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电影与资本的正确相处方式:相爱不相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电影与资本的正确相处方式:相爱不相杀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目前,中国电影与资本尚未找到合理成熟的工业化合作模式。

6月12日,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与资本:相爱不相杀”论坛举行。电影与资本的关系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行业人士呼吁,电影与资本应该良性合作,不应恶性影响。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曾茂军指出,资本与电影的关系,度的把握很重要。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目前,中国电影与资本尚未找到合理成熟的工业化合作模式。

它们曾经并不相爱

在十多年前,中国电影市场很少有资本主动参与。那时,是中国导演带着剧本寻找资本帮助。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回忆说,2001年的时候国产电影产量不足百部,没有任何资本青睐电影公司。那时候,民营电影公司能够找到30万资金,可以称得上是很大一笔资金了。

十年前,电影产业的资金处境十分困窘。市场决定发展。随着中国商业电影的崛起,电影票房屡创新高,资本快速进入。

有利可图 它们才相爱

当前众多资本争先恐后涌入电影市场,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收益可观的时代。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亿元,同比增长48.7%。近日,普华永道发布报告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票房收入市场,预计中国将在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业界预测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600亿以上。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票房达到144亿元,比去年同季度高出50%,年内有望突破600亿元。

目前,我国国内影院数量超过6千家,银幕数量达到3.1万多块,并还在不断增长中。火爆的电影市场吸引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市场变得异常活跃。在资本力量的推进下,中国电影也更加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有了大量资本的支持,电影制作的难度大大降低。以前难以表现的场面、效果,都可以在投入大额资金的基础上得以解决。现在,不少中国电影也能重金邀请好莱坞技术团队参与制作。

强势资本进入 引发行业浮躁

中国电影与资本的结合,各得其利,共进繁荣。但是,随着商业化严重,中国电影也经不住经济诱惑,出现市场泡沫泛滥、资本热衷赚快钱、票房造假等问题。

国内资本正积极布局电影产业,向产业链各个环节渗透。从电影制作到发行、营销推广、票房收入,资本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仅从内容制作来看,中国电影一年就需要大约150亿元到200亿元的资金。据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介绍,目前,中国电影年产量接近700部,平均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在2000万元到3000万元之间,资金缺口大。

资本在为电影创造比较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往往带着求利的诉求。很多资本都抱着“赚快钱”的态度进入市场,加剧了电影市场的浮躁,带来诸多弊端。

投资过热 只为圈钱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增速下滑,多数行业盈利能力降低,而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增长分外引人注目。从2015年开始,资本像找到了“新大陆”一般,疯狂涌入,一时间出现“保底发行”、“电影P2P”、“票房补贴”以及电影版权的金融产品。电影成为他们攫取财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其中,电影《叶问3》利用票房造假资本套利事件,引起社会极大反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叶问3》调查结果,该电影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据透露,该片的投资方计划做高市场票房预期,企图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融资,从资本市场套利。

唯利是图的资本,只关注电影的票房收入,忽视影片内容价值。走向极端之后,就会做出一些扰乱市场的行为。有些资本介入电影,并不希望通过电影本身盈利,而是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盈利。

天价IP泛滥 影片同质化严重

过热的投资市场也催生了影视圈的IP热。很多投资方大量高价购买文学作品、游戏版权、漫画版权。以前,几万、几十万就可以买到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版权,现在可能需要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可以想见,未来两年内,那些知名的作品,几乎都会被各大资本方、制作方收入囊中。

打着IP的名义,疯狂购买版权,造成作品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在中国并没有很多成熟的IP 。成功的IP也不是投资方、制作方口中的作品内容。只有经过市场检验过的内容,并能形成高收益的IP,才是一个成熟、成功的IP。

被高价收购的IP,并不一定具备改编影视剧的优势。腾讯影业CEO孙忠怀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透露,畅销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成功率低于30%。而且,有些人囤积大量原创内容,一旦内容话题过时了,拍出的电影无法引起共鸣。况且,更多的投资人根本不懂电影,无法好好利用原创内容,拍不出好电影。

在高票房的刺激下,投资者、制作者跟风购买、制作同类型电影。快速制作、上映的过程,导致影片质量不佳。这也许就是影视圈与资本的“相爱相杀”。

票房造假 强而不大

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高票房成绩,一些平台、影院采取票价补贴方式吸引观众。2015年,中国440亿元的电影票房景象,其中有不少是各大电商平台的补贴。多部电影存在票房虚高甚至灌水现象,造成行业“假繁荣”万象。

数据造假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资本也依据数据决定电影投资。电影制作方与投资方都过度依赖数据。具体拍什么样的电影最赚钱,票房数据可以说明;怎么拍电影,电影走势数据可以说明。双方都忽视资本、电影的本质,依靠数据生存。那些趋利而来的人,自然会对数据进行造假。

由此一来,资本会对电影造成损害,电影质量难以提升。从全球来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趋势并没有创新高。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影片海外票房和销售总收入占国内票房比例仅为6%,比2012的10%下降了不少。而且国内大卖的影片,在北美市场并不理想。如《致青春》、《人在囧途之泰囧》、《让子弹飞》的北美票房分别只有9990美元、5.7万美元和6.3万美元。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陷入了只追求表面风光、票房飞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行业的生命力,导致未来几年可能发展持续力不足。

作为高增长、高回报的市场,电影产业必然吸引资本竞逐。正如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所说,电影离不开资本,就像人体需要血液一样。电影步入工业化制作阶段,资本的积极意义愈加凸显。资本涌入改变了电影固有的产业模式,也改变了以导演为中心的制作模式,打破体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资本是逐利的,疯狂的资本,必然带来泡沫。

我国电影产业正处于革新、变化、发展的交替阶段。在强势资本的面前,中国电影如何争夺话语权,如何理性选择演员、剧本,如何进行原创都是问题。面对资本的盲目性、趋利性和电影市场的浮躁,想迎来电影与资本的相爱不相杀时代,电影人、投资人任重道远。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电影与资本的正确相处方式:相爱不相杀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目前,中国电影与资本尚未找到合理成熟的工业化合作模式。

6月12日,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与资本:相爱不相杀”论坛举行。电影与资本的关系一时间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行业人士呼吁,电影与资本应该良性合作,不应恶性影响。万达文化集团副总裁曾茂军指出,资本与电影的关系,度的把握很重要。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目前,中国电影与资本尚未找到合理成熟的工业化合作模式。

它们曾经并不相爱

在十多年前,中国电影市场很少有资本主动参与。那时,是中国导演带着剧本寻找资本帮助。博纳影业创始人于冬回忆说,2001年的时候国产电影产量不足百部,没有任何资本青睐电影公司。那时候,民营电影公司能够找到30万资金,可以称得上是很大一笔资金了。

十年前,电影产业的资金处境十分困窘。市场决定发展。随着中国商业电影的崛起,电影票房屡创新高,资本快速进入。

有利可图 它们才相爱

当前众多资本争先恐后涌入电影市场,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迎来了收益可观的时代。

201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到440亿元,同比增长48.7%。近日,普华永道发布报告称,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票房收入市场,预计中国将在2017年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影市场。业界预测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600亿以上。2016年第一季度国内票房达到144亿元,比去年同季度高出50%,年内有望突破600亿元。

目前,我国国内影院数量超过6千家,银幕数量达到3.1万多块,并还在不断增长中。火爆的电影市场吸引各路资本竞相涌入,市场变得异常活跃。在资本力量的推进下,中国电影也更加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有了大量资本的支持,电影制作的难度大大降低。以前难以表现的场面、效果,都可以在投入大额资金的基础上得以解决。现在,不少中国电影也能重金邀请好莱坞技术团队参与制作。

强势资本进入 引发行业浮躁

中国电影与资本的结合,各得其利,共进繁荣。但是,随着商业化严重,中国电影也经不住经济诱惑,出现市场泡沫泛滥、资本热衷赚快钱、票房造假等问题。

国内资本正积极布局电影产业,向产业链各个环节渗透。从电影制作到发行、营销推广、票房收入,资本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仅从内容制作来看,中国电影一年就需要大约150亿元到200亿元的资金。据万达院线总裁曾茂军介绍,目前,中国电影年产量接近700部,平均每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在2000万元到3000万元之间,资金缺口大。

资本在为电影创造比较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也往往带着求利的诉求。很多资本都抱着“赚快钱”的态度进入市场,加剧了电影市场的浮躁,带来诸多弊端。

投资过热 只为圈钱

2015年,中国经济发展增速下滑,多数行业盈利能力降低,而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增长分外引人注目。从2015年开始,资本像找到了“新大陆”一般,疯狂涌入,一时间出现“保底发行”、“电影P2P”、“票房补贴”以及电影版权的金融产品。电影成为他们攫取财富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其中,电影《叶问3》利用票房造假资本套利事件,引起社会极大反响。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公布的《叶问3》调查结果,该电影存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现象,查实的场次有7600余场,涉及票房3200万元。据透露,该片的投资方计划做高市场票房预期,企图通过上市公司平台融资,从资本市场套利。

唯利是图的资本,只关注电影的票房收入,忽视影片内容价值。走向极端之后,就会做出一些扰乱市场的行为。有些资本介入电影,并不希望通过电影本身盈利,而是希望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盈利。

天价IP泛滥 影片同质化严重

过热的投资市场也催生了影视圈的IP热。很多投资方大量高价购买文学作品、游戏版权、漫画版权。以前,几万、几十万就可以买到的网络文学作品改编版权,现在可能需要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可以想见,未来两年内,那些知名的作品,几乎都会被各大资本方、制作方收入囊中。

打着IP的名义,疯狂购买版权,造成作品价格居高不下。目前在中国并没有很多成熟的IP 。成功的IP也不是投资方、制作方口中的作品内容。只有经过市场检验过的内容,并能形成高收益的IP,才是一个成熟、成功的IP。

被高价收购的IP,并不一定具备改编影视剧的优势。腾讯影业CEO孙忠怀在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透露,畅销网络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成功率低于30%。而且,有些人囤积大量原创内容,一旦内容话题过时了,拍出的电影无法引起共鸣。况且,更多的投资人根本不懂电影,无法好好利用原创内容,拍不出好电影。

在高票房的刺激下,投资者、制作者跟风购买、制作同类型电影。快速制作、上映的过程,导致影片质量不佳。这也许就是影视圈与资本的“相爱相杀”。

票房造假 强而不大

在利益的驱动下,为了追求高票房成绩,一些平台、影院采取票价补贴方式吸引观众。2015年,中国440亿元的电影票房景象,其中有不少是各大电商平台的补贴。多部电影存在票房虚高甚至灌水现象,造成行业“假繁荣”万象。

数据造假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资本也依据数据决定电影投资。电影制作方与投资方都过度依赖数据。具体拍什么样的电影最赚钱,票房数据可以说明;怎么拍电影,电影走势数据可以说明。双方都忽视资本、电影的本质,依靠数据生存。那些趋利而来的人,自然会对数据进行造假。

由此一来,资本会对电影造成损害,电影质量难以提升。从全球来看,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趋势并没有创新高。数据显示,2014年国产影片海外票房和销售总收入占国内票房比例仅为6%,比2012的10%下降了不少。而且国内大卖的影片,在北美市场并不理想。如《致青春》、《人在囧途之泰囧》、《让子弹飞》的北美票房分别只有9990美元、5.7万美元和6.3万美元。

中国电影产业发展陷入了只追求表面风光、票房飞涨的误区,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行业的生命力,导致未来几年可能发展持续力不足。

作为高增长、高回报的市场,电影产业必然吸引资本竞逐。正如华谊兄弟影业CEO叶宁所说,电影离不开资本,就像人体需要血液一样。电影步入工业化制作阶段,资本的积极意义愈加凸显。资本涌入改变了电影固有的产业模式,也改变了以导演为中心的制作模式,打破体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是资本是逐利的,疯狂的资本,必然带来泡沫。

我国电影产业正处于革新、变化、发展的交替阶段。在强势资本的面前,中国电影如何争夺话语权,如何理性选择演员、剧本,如何进行原创都是问题。面对资本的盲目性、趋利性和电影市场的浮躁,想迎来电影与资本的相爱不相杀时代,电影人、投资人任重道远。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