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家中老物件焕发“新光彩”!通过这个活动,宝山这些孩子们收获多多!【爱申活暖心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家中老物件焕发“新光彩”!通过这个活动,宝山这些孩子们收获多多!【爱申活暖心春】

近期,宝山区淞南镇淞南二小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虎年集五福,虎虎生威贺新年”系列活动,在集“爱国福”的活动中,同学们认真学习“萌动上海”的“红领巾爱学习”栏目,通过短视频学习党的百年伟大历程。同学们在学习中增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明确了肩负的使命。

除此以外,同学们还在大队部的倡议下“翻箱倒柜”,寻找家中的老物件,感受党领导下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

煤油灯、粮票、缝纫机、录音机……一样样老物件都是孩子眼中的“珍宝”,他们好奇地向长辈询问这些老物件的功能、用途。

通过身边的老物件,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过去的一段段光辉历史,还切实地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寻常百姓的生活越发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让我们一起看看

他们找到的宝贝吧!

一(4)班 方同学

物件:居民购粮证、家属就诊证

介绍:60年代的食品实行计划供应,每家每户手中都有这样一份“小蓝本”,米、面、油、肉……所有食物在当时那个年代都要凭居民购粮证去购买。家属就诊卡就好像现在的医保卡,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拥有它是非常光荣的,这个证只有职工家属才能办理,曾祖父在单位工作时给家属办理的证件保存至今。现在我们买东西不会受到限制了,家属就诊证也被电子医保卡所替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二(1)班 王同学

物件:煤油灯

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老家常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对于太姥姥那辈人来说,煤油灯的时代记忆已深深地刻在了他们心里,成为一种特殊符号。以前因为家里没有电灯,小孩子无论读书写作业,还是在教室里上早晚自习,都离不开煤油灯,天冷了手凉了也是捧着小小的煤油灯取暖。后来慢慢地,农村开始通电了,煤油灯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3)班 丁同学

物件:公园门票、渡轮筹码

介绍:上面一排是以前的公园门票。在以前,进入公园需要购买这个“公园门票”,现在,因为大多数公园都是免费的,所以人们不再使用这个“公园门票”了。下面一排是以前的船票,这个船票叫做“轮渡筹码”。在以前,没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时,是需要坐轮渡才能从浦西到浦东或从浦东到浦西的,可是现在有了地铁、大桥,就不怎么坐轮渡来往浦西浦东了,即便坐轮渡也可以使用公交卡,所以“轮渡筹码”也就不用了。

二(3)班 杨同学

物件:顶针

介绍:顶针是我奶奶留下来的一件物品,在她年轻的时候,经常用它来缝缝补补,做针线活的时候不会扎到手。顶针是金黄色圆形的,手指可以套进去。它的表面有密密麻麻的凹槽,这些凹槽用来固定针的一头,以防滑动扎到手。现在这个物品,奶奶年纪大了,用不到了。而我家现在所穿戴的衣物、鞋子都是购买来的,也没有需要缝补的衣物和鞋子,所以就用不到它了。

二(4)班 陈同学

物件:三五牌台钟

介绍:奶奶家有一台台钟,上海产,三五牌的,棕黄色的木质外壳,敦敦实实的,是那时的名牌呢!钟面上有个呈品字形的5叠在一起,下面有15天的字样,意思是15天需上一次发条。钟面由玻璃罩着,只有时针和分针,后面的钟摆代替了秒针。这台台钟每半个小时会自行敲打一次,钟声清脆,带着金属特有的颤音。现在,我们很少见到这种台钟了,现在的钟用上了电池,不用上发条,而且款式更新颖、更好看。不过,奶奶还是很宝贝这台台钟,说它是历史的见证。

二(4)班 韩同学

物件:算盘

介绍:这个是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的计算辅助工具。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运算又简便,所以在当时的中国被普遍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算盘逐渐被电脑和计算器所取代。

三(1)班 崔同学

物件:粮票

介绍:这些是我爷爷珍藏多年的粮票。新中国刚成立时,为了便于管理极度紧缺的粮食,政府发放粮票作为购买凭证。改革开放后,粮食供应充足,于是政府取消了粮票。从当年的粮食匮乏到如今的繁华盛世,这几十年间,我们一代代接续努力,创造出了如今美好的生活!

三(2)班 唐同学

物件:缝纫机

介绍:奶奶家有一台缝纫机,奶奶曾经用缝纫机给家人自制过许多衣服。后来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都去商场买衣服穿,奶奶的缝纫机便只用来缝缝补补了。如今衣服的质量都很好,奶奶的缝纫机用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奶奶家的这台缝纫机,让我看到了以前人们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时光!

三(3)班 吕同学

物件:胶卷

介绍: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老物件,它就是胶卷。胶卷外形就像一个深褐色蛋卷,它是老式相机用来保存拍下的照片,并影印照片用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胶卷现在除了一些摄影爱好者外,几乎不用了。因为胶卷能保存的照片很少,用过就不能再用了,时间长了保存的影像还会变得不清晰。现在人们都用数码相机,用内存卡保存照片,内存卡可以反复使用,保存的照片也不会损坏,比使用胶卷方便还省钱。我希望科技一直进步,不断有更方便的物品带给我们使用。

三(3)班 袁同学

物件:老土灶

介绍:现在时代变了,烧饭都用煤气、天然气了,老土灶变得越来越少。我奶奶家在农村,她家里就有这样一台土灶,它用火砖砌成,用一堵墙将烧火和烧饭的空间隔开,共设三个洞,一个洞就是一口锅,一口大锅用来煮一家人的饭,一口小锅用来炒菜,另一口小锅是用来温热水的,墙上和灶的周边都贴上了瓷砖,干净卫生。放假的时候回到乡下奶奶家,奶奶用土灶烧饭,烧出来的饭是喷香的,锅的底部会有一层黄灿灿的锅巴,吃起来嘎嘣脆,回味,这是我的最爱。也许有一天奶奶家的土灶会拆除,但它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三(4)班 杨同学

物件:汤婆子

介绍:找找家里的老物件,爷爷说:“家里老物件可多了,都是你没见过的。”说着,就从抽屉里面找出来了一个圆圆的没有嘴的小壶。爷爷说,这可不是小壶,这个小东西叫汤婆子,加了热水用来取暖的。这时我就把我的充电热水袋拿出来了:“这个可比你那个汤婆子方便多了,不用加水,充电就能用了呢。”爷爷感叹道:“这就是时代的进步,但是这些老物件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也是现在新生活的见证呢!”

四(3)班 顾同学

物件:永生牌钢笔

介绍:这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永生牌钢笔,这里满是爷爷年轻时候的心血倾注。他带领销售团队在东北、西北、华北拓展市场,发生了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故事哦!现在,我们用水笔写字,不需要吸取墨水,比钢笔方便了很多。

五(1)班 黄同学

物件:玻璃糖缸

介绍:这个玻璃糖缸已在我太太家使用了半个多世纪了,听我奶奶说,糖缸不仅具有储物功能,它还是一件极漂亮的装饰品,现在奶奶依然用它存储糖果,好看又实用。这个玻璃缸见证了我们国家玻璃工业的变化和发展,如今上海玻璃博物馆陈列着各种颜色、品种的玻璃,令人眼花缭乱,精致极了。物品是一种历史见证,我们青少年要不忘前辈的奋斗精神,传承并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多作贡献。

五(1)班 张同学

物件:海鸥照相机

介绍:80年代的海鸥照相机是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回忆,用胶卷记录着美好的时光。据妈妈说,以前的照片都是在暗房里洗出来的,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个小小的手机就能取代原来的繁琐工序。爸爸妈妈那个时代的欢乐时光我是不能体会了,有时候我也好羡慕他们的童年。

五(2)班 沈同学

物件:录音机

介绍:这是一款七八十年代的国产录音机,虽然现在用不上,但爷爷一直保留着。录音机需插入磁带听歌,也可以收听广播,还可以利用空白磁带录制各种声音。随着经济的发展,后来生产出一系列方便携带和音色更好的产品代替了录音机,先是CD,然后是MP3,再是MP4……如今基本靠网络,利用电脑和手机来播放歌曲。

五(3)班 李同学

物件:磁带

介绍:这是一些磁带,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聆听音乐和英语单词等。这些磁带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现在却几乎不常见了。因为现在有了手机,要听歌,手机上的音乐软件就能帮到你,而且里面歌曲充足!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全部,我觉得磁带被淘汰还有其他原因,它虽然安全,但是读取速度慢,不方便保存,容易受潮。所以时代将它淘汰了,发明了更强大的产品。

五(4)班 谭同学

物件:站台票

介绍:这是站台票,是到车站站台上迎送旅客的人员应买的站台票。最早于1830年产生于英国,我国铁路票证起源于民国时期。上图是制版于2002年的上海铁路局属上海南站、龙阳路磁悬浮车站等站的站台票纪念票。1992年中国站台票逐渐成了收藏界的新宠,但是到2009年全国取消了站台票。这些站台票反映了铁路票证的发展,见证了铁路高速的发展,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五(4)班 周同学

物件:针线盒

介绍:这是针线盒,它的作用是存放针、线团、纽扣、小碎布。它是我外婆的宝贝,外婆用它来缝补衣服、装订被子,做各种针线活。现在外婆不在了,妈妈说她只会用来缝纽扣,它成为我家的一个老物件了。它给我的感想是:外婆那个时候生活艰苦朴素,缝补衣服、装订被子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现在我们的衣服被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再也不需要缝缝补补了,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

怎么样,看到这些老物件

是否勾起了你从前的回忆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原标题: 家中老物件焕发“新光彩”!通过这个活动,宝山这些孩子们收获多多!【爱申活暖心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家中老物件焕发“新光彩”!通过这个活动,宝山这些孩子们收获多多!【爱申活暖心春】

近期,宝山区淞南镇淞南二小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开展“虎年集五福,虎虎生威贺新年”系列活动,在集“爱国福”的活动中,同学们认真学习“萌动上海”的“红领巾爱学习”栏目,通过短视频学习党的百年伟大历程。同学们在学习中增强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朴素感情,明确了肩负的使命。

除此以外,同学们还在大队部的倡议下“翻箱倒柜”,寻找家中的老物件,感受党领导下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

煤油灯、粮票、缝纫机、录音机……一样样老物件都是孩子眼中的“珍宝”,他们好奇地向长辈询问这些老物件的功能、用途。

通过身边的老物件,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过去的一段段光辉历史,还切实地感受到了在党的领导下,寻常百姓的生活越发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让我们一起看看

他们找到的宝贝吧!

一(4)班 方同学

物件:居民购粮证、家属就诊证

介绍:60年代的食品实行计划供应,每家每户手中都有这样一份“小蓝本”,米、面、油、肉……所有食物在当时那个年代都要凭居民购粮证去购买。家属就诊卡就好像现在的医保卡,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拥有它是非常光荣的,这个证只有职工家属才能办理,曾祖父在单位工作时给家属办理的证件保存至今。现在我们买东西不会受到限制了,家属就诊证也被电子医保卡所替代,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二(1)班 王同学

物件:煤油灯

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老家常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对于太姥姥那辈人来说,煤油灯的时代记忆已深深地刻在了他们心里,成为一种特殊符号。以前因为家里没有电灯,小孩子无论读书写作业,还是在教室里上早晚自习,都离不开煤油灯,天冷了手凉了也是捧着小小的煤油灯取暖。后来慢慢地,农村开始通电了,煤油灯才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3)班 丁同学

物件:公园门票、渡轮筹码

介绍:上面一排是以前的公园门票。在以前,进入公园需要购买这个“公园门票”,现在,因为大多数公园都是免费的,所以人们不再使用这个“公园门票”了。下面一排是以前的船票,这个船票叫做“轮渡筹码”。在以前,没有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卢浦大桥时,是需要坐轮渡才能从浦西到浦东或从浦东到浦西的,可是现在有了地铁、大桥,就不怎么坐轮渡来往浦西浦东了,即便坐轮渡也可以使用公交卡,所以“轮渡筹码”也就不用了。

二(3)班 杨同学

物件:顶针

介绍:顶针是我奶奶留下来的一件物品,在她年轻的时候,经常用它来缝缝补补,做针线活的时候不会扎到手。顶针是金黄色圆形的,手指可以套进去。它的表面有密密麻麻的凹槽,这些凹槽用来固定针的一头,以防滑动扎到手。现在这个物品,奶奶年纪大了,用不到了。而我家现在所穿戴的衣物、鞋子都是购买来的,也没有需要缝补的衣物和鞋子,所以就用不到它了。

二(4)班 陈同学

物件:三五牌台钟

介绍:奶奶家有一台台钟,上海产,三五牌的,棕黄色的木质外壳,敦敦实实的,是那时的名牌呢!钟面上有个呈品字形的5叠在一起,下面有15天的字样,意思是15天需上一次发条。钟面由玻璃罩着,只有时针和分针,后面的钟摆代替了秒针。这台台钟每半个小时会自行敲打一次,钟声清脆,带着金属特有的颤音。现在,我们很少见到这种台钟了,现在的钟用上了电池,不用上发条,而且款式更新颖、更好看。不过,奶奶还是很宝贝这台台钟,说它是历史的见证。

二(4)班 韩同学

物件:算盘

介绍:这个是算盘,是一种手动操作的计算辅助工具。它起源于中国,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发明。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运算又简便,所以在当时的中国被普遍使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算盘逐渐被电脑和计算器所取代。

三(1)班 崔同学

物件:粮票

介绍:这些是我爷爷珍藏多年的粮票。新中国刚成立时,为了便于管理极度紧缺的粮食,政府发放粮票作为购买凭证。改革开放后,粮食供应充足,于是政府取消了粮票。从当年的粮食匮乏到如今的繁华盛世,这几十年间,我们一代代接续努力,创造出了如今美好的生活!

三(2)班 唐同学

物件:缝纫机

介绍:奶奶家有一台缝纫机,奶奶曾经用缝纫机给家人自制过许多衣服。后来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大家都去商场买衣服穿,奶奶的缝纫机便只用来缝缝补补了。如今衣服的质量都很好,奶奶的缝纫机用的次数也就越来越少了。奶奶家的这台缝纫机,让我看到了以前人们的生活,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的美好时光!

三(3)班 吕同学

物件:胶卷

介绍:大家好,我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家的老物件,它就是胶卷。胶卷外形就像一个深褐色蛋卷,它是老式相机用来保存拍下的照片,并影印照片用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胶卷现在除了一些摄影爱好者外,几乎不用了。因为胶卷能保存的照片很少,用过就不能再用了,时间长了保存的影像还会变得不清晰。现在人们都用数码相机,用内存卡保存照片,内存卡可以反复使用,保存的照片也不会损坏,比使用胶卷方便还省钱。我希望科技一直进步,不断有更方便的物品带给我们使用。

三(3)班 袁同学

物件:老土灶

介绍:现在时代变了,烧饭都用煤气、天然气了,老土灶变得越来越少。我奶奶家在农村,她家里就有这样一台土灶,它用火砖砌成,用一堵墙将烧火和烧饭的空间隔开,共设三个洞,一个洞就是一口锅,一口大锅用来煮一家人的饭,一口小锅用来炒菜,另一口小锅是用来温热水的,墙上和灶的周边都贴上了瓷砖,干净卫生。放假的时候回到乡下奶奶家,奶奶用土灶烧饭,烧出来的饭是喷香的,锅的底部会有一层黄灿灿的锅巴,吃起来嘎嘣脆,回味,这是我的最爱。也许有一天奶奶家的土灶会拆除,但它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三(4)班 杨同学

物件:汤婆子

介绍:找找家里的老物件,爷爷说:“家里老物件可多了,都是你没见过的。”说着,就从抽屉里面找出来了一个圆圆的没有嘴的小壶。爷爷说,这可不是小壶,这个小东西叫汤婆子,加了热水用来取暖的。这时我就把我的充电热水袋拿出来了:“这个可比你那个汤婆子方便多了,不用加水,充电就能用了呢。”爷爷感叹道:“这就是时代的进步,但是这些老物件承载着一代人的记忆,也是现在新生活的见证呢!”

四(3)班 顾同学

物件:永生牌钢笔

介绍:这些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永生牌钢笔,这里满是爷爷年轻时候的心血倾注。他带领销售团队在东北、西北、华北拓展市场,发生了许许多多叱咤风云的故事哦!现在,我们用水笔写字,不需要吸取墨水,比钢笔方便了很多。

五(1)班 黄同学

物件:玻璃糖缸

介绍:这个玻璃糖缸已在我太太家使用了半个多世纪了,听我奶奶说,糖缸不仅具有储物功能,它还是一件极漂亮的装饰品,现在奶奶依然用它存储糖果,好看又实用。这个玻璃缸见证了我们国家玻璃工业的变化和发展,如今上海玻璃博物馆陈列着各种颜色、品种的玻璃,令人眼花缭乱,精致极了。物品是一种历史见证,我们青少年要不忘前辈的奋斗精神,传承并努力学习,争取为国多作贡献。

五(1)班 张同学

物件:海鸥照相机

介绍:80年代的海鸥照相机是爸爸妈妈那个年代的回忆,用胶卷记录着美好的时光。据妈妈说,以前的照片都是在暗房里洗出来的,而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个小小的手机就能取代原来的繁琐工序。爸爸妈妈那个时代的欢乐时光我是不能体会了,有时候我也好羡慕他们的童年。

五(2)班 沈同学

物件:录音机

介绍:这是一款七八十年代的国产录音机,虽然现在用不上,但爷爷一直保留着。录音机需插入磁带听歌,也可以收听广播,还可以利用空白磁带录制各种声音。随着经济的发展,后来生产出一系列方便携带和音色更好的产品代替了录音机,先是CD,然后是MP3,再是MP4……如今基本靠网络,利用电脑和手机来播放歌曲。

五(3)班 李同学

物件:磁带

介绍:这是一些磁带,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聆听音乐和英语单词等。这些磁带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现在却几乎不常见了。因为现在有了手机,要听歌,手机上的音乐软件就能帮到你,而且里面歌曲充足!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全部,我觉得磁带被淘汰还有其他原因,它虽然安全,但是读取速度慢,不方便保存,容易受潮。所以时代将它淘汰了,发明了更强大的产品。

五(4)班 谭同学

物件:站台票

介绍:这是站台票,是到车站站台上迎送旅客的人员应买的站台票。最早于1830年产生于英国,我国铁路票证起源于民国时期。上图是制版于2002年的上海铁路局属上海南站、龙阳路磁悬浮车站等站的站台票纪念票。1992年中国站台票逐渐成了收藏界的新宠,但是到2009年全国取消了站台票。这些站台票反映了铁路票证的发展,见证了铁路高速的发展,具有历史纪念意义。

五(4)班 周同学

物件:针线盒

介绍:这是针线盒,它的作用是存放针、线团、纽扣、小碎布。它是我外婆的宝贝,外婆用它来缝补衣服、装订被子,做各种针线活。现在外婆不在了,妈妈说她只会用来缝纽扣,它成为我家的一个老物件了。它给我的感想是:外婆那个时候生活艰苦朴素,缝补衣服、装订被子都是自己亲力亲为,现在我们的衣服被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再也不需要缝缝补补了,告诉我们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眼前的幸福与美好!

怎么样,看到这些老物件

是否勾起了你从前的回忆呢?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原标题: 家中老物件焕发“新光彩”!通过这个活动,宝山这些孩子们收获多多!【爱申活暖心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