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如何建成人才高地?两会举行专题审议 | 上海两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如何建成人才高地?两会举行专题审议 | 上海两会

“疫情重新定义了人才的国际流动性,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国数量明显增加,是我们引进人才、拥抱人才的黄金节点。”上海市人大代表周俭认为,抓住这一特定时期,加大引才的力度,可以事半功倍。

图片来源:unsplash

实习记者 赵珺

2022120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上海要持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要把招贤引才的大门敞得更开。

120日晚,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会,人大代表们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一主题建言献策。

张杰:建设应用技术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代表张杰认为,科创中心建设既要重视科研创新,也要注重成果转化,因此她建议关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应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张杰提议要完善应用型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适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标的权重,提升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地位。

另一方面,要重视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是社会经济中的科学家,科学家是研究领域的企业家。”张杰表示,要培养具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搭建培养使用科学家中企业家的沃土,使这些企业家能够专心致志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杰。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唐曙建: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形成人才链

代表唐曙建引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议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明晰对人才的分类。同时,他认为建立人才高地,不仅要有领军人才和尖端人才,还要有各方面配套的人才团队,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才链,有利于人才高地建设。

唐曙建认为,还要建立留住人才的机制。他指出这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人才安居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一般的人才公寓外,还可考虑在科技项目附近配套大型小区等。”

叶银忠:重视职业教育,促进职业培训集约化发展

来自职业院校的代表叶银忠指出,当前上海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三个问题:第一,高技能人才占比28%,勉强与全国平均线持平,与德国的48%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第二,职业教育明显滞后于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第三,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叶银忠建议,尽快建成若干所本科职业大学;新设一批新型高职院校,对接上海产业发展需求。还应以政策组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用于高职和职业本科,激励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同时,叶银忠还提议促进职业培训集约化发展。首先,进一步加强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资源共享和政策相通;其次加大财力统筹,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最后,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技师学院。

此外,叶银忠认为还要充分利用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等重大契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社会崇尚劳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风尚。在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再度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同时,在五个新城试点也应推动高技能人才引进、就业和落户政策改革。

上海市人大代表叶银忠。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速达:数字技术赋能,打响上海动画品牌

代表速达指出,上海作为中国动画的发源地以及中国美术电影发展的摇篮,应该抓住中国动画百年的机遇,打响上海动画品牌、培养高价值动画人才,提高动画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为此,速达建议,不仅要重视动画研究,如组织上海优秀动画影片展映、组建中国动画学派研究院;同时也应推进动画融入生活,例如可以打造动漫一条街,成为上海动画的新地标,或者以水墨动画创作理念和特殊技法为内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雕塑和绿化工程中,也可以积极倡导使用上海动画。

另外,速达认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可以在动画领域实现融合。“数字工程师成为动画电影最核心的力量,成为高价值的人才。”速达建议,上海可以率先培养全球数字工程师等人才;同时率先建立电影高科技实验室,重点研究智能科技在电影制作与传播过程的突破性应用;此外,还可以率先开发并应用电影协同系统。

周俭:吸引海外人才,关注交叉学科发展

代表周俭建议,在生物医药领域,应加快推进医学科学家及团队建设,相关部门可适当考虑引入股权激励政策,使医学科学家掌握更多经济支配权和调度权。

其次,应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配套政策。全球人才竞争性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人才吸引力在全球居第九位。“疫情重新定义了人才的国际流动性,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国数量明显增加,是我们引进人才、拥抱人才的黄金节点。”周俭认为,抓住这一特定时期,加大引才的力度,可以事半功倍。

此外,周俭还提倡应支持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数字化已在生物医药领域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新兴学科的岗位职称评定发展尚未跟上,很多人才不得不放弃某些研究方向,打击了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因此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增设更多的交叉学科职称的评定。

上海市人大代表周俭。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谢应波:关注人才“产出比”的同时也要因材培养

代表谢应波认为,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总是关注人才的产出比。部分高校引进一些在国外待了几年,还发表了文章的青年学者后,发现他们做出的东西没有达到预期,这些高校该怎么善待这些人才,这值得思考。

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谢应波提议要给他们相应的机会和支撑条件。“一些技能型人才,就是要熬,熬个五年十年,针对不同的人才,我们要因材施教,因材培养,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杨志刚:重视文化人才政策建设,构建完整的人才体系

代表杨志刚认为,相比于科技人才,文化人才更具有特殊性。结合自己曾在高校工作的经历,通过比较过文科和理科、工科、医科人才政策的差异后,杨志刚发现文科,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通道远远要比理工医科要窄。“既然上海提出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的文化人才政策也应该跟上去。”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杨志刚认为,博物馆的人才,也必须要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成为研究型博物馆,才能在全球有话语权。“不过,目前博物馆的人才体系、绩效体系还有待完善。

上海市人大代表杨志刚。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陈超:打造城市软实力

来自上海图书馆的代表陈超直言,上海图书馆对标的是世界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碰到了人才问题。

在会上,陈波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去年底,外媒曾报道为什么科学界重要级人物都流向中国。外媒给出了三个原因:一个是中国广阔的科研发展空间;第二个原因是欧美科研工作者受到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必须保持所谓的政治正确性;第三,中国拥有更充沛的科研经费。

相比于着眼于中国的硬实力,陈超认为,真正持久的、有吸引力的是软实力。“从软实力建设角度,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目前,上海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在内的建设,其实都在为软实力做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城市吸引全世界的高水平人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如何建成人才高地?两会举行专题审议 | 上海两会

“疫情重新定义了人才的国际流动性,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国数量明显增加,是我们引进人才、拥抱人才的黄金节点。”上海市人大代表周俭认为,抓住这一特定时期,加大引才的力度,可以事半功倍。

图片来源:unsplash

实习记者 赵珺

2022120日,上海市市长龚正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上海要持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要把招贤引才的大门敞得更开。

120日晚,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会,人大代表们围绕“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一主题建言献策。

张杰:建设应用技术人才队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代表张杰认为,科创中心建设既要重视科研创新,也要注重成果转化,因此她建议关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应用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一方面,张杰提议要完善应用型技术人才评价体系,适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指标的权重,提升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地位。

另一方面,要重视科学家中的企业家培养。“企业家是社会经济中的科学家,科学家是研究领域的企业家。”张杰表示,要培养具有市场敏锐度的科学家,在机制体制创新上,搭建培养使用科学家中企业家的沃土,使这些企业家能够专心致志做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上海市人大代表张杰。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唐曙建:深化人才机制改革,形成人才链

代表唐曙建引用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提议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明晰对人才的分类。同时,他认为建立人才高地,不仅要有领军人才和尖端人才,还要有各方面配套的人才团队,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才链,有利于人才高地建设。

唐曙建认为,还要建立留住人才的机制。他指出这次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建设人才安居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除了一般的人才公寓外,还可考虑在科技项目附近配套大型小区等。”

叶银忠:重视职业教育,促进职业培训集约化发展

来自职业院校的代表叶银忠指出,当前上海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面临三个问题:第一,高技能人才占比28%,勉强与全国平均线持平,与德国的48%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第二,职业教育明显滞后于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第三,社会上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以上问题,叶银忠建议,尽快建成若干所本科职业大学;新设一批新型高职院校,对接上海产业发展需求。还应以政策组合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加大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用于高职和职业本科,激励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

同时,叶银忠还提议促进职业培训集约化发展。首先,进一步加强人社部门和教育部门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资源共享和政策相通;其次加大财力统筹,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首席技师工作室;最后,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技师学院。

此外,叶银忠认为还要充分利用举办世界技能大赛等重大契机,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全社会崇尚劳动、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良好风尚。在职业教育法颁布后,再度修订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同时,在五个新城试点也应推动高技能人才引进、就业和落户政策改革。

上海市人大代表叶银忠。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速达:数字技术赋能,打响上海动画品牌

代表速达指出,上海作为中国动画的发源地以及中国美术电影发展的摇篮,应该抓住中国动画百年的机遇,打响上海动画品牌、培养高价值动画人才,提高动画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影响力。

为此,速达建议,不仅要重视动画研究,如组织上海优秀动画影片展映、组建中国动画学派研究院;同时也应推进动画融入生活,例如可以打造动漫一条街,成为上海动画的新地标,或者以水墨动画创作理念和特殊技法为内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市雕塑和绿化工程中,也可以积极倡导使用上海动画。

另外,速达认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和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可以在动画领域实现融合。“数字工程师成为动画电影最核心的力量,成为高价值的人才。”速达建议,上海可以率先培养全球数字工程师等人才;同时率先建立电影高科技实验室,重点研究智能科技在电影制作与传播过程的突破性应用;此外,还可以率先开发并应用电影协同系统。

周俭:吸引海外人才,关注交叉学科发展

代表周俭建议,在生物医药领域,应加快推进医学科学家及团队建设,相关部门可适当考虑引入股权激励政策,使医学科学家掌握更多经济支配权和调度权。

其次,应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配套政策。全球人才竞争性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的人才吸引力在全球居第九位。“疫情重新定义了人才的国际流动性,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国数量明显增加,是我们引进人才、拥抱人才的黄金节点。”周俭认为,抓住这一特定时期,加大引才的力度,可以事半功倍。

此外,周俭还提倡应支持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数字化已在生物医药领域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新兴学科的岗位职称评定发展尚未跟上,很多人才不得不放弃某些研究方向,打击了交叉学科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因此应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增设更多的交叉学科职称的评定。

上海市人大代表周俭。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谢应波:关注人才“产出比”的同时也要因材培养

代表谢应波认为,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总是关注人才的产出比。部分高校引进一些在国外待了几年,还发表了文章的青年学者后,发现他们做出的东西没有达到预期,这些高校该怎么善待这些人才,这值得思考。

结合自身成长经历,谢应波提议要给他们相应的机会和支撑条件。“一些技能型人才,就是要熬,熬个五年十年,针对不同的人才,我们要因材施教,因材培养,提供相应的激励机制。”

杨志刚:重视文化人才政策建设,构建完整的人才体系

代表杨志刚认为,相比于科技人才,文化人才更具有特殊性。结合自己曾在高校工作的经历,通过比较过文科和理科、工科、医科人才政策的差异后,杨志刚发现文科,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通道远远要比理工医科要窄。“既然上海提出要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的文化人才政策也应该跟上去。”

以上海博物馆为例,杨志刚认为,博物馆的人才,也必须要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成为研究型博物馆,才能在全球有话语权。“不过,目前博物馆的人才体系、绩效体系还有待完善。

上海市人大代表杨志刚。图片来源:上观新闻

陈超:打造城市软实力

来自上海图书馆的代表陈超直言,上海图书馆对标的是世界级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也碰到了人才问题。

在会上,陈波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去年底,外媒曾报道为什么科学界重要级人物都流向中国。外媒给出了三个原因:一个是中国广阔的科研发展空间;第二个原因是欧美科研工作者受到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例如必须保持所谓的政治正确性;第三,中国拥有更充沛的科研经费。

相比于着眼于中国的硬实力,陈超认为,真正持久的、有吸引力的是软实力。“从软实力建设角度,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目前,上海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在内的建设,其实都在为软实力做贡献,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城市吸引全世界的高水平人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