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1年的正式收官,保险行业关键词已悉数出炉,从代理人清虚,到保费增长乏力、新业务价值等悉数下滑,都正在反映这一年保险行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阵痛期”。
舟至中流,对于险企来说,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稳健、更可持续的经营模式也成为决定行业改革的制胜法宝,在老龄化社会加剧和疫情反复的大背景下,“保险+医疗健康”的融合已被视作一个新的思路。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加速布局健康管理链条,长期来看,其一不仅能吸引客户,提升客户黏性,而且能显著降低赔付支出,提升险企服务质量,从而提高公司盈利水平和市场价值。其二,保险产品本身具有保险保障功能,公司介入健康、医疗领域,将大大延伸保险公司的产业链,利于整合资源、反哺保险主业。此外,随着保险业回归保险保障,同质化产品的市场空间日渐狭窄,保险公司必须通过差异化服务来提升客户黏性。
近年来入局者众。从自建健康管理中心、筹建医疗中心到与海外医院进行战略合作、从牵手传统医院到布局移动医疗平台……抢占并打通医疗健康服务产业链的每一公里,正在成为包括保险公司在内的各路资本“新欢”。
而谁又能拔得头筹?作为业内较早看到这一领域潜力且率先布局的头部险企,中国平安先行先试的成效已可圈可点。
HMO模式赋予险企新想象
当前,随着头部险企在医疗健康产业链的推进,管理式医疗模式(HMO)的建设思路正在浮出水面,成为包括中国平安、泰康集团等诸多险企学习的标杆。
所谓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为国外管理式医疗的一种形式,是指在收取固定预付费用后,为特定地区、主动参保的用户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体系。相比起其他以费用报销型为主的保险产品,HMO的核心在于,将支付方和服务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闭环,从而极大控制医疗成本。
一方面,健康管理和保险实现了业务协同,健康保险为健康管理提供稳定的业务来源与渠道,相比竟对有了更多的获客入口。另一方面,为客户实现了成本降低,HMO注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策略,用户在HMO模式下,与医院高频次接触,能够实现较好的健康维护,客户的医疗费用支出也实现降低
美国头部人身险公司联合健康集团运行HMO模式已有成熟实践,该集团通过多年的内部发展和对外收购,打造了健康险计划、医疗/药品服务、医疗科技三块闭环拼图,实现了保险业务和健康服务业务双轮驱动的盈利模式。
其历年经营数据证明了其模式的可行性。两大业务彼此独立运作,又彼此协同,2016-2020年间,联合健康营收由1848亿美元增至2571亿美元,年复合增速达 8.61%;此外,2020年,美国联合健康的保险业务营收占比为60%,贡献了55%的营运利润;而仅占40%的健康服务业务却贡献了45%的营运利润,这表明,该集团不仅从承保中获取收入及利润,搭建起的健康生态也为其提供了稳定增长的利润来源。
但显而易见的是,复制联合健康模式并非易事,其闭环的实现需要服务链、医疗链、支付链的聚合,而这也并非中小险企能够胜任;除此之外,该模式需要串起保险、医疗、医药、医疗科技等领域,需跑通从预防、慢病管理、治疗到支付、愈后的全流程,也是对资金实力的巨大考验。
作为业内较早看到这一领域潜力的头部险企中国平安,其由平安健康、平安智慧医疗,以及参与方正重组后将方正医疗板块收入麾下,加之主营业务保险,所构成的“保险+医疗”战略已经趋近完善,不仅让人看到了“联合健康”模式有望在国内践行的可能性,甚至因为平安多年来积累的庞大金融用户基础、与国内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探索等,中国版联合健康或能带来更多想象空间。
医疗健康矩阵补全 吹响生态圈升级号角
2014年,平安健康作为线上医疗入口正式孵化成立。线上医疗平台的率先布局为平安夺得先声。平安健康逐步成长为国内头部的互联网医疗平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平安健康注册用户已经突破4亿,位列行业第一,累计咨询量接近12亿,同样占据首位。与此同时,平安健康APP已与18.9万家药店、超4000家医院、约1700体检机构、1800+健康机构建立合作,为平安健康拓展企业用户和升级家庭医生会员制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以上探索是平安“保险+健康”的1.0阶段,那么2021年,中国平安将健康医疗作为其”价值增长新引擎”,并在10月正式推出家庭医生会员制模式,则正式打响了中国平安构建医疗生态圈2.0的号角。
平安健康董事长兼CEO方蔚豪也直言,第一阶段整体商业模式的定位,更像是线上医院。医疗服务很大程度上不能摆脱线下,加上互联网流量成本逐渐升高,势必会限制公司前进的步伐。
具体而言,家庭医生会员制模式,是以“1个家庭医生+5大专业服务+1个会员健康档案”为核心服务内容,按需为用户匹配健康管理、亚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慢病管理、养老管理五大场景的资源,帮助每个用户生成一个覆盖其全生命周期的会员档案,协调安排贯穿线上到线下的医疗健康相关服务。
在平安健康的2.0战略中,来自B端和C端的高质量用户是支付方,不断完善的O2O医疗服务是供应方,而家庭医生会员制模式则成为了链接支付方与供给方的桥梁。
就供给方而言,从过去的线上服务延伸到线下,开启全场景的闭环医疗服务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1年8月,中国平安联合珠海华发参与方正集团重整获得法院裁定,将北大医疗集团旗下的11家医疗机构、10000张床位,以及国内首家从事医疗信息化企业的北大医信,中国医药骨干北大医药和医疗产业园,一并纳入麾下。
10月28日,中国平安首批高端健康管理中心在北京、深圳两地同步挂牌成立,该中心将分别依托北大国际医院和平安龙华医院等,提供预防、医疗、康复等全闭环健康管理服务。
而就支付方而言,平安健康将获客重点从C端用户,率先进一步聚焦支付意愿高、增长空间大的综合金融渠道和企业客户渠道。据平安健康官方资料,2021年以来,平安健康在企业客户渠道渗透加速,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大。截至2021上半年,平安健康已经累计服务超3800家企业客户,覆盖百万名企业员工。平安健康APP也完成了对健康档案、就医服务、健康管理、消费医疗产品、健康商品等全品类服务的覆盖。
“保险+医疗健康”深度链接
作为平安医疗健康生态圈的重要旗舰,平安健康有着与平安集团协同的得天独厚优势。依照平安健康的蓝图,平安医疗生态圈战略设立了政府(Government)、用户(Patient)、服务方(Provider)、支付方(Payer)、科技(Technology)五大抓手,旗下超过12家子成员公司,线上线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管理服务,打造公司未来价值增长新引擎。其中,平安旗下平安智慧医疗服务政府端,平安健康占据用户及线上医疗服务端、平安智慧医疗占据线下医疗服务端,平安人寿、平安养老险、平安健康险服务支付端,平安医疗科技研究院等提供技术研究支撑。平安医疗生态圈包括多家线上+线下的医疗健康相关公司,业务之间形成有效互补。
无论是孵化成立平安健康,逐渐融合医、药、险,通过构建自己的医疗生态圈,还是发力科技赋能金融业务发展,亦或是贯通多块金融业务牌照打造综合优势,平安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说无出其右。而这恰恰是中国平安在险企纷纷发力医疗健康竞争中最为独特的优势。
此外,在拓展支付方这一细分渠道上,平安集团自有的金融端客户即保险、银行过去多年积累大量企业客户,皆可可成为平安健康潜在的付费用户。
据官方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在平安健康的平台上,金融客户付费用户数为0.1亿。平安集团的金融客户包括寿险、车险、银行零售、信用卡的用户目前是2.2亿的客户。整个中国的金融客户、银行持卡客户达到7亿水平。而整个平安集团的渠道中,能够覆盖0.7亿大中型企业员工。
在产品落地上,已充分显现出“保险+医疗健康”的深度链接。
在2021年2月与平安人寿共同推出“平安RUN”系列也初成健康管理服务的雏形,该服务将健康咨询、就医服务、康复护理、慢病管理等多种线上线下医疗健康服务,根据客户等级和需求分为三类,作为增值服务嵌入到平安重疾险产品内。
运营数据显示,“平安RUN”系列产品上线半年多以来,有60%的用户激活了医疗权益,为平安健康带来了3-4倍于纯C端用户的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
此外,平安集团2021年中报显示,去年上半年,平安寿险超20%的新增客户是来自医疗服务用户的转化,占比逐步提升。使用医疗服务客户的客均寿险保单数、客均寿险保费均为不使用医疗服务客户的1.4倍;使用线上问诊客户的加保率是不使用线上问诊客户的3.7倍。
其公布的2021年三季度财报则显示,“保险+健康医疗”已经成为公司的战略新亮点。截至2021年三季度,平安整体医疗板块已累计服务187个城市,赋能超4.3万家医疗机构,惠及约112万名医生、服务322万慢病患者。
风物长宜放眼量,尽管由于中美两国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历史阶段的不同,美国联合健康的模式在国内实现本土化的转变仍需要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但对于已经在互联网医疗健康赛道长跑了6年多的中国平安来说,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创新,甚至打造一个比联合健康更强大、更适配中国环境的“中国版联合健康”,或许需要的也只是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