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医疗投资十年复盘(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医疗投资十年复盘(下)

生物医疗投资从TMT投资的附属品,变成了一条巨大、独立的赛道。

作者:singsing2020

近两年,生物医疗成为了继半导体之后最火热的投资赛道,笔者作为一个亲历者,有幸见证了生物医疗行业投资从“无人问津”到“风头无两”的过程。

谨以此文回顾中国生物医疗投资波澜壮阔的10年,一方面是对过去的医疗投资生涯做一个总结,另一方面也是给新入行的投资人以借鉴。

AI医疗时代:2019年

2019年的医疗行业投资平淡无奇,除了创新药投资,一个小风口便是" AI"了。

从2016年开始,中国AI行业进入市场爆发阶段,持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增长率。2019年,相关企业开始加快落地应用探索,基础层、技术层企业开始向应用层下游渗透。由此,人们开始探索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AI制药,AI影像,AI问诊开始遍地开花。

当然,AI医疗终归成了大江大河中的一朵浪花,因为AI在医疗行业同样无法解决其在其他行业遇到的痛点,那就是商业化问题。

患者和医保并不会单独为AI买单,因为AI并不能为诊断结果负责,在某种程度上只能作为硬件的“附带品”存在,而这与AI作为一种独立商业模式的初衷又是背道而驰的。

新冠与全民医药投资时代:2020年

2020年初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打断了大家的生活,社会一下子被按下了暂停键。

2月10日,美国的一家小公司宣布完成了候选新冠疫苗的临床批次生产,它从确定病毒序列到完成临床样品的生产仅用了25天时间。

起初,大家对这家公司的说法都是持怀疑态度,毕竟它成立了10年却没有任何产品进入临床,而且还陷入了关键成份的专利纠纷官司。谁也不知道,这家小公司将在之后一年拯救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并引领一个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它的产品将成为史上最畅销的药品,它也将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对了,它的名字叫Moderna。

此时的中国,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也前所未有地被重视了起来。

mRNA疫苗纪元:2021年

2021年初,北京市发布了"关于规范课外培训""反平台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教培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受到打击,天量财富随着中概股的暴跌而灰飞烟灭。广大教育互联网行业的投资人和资本开始寻找新的赛道,除了半导体,更多的资金开始涌向了医疗行业。这些资金使得本就火爆的医疗投资更加火上浇油。

而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更是放大了人们对疫苗的需求,在新冠病毒有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大背景下,研制疫苗或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几家从事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的财报更是放大了投资人对于疫苗行业的乐观情绪。

这一年,一家叫康希诺的公司达到了市值的顶点,1800亿,要知道。在2018年,他还是一家市值只有80亿的小公司。

想不到的是,人类高质量男性马斯克也想挤进疫苗赛道,他曾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访谈时表示,mRNA疫苗尤其有趣,“医学的未来是mRNA,基本上,你可以使用mRNA治愈一切。它就像一个电脑程序,你可以对其进行编程以执行所需的任何操作。”

mRNA这项颠覆未来的技术,将把疫苗的研发周期从过去的"10年"减少到"1个月",于是乎,出现了国内某mRNA公司在3个月之内融资超过8亿美金的奇观。

2021年,国内医疗行业已经产生了一个趋势,就是中国头部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开始在估值上对标美国的同行(只不过把单位从美元换成了人民币)。

当然,在医疗投资如火如荼的展开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年底CDE颁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将成为亚马逊雨林拍打翅膀的黑蝴蝶。《指导原则》中提出的“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作为更高目标”,无疑给予拥挤的靶点和创新药赛道以致命一击。

生物医疗投资的未来:2022--?

《指导原则》的颁布,彻底成为了压垮创新药和CXO公司的最后一棵稻草。伴随着股价的腰斩,市场情绪一下子开始悲观,生物医疗投资已死的氛围在投资圈蔓延开来。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教培、平台经济、房地产行业之后,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疗行业,会不会也成为下一个"共同富裕"的目标?

2022年,我们不知道医疗行业的"共同富裕"会不会在这一年到来,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医疗行业的底层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强监管与强政策行业,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医保控费"、"DRG付费"、"带量采购"将成为持续影响医疗行业支付端的最大政策变量,在这个政策变量的驱动下,药品,将从“高毛利商品”回归到“普通商品”;而卖药本身,将从“费用驱动”回归到“疗效驱动”。而这两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将会重塑医疗产业链的格局和医疗投资的底层逻辑。

中国是否需要那么多的药企?是否需要那么多同质的药品和器械?是否需要那么多的销售代表?又或许是否需要那么多的医药投资人?

总结

回顾中国生物医疗投资的10年,我们不难发现几条清晰的路径。

第一,生物医疗投资从TMT投资的附属品,变成了一条巨大的、独立的赛道。

生物医疗投资起源于TMT投资的流动性外溢,但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共识的形成,已经变成了一条巨大的、独立的赛道,当然也逐渐开始形成其内在的投资逻辑。

第二,中国的生物医疗行业从对美国“望尘莫及”变成了“望其项背”。

通过近10年的追赶,我们欣喜的发现,中国生物医疗行业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能用到堪用的突破,但是仍有许多领域亟待突破,比方说:核心零部件、核心原料、辅料、专用仪器等,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相信下一个10年,我们可以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

第三,生物医疗投资属于"戴着镣铐跳舞",在政策的边界内寻找最大的突破。

从生物医疗投资10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医药行业是一个受政策高度影响的行业,而生物医药投资则是在政策的边界下寻找最大的突破,对于投资人,我们要顺应趋势,寻找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来源:数星星的星哥

原标题:大江大河10年:一个投资人眼中的生物医疗投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医疗投资十年复盘(下)

生物医疗投资从TMT投资的附属品,变成了一条巨大、独立的赛道。

作者:singsing2020

近两年,生物医疗成为了继半导体之后最火热的投资赛道,笔者作为一个亲历者,有幸见证了生物医疗行业投资从“无人问津”到“风头无两”的过程。

谨以此文回顾中国生物医疗投资波澜壮阔的10年,一方面是对过去的医疗投资生涯做一个总结,另一方面也是给新入行的投资人以借鉴。

AI医疗时代:2019年

2019年的医疗行业投资平淡无奇,除了创新药投资,一个小风口便是" AI"了。

从2016年开始,中国AI行业进入市场爆发阶段,持续保持较高的市场增长率。2019年,相关企业开始加快落地应用探索,基础层、技术层企业开始向应用层下游渗透。由此,人们开始探索AI在医疗行业的应用 ,AI制药,AI影像,AI问诊开始遍地开花。

当然,AI医疗终归成了大江大河中的一朵浪花,因为AI在医疗行业同样无法解决其在其他行业遇到的痛点,那就是商业化问题。

患者和医保并不会单独为AI买单,因为AI并不能为诊断结果负责,在某种程度上只能作为硬件的“附带品”存在,而这与AI作为一种独立商业模式的初衷又是背道而驰的。

新冠与全民医药投资时代:2020年

2020年初不期而遇的新冠疫情打断了大家的生活,社会一下子被按下了暂停键。

2月10日,美国的一家小公司宣布完成了候选新冠疫苗的临床批次生产,它从确定病毒序列到完成临床样品的生产仅用了25天时间。

起初,大家对这家公司的说法都是持怀疑态度,毕竟它成立了10年却没有任何产品进入临床,而且还陷入了关键成份的专利纠纷官司。谁也不知道,这家小公司将在之后一年拯救成百上千万人的生命,并引领一个行业的颠覆性变革,它的产品将成为史上最畅销的药品,它也将成为世界最著名的生物制药企业。对了,它的名字叫Moderna。

此时的中国,伴随着新冠疫情的发展,生物医药行业的投资也前所未有地被重视了起来。

mRNA疫苗纪元:2021年

2021年初,北京市发布了"关于规范课外培训""反平台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教培行业与互联网行业受到打击,天量财富随着中概股的暴跌而灰飞烟灭。广大教育互联网行业的投资人和资本开始寻找新的赛道,除了半导体,更多的资金开始涌向了医疗行业。这些资金使得本就火爆的医疗投资更加火上浇油。

而新冠疫情的持续发酵更是放大了人们对疫苗的需求,在新冠病毒有可能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大背景下,研制疫苗或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方法,几家从事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的财报更是放大了投资人对于疫苗行业的乐观情绪。

这一年,一家叫康希诺的公司达到了市值的顶点,1800亿,要知道。在2018年,他还是一家市值只有80亿的小公司。

想不到的是,人类高质量男性马斯克也想挤进疫苗赛道,他曾在接受Business Insider访谈时表示,mRNA疫苗尤其有趣,“医学的未来是mRNA,基本上,你可以使用mRNA治愈一切。它就像一个电脑程序,你可以对其进行编程以执行所需的任何操作。”

mRNA这项颠覆未来的技术,将把疫苗的研发周期从过去的"10年"减少到"1个月",于是乎,出现了国内某mRNA公司在3个月之内融资超过8亿美金的奇观。

2021年,国内医疗行业已经产生了一个趋势,就是中国头部的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开始在估值上对标美国的同行(只不过把单位从美元换成了人民币)。

当然,在医疗投资如火如荼的展开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年底CDE颁布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将成为亚马逊雨林拍打翅膀的黑蝴蝶。《指导原则》中提出的“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作为更高目标”,无疑给予拥挤的靶点和创新药赛道以致命一击。

生物医疗投资的未来:2022--?

《指导原则》的颁布,彻底成为了压垮创新药和CXO公司的最后一棵稻草。伴随着股价的腰斩,市场情绪一下子开始悲观,生物医疗投资已死的氛围在投资圈蔓延开来。

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教培、平台经济、房地产行业之后,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医疗行业,会不会也成为下一个"共同富裕"的目标?

2022年,我们不知道医疗行业的"共同富裕"会不会在这一年到来,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医疗行业的底层发展逻辑已经发生了变化。

作为一个强监管与强政策行业,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医保控费"、"DRG付费"、"带量采购"将成为持续影响医疗行业支付端的最大政策变量,在这个政策变量的驱动下,药品,将从“高毛利商品”回归到“普通商品”;而卖药本身,将从“费用驱动”回归到“疗效驱动”。而这两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将会重塑医疗产业链的格局和医疗投资的底层逻辑。

中国是否需要那么多的药企?是否需要那么多同质的药品和器械?是否需要那么多的销售代表?又或许是否需要那么多的医药投资人?

总结

回顾中国生物医疗投资的10年,我们不难发现几条清晰的路径。

第一,生物医疗投资从TMT投资的附属品,变成了一条巨大的、独立的赛道。

生物医疗投资起源于TMT投资的流动性外溢,但是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行业共识的形成,已经变成了一条巨大的、独立的赛道,当然也逐渐开始形成其内在的投资逻辑。

第二,中国的生物医疗行业从对美国“望尘莫及”变成了“望其项背”。

通过近10年的追赶,我们欣喜的发现,中国生物医疗行业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能用到堪用的突破,但是仍有许多领域亟待突破,比方说:核心零部件、核心原料、辅料、专用仪器等,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相信下一个10年,我们可以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

第三,生物医疗投资属于"戴着镣铐跳舞",在政策的边界内寻找最大的突破。

从生物医疗投资10年的发展史不难看出,医药行业是一个受政策高度影响的行业,而生物医药投资则是在政策的边界下寻找最大的突破,对于投资人,我们要顺应趋势,寻找政策阻力最小的方向,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来源:数星星的星哥

原标题:大江大河10年:一个投资人眼中的生物医疗投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