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化妆品“缺斤少两”,处罚来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化妆品“缺斤少两”,处罚来了

对于企业来说可谓是得不偿失。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化妆品观察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抽检公告显示,对本市的63批次化妆品定量包装商品进行了净含量监督抽查。

经检验,有3批次产品存在“净含量不合格”问题,购买地点或渠道分别为麦德龙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闵行分公司、上海特莱维护肤品股份有限公司。

事实上,近年来在化妆品行业,被爆出“商品净含量、净含量标注不合格”的案例并不鲜见。在小红书、微博等社媒平台,关于美妆产品“缺斤少两”问题,也早已引发网友诟病,“觉得单品很便宜的时候,记得看一下商品净含量,小心消费陷阱”。

“这样做既有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会影响品牌声誉。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失误导致,企业都需要警惕。”对于该现象,一行业资深人士如是指出。

01 “净含量不合格”产品占比近三成

化妆品“缺斤少两”已成为业界常态。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各地监管部门公布的关于化妆品、日化品的净含量督查抽查共计85批次,其中“净含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占比近27.1%。

据公开报道,2021年8月,上海市场监管局公布的2020年化妆品净含量督查抽查结果显示,抽查的45批次化妆品中,就有12批次化妆品不合格,不合格率达26.7%。涉及的品牌包括博乐达、肌研、Kneipp等。

同期,上海市监局还抽查了22家企业生产的40批次洗化产品中,其中有6批次净含量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率达15%,包括“洁霸瞬清无磷洗衣液”、“金纺衣物护理剂”等产品。

去年10月,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抽检时,对某化妆品公司生产的三款洗护产品进行定量包装计量抽检,也检测出“净含量不合格”。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4年,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等企业也曾“中招”,旗下多款产品被检测出净含量不合格。

当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以“缺斤少两”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页面显示共有1853条投诉记录。

化妆品观察看到,今年1月4日,一消费者投诉表示,其网购的一款天然海藻面膜,到货后“净含量与标注不符”。2021年年底,另一消费者投诉“某氨基酸洗发水护发素套装”产品,原因为“产品宣传与实物的计量规格严重不符”,存在欺诈消费者的嫌疑。

截自黑猫投诉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日前上海市监局发布的公告,本次监督抽查依据JJF 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等标准要求,对抽查的产品进行了净含量标注、净含量检验。

这意味着,“净含量不合格”通常存在两种含义,即数量上的、以及标注上的不合格。

以上述去年8月上海公布的抽检结果为例,“博乐达BRODA滋养调理面膜”等多款产品,检出的是“净含量”不合格;而“养生堂温和卸妆膏”、“肌研美白双重保湿洁面乳”等产品则检出“净含量”标注不合格。

广州某公司10月抽检结果则显示,该产品的定量包装平均实际含量均小于其标注净含量,即“净含量标注”不合格,最终该企业被罚款5000元。

02 “缺斤少两”或存在两大原因

据化妆品观察了解,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审议通过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显示,定量包装商品是指以销售为目的,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体积、长度、面积、计数标注等标识内容的预包装商品。

根据办法, 批量定量包装商品的平均实际含量应当大于或者等于其标注净含量。商品标注净含量与实际含量之差大于允许短缺量的,责令改正,可处检验批货值金额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罚款。

截自《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换言之,针对定量包装商品“缺斤少两”的问题,国家监管层面早已有相关规定。那么,为何该类问题还时有发生呢?

对此,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太军认为,这主要有两种情况存在。

一是利益驱使。比如,部分袋装商品标注净含量为5g,实际灌装却只有3g,可能系相关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明目张胆的“玩手段”。

此外,在部分品牌或主播的直播间,经常会有秒杀活动。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商家往往会想办法降低商品的快递费、成本费等。其中,可能就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而很多消费者本身就是“图便宜”,自然也不会过多关注产品的净含量问题。

“尤其是一些依靠低价竞争的小厂家,可能会出现这种问题。”另一行业人士指出。

二是非主观原因,比如与产品包装密封性有关。张太军举例说到,部分商品在工厂进行灌装的时候,净含量是足够的,但由于该工厂的技术水平有限、或产品包材质量不佳,该商品在储存或流通过程中,可能出现漏装,产品挥发导致净含量不足。比如洗衣液、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

“净含量不准,有人为和计量设备误差。”广州尊伊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来成也如是表示。

03 净含量应是企业“临界线”

不过,于企业而言,即便是有非主观原因存在,若相关商品流入到市场后,不仅消费者利益受损,品牌声誉也会受到影响。若产品被查出后,相关企业同样会受到监管处罚。

在当前市场上,尽管“缺斤少两”的问题依然存在,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行业监管的趋严,此类违法问题也在不断得到遏制。

张太军透露,“相比前几年,现在有很大的好转,故意‘缺斤少两’的企业应该不多了。”他强调,化妆品企业在选择商品包材时,需要先验证其质量的好坏,这样能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净含量不达标,在化妆品工厂是绝对不允许的,按照我们品质的术语,这个属于‘临界线’。”在科丝美诗(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申英杰看来,非主观因素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产品容器、净含量数额等需要全部测算清楚。针对不同的容器、膏体,可按其密度、容量、体积测算之后,先设定一个净含量,然后再按照实际数据来标注净含量。“通常,实际净含量要大于标注净含量几个百分点,不同企业的标准不一。”

而针对人为和计量误差问题,他也指出,生产企业可以谨慎规避。“计量设备要定期校验,人为的问题肯定是需要双重确认。”

“净含量达不达标,应该是成品出库检验的重要项。”申英杰如是强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化妆品“缺斤少两”,处罚来了

对于企业来说可谓是得不偿失。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化妆品观察

日前,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抽检公告显示,对本市的63批次化妆品定量包装商品进行了净含量监督抽查。

经检验,有3批次产品存在“净含量不合格”问题,购买地点或渠道分别为麦德龙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闵行分公司、上海特莱维护肤品股份有限公司。

事实上,近年来在化妆品行业,被爆出“商品净含量、净含量标注不合格”的案例并不鲜见。在小红书、微博等社媒平台,关于美妆产品“缺斤少两”问题,也早已引发网友诟病,“觉得单品很便宜的时候,记得看一下商品净含量,小心消费陷阱”。

“这样做既有损害消费者利益,也会影响品牌声誉。无论是有意为之,还是失误导致,企业都需要警惕。”对于该现象,一行业资深人士如是指出。

01 “净含量不合格”产品占比近三成

化妆品“缺斤少两”已成为业界常态。据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各地监管部门公布的关于化妆品、日化品的净含量督查抽查共计85批次,其中“净含量检验不合格”的产品占比近27.1%。

据公开报道,2021年8月,上海市场监管局公布的2020年化妆品净含量督查抽查结果显示,抽查的45批次化妆品中,就有12批次化妆品不合格,不合格率达26.7%。涉及的品牌包括博乐达、肌研、Kneipp等。

同期,上海市监局还抽查了22家企业生产的40批次洗化产品中,其中有6批次净含量检验不合格,不合格率达15%,包括“洁霸瞬清无磷洗衣液”、“金纺衣物护理剂”等产品。

去年10月,广州市花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执法抽检时,对某化妆品公司生产的三款洗护产品进行定量包装计量抽检,也检测出“净含量不合格”。

而在更早之前的2014年,宝洁、欧莱雅、联合利华等企业也曾“中招”,旗下多款产品被检测出净含量不合格。

当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以“缺斤少两”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页面显示共有1853条投诉记录。

化妆品观察看到,今年1月4日,一消费者投诉表示,其网购的一款天然海藻面膜,到货后“净含量与标注不符”。2021年年底,另一消费者投诉“某氨基酸洗发水护发素套装”产品,原因为“产品宣传与实物的计量规格严重不符”,存在欺诈消费者的嫌疑。

截自黑猫投诉平台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日前上海市监局发布的公告,本次监督抽查依据JJF 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等标准要求,对抽查的产品进行了净含量标注、净含量检验。

这意味着,“净含量不合格”通常存在两种含义,即数量上的、以及标注上的不合格。

以上述去年8月上海公布的抽检结果为例,“博乐达BRODA滋养调理面膜”等多款产品,检出的是“净含量”不合格;而“养生堂温和卸妆膏”、“肌研美白双重保湿洁面乳”等产品则检出“净含量”标注不合格。

广州某公司10月抽检结果则显示,该产品的定量包装平均实际含量均小于其标注净含量,即“净含量标注”不合格,最终该企业被罚款5000元。

02 “缺斤少两”或存在两大原因

据化妆品观察了解,国家质检总局2005年审议通过的《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显示,定量包装商品是指以销售为目的,在一定量限范围内具有统一的质量、体积、长度、面积、计数标注等标识内容的预包装商品。

根据办法, 批量定量包装商品的平均实际含量应当大于或者等于其标注净含量。商品标注净含量与实际含量之差大于允许短缺量的,责令改正,可处检验批货值金额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罚款。

截自《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换言之,针对定量包装商品“缺斤少两”的问题,国家监管层面早已有相关规定。那么,为何该类问题还时有发生呢?

对此,广州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太军认为,这主要有两种情况存在。

一是利益驱使。比如,部分袋装商品标注净含量为5g,实际灌装却只有3g,可能系相关企业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明目张胆的“玩手段”。

此外,在部分品牌或主播的直播间,经常会有秒杀活动。为了节省成本,一些商家往往会想办法降低商品的快递费、成本费等。其中,可能就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而很多消费者本身就是“图便宜”,自然也不会过多关注产品的净含量问题。

“尤其是一些依靠低价竞争的小厂家,可能会出现这种问题。”另一行业人士指出。

二是非主观原因,比如与产品包装密封性有关。张太军举例说到,部分商品在工厂进行灌装的时候,净含量是足够的,但由于该工厂的技术水平有限、或产品包材质量不佳,该商品在储存或流通过程中,可能出现漏装,产品挥发导致净含量不足。比如洗衣液、洗发水、沐浴露等产品。

“净含量不准,有人为和计量设备误差。”广州尊伊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来成也如是表示。

03 净含量应是企业“临界线”

不过,于企业而言,即便是有非主观原因存在,若相关商品流入到市场后,不仅消费者利益受损,品牌声誉也会受到影响。若产品被查出后,相关企业同样会受到监管处罚。

在当前市场上,尽管“缺斤少两”的问题依然存在,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行业监管的趋严,此类违法问题也在不断得到遏制。

张太军透露,“相比前几年,现在有很大的好转,故意‘缺斤少两’的企业应该不多了。”他强调,化妆品企业在选择商品包材时,需要先验证其质量的好坏,这样能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净含量不达标,在化妆品工厂是绝对不允许的,按照我们品质的术语,这个属于‘临界线’。”在科丝美诗(中国)化妆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申英杰看来,非主观因素是可以避免的。

比如,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对于产品容器、净含量数额等需要全部测算清楚。针对不同的容器、膏体,可按其密度、容量、体积测算之后,先设定一个净含量,然后再按照实际数据来标注净含量。“通常,实际净含量要大于标注净含量几个百分点,不同企业的标准不一。”

而针对人为和计量误差问题,他也指出,生产企业可以谨慎规避。“计量设备要定期校验,人为的问题肯定是需要双重确认。”

“净含量达不达标,应该是成品出库检验的重要项。”申英杰如是强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