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1年贴标绿色债券新增4835.74亿元,信披和监管仍有待加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1年贴标绿色债券新增4835.74亿元,信披和监管仍有待加强

2021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资金规模约为2436.31亿元,占比50.38%;投向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及污染防治等领域的规模占24.65%。

来源:视觉中国

回顾2021,不仅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年度热词,绿色金融也在国内加速发展。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规模仅次于绿色信贷,近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大。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显示,2021年中国境内新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4835.74亿元,较上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上涨139.07%,发行数量为403只,较上年绿色债券发行量上涨108.33%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制图:刘益

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对于资金用途的限制,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将投入到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的绿色项目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刘楠对界面新闻表示。

绿债标准逐步完善,碳中和债、蓝色债券等创新子品种增多

2021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与2015年版本相比,新版本增加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绿色项目、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绿色项目,并删除了涉及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清洁利用的项目类别,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统一。

目前,绿色债券的投向领域主要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这六大板块。

绿色债券不仅在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上有所增长,其创新子品种也不断增多。20213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了碳中和债券,专项用于支持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2021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从标准上明确了交易所对于碳中和公司债券和蓝色债券等子品种的相关安排。

此外,202111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推动熊猫债产品创新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交易商协会开展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业务试点》,推动绿色熊猫债的市场实践(绿色熊猫债:境外实体在中国内地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专门用于绿色资产或绿色项目),吸引更多境外主体参与到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建设中来。

对此,西部证券张静静团队对界面新闻分析表示,绿色债券创新品种对于绿色金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帮助政府安排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重点发展对象和优先支持行业,实现特定绿色目标;其次,绿色债券品种不断创新,有利于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第三,绿色债券创新品种具有更明确的发行指引,可以激发债券发行人的发行热情。例如2021年新发行的绿色债券中,碳中和债的占比超过40%,对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增量的大幅提升具有重要贡献。

发行主体以国企央企为主,资金多投向交通、能源领域

在现有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上,仍以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数据,2021年贴标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中,国有企业发行数量约为373只,占发行总量的92.56%,发行规模约为4806.34亿元,占总规模的99.39%

西部证券张静静团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和范围对民营企业来说较难达到,符合绿色债券发行要求的项目多为城市建设、基建、公用事业等领域,与国企匹配。并且我国绿色债券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国有企业整体资质较好、信用风险小,易于发行;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信用资质参差不齐,且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甄别。以及我国绿色债券融资相比于一般信用债的优势尚不足,民营企业主动发行的动力有待提高。

而关于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入领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刘楠表示主要分布在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领域。2021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资金规模约为2436.31亿元,占总募集资金的50.38%;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及污染防治等领域的规模约为1191.96亿元,占总募集资金的24.65%

不仅仅因为交通和能源领域的企业多为国企央企,刘楠认为这两个行业本身碳排放量较大,在双碳目标下需要促进自身的低碳转型。交通领域本身碳排放水平高,推动清洁交通发展,优化交通领域用能结构,可以有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能源领域主要是因为传统能源碳排放量较高,需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动新旧能源转换等方式,来实现能源领域的转型发展。

绿债规模仍有提升空间,信批与监管有待加强

绿色债券在2021年的发展速度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但在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间。

20211225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指出,目前绿色信贷有14万亿左右,但是绿色债券只有1万亿左右,规模体量太小。周诚君指出,债券市场下一步会成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国际化以及更多国际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资产的重要领域,要更多地想办法去开发推出更多的绿色债券产品,给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好的ESG投资选择。

2015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开始发展。从2016年到现在,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仍有改进空间。

西部证券张静静团队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缺乏一个权威平台,定期统一发布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包括单只债券的发行资料、项目评级、募资用途、环境效益等具体信息。市场上对绿色债券市场发布年报报告的机构众多,但是相关披露信息有所出入,公众难以获得权威且统一的绿债数据库。

其次,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到底要披露到什么程度、后续落实的情况到底如何跟踪,需要更加透明和严格,从而帮助资金真正流向绿色产业发展。绿债的评估认证机构也有待提高,缺乏一个权威的三方机构;目前我国主要的监管部门仅鼓励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而非强制性,并且未规范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认证的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刘楠也提到,现在市场上企业在绿色债券存续期仍存在很多的选择性披露问题,因此对于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等的监管还有待加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1年贴标绿色债券新增4835.74亿元,信披和监管仍有待加强

2021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资金规模约为2436.31亿元,占比50.38%;投向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及污染防治等领域的规模占24.65%。

来源:视觉中国

回顾2021,不仅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年度热词,绿色金融也在国内加速发展。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债券规模仅次于绿色信贷,近年发行规模不断扩大。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显示,2021年中国境内新增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4835.74亿元,较上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上涨139.07%,发行数量为403只,较上年绿色债券发行量上涨108.33%

数据来源: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制图:刘益

绿色债券与普通债券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其对于资金用途的限制,绿色债券的募集资金将投入到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要求的绿色项目上,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刘楠对界面新闻表示。

绿债标准逐步完善,碳中和债、蓝色债券等创新子品种增多

2021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与2015年版本相比,新版本增加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绿色项目、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绿色项目,并删除了涉及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清洁利用的项目类别,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绿色债券界定标准的统一。

目前,绿色债券的投向领域主要为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这六大板块。

绿色债券不仅在发行规模和发行数量上有所增长,其创新子品种也不断增多。20213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推出了碳中和债券,专项用于支持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20217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从标准上明确了交易所对于碳中和公司债券和蓝色债券等子品种的相关安排。

此外,202111月,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发布《推动熊猫债产品创新 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交易商协会开展社会责任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业务试点》,推动绿色熊猫债的市场实践(绿色熊猫债:境外实体在中国内地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募集资金专门用于绿色资产或绿色项目),吸引更多境外主体参与到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建设中来。

对此,西部证券张静静团队对界面新闻分析表示,绿色债券创新品种对于绿色金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帮助政府安排绿色转型过程中的重点发展对象和优先支持行业,实现特定绿色目标;其次,绿色债券品种不断创新,有利于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增强市场流动性、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第三,绿色债券创新品种具有更明确的发行指引,可以激发债券发行人的发行热情。例如2021年新发行的绿色债券中,碳中和债的占比超过40%,对于我国绿色债券发行增量的大幅提升具有重要贡献。

发行主体以国企央企为主,资金多投向交通、能源领域

在现有绿色债券的发行主体上,仍以中央国有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为主。根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2021年中国绿色债券年报》数据,2021年贴标绿色债券发行主体中,国有企业发行数量约为373只,占发行总量的92.56%,发行规模约为4806.34亿元,占总规模的99.39%

西部证券张静静团队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绿色债券的界定标准和范围对民营企业来说较难达到,符合绿色债券发行要求的项目多为城市建设、基建、公用事业等领域,与国企匹配。并且我国绿色债券的评价体系仍有待完善,国有企业整体资质较好、信用风险小,易于发行;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信用资质参差不齐,且没有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甄别。以及我国绿色债券融资相比于一般信用债的优势尚不足,民营企业主动发行的动力有待提高。

而关于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的具体投入领域,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刘楠表示主要分布在清洁能源和绿色交通领域。2021年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设施等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与运营的资金规模约为2436.31亿元,占总募集资金的50.38%;募集资金投向绿色交通、绿色建筑及污染防治等领域的规模约为1191.96亿元,占总募集资金的24.65%

不仅仅因为交通和能源领域的企业多为国企央企,刘楠认为这两个行业本身碳排放量较大,在双碳目标下需要促进自身的低碳转型。交通领域本身碳排放水平高,推动清洁交通发展,优化交通领域用能结构,可以有效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能源领域主要是因为传统能源碳排放量较高,需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推动新旧能源转换等方式,来实现能源领域的转型发展。

绿债规模仍有提升空间,信批与监管有待加强

绿色债券在2021年的发展速度较往年有大幅度提升,但在整个绿色金融体系中的比重仍有提升空间。

20211225日,央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在2021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上指出,目前绿色信贷有14万亿左右,但是绿色债券只有1万亿左右,规模体量太小。周诚君指出,债券市场下一步会成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国际化以及更多国际投资者投资人民币资产的重要领域,要更多地想办法去开发推出更多的绿色债券产品,给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好的ESG投资选择。

20159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对绿色信贷资产实行证券化”,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开始发展。从2016年到现在,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仍有改进空间。

西部证券张静静团队对界面新闻表示,目前缺乏一个权威平台,定期统一发布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运行情况,包括单只债券的发行资料、项目评级、募资用途、环境效益等具体信息。市场上对绿色债券市场发布年报报告的机构众多,但是相关披露信息有所出入,公众难以获得权威且统一的绿债数据库。

其次,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到底要披露到什么程度、后续落实的情况到底如何跟踪,需要更加透明和严格,从而帮助资金真正流向绿色产业发展。绿债的评估认证机构也有待提高,缺乏一个权威的三方机构;目前我国主要的监管部门仅鼓励进行第三方评估认证,而非强制性,并且未规范绿色债券第三方评估认证的市场。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刘楠也提到,现在市场上企业在绿色债券存续期仍存在很多的选择性披露问题,因此对于绿色债券存续期信息披露等的监管还有待加强。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