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郑正
2022年1月20日,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出炉。根据报告,今年上海将建设环城生态公园带,新建公园120座。
202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上海“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的生态空间基础将初步形成,公园数量增至1000座以上。
2022年两会期间,上海公园城市建设也备受关注,委员们对此提出多个建议。
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境委员会在提案中指出,上海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偏重于公园数量与规模建设而忽视公园和城市的融合发展,生态系统建设遭遇瓶颈,工作缺乏各部门合力、未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等问题,使得上海公园城市建设难以充分全面推进。
针对上述问题,他们提议,上海在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全面提升对公园城市理念的认识。公园城市是将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有机融合,要将“园在城中”变为“城在园中”,在推进公园城市的过程中使城市变得更加生态宜居、更加富有魅力、更加充满温情。
此外,上海要将生态系统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公园城市建设要突出生态优先的导向,着力推进生态系统建设,并将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要想方设法突破用地和政策上的瓶颈,拓展植树造林及生态廊道建设的空间。
他们还建议,要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载体,按照公园城市理念,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优化市民-公园-城市三者关系,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同时,也要增强部门协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的合力。建议由市发改委牵头,会同市规划资源等部门加强公园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并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中。还可以把公园城市建设作为推进“双碳”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各部门合作提升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在城市“公园+”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方面,上海市政协委员黄小露、陈春兰等在提案中提出,随着“公园+”概念提出,多元设施平行开放,“+”号部分被打包纳入公园整体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压缩公园管理用房空间,导致新型公园建筑总量需求匹配与政策要求不相一致,受制于容积率指标因素,拉低了“公园+”建设服务实效。
对此,他们提议要创新体制机制,注重顶层设计,鼓励基层因地制宜探索拓展“公园+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尤其可选择在城郊结合部街镇开展试点,并在试点成熟的基础上,在政策层面加快修订完善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
同时,上述委员建议,在规划、建设、管理上拓宽思路与创新完善本市标准,适当调整建筑物容积率指标,打破公园建设部门与条线应用单位信息不对称、供需步伐不一致的部门壁垒,完善应用场景,不断提升公园绿地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