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擦亮历史人文之光,看非遗如何赋能江津商文旅融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擦亮历史人文之光,看非遗如何赋能江津商文旅融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文 | 庞佳琦

非遗,是江津人文历史长河中最亮的明星之一,多年来坚持的传承和保护,渐渐散发光芒。围绕着非遗,不仅是江津的城市历史人文气息更具厚重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历史的积淀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打造消费品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新使命推动下,非遗赋能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效应正逐渐显现。

“酒国春城”白沙,商文旅融合实践范例

江津烧酒产自白沙镇。白沙自公元987年建镇,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集古镇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酿酒文化、教育文化、影视文化于一体的古镇。

不仅如此,白沙,地处全球最佳酿酒纬度带,是“中国名牌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在岷江、赤水河以及长江两岸,聚集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世界名酒,打造“中国名酒文化工业旅游金三角”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

历史人文的积淀和地理优势的结合,碰撞出了“白沙火花”。江津区文化馆馆长钟捷表示,非遗文化的文旅融合道路,为文化馆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也在近几年来,持续打造出了具有江津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这其中,酿造技艺也在这一系列的文旅融合项目中展现出独特生命力。

在这样的政策引领下,江津烧酒脱颖而出。知名小曲清香型白酒“江小白”,从白沙走出江津、重庆,走出国门。而这款知名白酒品牌,其背后,蕴藏着弥久醇香的历史底蕴。

图片来源:唐浩/摄

“史料记载,白沙镇自古以酿酒闻名,也是江津烧酒的发源地。”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河川介绍,白沙曾有一条专事酿酒的槽坊老街,由于独特的人文环境,所酿烧酒清香醇和、富有余韵。

当年因意外,盛极一时的槽坊老街被大火烧毁,为了留住这一缕清香,江津力保槽坊街遗址和老窖池得以留存至今,并在王河川创立的驴溪酒厂内建造了槽坊老街的还原景象。

“这是我们将旅游和烧酒文化加以融合的创新性实践,也希望能以此让大家重视江津烧酒酿造技艺的溯源式保护、感受老一辈匠人们背后的历史故事。”王河川表示。

与此同时,在与驴溪酒厂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的江记酒庄内,则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传统技艺的结合,创造出了得以让江津烧酒走出国门的品牌——“江小白”。

2016年,王河川率领一众徒弟,加上驴溪酒厂的全部资产,接受了江记酒庄的保护性收购。

图片来源:唐浩/摄

江小白相关负责人向界面重庆表示,自江记酒庄与白沙镇签订东海沱传统村落保护修缮项目合作协议后,双方约定,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江记酒庄将在白沙建设高粱酒博物馆、藏酒中心、江边小酒馆、烧酒主题民宿、下酒菜美食区等项目,打造“重庆高粱酒”为主题的特色村落。

这一举措与江津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大趋势,江津烧酒的非遗酿造技艺,在驴溪烧酒和江小白等企业的努力下,正在通过创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如今的白沙,这座古镇的“乡土味道”,已然征服国际烈酒领域极具专业化的舌头。以烧酒为轴心,在白沙带动形成了以酒类生产加工为枢纽、连接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态势,布局了种养循环农业和农村观光旅游业。  

非遗产业化,助推形成“体验式经济”

如今,除了大力推崇烧酒酿造技艺的文旅融合发展,白沙镇正结合全国特色小镇建设要求,围绕“依托文化教育资源优势,打造最具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地域文化和特色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打造白沙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不仅于此,在江津这块人文热土上,非遗还推动着更多的历史人文在商文旅融合中绽放光芒,助推形成独特的“体验式经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众所周知,江津有多张“城市名片”:名人文化、爱情文化、古镇文化、诗联文化、抗战文化。在这些名片中,离不开非遗的增光添彩。

例如,作为爱情文化代表的塘河婚俗,同时也是市级非遗项目,如今,结合中山的“爱情天梯”、四面山“天下第一心”等景点,江津的塘河婚俗正在发展出更多的艺术业态,已经登上舞台的现代川剧“塘河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结合近年来江津持续推出的东、南、西、北、中5条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也离不开非遗的身影。

津中线涵盖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鼎山公园、陈独秀旧居陈列馆、先锋花椒基地和中国花椒博物馆、支坪真武场历史文化街区等,津南线涵盖中山古镇、四面山少林寺、爱情天梯、四面山等,津西线涵盖白沙古镇、塘河古镇、石蟆古镇、永兴黄庄等,津北线涵盖吴滩聂荣臻元帅故居、石门大佛、石笋山云雾坪景区等,津东线涵盖西湖骆来山、贾嗣龙登山、夏坝三线建设文化遗址、杜市太公山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钟捷表示,旅游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身就具有继承、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将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相结合,可以为非遗项目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在其中,体验趣味浓厚的旅游项目,则更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我们一直认为体验式的文旅融合项目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深入促进体验,才能最大化旅游为非遗传承带来的保护效应。”江津区文化馆群文研究馆员、江津区决咨委文化专委会专家、副主任邓正益也表示,活动和节庆的传承、产业化的发展是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最重要的途径,而这两者都离不开文旅融合观念的渗入。

江津作家协会主席、江津区文旅委调研员庞国翔也认为,当前,江津的自然风俗和人文环境天然的为这座古城增添了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尤其是江津的非遗文化又天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风土人情味浓厚,这二者的结合浑然天成。

开启“五地一城”新篇章,非遗承载新使命

历史人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让江津大放异彩。2021年,江津入选第八届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论坛“2021文化旅游优选目的地”、江津区获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单位创建资格、区文化馆获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一级馆,先锋镇保坪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据了解,作为江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江津区文化馆,近几年来,文化馆依托江津本土文化,持续打造了数项具有江津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同时,文化馆还广泛开展文艺创作活动,相继荣获75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个、市级奖项57个,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

夺目的成绩背后,是江津不断在汲取新时代的营养,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助推全域旅游跨越发展和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讲好“诗和远方”的新故事。

来到新的历史起点,江津区打开建设“五地一城”和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新篇章,正迈向科技创新基地、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地、休闲旅游胜地和建设宜居城市。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非遗将在江津的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片来源:唐浩/摄

在城市人文方面,江津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做好“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争创文化兴、风尚好、民心聚、人文美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产业发展方面,江津区推出,要做大做强消费品产业,建设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聚区。驴溪、江小白、迈进酱油等品牌的发展案例,为非遗如何赋能消费品工业提供了成功的蓝本。

江津区文化馆馆长钟捷,围绕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以“五地一城”建设导向,持续输出巴蜀文化酿造技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样本经验,从研学和区域联动等方式着手,聚焦发挥文旅融合的区域聚集优势。

他表示,接下来,文化馆将不断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维度展示和弘扬江津特色文化,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江津城市精神内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擦亮历史人文之光,看非遗如何赋能江津商文旅融合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文 | 庞佳琦

非遗,是江津人文历史长河中最亮的明星之一,多年来坚持的传承和保护,渐渐散发光芒。围绕着非遗,不仅是江津的城市历史人文气息更具厚重感,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历史的积淀焕发了全新的生命力: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打造消费品工业集聚区的城市新使命推动下,非遗赋能商文旅融合发展的效应正逐渐显现。

“酒国春城”白沙,商文旅融合实践范例

江津烧酒产自白沙镇。白沙自公元987年建镇,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集古镇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名人文化、酿酒文化、教育文化、影视文化于一体的古镇。

不仅如此,白沙,地处全球最佳酿酒纬度带,是“中国名牌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在岷江、赤水河以及长江两岸,聚集了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郎酒等世界名酒,打造“中国名酒文化工业旅游金三角”具有独一无二的区位优势。

历史人文的积淀和地理优势的结合,碰撞出了“白沙火花”。江津区文化馆馆长钟捷表示,非遗文化的文旅融合道路,为文化馆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指引了明确的方向,也在近几年来,持续打造出了具有江津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这其中,酿造技艺也在这一系列的文旅融合项目中展现出独特生命力。

在这样的政策引领下,江津烧酒脱颖而出。知名小曲清香型白酒“江小白”,从白沙走出江津、重庆,走出国门。而这款知名白酒品牌,其背后,蕴藏着弥久醇香的历史底蕴。

图片来源:唐浩/摄

“史料记载,白沙镇自古以酿酒闻名,也是江津烧酒的发源地。”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王河川介绍,白沙曾有一条专事酿酒的槽坊老街,由于独特的人文环境,所酿烧酒清香醇和、富有余韵。

当年因意外,盛极一时的槽坊老街被大火烧毁,为了留住这一缕清香,江津力保槽坊街遗址和老窖池得以留存至今,并在王河川创立的驴溪酒厂内建造了槽坊老街的还原景象。

“这是我们将旅游和烧酒文化加以融合的创新性实践,也希望能以此让大家重视江津烧酒酿造技艺的溯源式保护、感受老一辈匠人们背后的历史故事。”王河川表示。

与此同时,在与驴溪酒厂直线距离不超过300米的江记酒庄内,则依靠现代化的技术和传统技艺的结合,创造出了得以让江津烧酒走出国门的品牌——“江小白”。

2016年,王河川率领一众徒弟,加上驴溪酒厂的全部资产,接受了江记酒庄的保护性收购。

图片来源:唐浩/摄

江小白相关负责人向界面重庆表示,自江记酒庄与白沙镇签订东海沱传统村落保护修缮项目合作协议后,双方约定,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江记酒庄将在白沙建设高粱酒博物馆、藏酒中心、江边小酒馆、烧酒主题民宿、下酒菜美食区等项目,打造“重庆高粱酒”为主题的特色村落。

这一举措与江津区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大趋势,江津烧酒的非遗酿造技艺,在驴溪烧酒和江小白等企业的努力下,正在通过创新的方式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在如今的白沙,这座古镇的“乡土味道”,已然征服国际烈酒领域极具专业化的舌头。以烧酒为轴心,在白沙带动形成了以酒类生产加工为枢纽、连接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一二三产业融合态势,布局了种养循环农业和农村观光旅游业。  

非遗产业化,助推形成“体验式经济”

如今,除了大力推崇烧酒酿造技艺的文旅融合发展,白沙镇正结合全国特色小镇建设要求,围绕“依托文化教育资源优势,打造最具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地域文化和特色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大力打造白沙古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不仅于此,在江津这块人文热土上,非遗还推动着更多的历史人文在商文旅融合中绽放光芒,助推形成独特的“体验式经济”。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众所周知,江津有多张“城市名片”:名人文化、爱情文化、古镇文化、诗联文化、抗战文化。在这些名片中,离不开非遗的增光添彩。

例如,作为爱情文化代表的塘河婚俗,同时也是市级非遗项目,如今,结合中山的“爱情天梯”、四面山“天下第一心”等景点,江津的塘河婚俗正在发展出更多的艺术业态,已经登上舞台的现代川剧“塘河嫁”,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结合近年来江津持续推出的东、南、西、北、中5条旅游精品线路,其中也离不开非遗的身影。

津中线涵盖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鼎山公园、陈独秀旧居陈列馆、先锋花椒基地和中国花椒博物馆、支坪真武场历史文化街区等,津南线涵盖中山古镇、四面山少林寺、爱情天梯、四面山等,津西线涵盖白沙古镇、塘河古镇、石蟆古镇、永兴黄庄等,津北线涵盖吴滩聂荣臻元帅故居、石门大佛、石笋山云雾坪景区等,津东线涵盖西湖骆来山、贾嗣龙登山、夏坝三线建设文化遗址、杜市太公山等。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钟捷表示,旅游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文化活动,本身就具有继承、发展和保护文化遗产的功能。将旅游开发和非遗保护相结合,可以为非遗项目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在其中,体验趣味浓厚的旅游项目,则更能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我们一直认为体验式的文旅融合项目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深入促进体验,才能最大化旅游为非遗传承带来的保护效应。”江津区文化馆群文研究馆员、江津区决咨委文化专委会专家、副主任邓正益也表示,活动和节庆的传承、产业化的发展是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最重要的途径,而这两者都离不开文旅融合观念的渗入。

江津作家协会主席、江津区文旅委调研员庞国翔也认为,当前,江津的自然风俗和人文环境天然的为这座古城增添了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尤其是江津的非遗文化又天然具有独特的地域性,风土人情味浓厚,这二者的结合浑然天成。

开启“五地一城”新篇章,非遗承载新使命

历史人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让江津大放异彩。2021年,江津入选第八届文化和旅游融合创新论坛“2021文化旅游优选目的地”、江津区获市级全域旅游示范单位创建资格、区文化馆获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一级馆,先锋镇保坪村被评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据了解,作为江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江津区文化馆,近几年来,文化馆依托江津本土文化,持续打造了数项具有江津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同时,文化馆还广泛开展文艺创作活动,相继荣获75个奖项,其中国家级奖项5个、市级奖项57个,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

夺目的成绩背后,是江津不断在汲取新时代的营养,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助推全域旅游跨越发展和文旅产业转型升级,讲好“诗和远方”的新故事。

来到新的历史起点,江津区打开建设“五地一城”和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新篇章,正迈向科技创新基地、内陆开放前沿和陆港型综合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乡村振兴示范地、休闲旅游胜地和建设宜居城市。

面对新的历史使命,非遗将在江津的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图片来源:唐浩/摄

在城市人文方面,江津区第十五次党代会明确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做好“以文化人、以文化城”文章,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争创文化兴、风尚好、民心聚、人文美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产业发展方面,江津区推出,要做大做强消费品产业,建设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聚区。驴溪、江小白、迈进酱油等品牌的发展案例,为非遗如何赋能消费品工业提供了成功的蓝本。

江津区文化馆馆长钟捷,围绕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以“五地一城”建设导向,持续输出巴蜀文化酿造技艺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样本经验,从研学和区域联动等方式着手,聚焦发挥文旅融合的区域聚集优势。

他表示,接下来,文化馆将不断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和历史遗迹保护利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多维度展示和弘扬江津特色文化,用丰厚的文化底蕴彰显江津城市精神内涵。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