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文旅观察 | 发力“非遗”传承保护,山东这座教育实践基地起航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文旅观察 | 发力“非遗”传承保护,山东这座教育实践基地起航

山东省文旅厅公布了10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文| 陈明一

2022年,山东能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再获突破?

1月6日,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在北京召开。随着《2022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的发布,其“主要任务”章节提出,“要加大文化遗产工作力度,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期间,根据《中国文化报》刊发的文章,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提到,今年,山东将“办好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聚焦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十项工程。”

随后,1月12日,山东省文旅厅公布了10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并明确提出,希望获得命名的单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水平,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从山东近期频繁释放有关“非遗”工作的信息可以看到,这座文化大省的决心与行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化遗产保护,两手都要硬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相较于前者的可视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易于流失的。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是革命老区,文物资源分布广、级别高,总量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省。

根据山东省文旅厅发布的《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东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5万处,其中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位居全国前列。有泰山、曲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齐长城、大运河等4处世界文化遗产,居全国第3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另有合并项目7处,居全国第9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居全国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作为“文物”的天然保护载体,山东博物馆数量增长71%,总量居全国第一。

从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的成绩来看,山东必然也必须要加快“非遗”传承保护的步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落后。

犹记得,去年夏天,一档问政栏目曾把“好客山东”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节目直指山东文旅业态的五个问题当中,“非遗”传承便是其一。

彼时,济宁市金乡县的张青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的代表性传承人;聊城东昌府区的郭太星,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东昌澄泥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人。然而,两位传承人均面临着经费补助不到位,传承场所无处可寻的尴尬。尤其,郭太星在困难之时却得到了省外城市的支持,为其提拱了免费的传习所,参加一些活动也有补贴,场面一度尴尬。

好在节目播出后,济宁与聊城反应迅速,济宁金乡已为非遗传承提供活动场馆,并在30天内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解决;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更是连夜部署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开会研究。

之于两位传承人的后续如何,界面山东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只不过“知耻而后勇”,今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的工作,山东或许真要“大干一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有了载体,“非遗”如何传承?

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易于流失?

除了传习载体问题,如何将“非遗”传承下去,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山东省文旅厅公布的10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来看,涵盖企业、学校、商会、文体场所等多种业态,社会力量加入“非遗”传承成为最大的亮点。

诸如“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地落在山东福牌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中国较早的国营阿胶生产厂,本身就具备“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同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府菜烹饪技艺”落在了济宁曲阜阙里宾舍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星级饭店。曲阜阙里宾舍始建于孔府“喜房”遗址,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在这里品尝传承千年的孔府菜,为“非遗”技艺寻一处本土文化浓郁的教育实践场所,应时应景。

事实上,之于“非遗”传承载体,我国早就有法理层面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四章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那么,当“非遗”有了传承载体,如何将“非遗”传承下去?

目前,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偏向科学文化,通过教育,获取生存技能,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纷繁复杂的生活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完全变成经济所得,导致从事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非遗”传承的症结在于年轻人要喜欢,并喜欢从事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公布的100家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成为绝对的主力军。

比如,“鸳鸯螳螂拳”的教育实践基地为青岛鸳鸯螳螂拳俱乐部。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岛鸳鸯螳螂拳俱乐部获得“螳螂拳”保护单位资格。

然而,早在2006年,传承人孙日成带着鸳鸯螳螂拳走进了青岛的校园,成立国家非遗鸳鸯螳螂拳公益传习班,每周进校园授课。现如今,鸳鸯螳螂拳陆续走进江苏路小学、文登路小学等几十余所学校,有的是以社团形式,有的则是作为校本课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从本次学校成为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可以看出,“非遗”进校园是一次正确的选择,让“非遗”作为一门课外兴趣学科,从娃娃抓起。这不失一种最便捷的“传承”方式: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对“非遗”的兴趣,待到成年进入社会,至少不会对“非遗”感到陌生。

尤其,自古“文体不分家”,武术类的“非遗”项目可以与体育结合,而一些戏曲曲艺类的“非遗”项目可以与音乐课结合等,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形成了群众基础。

如今,“十四五”第二年已经启程,我们期待着走在前列的山东,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再迎突破,为绘制“好客山东”美好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文旅观察 | 发力“非遗”传承保护,山东这座教育实践基地起航

山东省文旅厅公布了10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

文| 陈明一

2022年,山东能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再获突破?

1月6日,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在北京召开。随着《2022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工作报告》的发布,其“主要任务”章节提出,“要加大文化遗产工作力度,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期间,根据《中国文化报》刊发的文章,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提到,今年,山东将“办好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聚焦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十项工程。”

随后,1月12日,山东省文旅厅公布了10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并明确提出,希望获得命名的单位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水平,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作出应有贡献。

从山东近期频繁释放有关“非遗”工作的信息可以看到,这座文化大省的决心与行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文化遗产保护,两手都要硬

从形态上来看,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相较于前者的可视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易于流失的。

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儒家文化发源地,是革命老区,文物资源分布广、级别高,总量居全国前列,是名副其实的文物资源大省。

根据山东省文旅厅发布的《山东省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山东登记不可移动文物近5万处,其中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位居全国前列。有泰山、曲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齐长城、大运河等4处世界文化遗产,居全国第3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另有合并项目7处,居全国第9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11处,居全国首位。

值得关注的是,“十三五”期间,作为“文物”的天然保护载体,山东博物馆数量增长71%,总量居全国第一。

从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的成绩来看,山东必然也必须要加快“非遗”传承保护的步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落后。

犹记得,去年夏天,一档问政栏目曾把“好客山东”推到了风口浪尖。在节目直指山东文旅业态的五个问题当中,“非遗”传承便是其一。

彼时,济宁市金乡县的张青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落子的代表性传承人;聊城东昌府区的郭太星,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澄泥砚东昌澄泥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人。然而,两位传承人均面临着经费补助不到位,传承场所无处可寻的尴尬。尤其,郭太星在困难之时却得到了省外城市的支持,为其提拱了免费的传习所,参加一些活动也有补贴,场面一度尴尬。

好在节目播出后,济宁与聊城反应迅速,济宁金乡已为非遗传承提供活动场馆,并在30天内列出问题清单逐项整改解决;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更是连夜部署问题整改工作,进行现场调查、开会研究。

之于两位传承人的后续如何,界面山东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只不过“知耻而后勇”,今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的工作,山东或许真要“大干一场”。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有了载体,“非遗”如何传承?

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脆弱易于流失?

除了传习载体问题,如何将“非遗”传承下去,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最大难题。

从山东省文旅厅公布的100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来看,涵盖企业、学校、商会、文体场所等多种业态,社会力量加入“非遗”传承成为最大的亮点。

诸如“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实践基地落在山东福牌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新中国较早的国营阿胶生产厂,本身就具备“术业有专攻”的优势;同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府菜烹饪技艺”落在了济宁曲阜阙里宾舍有限公司,这是一家星级饭店。曲阜阙里宾舍始建于孔府“喜房”遗址,是“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在这里品尝传承千年的孔府菜,为“非遗”技艺寻一处本土文化浓郁的教育实践场所,应时应景。

事实上,之于“非遗”传承载体,我国早就有法理层面的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一章第六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保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四章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一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二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那么,当“非遗”有了传承载体,如何将“非遗”传承下去?

目前,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偏向科学文化,通过教育,获取生存技能,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纷繁复杂的生活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能完全变成经济所得,导致从事的人越来越少。因此,“非遗”传承的症结在于年轻人要喜欢,并喜欢从事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公布的100家教育实践基地,学校成为绝对的主力军。

比如,“鸳鸯螳螂拳”的教育实践基地为青岛鸳鸯螳螂拳俱乐部。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青岛鸳鸯螳螂拳俱乐部获得“螳螂拳”保护单位资格。

然而,早在2006年,传承人孙日成带着鸳鸯螳螂拳走进了青岛的校园,成立国家非遗鸳鸯螳螂拳公益传习班,每周进校园授课。现如今,鸳鸯螳螂拳陆续走进江苏路小学、文登路小学等几十余所学校,有的是以社团形式,有的则是作为校本课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

从本次学校成为教育实践的主力军可以看出,“非遗”进校园是一次正确的选择,让“非遗”作为一门课外兴趣学科,从娃娃抓起。这不失一种最便捷的“传承”方式:从小耳濡目染,培养对“非遗”的兴趣,待到成年进入社会,至少不会对“非遗”感到陌生。

尤其,自古“文体不分家”,武术类的“非遗”项目可以与体育结合,而一些戏曲曲艺类的“非遗”项目可以与音乐课结合等,既解决了场地问题,又形成了群众基础。

如今,“十四五”第二年已经启程,我们期待着走在前列的山东,在“非遗”传承保护方面再迎突破,为绘制“好客山东”美好画卷,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