都大量购买小说、漫画、游戏版权,在此基础上打造超级IP。如果想做一个成功的IP,需要多方力量的帮助。其中电影就是一个爆发点。通过电影打造的IP,具有受众广、传播快、影响大的特点,价值倍增。
虽然IP的初期定位决定了它的整体体量,但是导演的能力也可以改变IP的生命力。以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为例,在小说《盗墓笔记》基础上打造的影视剧,评价基本不佳。因此,《盗墓笔记》这个IP是高开低走,后续活动也没有跟上。连作家南派三叔都认为是人为因素导致好的IP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他也没有享受到超级IP的红利。
因为IP的成功而带动周边产业、产品的发展,这在好莱坞电影发展模式中已经不是秘密了。现在,中国的电影也正朝着这个方向走。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郭敬明导演。他早早意识到IP的价值。把自己的作品版权收回,归于自己旗下公司打理,并与腾讯影业合作打造《爵迹》IP。据了解,未来,郭敬明可能会将这个IP延伸到网络剧、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甚至实体商业开发。
大胆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电影发展起步晚、发展慢,在很多方面与好莱坞存在较大的差距。有差距,不是不进步的理由。如果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估计很难在短时期内拍出比肩他国的电影。不如大胆借用他国技术,发挥本国优势,联合制作。
在中国电影中,备受影迷吐槽的因素很多,五毛特效便是其中之一。在特效方面,好莱坞有着成熟的解决方案。而且,那些在中国上映的外国特效大片,常常都赢得高票房。可见,好的特效成果在中国电影市场是很有前景的。既然我们的特效无法做到别人那般精良,何不请人帮忙呢?
最近要在暑期上映的《摇滚藏獒》就摆脱了闭门造车的局限,影片创作人郑钧介绍,《摇滚藏獒》以全球票房市场为视野,在剧本创作、特效技术、造型、拍摄上都借用了好莱坞电影制作团队,不过,影片的文化核心依旧保持中国文化精髓。这样的制作模式,将来会越来越普遍。
我们拥有的,是别人无法复制的。别人拥有的,是我们无法超越的。只有合作,才能实现最好的发展。
慢下来:精雕细琢出良品
近日,李安在上海电影节发言,希望中国电影可以慢下来,慢慢发展。李安借自己成名的例子,说明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慢慢成长。中国电影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很多明星、资本涌进来,形成跟风现象。如果盲目地快速制作、模仿,观众容易审美疲劳,很难留住观众。青春片票房的渐渐萎靡,便是如此。
慢下来做电影,精品不怕埋没,总能在一阵喧哗中脱颖而出。2015年7月,面对《小时代4》的漫天宣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很是淡定。在影片上映之前,观众对《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认知度远远低于《小时代4》。在这种宣发不给力的情况下,谁也没能想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口碑和票房居然远远超过《小时代4》。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耗时8年,主创团队踏踏实实做动画,坚持精美的艺术追求,赢得业界、观众一致好评。有观众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让他看到了中国动画的希望。对比同时期的《小时代4》,不过是几个月时间制作出来的爱情电影,除了圈钱,并不值得观众留念。
作为导演,郭敬明的眼光是长远的、精准的。他看出了中国电影制作在技术上的空白,同时也看到了电影画面美学上的不足。他抓住这两处空白,大胆借鉴、引进国外电影制作技术和风格,从而期望改变中国电影,赢得立足之地。但是,他没有一个沉下心做精品的雄心壮志,企图走捷径,获得成功。这样做出的电影,除了改变了原有电影中可有可无的缺点,并没有什么实质作用,《小时代》系列电影毁誉参半,便来自于此。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更多精彩文章请添加微信公众号:文创资讯(ID:chuangyiy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