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我问了60个朋友一个问题:“你会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行业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我问了60个朋友一个问题:“你会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行业吗?”

看样子,大家的悲观程度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文|互联网怪盗团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劝退”——劝新人不要入坑,劝已入坑的人早日退坑。2021年以前,互联网行业可能是例外,但现在也变成了新兴的劝退对象。如果你去微博、知乎或豆瓣,看一看求职方面的话题,就会发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建议年轻人加入自己的行业了。

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本怪盗团团长在微信上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问题如下:

“此时此刻,你会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行业、自己的单位吗?为什么?”

在大约2个月的断断续续的调查过程中,我累计问了100多位微信好友,回收了60分“有效回答”。有些人不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些人怕自己的回答太敏感(尽管他们的身份不会被泄露),还有些人只做了回答却未说明原因。我不得不反复追问一些朋友,并在朋友圈征集回答。60份答卷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了,能够提供一些珍贵的研究素材。

首先说明:怪盗团的这次调查,显然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样本数量太少,代表性不足,而且不是随机抽样。对于专业的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而言,这样的调查恐怕不具备参考价值。然而,我们做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获得了60个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案例,而且我本人对他们的职业背景颇为熟悉。我们从中获得的,不是某种冷冰冰的数字或统计测试,而是贴近一线现实的知识,也是对一般人更有用的知识。

先说明一下60位受访者的背景:

21人就职于互联网行业(含游戏);

19人就职于金融行业;

9人就职于媒体行业(含出版和新媒体);

5人就职于大消费行业;

3人就职于制造业(含智能制造);

2人就职于教育行业;

1人就职于外贸行业。

在受访者中,有4人就职于事业单位、大型央企等“体制内”单位,但只有1人具备“编制”,其他均需要接受业绩考核。所以,本次调查的对象基本是“市场化”的,体现了“市场经济参与者”对未来的看法。

18人就职于“大厂”,即规模很大、在业内名列前茅的公司;

23人就职于“中厂”,即规模较大、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

19人就职于“小厂”,即规模不大的公司或早期创业公司。

请注意,划分“大厂”“中厂”“小厂”主要是基于怪盗团团长的主观判断,不一定客观。另外,各行各业的规模判断标准不一样——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小厂”,放到其他行业可能算“大厂”了。与其按照收入或人员数量去划定统一标准,我觉得还是按照行业相对地位去划分比较好,因为跨行业比较企业规模的意义很小。

4人的工作性质是“老板”(当然,都是小厂老板);

24人的工作性质是产品、运营、销售、研发等“前台业务”;

10人的工作性质是HR、公关、企业战略等“中后台职能”;

22人的工作性质是投资、融资、IR等“泛金融职能”。、

上述划分标准也不是很公允。例如,在金融机构,投融资应该被视为一项“前台业务”;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战略和投资是一个性质的岗位;而对于“商业分析”到底算前台还是中后台,大家的定义不太一样。说到底,每家企业的情况很不一致,就算在互联网行业,腾讯投资部和字节跳动投资部做的事情也非常不同。我们只能做出非常粗略的划分。

值得一提的是,就职者对于自己所处“行业”的定义,可能有微妙区别。例如,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投资的人,可能把自己定义为“投资从业人员”;而一位在金融机构负责社交媒体账号运营的人,却可能把自己定义为“新媒体从业人员”。这也给我们的统计带来了一些麻烦。好在这样的案例并不算多,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尽量按照外界通行的看法进行划分,必要时参考本人意愿。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劝退”成风的时代,在60位受访者中,竟然仍有27人(约占45%)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行业;有4人(约占7%)持中性态度;29人(约占48%)不建议加入自己的行业。这也出乎我的意料——在调查开始前,我还以为至少会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建议加入自己的行业。看样子,大家的悲观程度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虽然在2021年受到了反垄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还是看好自身行业比例最高的(52%);金融行业就差了一大截(37%);泛媒体行业则是最差的(33%)。有趣的是,金融从业者往往会劝告应届生“去科技公司/实业公司/互联网公司”,因为“金融行业太内卷了/性价比低/学不到东西”;媒体从业者则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媒体已经日薄西山”“传媒行业已死”,不管他们身处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更有趣的是,互联网从业者对自身行业的“乐观”和“悲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悲观者认为,互联网行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已经过去,行业正在固化,上升空间有限,对年轻人而言性价比越来越低、越来越不稳定。

乐观者也赞成上述观点,但是认为就算这样,互联网行业还是比其他行业更好,尤其是互联网大厂的吸引力仍在,“这年头应该讲究比较优势”。

下面是受访者的一些原话:

“债券融资的技术含量很低,我建议有志青年去搞点实在的东西。”(某大型券商债券融资岗)

“除非家里有矿,否则我不会建议应届生加入我司。不仅仅是行业的问题,在北上广工作需要殷实的家庭基础,否则他们难以长期生存下去。”(某中型PE行政岗)

“金融行业太浮躁,不适合应届生静心沉淀;竞争白热化,应届生缺乏分辨力和耐心,会被行业引导至虚空。”(某私募基金投研岗)

“传统媒体的经营业务(注:指商业化)每况愈下,短期内很难好转,不建议年轻人加入!”(某大型国有媒体管理岗)

“对普通家庭而言,互联网还是一个高薪的快速上升通道,待遇和前景还是比很多行业好很多,但是内卷化日益严重,年轻人得有预期。一线互联网大厂肯定是最优选择,硬性条件好,运行规范,相对靠谱。”(某互联网大厂市场岗)

“不是所有行业都像互联网+游戏行业一样,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轰炸。撑住了会发现自己变得格外敏锐、高效、见微知著,能拆解复杂问题。高压力、高回报,如果你在这里能成功,就能在任何地方成功。”(某游戏大厂商业化岗)

“建议加入互联网行业,因为钱多,可以依靠努力挣到不少的钱。”(某互联网中厂商分岗)

不要忘记,本次调查还有第二个问题:“你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公司吗?”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要悲观得多,仅有22人建议加入(约占37%),5人表示中性(约占8%),33人不建议加入(约占55%)。有8位受访者对自己公司的推荐程度要低于对自己行业的推荐程度,与此相反的只有1位。

受访者推荐加入自己的行业,但不推荐自家公司的理由几乎如出一辙:“行业还不错,但我们公司很惨/日薄西山/抗风险能力差。”他们绝大部分属于小厂或中厂。在2019-20年的那种乐观环境下,中小厂因为上升空间大、内卷化不明显,往往成为跳槽的香饽饽;现在的形势完全逆转了,人人都想回到大厂。

从下表可以看到,大厂员工看好自家公司的比例本来就是最高的,达到61%;中厂员工看好自家公司的只有35%;小厂员工倒是有37%看好自家公司,不过这里有一定的欺骗性——如果我们去掉4位“小厂老板”(老板天然具备乐观倾向),那么小厂员工就只有33%看好自家公司了,与中厂相仿。

受访者的下述言论很有参考价值:

“建议加入互联网行业,但不建议加入本公司,可以去大厂先锻炼一下基本功。”(某互联网中厂投资岗)

“传统行业的大企业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在招聘上内卷的厉害(注:指招不到优秀人才),像保姆一样对待新员工,工作强度比互联网大厂轻松,建议普通应届生优先考虑。”(某汽车大厂HR岗)

“年轻人应该先找到一个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有培养人意愿的地方,例如我们就是。”(某互联网大厂公关岗)

“到处寒冬,有鹅选鹅。”(不用我说是哪家大厂的了吧)

与此同时,不少于5位受访者表现了对“考公、考事业编”的强烈支持,认为年轻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这些体制内工作:

“如果应届生考不上公务员或事业编,我才会建议他加入我厂。”(上述一家大厂的受访者)

“本科生建议考研,研究生建议考公务员或考编。毕竟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事业编。”(某中型VC投资岗)

“现在公务员的工资不低,补贴不少,副科级每月到手8000多,年终奖大几万很正常,还没算各种年节活动。性价比高,强烈建议年轻人加入。”(某大型国有媒体运营岗)

“我们行业十几年前是体制内、有编制,现在都是公司化运作、合同工,所以我不建议年轻人加入,因为投入产出比偏低。”(某出版社编辑岗)

遗憾的是,因为我的交友范围有限,基本未能看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现身说法——他们是否也认为“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建议年轻人选择与自己同样的道路,还是一个未知数(考虑到编制是铁饭碗,他们应该也不会有故意把自己说差从而劝退竞争者的动机)。

最后看看受访者不推荐应届生加入自己行业/公司的原因。毫无悬念,最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其次是“太内卷了/掐尖效应明显”;再次是“学不到东西”。在金融业,很多人表示“这一行不适合年轻人干”,应该在实体行业积累一些经验和资源再说。“待遇不高”则相对不太重要——或许是因为大家的待遇都不太低,或许是他们认为跳槽了也不会拿到更高的待遇。

(请注意,由于一位受访者可能提出多个“推荐”或“不推荐”的理由,所以原因数量加起来可能会超过相应的受访者数量。)

下面是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受访者陈述:

“互联网广告行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市场和政策的发展。随着用户隐私保护的成熟,行业将面临更大的阻力,利润空间明显缩小。今后,行业内可能只剩下少数大型公司,中小公司的生存被极度挤压。更进一步说,互联网过去的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发展的需要,但是转型又是有代价的,建议年轻人顺应大势,选择更好的行业。”(某互联网大厂商业化岗)

“建议谨慎选择互联网行业,确实太内卷了,而且变化太大,稳定性不好。应届生还是先踏实稳定做两年比较好。当然,最终归途还是教师、公务员。”(某互联网中厂公关岗)

“对家里有房有车来混日子的,或者名校毕业刷经验值的,新媒体是个好行业;对个人经济压力大的,指望靠工作买房买车结婚养娃的,要慎重,没有发展空间。”(某新媒体平台内容岗)

“金融业内卷太严重了,普通人基本上没什么机会了,还是去干点别的吧!”(某私募基金投资岗)

“建议先去实体经济做一做,再来投资行业。但是,做了实体经济可能就不会回投资行业啦。”(某私募基金投研岗)

“产业投资需要产业经验和资源沉淀,跟创业者打交道,需要懂业务,大部分知识不是来自书本。如果家庭背景很好的同学可以来实习,但不建议作为第一份工作。”(某VC投资岗)

按照一位比较典型的、做过HR的朋友的总结:“有公务员考虑公务员,无公务员考虑教师,无教师考虑二线城市国企,最后考虑北上广深,最最后考虑这些城市的中小厂商。”后面还有一句:“如果家里有矿,那不受此限制。”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参考价值不高……

话说回来,还是有接近一半的人推荐加入自己的行业。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行业发展潜力大;能学到很多东西;待遇比较好;稳定/有抗风险能力。其实,“内卷”本身就是行业僧多粥少的体现,所以无论推不推荐自己的行业,大家归根结底最关心的还是行业发展潜力。所谓“学到很多东西”,也要建立在行业有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做了几年就被迫转行的人而言,在第一份工作学到的东西可能没有价值。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受访者发言:

“来外贸行业吧,收的都是美金欧元,接触的都是最新资讯、最新电影音乐,还有机会出国旅行和定居,全世界吃喝玩乐不是梦!”(某外贸公司老板,我总怀疑他是在变相打招聘广告)

“高端材料行业在国内处于低估状态,大学生少有把这一行当做职业发展目标的。清华北大的材料工程学生经常刷题去做程序员,但是未来几年材料科学在我国的科技竞赛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我建议年轻人加入。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就业期望被大学生高估了,材料行业却被低估了。”(有趣的是,材料行业是知乎劝退的四大天坑之一,或许确实存在信息差?)

“国产软件势头很好,公司壮大很快,我司很缺有想法的人才,有想法能拼的年轻人加入也能得到发展。”(注:这家公司同时吃到了互联网+软件的甜头,其他公司比不了)

“对于应届生来说,在大厂做游戏,既能干业务,又能接触大量市场信息,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附带说一句,在大厂做游戏已经不是一般应届生能期盼的岗位了)

总结到最后,我发现,从这次长达两个月的调查当中,我们获得的最有用的信息,不是那些表面的统计数据——在街上散发两小时传单,可能得到远多于此的数据量,还可以设计标准化问卷,从而看起来更“学术”;而是那些生动详细的发言,它们能讲述数字背后的故事。我非常喜欢这种深入的交流,所以经常抓住一个受访者喋喋不休地问半天,这导致最终收集的样本数量偏少,但或许能带来更有用的信息。

至于我本人,大概没什么发言权。但是,从近期我了解到的应届生求职情况看,2021-22年的就业市场确实已经内卷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大批名校毕业生在争抢一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岗位,而且会做大量准备工作;一些只拿到了中小厂的次要岗位的应届生,简历也充斥着各种光鲜亮丽的实习信息。如果是在10-15年前,这样的人大概只会投递最好的工作,而且早在9-10月就被一抢而空了。

这就是大批受访者反复提到的“内卷”“掐尖”“年轻人应降低预期”。至于这种内卷究竟是由于需求不足,还是供给过剩,还是二者兼而有之,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如果我能给出一个建议,我还是会建议年轻人(不限于应届生)加入互联网行业。因为无论从投资还是职场的角度,互联网行业仍然是未来十年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选择。不过,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分享经济增长,或者压根不再相信经济增长这回事,其他选择可能更有优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我问了60个朋友一个问题:“你会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行业吗?”

看样子,大家的悲观程度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文|互联网怪盗团

众所周知,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几乎所有行业都在“劝退”——劝新人不要入坑,劝已入坑的人早日退坑。2021年以前,互联网行业可能是例外,但现在也变成了新兴的劝退对象。如果你去微博、知乎或豆瓣,看一看求职方面的话题,就会发现: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建议年轻人加入自己的行业了。

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本怪盗团团长在微信上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问题如下:

“此时此刻,你会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行业、自己的单位吗?为什么?”

在大约2个月的断断续续的调查过程中,我累计问了100多位微信好友,回收了60分“有效回答”。有些人不乐意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些人怕自己的回答太敏感(尽管他们的身份不会被泄露),还有些人只做了回答却未说明原因。我不得不反复追问一些朋友,并在朋友圈征集回答。60份答卷不算太多,但也不少了,能够提供一些珍贵的研究素材。

首先说明:怪盗团的这次调查,显然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样本数量太少,代表性不足,而且不是随机抽样。对于专业的社会学家或经济学家而言,这样的调查恐怕不具备参考价值。然而,我们做的不是学术研究,而是对现实问题的考察。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获得了60个真实的、生动活泼的案例,而且我本人对他们的职业背景颇为熟悉。我们从中获得的,不是某种冷冰冰的数字或统计测试,而是贴近一线现实的知识,也是对一般人更有用的知识。

先说明一下60位受访者的背景:

21人就职于互联网行业(含游戏);

19人就职于金融行业;

9人就职于媒体行业(含出版和新媒体);

5人就职于大消费行业;

3人就职于制造业(含智能制造);

2人就职于教育行业;

1人就职于外贸行业。

在受访者中,有4人就职于事业单位、大型央企等“体制内”单位,但只有1人具备“编制”,其他均需要接受业绩考核。所以,本次调查的对象基本是“市场化”的,体现了“市场经济参与者”对未来的看法。

18人就职于“大厂”,即规模很大、在业内名列前茅的公司;

23人就职于“中厂”,即规模较大、在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公司;

19人就职于“小厂”,即规模不大的公司或早期创业公司。

请注意,划分“大厂”“中厂”“小厂”主要是基于怪盗团团长的主观判断,不一定客观。另外,各行各业的规模判断标准不一样——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小厂”,放到其他行业可能算“大厂”了。与其按照收入或人员数量去划定统一标准,我觉得还是按照行业相对地位去划分比较好,因为跨行业比较企业规模的意义很小。

4人的工作性质是“老板”(当然,都是小厂老板);

24人的工作性质是产品、运营、销售、研发等“前台业务”;

10人的工作性质是HR、公关、企业战略等“中后台职能”;

22人的工作性质是投资、融资、IR等“泛金融职能”。、

上述划分标准也不是很公允。例如,在金融机构,投融资应该被视为一项“前台业务”;在很多互联网公司,战略和投资是一个性质的岗位;而对于“商业分析”到底算前台还是中后台,大家的定义不太一样。说到底,每家企业的情况很不一致,就算在互联网行业,腾讯投资部和字节跳动投资部做的事情也非常不同。我们只能做出非常粗略的划分。

值得一提的是,就职者对于自己所处“行业”的定义,可能有微妙区别。例如,一位在互联网大厂做投资的人,可能把自己定义为“投资从业人员”;而一位在金融机构负责社交媒体账号运营的人,却可能把自己定义为“新媒体从业人员”。这也给我们的统计带来了一些麻烦。好在这样的案例并不算多,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尽量按照外界通行的看法进行划分,必要时参考本人意愿。

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劝退”成风的时代,在60位受访者中,竟然仍有27人(约占45%)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行业;有4人(约占7%)持中性态度;29人(约占48%)不建议加入自己的行业。这也出乎我的意料——在调查开始前,我还以为至少会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建议加入自己的行业。看样子,大家的悲观程度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虽然在2021年受到了反垄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还是看好自身行业比例最高的(52%);金融行业就差了一大截(37%);泛媒体行业则是最差的(33%)。有趣的是,金融从业者往往会劝告应届生“去科技公司/实业公司/互联网公司”,因为“金融行业太内卷了/性价比低/学不到东西”;媒体从业者则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媒体已经日薄西山”“传媒行业已死”,不管他们身处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

更有趣的是,互联网从业者对自身行业的“乐观”和“悲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悲观者认为,互联网行业增长最快的时期已经过去,行业正在固化,上升空间有限,对年轻人而言性价比越来越低、越来越不稳定。

乐观者也赞成上述观点,但是认为就算这样,互联网行业还是比其他行业更好,尤其是互联网大厂的吸引力仍在,“这年头应该讲究比较优势”。

下面是受访者的一些原话:

“债券融资的技术含量很低,我建议有志青年去搞点实在的东西。”(某大型券商债券融资岗)

“除非家里有矿,否则我不会建议应届生加入我司。不仅仅是行业的问题,在北上广工作需要殷实的家庭基础,否则他们难以长期生存下去。”(某中型PE行政岗)

“金融行业太浮躁,不适合应届生静心沉淀;竞争白热化,应届生缺乏分辨力和耐心,会被行业引导至虚空。”(某私募基金投研岗)

“传统媒体的经营业务(注:指商业化)每况愈下,短期内很难好转,不建议年轻人加入!”(某大型国有媒体管理岗)

“对普通家庭而言,互联网还是一个高薪的快速上升通道,待遇和前景还是比很多行业好很多,但是内卷化日益严重,年轻人得有预期。一线互联网大厂肯定是最优选择,硬性条件好,运行规范,相对靠谱。”(某互联网大厂市场岗)

“不是所有行业都像互联网+游戏行业一样,每天接受海量的信息轰炸。撑住了会发现自己变得格外敏锐、高效、见微知著,能拆解复杂问题。高压力、高回报,如果你在这里能成功,就能在任何地方成功。”(某游戏大厂商业化岗)

“建议加入互联网行业,因为钱多,可以依靠努力挣到不少的钱。”(某互联网中厂商分岗)

不要忘记,本次调查还有第二个问题:“你建议应届生加入自己的公司吗?”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要悲观得多,仅有22人建议加入(约占37%),5人表示中性(约占8%),33人不建议加入(约占55%)。有8位受访者对自己公司的推荐程度要低于对自己行业的推荐程度,与此相反的只有1位。

受访者推荐加入自己的行业,但不推荐自家公司的理由几乎如出一辙:“行业还不错,但我们公司很惨/日薄西山/抗风险能力差。”他们绝大部分属于小厂或中厂。在2019-20年的那种乐观环境下,中小厂因为上升空间大、内卷化不明显,往往成为跳槽的香饽饽;现在的形势完全逆转了,人人都想回到大厂。

从下表可以看到,大厂员工看好自家公司的比例本来就是最高的,达到61%;中厂员工看好自家公司的只有35%;小厂员工倒是有37%看好自家公司,不过这里有一定的欺骗性——如果我们去掉4位“小厂老板”(老板天然具备乐观倾向),那么小厂员工就只有33%看好自家公司了,与中厂相仿。

受访者的下述言论很有参考价值:

“建议加入互联网行业,但不建议加入本公司,可以去大厂先锻炼一下基本功。”(某互联网中厂投资岗)

“传统行业的大企业具备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而且在招聘上内卷的厉害(注:指招不到优秀人才),像保姆一样对待新员工,工作强度比互联网大厂轻松,建议普通应届生优先考虑。”(某汽车大厂HR岗)

“年轻人应该先找到一个提供就业机会而且有培养人意愿的地方,例如我们就是。”(某互联网大厂公关岗)

“到处寒冬,有鹅选鹅。”(不用我说是哪家大厂的了吧)

与此同时,不少于5位受访者表现了对“考公、考事业编”的强烈支持,认为年轻人在大部分情况下应该优先考虑这些体制内工作:

“如果应届生考不上公务员或事业编,我才会建议他加入我厂。”(上述一家大厂的受访者)

“本科生建议考研,研究生建议考公务员或考编。毕竟宇宙的尽头是公务员、事业编。”(某中型VC投资岗)

“现在公务员的工资不低,补贴不少,副科级每月到手8000多,年终奖大几万很正常,还没算各种年节活动。性价比高,强烈建议年轻人加入。”(某大型国有媒体运营岗)

“我们行业十几年前是体制内、有编制,现在都是公司化运作、合同工,所以我不建议年轻人加入,因为投入产出比偏低。”(某出版社编辑岗)

遗憾的是,因为我的交友范围有限,基本未能看到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现身说法——他们是否也认为“宇宙的尽头是编制”,建议年轻人选择与自己同样的道路,还是一个未知数(考虑到编制是铁饭碗,他们应该也不会有故意把自己说差从而劝退竞争者的动机)。

最后看看受访者不推荐应届生加入自己行业/公司的原因。毫无悬念,最重要的原因是“行业发展空间有限”;其次是“太内卷了/掐尖效应明显”;再次是“学不到东西”。在金融业,很多人表示“这一行不适合年轻人干”,应该在实体行业积累一些经验和资源再说。“待遇不高”则相对不太重要——或许是因为大家的待遇都不太低,或许是他们认为跳槽了也不会拿到更高的待遇。

(请注意,由于一位受访者可能提出多个“推荐”或“不推荐”的理由,所以原因数量加起来可能会超过相应的受访者数量。)

下面是一些颇具代表性的受访者陈述:

“互联网广告行业的发展,已经滞后于市场和政策的发展。随着用户隐私保护的成熟,行业将面临更大的阻力,利润空间明显缩小。今后,行业内可能只剩下少数大型公司,中小公司的生存被极度挤压。更进一步说,互联网过去的模式已经不适合未来发展的需要,但是转型又是有代价的,建议年轻人顺应大势,选择更好的行业。”(某互联网大厂商业化岗)

“建议谨慎选择互联网行业,确实太内卷了,而且变化太大,稳定性不好。应届生还是先踏实稳定做两年比较好。当然,最终归途还是教师、公务员。”(某互联网中厂公关岗)

“对家里有房有车来混日子的,或者名校毕业刷经验值的,新媒体是个好行业;对个人经济压力大的,指望靠工作买房买车结婚养娃的,要慎重,没有发展空间。”(某新媒体平台内容岗)

“金融业内卷太严重了,普通人基本上没什么机会了,还是去干点别的吧!”(某私募基金投资岗)

“建议先去实体经济做一做,再来投资行业。但是,做了实体经济可能就不会回投资行业啦。”(某私募基金投研岗)

“产业投资需要产业经验和资源沉淀,跟创业者打交道,需要懂业务,大部分知识不是来自书本。如果家庭背景很好的同学可以来实习,但不建议作为第一份工作。”(某VC投资岗)

按照一位比较典型的、做过HR的朋友的总结:“有公务员考虑公务员,无公务员考虑教师,无教师考虑二线城市国企,最后考虑北上广深,最最后考虑这些城市的中小厂商。”后面还有一句:“如果家里有矿,那不受此限制。”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参考价值不高……

话说回来,还是有接近一半的人推荐加入自己的行业。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行业发展潜力大;能学到很多东西;待遇比较好;稳定/有抗风险能力。其实,“内卷”本身就是行业僧多粥少的体现,所以无论推不推荐自己的行业,大家归根结底最关心的还是行业发展潜力。所谓“学到很多东西”,也要建立在行业有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做了几年就被迫转行的人而言,在第一份工作学到的东西可能没有价值。

下面是一些有代表性的受访者发言:

“来外贸行业吧,收的都是美金欧元,接触的都是最新资讯、最新电影音乐,还有机会出国旅行和定居,全世界吃喝玩乐不是梦!”(某外贸公司老板,我总怀疑他是在变相打招聘广告)

“高端材料行业在国内处于低估状态,大学生少有把这一行当做职业发展目标的。清华北大的材料工程学生经常刷题去做程序员,但是未来几年材料科学在我国的科技竞赛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所以我建议年轻人加入。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就业期望被大学生高估了,材料行业却被低估了。”(有趣的是,材料行业是知乎劝退的四大天坑之一,或许确实存在信息差?)

“国产软件势头很好,公司壮大很快,我司很缺有想法的人才,有想法能拼的年轻人加入也能得到发展。”(注:这家公司同时吃到了互联网+软件的甜头,其他公司比不了)

“对于应届生来说,在大厂做游戏,既能干业务,又能接触大量市场信息,算是一个不错的起点。”(附带说一句,在大厂做游戏已经不是一般应届生能期盼的岗位了)

总结到最后,我发现,从这次长达两个月的调查当中,我们获得的最有用的信息,不是那些表面的统计数据——在街上散发两小时传单,可能得到远多于此的数据量,还可以设计标准化问卷,从而看起来更“学术”;而是那些生动详细的发言,它们能讲述数字背后的故事。我非常喜欢这种深入的交流,所以经常抓住一个受访者喋喋不休地问半天,这导致最终收集的样本数量偏少,但或许能带来更有用的信息。

至于我本人,大概没什么发言权。但是,从近期我了解到的应届生求职情况看,2021-22年的就业市场确实已经内卷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大批名校毕业生在争抢一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岗位,而且会做大量准备工作;一些只拿到了中小厂的次要岗位的应届生,简历也充斥着各种光鲜亮丽的实习信息。如果是在10-15年前,这样的人大概只会投递最好的工作,而且早在9-10月就被一抢而空了。

这就是大批受访者反复提到的“内卷”“掐尖”“年轻人应降低预期”。至于这种内卷究竟是由于需求不足,还是供给过剩,还是二者兼而有之,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如果我能给出一个建议,我还是会建议年轻人(不限于应届生)加入互联网行业。因为无论从投资还是职场的角度,互联网行业仍然是未来十年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佳选择。不过,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分享经济增长,或者压根不再相信经济增长这回事,其他选择可能更有优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