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重量级大项目的布局,可以窥见一座城市的发展脉络。
1月3日,青岛市委书记陆治原会见益海嘉里集团董事长郭孔丰一行,共同见证益海嘉里三期项目计划投资8亿美元的签约。
这一签约的重要意义在于,位于胶州的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由此成为青岛近年来实际利用外资最大的生产制造项目。
为什么是胶州?
摊开地图来看,1994年落地青岛前湾港,24年后北上胶州市洋河镇增资扩产,益海嘉里的这一步,见证了中国持续的改革开放进程,也见证了青岛的城市空间拓展。
坐拥“举全省之力建设”的上合示范区和山东首个4F级国际机场等多个高能级平台,加上青岛都市圈的发展趋势,青岛经济重心向胶州靠拢已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1
在青岛近两年的重点项目建设中,胶州都是非常亮眼的存在。
在2022年确定的416个市级重点项目中,西海岸新区68个、胶州市64个、即墨区61个、莱西市50个、城阳区44个、平度市44个、崂山区25个、李沧区15个、市北区12个、青岛高新区7个、市南区6个、蓝谷2个。
再从项目质量上看,36个市级重点项目中,胶州入选10个,遥遥领先;即墨排名第二,入选4个。
而且,胶州的项目推进力度也一直位居前列。
根据青岛市发展改革委每月发布市级重点项目进展情况通报,2021年1-11月,青岛各区市完成投资总量前3位的是黄岛区、胶州市、即墨区;新开工项目数前4位的是黄岛区、胶州市、莱西市、即墨区,分别是23个、19个、15个、10个。
大项目多,落地速度快,无形中也带动了胶州经济这两年的快速增长。
2021年前三季度,胶州GDP增速14.2%,位列全市第一,总量已经反超市南32亿,和即墨的差距缩小到9亿元。
按照这个趋势,2021年胶州GDP大概率会反超市南,和即墨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甚至有可能实现对即墨的反超,实现一年两个位次的跃升。
在衡量发展效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指标上,胶州和即墨的差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021年,胶州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5.26亿元,增幅12%,远超年初110.38亿元、增幅7%的收入目标。而即墨区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6亿元,增长3.6%。
这些都表明,胶州的确在青岛经济增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客观说,上合示范区的战略地位、胶东国际机场的转场启用、青岛环湾发展的布局以及青岛都市圈的构建,这些都是胶州迎头赶上的重要机遇。
但更重要的是,胶州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整体营商环境改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有企业负责人评价,胶州的服务意识让人觉得像南方服务型政府。
世界500强企业丰益国际投资的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项目,在落地胶州过程中就创出投资项目落地“最快速度”。
2018年12月在香港山东周期间签约,签约5天后即完成公司注册,注册8天后3000万美元到账。
益海嘉里集团在胶州注册的公司,每一个都是一天内拿证。
在项目推进中,市长、局长都动了起来当起首办人,企业有事情电话往往直接打给镇党委书记。
洋河镇党委与益海嘉里企业负责人专门建立了镇企联席会议制度。与一般联席会议不同的是,这个会议的第一召集人是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总经理徐拥军。
每一次会议都由益海嘉里发起,列出企业需要解决的具体事项清单,双方梳理后,对能解决的当即解决,剩余的明确责任人,限期解决。
1月12日,益海嘉里项目推进十六次联席会议举行,针对益海嘉里提出二期土地交地前的土地平整相关工作、污水接入、排污管道口径不一致问题,洋河镇相关负责人在听取后,当场给予落实解决方案。另外,职工公寓宿舍、路口的信号灯问题,这两个问题需要进行前期设计,也安排专人对接服务,并且确定了时间表。
“每一件事都必须设定时间节点,由洋河镇班子成员直接负责,不允许再倒手转交给他人。”洋河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这些服务不仅仅是保证效率的提升,还为益海嘉里节省了实实在在的成本。
根据规划,益海嘉里二期的大豆深加工项目需要300万吨大豆,按照常规,农产品港口运输需要通过董家口港,但受限于距离,运输成本约45块钱每吨,如果通过前湾港,每吨成本只需要约20块钱。
在青岛和胶州相关负责人多方协调下,益海嘉里大豆原料运输港口最终协调到了前湾港。
“这就相当于公司每年节省约7500万物流成本。”益海嘉里(青岛)食品工业园总经理徐拥军表示,这些都是公司实实在在的利润。
高效务实的服务,让益海嘉里坚定了在洋河镇加大投资的决心。
益海嘉里项目三期共计划占地1600多亩,计划总投资约18亿美元,已注册完成5家公司,三期项目全部达产年产值可达约450亿元。目前一期项目已全面开工,二期项目规划设计已基本完成,三期项目投资意向书已于今年1月3日签署。整个三期项目建成后,该园区将建成为益海嘉里在国内规模最大的、品类最齐全的综合性食品加工园区之一。
“我们还将重点打造中央厨房项目,通过餐饮业一站式解决方案,打造餐饮互联网供应链平台销售模式。借助该平台,引进优质食品产业集聚发展,预计将构建起千亿元的产业链。”徐拥军表示。
3
在青岛各区市中,胶州经济的主要特点是民营经济发达。
根据2021年1-10月份的税收数据显示,胶州市民营经济实现税收91.98亿元,占胶州市税收的75.7%,而同期即墨区民营经济税收的占比为65.5%,西海岸新区民营经济税收占比为58%。
从企业数量来看,2021年胶州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21家,数量居全省县市第一位,比2020年增长102家。
不过,相比于西海岸新区、即墨等,胶州也存在上规模的产业集群数量不多、企业家创新意识不强等短板。
如何利用自身民营经济强的优势,通过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逐步建立自己的强势千亿产业链,成了胶州能否进一步崛起的关键所在。
2021年,胶州先后召开2次企业创新发展大会,发放奖金1.1亿元给企业家,用“真金白银”礼遇城市合伙人。
胶州相关负责人特别提出,我们将一如既往关心支持企业发展,像呵护眼睛一样呵护营商环境,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企业,像兑现军令状一样兑现政府承诺。
去年9月26日,胶州市召开企业创新发展推进会议,给每位参会企业家发放“胶州市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直通卡”,卡片正面印有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的电话,反面印有各项惠企政策二维码。
这些实实在在的改变,也坚定企业投资胶州、扎根青岛的信心。
吉利卫星、Handle全球根节点(青岛)、上海电气风电装备产业园、苏宁(上合)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等一大批优质大项目纷纷落户胶州。
此外,胶州在2021年就专门启动了企业发展“倍增计划”。力争到2024年底,列入计划的海尔(胶州)创新产业园、中集冷藏产业基地、青岛天能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20家企业,新增产值300亿元以上。
4
虽然撤市设区尚待时日,但在青岛十四五规划中,胶州已经被纳入主城片区。
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发展思路的转变,胶州也正在从县域经济向高品质、精细化的都市经济转型。
除了在产业领域越来越重视创新驱动和集群发展,在跟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品质提升上,胶州也是频出大手笔。
2021年12月13日-14日,全省老旧小区改造现场观摩会在青岛举办,现场观摩了胶州的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观摩会之所以选择胶州,首先是因为当地老旧小区改造已经有了一定规模:已完成改造老旧小区24个,覆盖225栋楼,受益户数8066户,受益居民2.6万人。
媒体报道表示,胶州市将老旧小区改造与云服务、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作为推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工程,为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从过去的“粗放式发展”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提供了可参考的“胶州样板”。
针对相对落后的医疗卫生短板,胶州终于迎来了首家三级甲等医院。
2021年12月28日,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正式开诊,这是由胶州市投资建设,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全面管理的三级综合医院。
而备受关注的上合示范区道路管网、学校、幼儿园、医院、银行、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成为上合示范区发展的奠基石。
不过,影响胶州未来更快更好发展的一大短板还是交通。
2020年3月30日胶州湾大桥胶州连接线正式通车,上合示范区至青岛市区的通勤距离缩短至20分钟。
2020年年底,地铁8号线北段正式通车。
一条高速,一条地铁,胶州与青岛的沟通更加快捷和方便。
下一步,在环湾发展中,胶州需要与相邻的西海岸新区、城阳区形成轨交连接。
比如,加快推进承载着胶州与西海岸新区无缝连接的地铁12号线获批;争取青连铁路洋河口站开通客运功能,争取与西海岸新区、城阳设置密集的跨区大站快车等。
据胶州交通运输局消息,目前地铁8号线支线胶州段已完成地质详勘,将于2022年开工建设。地铁8号线全长15.7公里,设大沽河站、太湖路站等11座车站,投资约122亿元,计划2027年竣工通车,福州路站至五四广场约50分钟通达,将加速胶州融入青岛都市圈。
来源:青记
原标题:青岛经济重心转向胶州的历史机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