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如果没有疯狂粉丝,吴亦凡们还红得起来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如果没有疯狂粉丝,吴亦凡们还红得起来吗?

想要玩转粉丝经济,必须尊重自己的粉丝。在专业上多下功夫,多出几部好作品,才是偶像们的破局之路。否则,即使这个“亦凡”倒下去,之后还会有“张亦凡”、“李亦凡”冒出来。

当小G娜把微信音频甩到公众面前,吴亦凡“约炮门”似乎已有实锤。然而,这并没影响粉丝继续为他辩白。另一位小鲜肉李易峰的粉丝团认为其经纪人不作为,直接要求开除经纪人。不知何时起,粉丝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台下喊着“我爱你”的支持者,而是参与到了维护偶像的实际行动当中。

翻开硬币的另一面,偶像也因为这些“疯狂”的粉丝受惠匪浅,杨洋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因粉丝的应援未播先热,差评如潮的《小时代》系列因粉丝的支持狂揽17亿票房……随着粉丝的力量日益壮大,“粉丝经济”也变成了娱乐圈和营销圈的一大热词。

什么是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在营销圈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粉丝经济是指通过提升用户粘性,并以口碑营销的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经济运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明星、名人的粉丝效应来赚钱。

在中国,粉丝经济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在这个直播平台上,粉丝可以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据统计,这个平台ARPU值(每个用户平均收入)最高可达1000元人民币。

近几年,粉丝经济的力量日益凸显。粉丝可以在网络上为偶像打榜、投票,也可以为了偶像一掷千金,为演唱会门票、电影票,乃至代言产品买单。为了维护偶像,他们甚至会自愿做“水军”来引导舆论,不惜掀起一场口水战。

粉丝电影就是粉丝经济繁荣之下的产物。粉丝电影往往制作成本不高,演员演技也不一定出色,但因为电影中有某个或者某些明星,粉丝就会为之买单。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就是粉丝电影的一个代表作。

《孤岛惊魂》是一部国产惊悚片,投资成本仅400万,上映之前并没有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首映当日,该片预售票1小时内便已售罄,上映一周多就收获了5000万票房。有杨幂的粉丝称,为支持杨幂,这部电影一共看了六遍。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电影《小时代》系列、《大武生》,乃至近期大热的《魔兽》,都是因为粉丝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取得现有的票房佳绩。粉丝经济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偶像养成大热 都是粉丝经济惹的祸

提到粉丝经济,必然会谈到偶像文化。在打造偶像方面,日本和韩国无疑是先驱。在韩国,娱乐公司通过“练习生”制度来培养偶像,并以真人秀的形式记录海选出的选手从培训、磨练、淘汰到最终出道的全过程。日本的杰尼斯事务所,韩国的SM娱乐公司都是可以实现如此“批量”造星的公司。

上世纪90年代,韩流正式入侵中国内地,H.O.T、安在旭等韩国偶像迅速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这些偶像的海报、小饰品,乃至演唱会门票也随之大卖。又过了10余年,中国最早的类似“养成系”的偶像才刚刚诞生,那就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

严格来说,超级女声的选手们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成系偶像,但粉丝见证了她们参加选秀的整个过程。而且,粉丝团体形成一定规模,并开始自发组织和运作,确实是从2005年那一届超女开始的。

2005年超女赛制中,短信投票是个重要环节。投票的多寡,可以决定选手的去留。为了让心爱的选手在舞台上走得更远,粉丝们将拉票演绎的轰轰烈烈。他们不但号召亲友投票,还组团上街拉票,“玉米”、“凉粉”“笔迷”等各个粉丝团各不相让,其火爆盛况引得当年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粉丝团的大力宣传,也助力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选手一跃成为了大众偶像。

超女之后,由韩国SM娱乐公司打造的中国籍偶像再度掀起一阵偶像旋风,Super Junior-M、EXO-M在中国先后出道,韩庚、鹿晗、吴亦凡等人飞速走红,韩国的应援文化和偶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中国。

2013年,TF-boys组合出道。这个少年组合背后的经济公司北京时代峰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一开始便打算复制日韩“练习生”的模式,让TF-boys走养成系路线。通过翻唱、网络视频和粉丝圈的传播,TF-boys组合迅速蹿红。乍看TF-boys是一夜爆红,细看之下,却离不开其“亲妈粉”、“阿姨粉”的大力支持。

随着粉丝经济的日益繁荣,国内的偶像养成类综艺也呈现了扎堆之势。据了解,今年将至少有7档偶像养成类节目登陆荧屏,包括浙江卫视的《燃烧吧少年》、东方卫视《国民美少女》等。另外,湖南卫视《夏日甜心》、《元气美少年》则正在筹备。

偶像养成的过程,同样也是培养粉丝的过程。据调查显示,养成系偶像的粉丝忠诚度和黏度会更高。如同当年疯狂拉票的超女粉丝一样,这些粉丝不但见证了偶像蜕变的过程,还参与其中。高度的参与感,使他们的粉丝周期可以维持得更长。

想靠粉丝赚钱 先想明白自己凭啥成为偶像

尽管粉丝经济如此繁荣,偶像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想凭借自己的粉丝基础来赚快钱,可就有点天真了。毕竟偶像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粉转黑”却是分分钟的事情。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几个“小鲜肉”都遇到了麻烦。性丑闻,交通肇事,恋爱遭粉丝反对,这些明星常见的负面新闻,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不断发酵的负面面前,这些偶像由经纪公司打造的完美“人设”瞬间崩塌。原本高冷害羞的男神,很有可能是个“约炮侠”,比这更“颠覆世界观”的,可能只能追溯到多年以前的那句“很傻很天真”了。

日本人气偶像团体岚的成员樱井翔曾经说过:“偶像是贩卖梦想的职业。”对于粉丝来说,偶像不仅是崇拜的对象,还会把很多美好的想象投射到偶像身上。

平凡的宅男和少女,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自己的唱歌、演戏的文艺梦,也很难找到一个男神/女神作为伴侣。偶像的存在正是作为这样一个“梦想”的寄托。因此偶像“人设”的崩塌,对于粉丝来说也是“梦碎”之时,立刻脱粉也就不稀奇了。

何况,在这个时代,粉丝既然已经通过买单成为了偶像的“金主”,影响力日益壮大,自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李易峰的粉丝团“手撕”经纪人及其团队,杨洋因绯闻女友“黑历史”太多,不少粉丝直说要“脱粉”。即便是有干涉艺人个人生活之嫌,在这些事件中,粉丝已经表现出了“难以讨好”的一面,想要把他们当做“脑残粉”糊弄过去,也并不容易了。

时代造就了这些偶像的走红,但这种走红并不是必然的。想要玩转粉丝经济,必须尊重自己的粉丝。在专业上多下功夫,多出几部好作品,才是偶像们的破局之路。否则,即使这个“亦凡”倒下去,之后还会有“张亦凡”、“李亦凡”冒出来。

毕竟,在这个时代,粉丝不缺,偶像也是不缺的。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如果没有疯狂粉丝,吴亦凡们还红得起来吗?

想要玩转粉丝经济,必须尊重自己的粉丝。在专业上多下功夫,多出几部好作品,才是偶像们的破局之路。否则,即使这个“亦凡”倒下去,之后还会有“张亦凡”、“李亦凡”冒出来。

当小G娜把微信音频甩到公众面前,吴亦凡“约炮门”似乎已有实锤。然而,这并没影响粉丝继续为他辩白。另一位小鲜肉李易峰的粉丝团认为其经纪人不作为,直接要求开除经纪人。不知何时起,粉丝不再是那个只能在台下喊着“我爱你”的支持者,而是参与到了维护偶像的实际行动当中。

翻开硬币的另一面,偶像也因为这些“疯狂”的粉丝受惠匪浅,杨洋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因粉丝的应援未播先热,差评如潮的《小时代》系列因粉丝的支持狂揽17亿票房……随着粉丝的力量日益壮大,“粉丝经济”也变成了娱乐圈和营销圈的一大热词。

什么是粉丝经济?

“粉丝经济”在营销圈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粉丝经济是指通过提升用户粘性,并以口碑营销的形式获取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经济运作模式。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明星、名人的粉丝效应来赚钱。

在中国,粉丝经济这个概念最早产生于六间房秀场。在这个直播平台上,粉丝可以通过购买鲜花等虚拟礼物来表达对主播的喜爱。据统计,这个平台ARPU值(每个用户平均收入)最高可达1000元人民币。

近几年,粉丝经济的力量日益凸显。粉丝可以在网络上为偶像打榜、投票,也可以为了偶像一掷千金,为演唱会门票、电影票,乃至代言产品买单。为了维护偶像,他们甚至会自愿做“水军”来引导舆论,不惜掀起一场口水战。

粉丝电影就是粉丝经济繁荣之下的产物。粉丝电影往往制作成本不高,演员演技也不一定出色,但因为电影中有某个或者某些明星,粉丝就会为之买单。杨幂主演的《孤岛惊魂》就是粉丝电影的一个代表作。

《孤岛惊魂》是一部国产惊悚片,投资成本仅400万,上映之前并没有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在首映当日,该片预售票1小时内便已售罄,上映一周多就收获了5000万票房。有杨幂的粉丝称,为支持杨幂,这部电影一共看了六遍。

这并不是一个孤例,电影《小时代》系列、《大武生》,乃至近期大热的《魔兽》,都是因为粉丝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取得现有的票房佳绩。粉丝经济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偶像养成大热 都是粉丝经济惹的祸

提到粉丝经济,必然会谈到偶像文化。在打造偶像方面,日本和韩国无疑是先驱。在韩国,娱乐公司通过“练习生”制度来培养偶像,并以真人秀的形式记录海选出的选手从培训、磨练、淘汰到最终出道的全过程。日本的杰尼斯事务所,韩国的SM娱乐公司都是可以实现如此“批量”造星的公司。

上世纪90年代,韩流正式入侵中国内地,H.O.T、安在旭等韩国偶像迅速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这些偶像的海报、小饰品,乃至演唱会门票也随之大卖。又过了10余年,中国最早的类似“养成系”的偶像才刚刚诞生,那就是2005年的超级女声。

严格来说,超级女声的选手们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养成系偶像,但粉丝见证了她们参加选秀的整个过程。而且,粉丝团体形成一定规模,并开始自发组织和运作,确实是从2005年那一届超女开始的。

2005年超女赛制中,短信投票是个重要环节。投票的多寡,可以决定选手的去留。为了让心爱的选手在舞台上走得更远,粉丝们将拉票演绎的轰轰烈烈。他们不但号召亲友投票,还组团上街拉票,“玉米”、“凉粉”“笔迷”等各个粉丝团各不相让,其火爆盛况引得当年的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粉丝团的大力宣传,也助力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这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选手一跃成为了大众偶像。

超女之后,由韩国SM娱乐公司打造的中国籍偶像再度掀起一阵偶像旋风,Super Junior-M、EXO-M在中国先后出道,韩庚、鹿晗、吴亦凡等人飞速走红,韩国的应援文化和偶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中国。

2013年,TF-boys组合出道。这个少年组合背后的经济公司北京时代峰峻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一开始便打算复制日韩“练习生”的模式,让TF-boys走养成系路线。通过翻唱、网络视频和粉丝圈的传播,TF-boys组合迅速蹿红。乍看TF-boys是一夜爆红,细看之下,却离不开其“亲妈粉”、“阿姨粉”的大力支持。

随着粉丝经济的日益繁荣,国内的偶像养成类综艺也呈现了扎堆之势。据了解,今年将至少有7档偶像养成类节目登陆荧屏,包括浙江卫视的《燃烧吧少年》、东方卫视《国民美少女》等。另外,湖南卫视《夏日甜心》、《元气美少年》则正在筹备。

偶像养成的过程,同样也是培养粉丝的过程。据调查显示,养成系偶像的粉丝忠诚度和黏度会更高。如同当年疯狂拉票的超女粉丝一样,这些粉丝不但见证了偶像蜕变的过程,还参与其中。高度的参与感,使他们的粉丝周期可以维持得更长。

想靠粉丝赚钱 先想明白自己凭啥成为偶像

尽管粉丝经济如此繁荣,偶像如果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只想凭借自己的粉丝基础来赚快钱,可就有点天真了。毕竟偶像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粉转黑”却是分分钟的事情。

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几个“小鲜肉”都遇到了麻烦。性丑闻,交通肇事,恋爱遭粉丝反对,这些明星常见的负面新闻,把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在不断发酵的负面面前,这些偶像由经纪公司打造的完美“人设”瞬间崩塌。原本高冷害羞的男神,很有可能是个“约炮侠”,比这更“颠覆世界观”的,可能只能追溯到多年以前的那句“很傻很天真”了。

日本人气偶像团体岚的成员樱井翔曾经说过:“偶像是贩卖梦想的职业。”对于粉丝来说,偶像不仅是崇拜的对象,还会把很多美好的想象投射到偶像身上。

平凡的宅男和少女,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实现自己的唱歌、演戏的文艺梦,也很难找到一个男神/女神作为伴侣。偶像的存在正是作为这样一个“梦想”的寄托。因此偶像“人设”的崩塌,对于粉丝来说也是“梦碎”之时,立刻脱粉也就不稀奇了。

何况,在这个时代,粉丝既然已经通过买单成为了偶像的“金主”,影响力日益壮大,自然也有着越来越多的话语权。李易峰的粉丝团“手撕”经纪人及其团队,杨洋因绯闻女友“黑历史”太多,不少粉丝直说要“脱粉”。即便是有干涉艺人个人生活之嫌,在这些事件中,粉丝已经表现出了“难以讨好”的一面,想要把他们当做“脑残粉”糊弄过去,也并不容易了。

时代造就了这些偶像的走红,但这种走红并不是必然的。想要玩转粉丝经济,必须尊重自己的粉丝。在专业上多下功夫,多出几部好作品,才是偶像们的破局之路。否则,即使这个“亦凡”倒下去,之后还会有“张亦凡”、“李亦凡”冒出来。

毕竟,在这个时代,粉丝不缺,偶像也是不缺的。

本文系文创资讯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