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JMedia】王石的万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JMedia】王石的万科?

“野蛮人”简单粗暴的扯去了“皇帝”的新装,一切显然有脱离王石控制的危险。此时的王石急于找块遮羞布,这块布叫作“情怀”。

编者按:在万宝大战这场大戏中,“野蛮人”简单粗暴的扯去了“皇帝”的新装,一切显然有脱离王石控制的危险。此时的王石急于找块遮羞布,这块布叫作“情怀”。

但追根溯源,万科到底是不是“王的万科”?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地产大哥(dichandage)刊发的一篇读者投稿,文章清晰梳理了万科的发展历史,拨开万科所有权的种种迷雾。

1.王石到底是“掌柜”还是“东家”

1984年5月,万科前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现科”,1988年股改前更名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现企”)成立,是深圳市特区经济发展公司“深特发”)下属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1986年提出股份制改造计划,1988年12月实行股份制改造。按其招股说明书披露,截止1988年10月31日,公司净资产1325万,折股1325万股,其中国家股795万股,企业股530万股;增发新股2800万股,合计4125万股。公司创始人包括王石(总经理)、黄胜全(副总经理)、周世平(副总经理)、张敏(财务总监)4人。

万科股改设置初始总股本4700万股,发改委批示给职工集体所有股份总共500万股,并特别发文注明给予单个职工的股份最多50万股。根据1998年万科公告,1993—1995年期间万科公司向737名在册职工及董事、监事发行认股权利8,826,500股并获以3.01元/股的价格行使,经过三年送股、配股,该等股份已增加至13,855,56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9%。公司职工人均持股数为18,799股,其中,本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所持491,894股暂时冻结。这意味着彼时王石持股不超过50万股。

万科的前生今世一目了然。万科从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赶上第一批股份制改造成为深交所“老五家”上市公司之一。王石作为创始人之一,一直牢牢掌控着这个公司,即使89年动乱之后他去广州学习一年,也丝毫没有妨碍他对万科的控制力。

2.“放弃万科股份”真真假假

王石放弃万科40%股权的神话从何时开始呢?

关于王石放弃万科股权的神话首次出现在2014年2月4日,在东京无印良品总部,王石对着无印良品的总部员工发表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王石表示,1995年开始评选大陆富豪100名,他从来不在100名的名单里,其原因是: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4100万资产做股份,40%归个人,60%归政府,明确资产的当天他放弃了自己个人拥有的股权。

王石的这个说法可谓石破天惊。按他的说法,万科股改,国家与他个人的股权比例四、六开,是他找到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反映后,深圳市政府同意的。同样按他的说法,深圳市政府同意的当天他就放弃了获得40%股权的权利,因此这个“四六开”的说法难以考证。但即便是确有此事,那也是万科公开发行股票前的40%,即1,325万股的40%(合530万股,占当时发行后总股本的12%,参照刘元生持有到现在的同等比例约为1.8%)。如果是把万科公开发行股票完毕后的4,125万股再分给王石40%,这不是股改,也不是改革实验,而是公开抢劫。

中国证券市场发育之初,是有明确历史使命的,那就是为国企改革服务。无论是深圳的老五家还是上海的老八家,无一例外都是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才有资格发行上市。股票发行之初其实非常艰难,认股证经常被丢得满地都是。当时深圳市政府为了支持深发展发行股票,让党员干部带头买股,甚至有单位为完成发行任务,规定凡认购者单位补贴一半的认购资金。王石为推销股票曾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的闹市区摆摊设点,甚至跑到菜市场里和大白菜摆在一起叫卖,日后被奉为投资经典的刘元生就是此时买了360万股万科股票。没有比这个时候让王石名正言顺成为万科主人更好的机会了。

2014年5月王石在“致敬1984”活动中发表演讲,再次演绎了上述故事,有所区别的是,他首次提到自己在深圳创业,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开始创办企业,就是万科前身。这个说法赤裸裸的暗示,王石是拿自己创业赚的钱创办了万科。

3.创业还是事业

王石的公开简历显示,1978年兰州铁道学院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广州铁路局、广东省外经贸委、1983年到深特发,1984年组建“现科”任经理。百度上的王石简历有番演绎:1980年参加某招聘考试,进入了广东省外经委,待了6年之后到深圳发展,王石的第一桶金是通过倒卖玉米赚了300万元,用倒玉米赚来的钱开办了“现科”,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

2015年8月王石在深圳特区成立35周年之际接受特区报采访时的说法是: 1983年来到深圳,先是在深特发下属贸易部的饲料科担任科长,做玉米出口;后来又到科学仪器科做电脑、复印机进口。1984年“现科”成立,开业时员工70多人,年底达到120人左右。“我的事业就这样起步了”。

综合看来,倒卖玉米并赚大钱的并非王石个人,而是深特发的贸易部饲料科。这也是王石后来公开宣扬的关于万科成功转型、教训变成经验的一整套理论中最活灵活现的故事之一。如果倒卖玉米是王石个人所为,整个万科和王石的历史恐怕要重写,那是一部“倒爷”成功洗白的励志故事。

王石也承认,“创业”成立的公司是国家的。只是王石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那就是“现科”成立第一年赚了三百万之后,公司改制承包,利润基数上交,基数之上就归个人。按王石说法,当时搞承包是人人求之不得,但他不以为然,他只需要证明自己有赚钱能力,让人看到他的价值。这意味着不管深特发是否曾有意搞承包,无论是“现科”还是“现企”并没有搞过承包。这其实也侧面证明,万科的前身现科”并非王石所投资设立,若是他个人投资,深特发只是个名义上的红帽子,王石又何来承包一说?

模糊“创业”与“事业”之间的界限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不作评论。那万科改制王石找李灏书记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通过股改明确界定万科的产权是无疑的,但真的是他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分股比例谈判吗?

1986年10月深圳市下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当年11月1日生效。王石的演讲中提到,他找到了体改办,因股改需要深特发同意,但深特发并不配合,“无奈之下”找到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王石非常详细具体的回忆了他去李灏办公室以及随后与深圳市政府谈判的过程,并特别说明李灏交代有什么事可以秘密联络,不要让别人知道。 王石提出五五分账,市政府方面说四六。40%股权的说法就此而来。

4.王石的万科?

王石主动提出要搞股份化,起因于当初深特发从“现科”调钱一事,彼时王石已经意识到产权问题是核心问题。万科股改时,在股权结构上有意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并保持股权的高度分散,最终形成的股权结构为:国家股19.2%,集体企业股12.8%,法人股24.4% ,个人股17.5%,外资股26.1%,形成了一个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复合产权结构。随后累次配股增资,到2000年,国资代表深特发持股由30%降至8.11%,国资“一步步稀释”。

万科第一届董事会有9名董事,其中股东代表6名,公司行政管理人员3名,后来这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在董事会中,股东代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各种专业身份出现的成员比例逐渐增大。目前万科董事11人,其中执行董事3人、非执行董事4人(其中3人为华润高管),独董4人,股东代表不到1/2。

王石认为,1988年股改对万科的重大意义就是产权上确定了这个公司的所有人。这个公司的性质是什么?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的人,他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对政府官员可以说国有控股,最大的股东是国有的;可以说是公众公司,万科的股东当中80%是小股东;也可以按现在最时髦的说法是混合所有制。面对质疑,王石的解答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情下,这不能理解为机会主义,而是智慧。其实王石最得意的说法是“民营企业”。

2014年4月23日万科召开合伙人创始大会,1320位员工成为首批万科事业合伙人。事业合伙人将其在经济利润集体奖金账户中的全部权益,委托给深圳盈安财务顾问企业(有限合伙)的一般合伙人进行投资管理,包括引入融资杠杆进行投资。截止到2015年底,盈安财务代表众多合伙人已持股4.14%,在宝能发难之前是第二大股东。

王石在2011年宣称他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郁亮出任总经理标志着万科由第一代职业经理人向第二代职业经理人成功过渡。郁亮解读事业合伙人的目的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形成背靠背的信任;我们要做大我们的事业;我们来分享我们的成就。

关于放弃40%股权的原因,王石的说法是,第一,这是自信心的表示,不用通过股权控制,仍然有能力管理好万科;第二,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钱,是很危险的,在名和利上只能选一个,他选择了名。

王石真能拿到上市之前的万科40%股权吗?这个问题如同问褚时健应该拿红塔多少股权一样,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与应得股权并没有必然联系。王石获得的回报其实不错:65岁还任董事长(早过国企高管退休年龄);年薪超过千万(远高过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寄情山水国外游学,如王石自己所言,垂帘听政只会让事情与自己的初衷南辕北辙,只好折腾自己去爬山,通过登山来远离企业,是万科一种进步的标志。万科的历史确实是个逐步脱离体制的历史,这也是王石近年来反复强调没有依靠政府、不行贿拿地,甚至一度以民营企业为标榜的原因。而事实上,万科的起点是体制内,多年以来仍然游离在体制的边缘,一个明显的机会主义者,如今回过头来拿体制说事,未免太过不入流了。

5.王石的“情怀

在“王二代”期间主动放弃“垂帘听政”的权力,一如王石“主动放弃40%股权”一样,这一切是以对万科的实际控制为前提的。通过合伙人制度逐步加大“自己人”持有的公司股权比例,是完成权力的自己人交接以顺利实现“王二代”的保障。在推行合伙人制度的同时,王石主动放弃万科股权”的旧事被重提,这与万科舆论先行的做法显然是一贯的。

王石无疑是聪明的,毕竟公开承认自己是为了“名”还是需要点勇气。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追求名利双收的都已经死了。主动放弃“属于自己”的股份,那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救世主姿态,并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模范。二十余年下来,“王石的万科”已为公众广泛认知,万科教父的江湖地位似乎牢不可破。设若合伙人计划按部就班的得以实施,假以时日,万科不再是任何“野蛮人”可以觊觎的对象,除了自己人,也不是任何股东可以左右。

突然窜出来的江湖草莽姚振华就在这节骨眼上戏剧性的打乱了“王二代”的交接。“野蛮人”简单粗暴的扯去了“皇帝”的新装,一切显然有脱离王石控制的危险。此时的王石急于找块遮羞布,这块布叫作“情怀”。

(本文为JMedia供稿,不代表界面观点)

来源:地产大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王石

  • 2023风马牛年终秀:冯仑、王石、周鸿祎、程前聊聊挺住那些事儿
  • 王石:期待生物圈三号成为中外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平台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JMedia】王石的万科?

“野蛮人”简单粗暴的扯去了“皇帝”的新装,一切显然有脱离王石控制的危险。此时的王石急于找块遮羞布,这块布叫作“情怀”。

编者按:在万宝大战这场大戏中,“野蛮人”简单粗暴的扯去了“皇帝”的新装,一切显然有脱离王石控制的危险。此时的王石急于找块遮羞布,这块布叫作“情怀”。

但追根溯源,万科到底是不是“王的万科”?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地产大哥(dichandage)刊发的一篇读者投稿,文章清晰梳理了万科的发展历史,拨开万科所有权的种种迷雾。

1.王石到底是“掌柜”还是“东家”

1984年5月,万科前身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现科”,1988年股改前更名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现企”)成立,是深圳市特区经济发展公司“深特发”)下属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1986年提出股份制改造计划,1988年12月实行股份制改造。按其招股说明书披露,截止1988年10月31日,公司净资产1325万,折股1325万股,其中国家股795万股,企业股530万股;增发新股2800万股,合计4125万股。公司创始人包括王石(总经理)、黄胜全(副总经理)、周世平(副总经理)、张敏(财务总监)4人。

万科股改设置初始总股本4700万股,发改委批示给职工集体所有股份总共500万股,并特别发文注明给予单个职工的股份最多50万股。根据1998年万科公告,1993—1995年期间万科公司向737名在册职工及董事、监事发行认股权利8,826,500股并获以3.01元/股的价格行使,经过三年送股、配股,该等股份已增加至13,855,564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79%。公司职工人均持股数为18,799股,其中,本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所持491,894股暂时冻结。这意味着彼时王石持股不超过50万股。

万科的前生今世一目了然。万科从一个全民所有制企业,赶上第一批股份制改造成为深交所“老五家”上市公司之一。王石作为创始人之一,一直牢牢掌控着这个公司,即使89年动乱之后他去广州学习一年,也丝毫没有妨碍他对万科的控制力。

2.“放弃万科股份”真真假假

王石放弃万科40%股权的神话从何时开始呢?

关于王石放弃万科股权的神话首次出现在2014年2月4日,在东京无印良品总部,王石对着无印良品的总部员工发表了一个半小时的演讲。王石表示,1995年开始评选大陆富豪100名,他从来不在100名的名单里,其原因是:1988年万科股份化改造,4100万资产做股份,40%归个人,60%归政府,明确资产的当天他放弃了自己个人拥有的股权。

王石的这个说法可谓石破天惊。按他的说法,万科股改,国家与他个人的股权比例四、六开,是他找到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反映后,深圳市政府同意的。同样按他的说法,深圳市政府同意的当天他就放弃了获得40%股权的权利,因此这个“四六开”的说法难以考证。但即便是确有此事,那也是万科公开发行股票前的40%,即1,325万股的40%(合530万股,占当时发行后总股本的12%,参照刘元生持有到现在的同等比例约为1.8%)。如果是把万科公开发行股票完毕后的4,125万股再分给王石40%,这不是股改,也不是改革实验,而是公开抢劫。

中国证券市场发育之初,是有明确历史使命的,那就是为国企改革服务。无论是深圳的老五家还是上海的老八家,无一例外都是国有绝对控股的企业才有资格发行上市。股票发行之初其实非常艰难,认股证经常被丢得满地都是。当时深圳市政府为了支持深发展发行股票,让党员干部带头买股,甚至有单位为完成发行任务,规定凡认购者单位补贴一半的认购资金。王石为推销股票曾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的闹市区摆摊设点,甚至跑到菜市场里和大白菜摆在一起叫卖,日后被奉为投资经典的刘元生就是此时买了360万股万科股票。没有比这个时候让王石名正言顺成为万科主人更好的机会了。

2014年5月王石在“致敬1984”活动中发表演讲,再次演绎了上述故事,有所区别的是,他首次提到自己在深圳创业,很快就赚到了第一桶金,然后开始创办企业,就是万科前身。这个说法赤裸裸的暗示,王石是拿自己创业赚的钱创办了万科。

3.创业还是事业

王石的公开简历显示,1978年兰州铁道学院毕业后,先后供职于广州铁路局、广东省外经贸委、1983年到深特发,1984年组建“现科”任经理。百度上的王石简历有番演绎:1980年参加某招聘考试,进入了广东省外经委,待了6年之后到深圳发展,王石的第一桶金是通过倒卖玉米赚了300万元,用倒玉米赚来的钱开办了“现科”,经营从日本进口的电器、仪器产品,同时还搞服装厂、手表厂、饮料厂、印刷厂等等。用王石的话来说,“就是除了黄、赌、毒、军火不做之外,基本万科都涉及到了。”

2015年8月王石在深圳特区成立35周年之际接受特区报采访时的说法是: 1983年来到深圳,先是在深特发下属贸易部的饲料科担任科长,做玉米出口;后来又到科学仪器科做电脑、复印机进口。1984年“现科”成立,开业时员工70多人,年底达到120人左右。“我的事业就这样起步了”。

综合看来,倒卖玉米并赚大钱的并非王石个人,而是深特发的贸易部饲料科。这也是王石后来公开宣扬的关于万科成功转型、教训变成经验的一整套理论中最活灵活现的故事之一。如果倒卖玉米是王石个人所为,整个万科和王石的历史恐怕要重写,那是一部“倒爷”成功洗白的励志故事。

王石也承认,“创业”成立的公司是国家的。只是王石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说法,那就是“现科”成立第一年赚了三百万之后,公司改制承包,利润基数上交,基数之上就归个人。按王石说法,当时搞承包是人人求之不得,但他不以为然,他只需要证明自己有赚钱能力,让人看到他的价值。这意味着不管深特发是否曾有意搞承包,无论是“现科”还是“现企”并没有搞过承包。这其实也侧面证明,万科的前身现科”并非王石所投资设立,若是他个人投资,深特发只是个名义上的红帽子,王石又何来承包一说?

模糊“创业”与“事业”之间的界限是有意还是无意,我们不作评论。那万科改制王石找李灏书记到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通过股改明确界定万科的产权是无疑的,但真的是他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分股比例谈判吗?

1986年10月深圳市下发《深圳经济特区国营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当年11月1日生效。王石的演讲中提到,他找到了体改办,因股改需要深特发同意,但深特发并不配合,“无奈之下”找到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兼市长李灏。王石非常详细具体的回忆了他去李灏办公室以及随后与深圳市政府谈判的过程,并特别说明李灏交代有什么事可以秘密联络,不要让别人知道。 王石提出五五分账,市政府方面说四六。40%股权的说法就此而来。

4.王石的万科?

王石主动提出要搞股份化,起因于当初深特发从“现科”调钱一事,彼时王石已经意识到产权问题是核心问题。万科股改时,在股权结构上有意引进多元投资主体并保持股权的高度分散,最终形成的股权结构为:国家股19.2%,集体企业股12.8%,法人股24.4% ,个人股17.5%,外资股26.1%,形成了一个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复合产权结构。随后累次配股增资,到2000年,国资代表深特发持股由30%降至8.11%,国资“一步步稀释”。

万科第一届董事会有9名董事,其中股东代表6名,公司行政管理人员3名,后来这种结构逐渐发生变化,在董事会中,股东代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以各种专业身份出现的成员比例逐渐增大。目前万科董事11人,其中执行董事3人、非执行董事4人(其中3人为华润高管),独董4人,股东代表不到1/2。

王石认为,1988年股改对万科的重大意义就是产权上确定了这个公司的所有人。这个公司的性质是什么?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的人,他都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对政府官员可以说国有控股,最大的股东是国有的;可以说是公众公司,万科的股东当中80%是小股东;也可以按现在最时髦的说法是混合所有制。面对质疑,王石的解答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情下,这不能理解为机会主义,而是智慧。其实王石最得意的说法是“民营企业”。

2014年4月23日万科召开合伙人创始大会,1320位员工成为首批万科事业合伙人。事业合伙人将其在经济利润集体奖金账户中的全部权益,委托给深圳盈安财务顾问企业(有限合伙)的一般合伙人进行投资管理,包括引入融资杠杆进行投资。截止到2015年底,盈安财务代表众多合伙人已持股4.14%,在宝能发难之前是第二大股东。

王石在2011年宣称他是中国第一职业经理人,郁亮出任总经理标志着万科由第一代职业经理人向第二代职业经理人成功过渡。郁亮解读事业合伙人的目的是:我们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要形成背靠背的信任;我们要做大我们的事业;我们来分享我们的成就。

关于放弃40%股权的原因,王石的说法是,第一,这是自信心的表示,不用通过股权控制,仍然有能力管理好万科;第二,在中国社会尤其在80年代,突然很有钱,是很危险的,在名和利上只能选一个,他选择了名。

王石真能拿到上市之前的万科40%股权吗?这个问题如同问褚时健应该拿红塔多少股权一样,这其实是个伪命题。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与应得股权并没有必然联系。王石获得的回报其实不错:65岁还任董事长(早过国企高管退休年龄);年薪超过千万(远高过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寄情山水国外游学,如王石自己所言,垂帘听政只会让事情与自己的初衷南辕北辙,只好折腾自己去爬山,通过登山来远离企业,是万科一种进步的标志。万科的历史确实是个逐步脱离体制的历史,这也是王石近年来反复强调没有依靠政府、不行贿拿地,甚至一度以民营企业为标榜的原因。而事实上,万科的起点是体制内,多年以来仍然游离在体制的边缘,一个明显的机会主义者,如今回过头来拿体制说事,未免太过不入流了。

5.王石的“情怀

在“王二代”期间主动放弃“垂帘听政”的权力,一如王石“主动放弃40%股权”一样,这一切是以对万科的实际控制为前提的。通过合伙人制度逐步加大“自己人”持有的公司股权比例,是完成权力的自己人交接以顺利实现“王二代”的保障。在推行合伙人制度的同时,王石主动放弃万科股权”的旧事被重提,这与万科舆论先行的做法显然是一贯的。

王石无疑是聪明的,毕竟公开承认自己是为了“名”还是需要点勇气。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体制内的人,追求名利双收的都已经死了。主动放弃“属于自己”的股份,那是一种“一切尽在掌握中”的救世主姿态,并不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模范。二十余年下来,“王石的万科”已为公众广泛认知,万科教父的江湖地位似乎牢不可破。设若合伙人计划按部就班的得以实施,假以时日,万科不再是任何“野蛮人”可以觊觎的对象,除了自己人,也不是任何股东可以左右。

突然窜出来的江湖草莽姚振华就在这节骨眼上戏剧性的打乱了“王二代”的交接。“野蛮人”简单粗暴的扯去了“皇帝”的新装,一切显然有脱离王石控制的危险。此时的王石急于找块遮羞布,这块布叫作“情怀”。

(本文为JMedia供稿,不代表界面观点)

来源:地产大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