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温氏股份:预亏超130亿,都怪“猪队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温氏股份:预亏超130亿,都怪“猪队友”?

“养猪一哥”变成了A股“亏损王”?

文|蓝媒汇 齐秋实

编辑|魏晓

2021年的A股“亏损王”可能将花落在温氏股份身上。

近日,温氏股份披露了2021年业绩预报,公司预计亏损130亿元至138亿元,同比下降了275.06%-285.84%,上一年盈利74.26亿元。这一数字也超过了此前百济神州110.12亿元的预计亏损额,使温氏股份成为截至目前的A股“亏损王”。

对于2021年的巨额预亏,温氏股份解释称,这是由于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同时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公司外购部分猪苗育肥、持续推进种猪优化等因素推高养猪成本,公司肉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出现深度亏损。

根据业绩预报显示,2021年,温氏股份销售肉猪(含毛猪和鲜品)1321.74万头,毛猪销售均价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

几年前还被认为是“养猪一哥”的温氏股份,为何会这么快就陨落成了“亏损王”?对于具有较明显周期性波动特征的生猪行业,2022年的日子还好过吗?

单季度就亏了70多亿

在温氏股份2021年的预亏额中,第三季度“贡献”了一半,且创了一个“纪录”。

三季度财报显示,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9.39亿元,同比下降18.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72.04亿元。值得指出的是,这是温氏股份自2015年上市以来亏损最多的一个季度。

2021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则实现营业收入465.76亿元,同比下滑16.01%;净利润亏损97.01亿元,同比下滑217.71%。

2021年,温氏股份预计将大幅亏损,其他猪企的日子也谈不上火红。从“猪茅”牧原股份发布的2021年业绩预告中可知,牧原股份营业收入预计为770亿元-80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65亿元 -80亿 元 , 同 比下降70.86%-76.32%。三季度财报显示,牧原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亏损了8.22亿元。

除了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16家上市猪企去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都欠佳,其中还包括新希望、正邦科技等。2021年第三季度,16家上市猪企利润均呈现负增长,且降幅大多在100%-300%之间,合计亏损额超220亿元。

猪企纷纷呈现这样业绩不佳的现状,与2021年养猪行业的市场动态息息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能繁母猪存量较高。在市场供给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自去年1月下旬开始,国内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查看猪价系统网上的数据可知,如今生猪价格(包括外三元和内三元)已跌至了每公斤14.18元左右,而2020年2月和7月,我国生猪价格(“外三元”品种)一度涨到了每公斤40元。

为了应对这样的市场变化,温氏股份也有采取一定的缓冲策略,原本计划2021年建成投产的7个养殖、屠宰项目均推迟了一年半左右。

“养猪一哥”为何会陨落?

2015年11月挂牌深交所的时候,温氏股份属于当年农牧业资本运作的典范。

上市首年,温氏股份实现全年营收超48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60亿元。上市首日,公司股价报收55.31元,总市值超2000亿元。2019年,温氏股份的生猪出栏量虽然首度出现下降,但依然以1851万头的规模占据行业第一的位置。

但如今的温氏股份早已高光不再,2021年的生猪出栏量,温氏股份被牧原股份和正邦科技超越,已跌至行业第三。资本市场也给出了相应的反馈,截止发稿前,公司股价不足20元,总市值在1200亿元左右。

那么,曾经的“养猪一哥”为何会陨落呢?

首先,从公司治理上来看,外界一直质疑温氏股份存在着家族化管理所带来的种种不良情况。

早在2020年温氏股份的业绩说明会上,就曾有投资者直接提问:公司高管有子女和亲属在公司工作,如何避免家族化管理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家族员工拿钱不干事影响真正干事优秀员工的积极性问题?

这样的质疑是有依据的,不仅温氏股份自己也承认“公司高管有子女在公司工作”,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也可看出,2019年上半年,温氏股份是300家减持企业中减持规模最高的企业,期间董监等高管减持操作次数多达73次,减持金额达到8.8亿元,减持人员涉及董事、监事、高管以及他们的子女、配偶等。

家族化管理带来了管理和决策效率的低下,2020年被认为是温氏股份业绩发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也是猪企纷纷享受发展红利的一年,但相较于其他猪企大幅正增长的生猪出栏量,温氏股份却呈现了超50%的负增长。在不少人看来,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温氏股份决策低效,致使自己错过了难得的行业黄金发展期。

其次,温氏股份此前赖以成长、壮大的“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也越来越掣肘着自身的发展。

农户们与温氏股份签订相关合同,按照温氏股份提供的管理标准进行饲养,每年的利润可获保证。通过采用“公司+农户”这种属于轻资产运营的养殖模式,温氏股份快速做大规模,成为行业龙头。

但这种养殖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旦行业遭遇突发性事件,分散的农户极难被统一管理和控制。尤其当突发性事件造成温氏股份的业绩下滑,因为合同会保证农户获得的利润,所以这会进一步加重公司的业绩压力。

相较于温氏股份的“公司+农户”,牧原股份采取的自繁自养的重资本养殖模式,无论是应对行业可能出现的黑天鹅,如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事件,还是度过行业本身存在的猪周期,都展现出了愈发明显的管理和成本优势。

意识到自身养殖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温氏股份如今也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司+现代养殖小区”的模式。

还会亏多久?

我国生猪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的特征,此前波动周期为3年左右,这样的固定规律在行业内也被称之为“猪周期”。2010年以来,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已经历了两轮完整的“猪周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猪养殖行业主要是以散户为主导的。有数据显示,我国排名前10位的生猪养殖头部企业市场总份额j仅有12%。

散户养殖为主、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这样的现状使得行业生产效率较低、决策效率缺乏科学性,从而易因为散户不理性的增产、减产行为造成市场波动。

但随着规模养殖的逐步扩大,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传统的猪周期从3年左右延长至了4-5年。

2021年2月,国内生猪价格开始转跌,并持续下行,行业进入到了第三次猪周期的下行阶段,而较高的冷肉库存和增长的生猪出栏量都决定了这种价格下行可能还未见底。

牧原股份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更是表示,“虽然未来价格可能有季节性反弹,但生猪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生猪行业在2022 年或 2023 年将到达底部”。在做出这样的行业预判后,牧原股份号召要做好“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

可以预见的是,猪肉价格今年大概率上还将在低位徘徊甚至会进一步下跌,相关猪企的业绩还会承压,像温氏股份仍然面临着亏损的可能性。

不过温氏股份若是能痛定思痛,把危机变成转机,大力改革内部管理机制,调整和完善养殖模式,待下次猪周期来临时,也许能再次乘风而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温氏股份

527
  • 温氏股份今日大宗交易成交422.33万股,成交额6195.46万元
  • 温氏股份:目前公司资金储备较为充足,未因资金问题影响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节奏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温氏股份:预亏超130亿,都怪“猪队友”?

“养猪一哥”变成了A股“亏损王”?

文|蓝媒汇 齐秋实

编辑|魏晓

2021年的A股“亏损王”可能将花落在温氏股份身上。

近日,温氏股份披露了2021年业绩预报,公司预计亏损130亿元至138亿元,同比下降了275.06%-285.84%,上一年盈利74.26亿元。这一数字也超过了此前百济神州110.12亿元的预计亏损额,使温氏股份成为截至目前的A股“亏损王”。

对于2021年的巨额预亏,温氏股份解释称,这是由于生猪价格大幅下跌,同时因饲料原料价格连续上涨、公司外购部分猪苗育肥、持续推进种猪优化等因素推高养猪成本,公司肉猪养殖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出现深度亏损。

根据业绩预报显示,2021年,温氏股份销售肉猪(含毛猪和鲜品)1321.74万头,毛猪销售均价17.39元/公斤,同比下降48.18%。

几年前还被认为是“养猪一哥”的温氏股份,为何会这么快就陨落成了“亏损王”?对于具有较明显周期性波动特征的生猪行业,2022年的日子还好过吗?

单季度就亏了70多亿

在温氏股份2021年的预亏额中,第三季度“贡献”了一半,且创了一个“纪录”。

三季度财报显示,温氏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9.39亿元,同比下降18.2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72.04亿元。值得指出的是,这是温氏股份自2015年上市以来亏损最多的一个季度。

2021年前三季度,温氏股份则实现营业收入465.76亿元,同比下滑16.01%;净利润亏损97.01亿元,同比下滑217.71%。

2021年,温氏股份预计将大幅亏损,其他猪企的日子也谈不上火红。从“猪茅”牧原股份发布的2021年业绩预告中可知,牧原股份营业收入预计为770亿元-80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65亿元 -80亿 元 , 同 比下降70.86%-76.32%。三季度财报显示,牧原股份2021年第三季度亏损了8.22亿元。

除了牧原股份和温氏股份,16家上市猪企去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都欠佳,其中还包括新希望、正邦科技等。2021年第三季度,16家上市猪企利润均呈现负增长,且降幅大多在100%-300%之间,合计亏损额超220亿元。

猪企纷纷呈现这样业绩不佳的现状,与2021年养猪行业的市场动态息息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能繁母猪存量较高。在市场供给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自去年1月下旬开始,国内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查看猪价系统网上的数据可知,如今生猪价格(包括外三元和内三元)已跌至了每公斤14.18元左右,而2020年2月和7月,我国生猪价格(“外三元”品种)一度涨到了每公斤40元。

为了应对这样的市场变化,温氏股份也有采取一定的缓冲策略,原本计划2021年建成投产的7个养殖、屠宰项目均推迟了一年半左右。

“养猪一哥”为何会陨落?

2015年11月挂牌深交所的时候,温氏股份属于当年农牧业资本运作的典范。

上市首年,温氏股份实现全年营收超48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超60亿元。上市首日,公司股价报收55.31元,总市值超2000亿元。2019年,温氏股份的生猪出栏量虽然首度出现下降,但依然以1851万头的规模占据行业第一的位置。

但如今的温氏股份早已高光不再,2021年的生猪出栏量,温氏股份被牧原股份和正邦科技超越,已跌至行业第三。资本市场也给出了相应的反馈,截止发稿前,公司股价不足20元,总市值在1200亿元左右。

那么,曾经的“养猪一哥”为何会陨落呢?

首先,从公司治理上来看,外界一直质疑温氏股份存在着家族化管理所带来的种种不良情况。

早在2020年温氏股份的业绩说明会上,就曾有投资者直接提问:公司高管有子女和亲属在公司工作,如何避免家族化管理出现的问题?如何避免家族员工拿钱不干事影响真正干事优秀员工的积极性问题?

这样的质疑是有依据的,不仅温氏股份自己也承认“公司高管有子女在公司工作”,根据Wind的统计数据也可看出,2019年上半年,温氏股份是300家减持企业中减持规模最高的企业,期间董监等高管减持操作次数多达73次,减持金额达到8.8亿元,减持人员涉及董事、监事、高管以及他们的子女、配偶等。

家族化管理带来了管理和决策效率的低下,2020年被认为是温氏股份业绩发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也是猪企纷纷享受发展红利的一年,但相较于其他猪企大幅正增长的生猪出栏量,温氏股份却呈现了超50%的负增长。在不少人看来,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温氏股份决策低效,致使自己错过了难得的行业黄金发展期。

其次,温氏股份此前赖以成长、壮大的“公司+农户”的养殖模式也越来越掣肘着自身的发展。

农户们与温氏股份签订相关合同,按照温氏股份提供的管理标准进行饲养,每年的利润可获保证。通过采用“公司+农户”这种属于轻资产运营的养殖模式,温氏股份快速做大规模,成为行业龙头。

但这种养殖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一旦行业遭遇突发性事件,分散的农户极难被统一管理和控制。尤其当突发性事件造成温氏股份的业绩下滑,因为合同会保证农户获得的利润,所以这会进一步加重公司的业绩压力。

相较于温氏股份的“公司+农户”,牧原股份采取的自繁自养的重资本养殖模式,无论是应对行业可能出现的黑天鹅,如2018年爆发的非洲猪瘟事件,还是度过行业本身存在的猪周期,都展现出了愈发明显的管理和成本优势。

意识到自身养殖模式所存在的弊端,温氏股份如今也已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司+现代养殖小区”的模式。

还会亏多久?

我国生猪行业呈现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的特征,此前波动周期为3年左右,这样的固定规律在行业内也被称之为“猪周期”。2010年以来,我国的生猪养殖业已经历了两轮完整的“猪周期”。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的猪养殖行业主要是以散户为主导的。有数据显示,我国排名前10位的生猪养殖头部企业市场总份额j仅有12%。

散户养殖为主、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这样的现状使得行业生产效率较低、决策效率缺乏科学性,从而易因为散户不理性的增产、减产行为造成市场波动。

但随着规模养殖的逐步扩大,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传统的猪周期从3年左右延长至了4-5年。

2021年2月,国内生猪价格开始转跌,并持续下行,行业进入到了第三次猪周期的下行阶段,而较高的冷肉库存和增长的生猪出栏量都决定了这种价格下行可能还未见底。

牧原股份在年度股东大会上更是表示,“虽然未来价格可能有季节性反弹,但生猪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预计生猪行业在2022 年或 2023 年将到达底部”。在做出这样的行业预判后,牧原股份号召要做好“迎接行业冬天来临的准备”。

可以预见的是,猪肉价格今年大概率上还将在低位徘徊甚至会进一步下跌,相关猪企的业绩还会承压,像温氏股份仍然面临着亏损的可能性。

不过温氏股份若是能痛定思痛,把危机变成转机,大力改革内部管理机制,调整和完善养殖模式,待下次猪周期来临时,也许能再次乘风而起。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