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张新加坡海岸挤满超级油轮的图火了,不少分析者借此证明,中国正在不断利用国际低油价的机会窗口,放开存量不断囤积原油。而早在4月份,青岛港门口积压的超级油轮也引发了媒体关注。
(从新加坡眺望海上油轮)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进出口数据,2015年4月中国日均进口原油达到737万桶,而同期美国原油进口量为每日720万桶。这意味着我国原油日进口量首次超过美国。随后我国原油进口量维持高位,2015年全年进口规模接近3.4亿吨,较十年前增长近1.5倍,正式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难道中国一夜之间成“土豪”了,有钱任性?真实原因为你全揭秘。
外因之一:“前老大”进口需求下降
安迅思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五年内,美国原油进口量下降了30%。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国内消费不振是一方面原因。更重要的是,随着页岩革命的发展,美国国内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屡创历史新高,这进一步削弱了美国进口原油占国内消费的比例,导致美国原油进口量持续下滑。
外因之二:原油供应竞争白热化
2004年至2014年,是属于石油的黄金年代。在这期间国际原油价格一路走高,百元以上高价持续了三年有余,各原油出口国好好享受了一把躺着赚钱的快感。资本天生逐利,各路投资向油气行业蜂拥而来。传统OPEC产油国开足马力,后起之秀美国则利用自身金融与技术优势迅速催生了页岩革命。一时间,常规石油产能稳步提升,非常规的页岩油、油砂、超重油等热闹登场。
然而,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原油需求增速回落,世界石油行业逐渐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随着2014年8月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整个行业哀鸿遍野,市场争夺战也愈演愈烈。
据目前业内共识,OPEC决定国际油价下限,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决定国际油价上限。前者的标杆沙特率先实施“弃价格保份额”策略,伊拉克、伊朗等也不断刷新出口记录;后者则依靠成本控制勉力硬撑,以求不要倒在黎明曙光前。之前牛气冲天的供油大佬们在中国等大客户面前放低姿态,提供种种优渥条件,努力占据重要市场。
外因之三:“石油换贷款”
在油价高企的年代,OPEC许多产油国通过原油抵押大举融资。如今抵押物价值陡降,他们不得不用较过去数倍规模的石油来偿还贷款。而中国,作为数百亿美元石油抵押贷款的债权国,则成了当前的最大赢家。
据路透社称,当油价每桶120美元时,偿还500亿美元贷款仅需要每日出口100万桶石油;而当油价降至每桶40美元,日均出口量则需要提升到300万桶。这或许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何近期青岛港油轮大量积压,中国突然淹没在石油的海洋里。
内因之一:中国向石油消费大国迈进
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报告显示,近年来,我国国内石油消费量逐渐增长,同时国内原油产量一直稳定在2亿吨左右,这导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2015年国内表观石油消费量约5.4亿吨,对外依存度首次突破60%,达到60.6%。据目前情况推算,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到2030年,我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
内因之二:新炼厂的巨大需求
自2015年我国政府取消私营炼油厂的进口限制后,新增独立炼厂的发展如火如荼,这些国外媒体口中的“茶壶炼厂”日益成为原油进口的重要主力。中国石油采购联合会数据显示,截止今年2月底,已有27家私营炼油厂收到或申请了进口配额,年化额度为8950万吨,合约每天180万桶。它们获得进口配额后,大量购买原油,进而刺激了进口需求的增长。
内因之三:中国加强原油储备
我国于2003年开始启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准备用15年的时间分三期来完成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各项建设。根据《国家石油储备中长期规划》,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第三期项目,形成相当于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总规模,达到国际能源署规定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准”水平。
自2014年年中油价下跌以来,不少业内人士建言,应趁机加大原油储备,弥补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起步较晚的空缺。据路透社统计分析,中国政府将在2016年向战略石油储备中增加7000万至9000万桶,购买规模比去年翻倍,倒是储备仓库建设不足阻碍了中国“抄底”,可能会“胃小吃不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