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剑指沿黄高质量发展,济南如何答好“时代之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剑指沿黄高质量发展,济南如何答好“时代之问”?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济南元素”,为济南答好了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做足了铺垫。

文 | 徐雅琳

2022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决战决胜之年,已到了“五年取得突破”的紧要关口。

1月23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隆重开幕。根据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为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山东省今年将加快构筑黄河安澜屏障、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全面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以及积极打造沿黄高质量发展标杆。

其中,报告在“积极打造沿黄高质量发展标杆”中特别提到,要“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服务、高端产业集聚的一流开放创新载体”。而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济南元素”,也为济南答好了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做足了铺垫。 

图片来源:摄图网

沿黄“绿廊”:生态保护与发展一脉相承

济南是享誉世界的“天下泉城”,具有“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风貌。

济南以泉水闻名于全国,而济南最多的水不是泉水,也不是有名的小清河,而是流经济南的黄河水。黄河水润济南,因为黄河水每天源源不断供地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济南的泉水持续喷涌。

这种情况下,作为黄河下游区域最大、工业布局最发达的城市,济南正面临着如何在时代发展大势、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济南定位、明确济南目标、扛起济南责任的重要课题。

发展与环境,相生相伴。新时代,如何解读二者的关系?这是对科学发展能力的考验。毕竟生态保护是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子?

为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过去两年间,济南锚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紧紧扭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抓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书写出黄河战略大背景下的特色生态答卷。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比较大、类型多、程度也比较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不稳定。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节点城市,黄河济南段全长183公里,上连东平湖,下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做得怎么样,事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为此,济南以实施黄河沿岸绿化提升作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发轫之举,提出了“沿黄两岸要增加常绿树木,形成一道绿色屏障”的工作思路,致力打造沿黄“绿廊”。这对控制土壤侵蚀、恢复植被、减少入黄泥沙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由“黄”变“绿”的根本性转变。

经过多年持续植绿,济南黄河两岸形成了2.5万亩、300余万株生态林带。两年来,先后实施两期堤防绿化提升工程,更新绿化树种16万株,提升生态景观53公里、8000余亩,错落有致分布在黄河两岸,正成为黄河济南段令人向往的生态绿廊。

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淤背区防护林作为山东全力推进建设的沿黄九市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济南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重要要求的具体实践。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城市担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站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历史高度确立的重大国家战略。

在发展的当下,济南一直承担着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济南迎来的首个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济南圆梦“跨过黄河”明确了载体与路径。

2021年,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崛起为标志,黄河流域响起了济南乃至山东的高质量发展之声。

济南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加快育成“大河之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强核心竞争力。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 ( 山东 ) 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济南迎来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为创建未来发展提供“新场景”“新赛道”,为全国创造新旧动能转换“新模式”和城市建设“新标杆”。

这一次山东省两会将“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服务、高端产业集聚的一流开放创新载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的开放征程都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将这一战略写入报告,这意味着从沿黄战略的角度,接下来济南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得升级战略的支持;同时,这也意味着济南对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建设,将成为山东省沿黄战略推进的重要一环。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济南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建设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建设遵循先配套后开发的精明增长的理念。与以往大片区无序地扩展不同,起步区是集中精力建成一片再开发下一片。

为起步区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夯实基础、形成示范。

2021年,起步区建设跑出“加速度”,“1+4+16+N”规划体系基本确立,济泺路隧道跨河通道建成通车,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7大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功能明显增强。

今年,济南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建设,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取得新成效。

在加快起步区新城规划建设方面,高标准健全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完成城市风貌、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开工建设黄岗路、航天大道等跨河通道,推进黄河大道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市政道路成网运行。竣工交付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积极推进黄河体育中心、省级医院北院区建设。

在推动起步区高端产业加速集聚方面,济南将推进中科院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加快引进一批先导性、带动性项目。积极推进中通山东结算中心、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筑牢黄河安澜和生态保护屏障方面,济南将加快推进大汶河、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智慧生态黄河”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黄河大数据中心。高标准完成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建设。

在积极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济南将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协同推进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东西向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谋划推进市域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加快省会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支持起步区、远郊区县以及周边的周村、齐河、邹平高水平建设省会经济圈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显然,把握时代发展战略的济南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进一步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底气。

量质并举,速效并重,济南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这次工作报告指出“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服务、高端产业集聚的一流开放创新载体”,赋予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为济南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天地,也预示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注定了是一场前景可期的“持久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剑指沿黄高质量发展,济南如何答好“时代之问”?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济南元素”,为济南答好了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做足了铺垫。

文 | 徐雅琳

2022年,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决战决胜之年,已到了“五年取得突破”的紧要关口。

1月23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隆重开幕。根据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为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山东省今年将加快构筑黄河安澜屏障、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全面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以及积极打造沿黄高质量发展标杆。

其中,报告在“积极打造沿黄高质量发展标杆”中特别提到,要“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服务、高端产业集聚的一流开放创新载体”。而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济南元素”,也为济南答好了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做足了铺垫。 

图片来源:摄图网

沿黄“绿廊”:生态保护与发展一脉相承

济南是享誉世界的“天下泉城”,具有“山泉湖河城”浑然一体的独特风貌。

济南以泉水闻名于全国,而济南最多的水不是泉水,也不是有名的小清河,而是流经济南的黄河水。黄河水润济南,因为黄河水每天源源不断供地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济南的泉水持续喷涌。

这种情况下,作为黄河下游区域最大、工业布局最发达的城市,济南正面临着如何在时代发展大势、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济南定位、明确济南目标、扛起济南责任的重要课题。

发展与环境,相生相伴。新时代,如何解读二者的关系?这是对科学发展能力的考验。毕竟生态保护是黄河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如何走出一条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子?

为守护好这片绿水青山,过去两年间,济南锚定黄河流域中心城市这一目标定位,紧紧扭住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抓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书写出黄河战略大背景下的特色生态答卷。

当前,黄河流域生态敏感区和脆弱区面积比较大、类型多、程度也比较深,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生态系统不稳定。作为黄河下游的重要节点城市,黄河济南段全长183公里,上连东平湖,下接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做得怎么样,事关整个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为此,济南以实施黄河沿岸绿化提升作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发轫之举,提出了“沿黄两岸要增加常绿树木,形成一道绿色屏障”的工作思路,致力打造沿黄“绿廊”。这对控制土壤侵蚀、恢复植被、减少入黄泥沙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真正实现由“黄”变“绿”的根本性转变。

经过多年持续植绿,济南黄河两岸形成了2.5万亩、300余万株生态林带。两年来,先后实施两期堤防绿化提升工程,更新绿化树种16万株,提升生态景观53公里、8000余亩,错落有致分布在黄河两岸,正成为黄河济南段令人向往的生态绿廊。

值得注意的是,黄河淤背区防护林作为山东全力推进建设的沿黄九市黄河下游绿色生态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济南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重要要求的具体实践。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城市担当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站在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千秋大计的历史高度确立的重大国家战略。

在发展的当下,济南一直承担着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济南迎来的首个重大国家战略,为济南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提出“支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为济南圆梦“跨过黄河”明确了载体与路径。

2021年,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崛起为标志,黄河流域响起了济南乃至山东的高质量发展之声。

济南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需加快育成“大河之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强核心竞争力。

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 ( 山东 ) 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济南迎来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黄金期、窗口期、机遇期,为创建未来发展提供“新场景”“新赛道”,为全国创造新旧动能转换“新模式”和城市建设“新标杆”。

这一次山东省两会将“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服务、高端产业集聚的一流开放创新载体”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济南乃至整个山东的开放征程都具有很重大的意义。

将这一战略写入报告,这意味着从沿黄战略的角度,接下来济南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得升级战略的支持;同时,这也意味着济南对于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建设,将成为山东省沿黄战略推进的重要一环。 

图片来源:摄图网

济南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建设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建设遵循先配套后开发的精明增长的理念。与以往大片区无序地扩展不同,起步区是集中精力建成一片再开发下一片。

为起步区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夯实基础、形成示范。

2021年,起步区建设跑出“加速度”,“1+4+16+N”规划体系基本确立,济泺路隧道跨河通道建成通车,比亚迪新能源整车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建设,中科新经济科创园、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7大重点产业园区集聚功能明显增强。

今年,济南提出举全市之力加快起步区建设,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取得新成效。

在加快起步区新城规划建设方面,高标准健全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完成城市风貌、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开工建设黄岗路、航天大道等跨河通道,推进黄河大道二期等项目建设,加快市政道路成网运行。竣工交付省实验中学鹊华校区,积极推进黄河体育中心、省级医院北院区建设。

在推动起步区高端产业加速集聚方面,济南将推进中科院空天动力研究中心、燃气涡轮动力研究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招商引资攻坚行动,加快引进一批先导性、带动性项目。积极推进中通山东结算中心、黄河国际会展中心等重点项目,加快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在筑牢黄河安澜和生态保护屏障方面,济南将加快推进大汶河、大沙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智慧生态黄河”建设,尽快开工建设黄河大数据中心。高标准完成黄河生态风貌带示范段建设。

在积极引领带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济南将发挥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作用,协同推进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东西向大通道建设。加快推进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谋划推进市域铁路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建立跨区域产业转移协调机制,加快省会优质资源开放共享,支持起步区、远郊区县以及周边的周村、齐河、邹平高水平建设省会经济圈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显然,把握时代发展战略的济南已证明了自己的实力,和进一步打造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底气。

量质并举,速效并重,济南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这次工作报告指出“支持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高标准规划、高效能服务、高端产业集聚的一流开放创新载体”,赋予了济南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为济南进一步加快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开辟了广阔天地,也预示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注定了是一场前景可期的“持久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