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宝宝超市哭闹,买不买?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宝宝超市哭闹,买不买?

幼儿在疲饥饿的状态下的哭闹阈值更低,而且哭闹更难安抚,所以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建议最好能中断公共场合的活动,尽快让孩子能吃饭休息。

关于幼儿的哭闹应对,除了上次聊到的家庭内哭闹以外,让很多家长觉得难以应对的还有家庭外,尤其是公共场合的哭闹。

提问:徐医生,我家宝贝每次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总是要这要那,要是不给他买,他就躺在哭闹不休,甚至躺在地上打滚,请问该怎么应对?

相 比于家庭中的哭闹,公共场合的哭闹处理起来稍稍复杂一点,因为有涉及到社交压力。很多妈妈反映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外面(比如超市)娃大声哭闹,旁边的人都 会行注目礼,当妈的会觉得很尴尬,所以通常在这种社交压力下,会违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只希望他能停下撕心裂肺的哭声。

然而,孩子是特别聪明的小生物,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哭闹更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很多妈妈发现,和孩子独处时孩子很乖,而一到公共场合,孩子的就有诸多要求了,而且这些要求还非得被满足,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我就哭给你看”!

从 行为的功能来分析父母和孩子的行为会比较清晰,也比较有趣。任何的行为都是有功能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是能完全脱离场景独自存在的。对于孩子来说,他 在公共场合哭闹的行为或许是为了得到某样玩具,某种吃食,也或者只是累了困了时烦躁发泄。而父母在这个时候用尽方法想要让孩子的哭闹停下来,所有的行为, 无论是给孩子买玩具吃食等他想要的东西,还是各种哄劝,甚至打骂(公共场合通常少见),都是希望能逃避孩子的哭闹,以及哭闹所带来的社交压力。

其 实育儿是一种需要依赖人类本能的行为,有时候又是需要战胜本能的行为。如果孩子哭闹,我们本能想尝试一切方法让其停止,比如买玩具买吃食,其实在无形中反 而会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让他以后在类似的场景中的哭闹频率增加。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通过买吃食买玩具就能让孩子停止哭泣,这样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父 母在下次孩子哭闹时满足孩子要求的行为。

所以,你看,原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行为是互相影响互相强化着的,而如果不做改变,孩子的公共场合哭闹行为也就会一直继续,或者在父母数次尝试改变,但又没有坚持一致的情况下,甚至升级加剧(具体解释参考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而想要终止公共场合的哭闹,其实也并不难,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父母要考虑你和孩子当时所处的公共场合是否允许孩子的哭闹。比如,如果是闹市区,街头,喧闹的游乐场等场所,那么孩子的哭闹通常是比较能被容忍和接受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能比较顶得住社交压力,来往人群的眼光和议论,对于宝宝的哭闹就可以直接参照上一篇文章里的方法即可,即“温柔的坚持”:肯定和支持情绪,陪伴孩子,不强求孩子不哭闹,但坚守界限,不满足其要求,以免强化其哭闹。

但是,如果当时所处的公共场合是不太能接纳和容忍孩子的哭闹,比如,图书馆、电影院、书店、安静的咖啡厅等, 或者父母觉得自己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也容易因为被人的评论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坚持,那么,在进行“温柔的坚持”之前,要做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脱离场景。

举一个我家小包子哥哥的例子。

在小包子大概2岁的时候,我有一天和大包子一起带他去超市,在某个摆放水果的位置,有一个动物形状的装饰气球,小包子非常喜欢,坐在推车上的他努力想要去够那个气球,在得知那个气球不能给他之后,他就开始哭闹:大哭,坐在推车上大力蹬脚,大叫……

当 时那个超市人不多,比较安静,他的哭闹声就特别的惹眼,来来往往的人有的皱眉、有的默笑。在试图解释因果关系无效的情况下,我和大包子中断了购物,无视小 包子的抗议把他抱回了停车场的车子里。然后,我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气球,所以拿不到你很伤心。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

我 和大包子大概陪小包子在车子里做了10来分钟,期间他哭着要回到超市,我们告诉他,等他哭好了,我们再回去,“因为超市不是一个哭闹的地方”。 他哭了一会,不知道是因为知道再哭也不顶用,还是因为迫切想回到超市里,他慢慢就停止了哭闹。这个时候,我再次和他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气球不能给他的原因, 然后问他还要回去超市继续购物吗?他回答是,我告诉他:“回去可以,但是如果你再次哭闹,我们还是要回到车子里来的哦!”

在和他“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之后,我们再次回到了刚才那个超市,再次经过那个气球的时候,小包子说:“妈妈,我只看看,可以吗?”我回答:“当然可以啊!”之后,小包子很平静愉快地完成了那次购物。

而且,好像自从那次以后,我的印象中,除了有一次在超市停车场因为在车上睡着被吵醒后大哭以外,小包子再也没有在超市哭闹过。有时看到想要的东西,他都会先问问我们,如果我们说“今天没有计划买”或者“家里已经有了”,他基本上可以理解和配合。

这 些大概就是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时的应对方法了,要非常注意的一点是:公共场合的哭闹处理并不独立于其他场合而存在,所以,虽然有时因为特殊情况(比如生病 时、坐长途飞机时)可以略微调整,但是父母的育儿方法和策略在大原则上也应该在不同场合基本一致,否则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

曾 经有一个朋友家的宝贝经常在超市里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我和她分享过我的做法,她后来告诉我,她也有尝试在孩子哭闹时把孩子抱进车里,中断购物,孩 子在车里哭了十几分钟。我问她:“他是自己停止哭的吗?”我的朋友回答:“不是,我告诉他,他要是不哭了,我就带他去买冰淇淋”。

这种做法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宝宝的哭闹行为最终还是实现了它的功能:得到某样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和一开始哭闹时想要的物体不一样,但是还是强化了他的哭闹行为。

其实,如果稍稍改变一下做法反而有比较好的效果:宝宝哭闹时给予简单的接纳性的陪伴,但不满足要求。在宝宝停止哭闹后,大家一起购物快结束的时候,买一个冰淇淋给他,并告诉他“你刚才安静地帮妈妈买东西,真棒!为了谢谢你帮妈妈购物,妈妈今天请你吃冰淇淋把!”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通过什么样的恰当行为可以获得合理的奖励,而哭闹是很耗气力的行为,在没有实现其目的的情况下,孩子自然就会减少哭闹,而增加可以获得奖励的恰当行为了。

最后,幼儿在疲饥饿的状态下的哭闹阈值更低,而且哭闹更难安抚,所以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建议最好能中断公共场合的活动,尽快让孩子能吃饭休息。也可以尽量避免在疲劳饥饿的情况下带孩子出去,比如,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周一傍晚更容易困倦,因为周日晚上睡得稍晚,周一上一天幼儿园回家后,会比较疲劳,所以周一傍晚就尽量精简活动内容,让孩子早点休息。

作者介绍:徐桂凤 住院医师·儿童心理科,就职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擅长儿童心理及行为保健,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指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所有,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联系邮箱:info@easyhin.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宝宝超市哭闹,买不买?

幼儿在疲饥饿的状态下的哭闹阈值更低,而且哭闹更难安抚,所以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建议最好能中断公共场合的活动,尽快让孩子能吃饭休息。

关于幼儿的哭闹应对,除了上次聊到的家庭内哭闹以外,让很多家长觉得难以应对的还有家庭外,尤其是公共场合的哭闹。

提问:徐医生,我家宝贝每次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总是要这要那,要是不给他买,他就躺在哭闹不休,甚至躺在地上打滚,请问该怎么应对?

相 比于家庭中的哭闹,公共场合的哭闹处理起来稍稍复杂一点,因为有涉及到社交压力。很多妈妈反映的情况是这样的:在外面(比如超市)娃大声哭闹,旁边的人都 会行注目礼,当妈的会觉得很尴尬,所以通常在这种社交压力下,会违心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只希望他能停下撕心裂肺的哭声。

然而,孩子是特别聪明的小生物,他们很快就会发现,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哭闹更有可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很多妈妈发现,和孩子独处时孩子很乖,而一到公共场合,孩子的就有诸多要求了,而且这些要求还非得被满足,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我就哭给你看”!

从 行为的功能来分析父母和孩子的行为会比较清晰,也比较有趣。任何的行为都是有功能的,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是能完全脱离场景独自存在的。对于孩子来说,他 在公共场合哭闹的行为或许是为了得到某样玩具,某种吃食,也或者只是累了困了时烦躁发泄。而父母在这个时候用尽方法想要让孩子的哭闹停下来,所有的行为, 无论是给孩子买玩具吃食等他想要的东西,还是各种哄劝,甚至打骂(公共场合通常少见),都是希望能逃避孩子的哭闹,以及哭闹所带来的社交压力。

其 实育儿是一种需要依赖人类本能的行为,有时候又是需要战胜本能的行为。如果孩子哭闹,我们本能想尝试一切方法让其停止,比如买玩具买吃食,其实在无形中反 而会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让他以后在类似的场景中的哭闹频率增加。而从父母的角度来说,通过买吃食买玩具就能让孩子停止哭泣,这样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强化父 母在下次孩子哭闹时满足孩子要求的行为。

所以,你看,原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行为是互相影响互相强化着的,而如果不做改变,孩子的公共场合哭闹行为也就会一直继续,或者在父母数次尝试改变,但又没有坚持一致的情况下,甚至升级加剧(具体解释参考上一篇文章的最后一部分)。

而想要终止公共场合的哭闹,其实也并不难,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父母要考虑你和孩子当时所处的公共场合是否允许孩子的哭闹。比如,如果是闹市区,街头,喧闹的游乐场等场所,那么孩子的哭闹通常是比较能被容忍和接受的。

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能比较顶得住社交压力,来往人群的眼光和议论,对于宝宝的哭闹就可以直接参照上一篇文章里的方法即可,即“温柔的坚持”:肯定和支持情绪,陪伴孩子,不强求孩子不哭闹,但坚守界限,不满足其要求,以免强化其哭闹。

但是,如果当时所处的公共场合是不太能接纳和容忍孩子的哭闹,比如,图书馆、电影院、书店、安静的咖啡厅等, 或者父母觉得自己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论,也容易因为被人的评论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坚持,那么,在进行“温柔的坚持”之前,要做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脱离场景。

举一个我家小包子哥哥的例子。

在小包子大概2岁的时候,我有一天和大包子一起带他去超市,在某个摆放水果的位置,有一个动物形状的装饰气球,小包子非常喜欢,坐在推车上的他努力想要去够那个气球,在得知那个气球不能给他之后,他就开始哭闹:大哭,坐在推车上大力蹬脚,大叫……

当 时那个超市人不多,比较安静,他的哭闹声就特别的惹眼,来来往往的人有的皱眉、有的默笑。在试图解释因果关系无效的情况下,我和大包子中断了购物,无视小 包子的抗议把他抱回了停车场的车子里。然后,我对他说:“妈妈知道你很喜欢那个气球,所以拿不到你很伤心。你想哭就哭一会儿吧,妈妈陪着你。”

我 和大包子大概陪小包子在车子里做了10来分钟,期间他哭着要回到超市,我们告诉他,等他哭好了,我们再回去,“因为超市不是一个哭闹的地方”。 他哭了一会,不知道是因为知道再哭也不顶用,还是因为迫切想回到超市里,他慢慢就停止了哭闹。这个时候,我再次和他解释了为什么那个气球不能给他的原因, 然后问他还要回去超市继续购物吗?他回答是,我告诉他:“回去可以,但是如果你再次哭闹,我们还是要回到车子里来的哦!”

在和他“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之后,我们再次回到了刚才那个超市,再次经过那个气球的时候,小包子说:“妈妈,我只看看,可以吗?”我回答:“当然可以啊!”之后,小包子很平静愉快地完成了那次购物。

而且,好像自从那次以后,我的印象中,除了有一次在超市停车场因为在车上睡着被吵醒后大哭以外,小包子再也没有在超市哭闹过。有时看到想要的东西,他都会先问问我们,如果我们说“今天没有计划买”或者“家里已经有了”,他基本上可以理解和配合。

这 些大概就是在公共场合孩子哭闹时的应对方法了,要非常注意的一点是:公共场合的哭闹处理并不独立于其他场合而存在,所以,虽然有时因为特殊情况(比如生病 时、坐长途飞机时)可以略微调整,但是父母的育儿方法和策略在大原则上也应该在不同场合基本一致,否则可能看不到明显的效果。

曾 经有一个朋友家的宝贝经常在超市里因为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哭闹,我和她分享过我的做法,她后来告诉我,她也有尝试在孩子哭闹时把孩子抱进车里,中断购物,孩 子在车里哭了十几分钟。我问她:“他是自己停止哭的吗?”我的朋友回答:“不是,我告诉他,他要是不哭了,我就带他去买冰淇淋”。

这种做法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宝宝的哭闹行为最终还是实现了它的功能:得到某样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和一开始哭闹时想要的物体不一样,但是还是强化了他的哭闹行为。

其实,如果稍稍改变一下做法反而有比较好的效果:宝宝哭闹时给予简单的接纳性的陪伴,但不满足要求。在宝宝停止哭闹后,大家一起购物快结束的时候,买一个冰淇淋给他,并告诉他“你刚才安静地帮妈妈买东西,真棒!为了谢谢你帮妈妈购物,妈妈今天请你吃冰淇淋把!”

这样孩子就会明白,他通过什么样的恰当行为可以获得合理的奖励,而哭闹是很耗气力的行为,在没有实现其目的的情况下,孩子自然就会减少哭闹,而增加可以获得奖励的恰当行为了。

最后,幼儿在疲饥饿的状态下的哭闹阈值更低,而且哭闹更难安抚,所以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建议最好能中断公共场合的活动,尽快让孩子能吃饭休息。也可以尽量避免在疲劳饥饿的情况下带孩子出去,比如,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周一傍晚更容易困倦,因为周日晚上睡得稍晚,周一上一天幼儿园回家后,会比较疲劳,所以周一傍晚就尽量精简活动内容,让孩子早点休息。

作者介绍:徐桂凤 住院医师·儿童心理科,就职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擅长儿童心理及行为保健,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指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所有,欢迎个人转载分享,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联系邮箱:info@easyhin.com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