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心尘
周庄,是一座江南小镇,有“中国第一水乡”之誉。自元末年建镇以来,一直都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江南手工业和商品集散中心,以棉纱纺织、竹器、粮食、水产业为基本行业。
据《周庄镇志》记载,周庄的中市街、北市街、城隍埭、后港街都布满了店铺,每逢集、圩或节庆,四乡农民齐集镇市,人头攒动,买卖兴盛。镇上开有大小商铺和现时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坊。主干街道上有着连排的店面,或前店后坊,或下店上宅。呈现了明清时期江南水乡繁华贸易集镇的古朴风貌。
时至今日,走进周庄古镇,依然可以看到这些有着浓郁当地特色的手工作坊,铁铺坊、木器坊、砖坯坊、苇画坊、中药坊、土布坊、乐器坊、绣鞋坊、酒作坊、竹艺坊、豆腐坊、糕团坊,分布于热闹街市吸引着游客驻足欣赏与购买。
周庄十二坊,坊坊出高手,今天我要说的是一位阿婆,她叫浦翠娥,是土布坊里的老手艺人。
这间土布坊以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艺再现,纺车、织机、阿婆灵动的双手和富有节奏的织声,极具江南韵味。
纺织的阿婆坐在老式织布机前,这是一种全木结构的简易工具,梭子、挡板、踏板、绳索、滚筒一应俱全。看着阿婆以棉花作原料,手脚并用,一套流程下来,让不熟悉这门手艺的人,既便看不出什么名堂,也觉得赏心悦目。
阿婆说,做一套土布衣服工序复杂。量体裁衣之前,就有十道工序。弹棉花、搓棉条、纺纱,纺好的纱再摇到纺车上,最后再上色、上浆、浸布、盘线、接头织成布后,才能开始做衣服。
阿婆说在她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织布的,当时看着好玩就跟着学,玩着玩着就学会了。这一织就是大半辈子。
土布坊的墙壁一侧挂满了阿婆们做好的土布衣裳,色调古朴雅致,款式经典耐看。这种古典江南韵味服饰让人想停驻,想拥有。想象一个女子,穿着这件素雅的旗袍,恰到好处的长度显得身材更加婀娜多姿,古朴的色彩把她衬托得更加白净精巧,土布做成的旗袍散发着棉花的清香,这一切,都让人沉醉其中……
阿婆在织布机前的一招一式,都再现了江南传统纺织工艺的质朴与自然,既没有西方纺织工艺特有的表现手法、也没有东亚纺织品特有的美感形式;既没有浓墨淡彩地挥洒古诗般的华丽外观,也没有妖娆转身地闪现出细腻绝美的内涵。而是将中华民族粗布工艺原原本本、实实在在地展现出来。这种美虽不华丽但也不粗粝,不洋范儿也不泥土味儿,如果丝绸是小家碧玉式玲珑剔透,美却极易滑丝;而粗布的美好有如玉蚌内的珍珠,温柔而长久。
纯手工的制作工艺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是将原材料最本质的属性表现出来,但这项工艺耗时耗力。
阿婆说:”织一件衣服最少需要四天时间,价格才七八十块钱,不赚钱的,这个经济年代,没人愿意学织布了,我自己的孙女也不愿意学。”
在这个应该安享晚年的年纪里,阿婆却一直守护在织布机前,土布织艺的传承成了她的心头痛,她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唯有日日夜夜坐在这里。
如何传承下去?我也无法回答,假若没有她们的日夜守候,这静默于世的艺术宝藏,或许早已在时间的流沙中湮没于世,而在惋惜与哀叹之后,我们又能为之做点什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