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南瓜果“最初一公里”:有人南北迁徙,一根扁担挑四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南瓜果“最初一公里”:有人南北迁徙,一根扁担挑四季

挑瓜队的江湖,有着一套脱胎于草莽的生存法则,但“江湖”并不意味着缺少监督。

文丨陈明艳 史子杨

步入秋冬,北方天气渐渐变冷,万物凋零,草木不丰,但超市货架上,果蔬依旧丰盛,来自热带海南的哈密瓜、芒果、西瓜、木瓜、火龙果等瓜果,以及辣椒、青瓜、苦瓜、玉米、豇豆等蔬菜,让北方消费者的果篮子菜篮子顶住了冰雪的压力,保持了色彩纷呈。

如果说,瓜果蔬菜“最后一公里”是各大电商平台打通终端市场的必经之路,那么这“最初一公里”,就是一群南北迁徙的工人养家糊口的谋生之道,经过他们的肩和手,海南冬季瓜果蔬菜从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地运出海岛,远销全国约200个城市,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你可以叫他们挑瓜工,或是挑果工、挑菜工。

瓜棚里,满地都是摘下的哈密瓜,挑瓜工们需要把这些瓜挑出去装车。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海南西线,冒险家的天堂

中部崎岖山区、成片热带雨林将海南岛塑造成中部高、四周低的环形阶梯状地形,对于一般游客来说,东线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和保亭开发完备、旖旎浪漫的海滩资源更具有吸引力,而对于想来海南掘金的投资者来说,广袤且尚待开发的海南西线则是冒险家的天堂。

每到秋冬季,大批收购商和工人往返南北之间,游走于海南西部田间地头的大棚里寻找机遇,而这片温暖富饶的土地往往不会让他们失望。某个外地人开着豪车,来村子承包了多少亩土地,种植着什么瓜果,因此发家致富的传奇故事,对于海南人而言不算陌生。

七八年前,在机缘巧合之下,湖南建筑工人老唐跟随朋友来到了海南。朋友承包土地种植冬季瓜果,老唐也想找些事情做。他发现,随着市场的扩大,海南冬季瓜果蔬菜基地不断增多,而每到收果季,这座小岛就会面临人力紧缺的状况,无数瓜农紧急寻找收瓜挑瓜队。

瓜熟蒂落,炎热多雨的海南,瓜果腐败得极为迅速,物种的生长规律注定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如果遇上台风等极端天气,那么情况就会更加糟糕,老唐见多了因来不及抢收,瓜田里哈密瓜烂了一地,瓜农因此破产的惨状。两三块钱一斤的收购价,如果遇上台风来不及运出岛,那么几天之后几毛钱都无人问津。

夕阳下的瓜棚 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那么,能不能也在这里组建一支挑瓜队呢?作为建筑工人,天南地北地跑,老唐知道,农民工四海为家,能吃苦耐劳,组建这样一支挑瓜队并非难事。

从开始的三五十人,到一百多人,再到两百多人,老唐的挑瓜队完成了几轮扩张,如今已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挑瓜队。

以种植水稻、反季节瓜菜为主的板桥镇本廉村,老唐搬来了这里,在一处空地上盖了一座铁板房,他和挑瓜队也住在这里。

老唐挑瓜队的铁板房 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一开始来到这里,也并非没有担忧过如何融入当地,但到后来,他们发现,无论在何地,勤劳踏实都是一种受人赞赏的品质,从一开始当地村民口中的“外乡人”,到如今熟悉的邻居,相互之间赠送些瓜果豆子等物,他的挑瓜队用了三年时间。由于四川人、湖南人擅厨艺,做菜时香飘一里,也会有当地村民前来请教。

冒险家的天堂,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来到海南多年,老唐见多了靠勤劳致富的例子,也见多了因不善经营破产的例子。他的朋友揣着两百万来到这里承包一百二十亩地,结果因技术不成熟,没坚持一年就破产了,只得转让土地回家。合作了几年的瓜农,今年突然说“破产不干了”,也是常见的事。

如今,挑瓜队是“海南冬季瓜果蔬菜基地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老唐也租了三四十亩的瓜田种上了哈密瓜,自己当上了瓜农,他已与当地的经济共生。每到冬天,尤其是春节前后,是挑瓜队最赚钱的时候,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瓜农的单子,按照每人每天“一亩二分地”的分配,每个挑瓜工能拿到400元左右的酬劳;每人每年可挑约200亩,来到海南半年,可拿到约5万元的酬劳。而据老唐所述,不出意外,每10亩瓜田,刨除成本,每年纯利润约在5-7万元,拥有200亩瓜田的瓜农,每年纯收入可达百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东方市出岛瓜果菜7.69万车共164.39万吨,出岛总量排名全省第二,其中,哈密瓜产量49.79万吨,每一车瓜果蔬菜出岛的背后,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而在这里,像老唐这样的挑瓜队,可以说遍布整个海南岛,规模从几人到几百人不等,他们来自四川、贵州、云南、浙江、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多从建筑行业、餐饮行业等转行到此挑瓜,多驻扎在黄流、佛罗、板桥、新龙、八所等地。

他们流动性极强,往往只需一个领头人就能拉起一支挑瓜队,领头人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让大伙儿心服口服跟着他干。而一支挑瓜队,寻常只会专营一个种类,比如老唐的挑瓜队专营哈密瓜,另有其他的挑瓜队专营西瓜,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颇有点江湖的心照不宣在里边。

行走在板桥镇街头,看到过往的大卡车,不要怀疑,这多半是运输瓜果的车辆,而在车辆外头,也时常印着挑瓜队的广告。

“XX挑瓜队,联系方式138********,勤劳可靠,服务优质!”

挑瓜队的江湖,有着一套脱胎于草莽的生存法则,但“江湖”并不意味着缺少监督。

如何挑选物美价廉且靠谱的挑瓜队,对于瓜农来说,也是颇为考验能力的,一般来说他们比较信任熟人,因为陌生的挑瓜队也即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公众号“海南种子哥”分享了一百多个挑瓜队的联系方式,里边曝光了一支“不靠谱”的挑瓜队,由于该挑瓜队爽约,让瓜农损失不小。尽管事后曝光让这支挑瓜队再难立足,但损失业已造成,这个亏是个教训。

图片来源:海南种子哥公众号截图

海南-新疆的循环旅程

和其他冬季瓜果蔬菜不同,哈密瓜,是一种能让挑瓜工们南北迁徙的水果。

夏至日过后,太阳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进入冬半年,新疆逐渐失去“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柔软甜蜜的新疆哈密瓜逐步退出舞台中央,给清脆多汁的海南哈密瓜让路,这时候,挑瓜工们便从新疆南下,如同候鸟一样往温暖的海南岛飞来。

6月到11月,挑瓜工们在新疆的田地里忙碌,11月到次年6月,海南的沙地坡地里,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2月份,北方仍是春寒料峭之时,穿梭于板桥镇的乡间道路上,举目望去,稻田里尽是一片青翠,远方蓝白色的棚顶随之映入眼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早上九十点钟是上班之时,而对于挑瓜队来说,这时候他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半,挑瓜结束,接下来是分拣包装装车。

凌晨两点半出发,坐着大车奔走海南全岛,下午三点至晚八点结束,上车回家,这是他们的工作时间。

即便是在2月份,东方市的气温依然很高,阳光刺得人皮肤发疼,大棚里氤氲着热气,挑瓜工们头戴草帽,身披防晒衣,脚上是雨靴,在海南的日子,尽管是“冬季”,也鲜少有不做防晒防暑的时候。天气热时,工头还需要准备一些预防中暑药以及虫蚁蛇咬伤后擦涂用药,雷雨天气装车时要特别注意雷电。

老刘今年35岁,四川广元人,一张脸庞晒得黝黑,笑起来见牙不见眼,坐在塑料椅上和我们讲他的故事。他说,挑瓜前自己在餐饮行业当服务员,服务员的工作不算辛苦,但收入也不高,成立家庭后,家庭负担渐重,渐渐明白自己的责任,在亲戚的介绍下成了一名挑瓜工。

他当挑瓜工已经十年了,先到新疆挑瓜,后来听说海南也有瓜可以挑,便往返两地挑瓜。如今,他们一家子14人都在海南挑瓜,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分队,年龄最小的是他的妻子,93年出生,年龄最大的是岳父和岳母。

每年六月,一大家子从海南驾车回老家四川,行驶约2300公里,修整半个月,与家人团聚,如果运气好,还可以过个端午节,而后再从四川出发,前往新疆,行驶约2500公里,前前后后可谓是穿越了大半个中国,看遍八千里路云和月。

待到11月,新疆天气渐冷,便可以南下。只不过这次,他们再也没能停留在老家等待过年,冬季瓜果急吼吼就要上市,加上年底需求量大,海南工期催得紧,等不得。

相比他们拖家带口自驾的,甘肃的林姐就要轻松得多,飞机一飞,轻松往返于海南-家乡-新疆之间。

他们来自四川,来自甘肃,来自云南,来自贵州……但殊途同归,南北迁徙,一根扁担挑过四季。

铁板房里的小世界

看遍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这也意味着四海为家。铁板房的墙上,张贴着各色搬家广告,一开始难以理解,后来仔细思考,终于明白挑瓜工“流动性大”背后的内涵。

他们就像蜗牛,背着壳子,始终走在路上,哪里有活往哪搬。

一根扁担系两头,这头是工作,那头是生活,在海南挑冬季瓜果的这些年,很多挑瓜工已记不得上一个和家人团聚的春节究竟是在哪一年了。

铁板房一楼,各家各户前摆着锅炉灶子,不少人的案板上放着辣椒油,对于四川人来说,“辣”是难以戒掉的瘾。有位阿姐来自四川,下午三点钟,就已经开始张罗晚餐了。来自家乡的腊肉,是春节回家的工友帮忙带的,一锅子的腊肉香气扑鼻,是犒劳一整天辛劳的最好风味。

桌子上的辣椒油 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老刘一家14口,6个人住在一个铁板房里,床铺之间用布帘隔开,小小的二十四平米,各个物件收纳得井井有条。房门一关,就是一个小世界,他们似乎从未来过海南,对海南的了解也非常浅,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窝搬到了这里,远方的故乡才是眷恋所在。

墙上挂着时令菜蔬,冰箱里冻着肉类饺子,饭菜做好了,小桌子一摆,就是晚餐时间。

铁板房里,墙上挂满了蔬菜。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酸醋面、糯米鸡、自家包的饺子,一顿晚餐就成了。用过晚餐,也就是休息时间,他们需要尽快入眠,以积蓄精力应付凌晨两点半的硬仗。

老刘老家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十一岁,上五年级,一个才一岁,都跟着老人住,男人关心孩子的方式可能就是“打钱”,而女人关心孩子的方式则更加细腻。孩子们的春夏衣物,四季用品,都是他的妻子在操持,但小孩子长得快,一天一个样,她往往要让老人帮忙称称体重,量量身高才能下订单。

一根扁担,南北迁徙,担过四季,每天负责一亩二分地,这是他们的日常。但由于近两年建筑行业变动大,不少建筑工人流到挑瓜队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他们能拿到的钱也少了一些。他们往往需要看到孩子的成长,老家建好的房子,才能让自己更加心安。

无论如何,这些年,他们看着海南哈密瓜的品质不断变好变甜,海南哈密瓜也在打出自己的品牌,未来的日子,他们也期待着,靠一双手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好变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南瓜果“最初一公里”:有人南北迁徙,一根扁担挑四季

挑瓜队的江湖,有着一套脱胎于草莽的生存法则,但“江湖”并不意味着缺少监督。

文丨陈明艳 史子杨

步入秋冬,北方天气渐渐变冷,万物凋零,草木不丰,但超市货架上,果蔬依旧丰盛,来自热带海南的哈密瓜、芒果、西瓜、木瓜、火龙果等瓜果,以及辣椒、青瓜、苦瓜、玉米、豇豆等蔬菜,让北方消费者的果篮子菜篮子顶住了冰雪的压力,保持了色彩纷呈。

如果说,瓜果蔬菜“最后一公里”是各大电商平台打通终端市场的必经之路,那么这“最初一公里”,就是一群南北迁徙的工人养家糊口的谋生之道,经过他们的肩和手,海南冬季瓜果蔬菜从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地运出海岛,远销全国约200个城市,被端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你可以叫他们挑瓜工,或是挑果工、挑菜工。

瓜棚里,满地都是摘下的哈密瓜,挑瓜工们需要把这些瓜挑出去装车。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海南西线,冒险家的天堂

中部崎岖山区、成片热带雨林将海南岛塑造成中部高、四周低的环形阶梯状地形,对于一般游客来说,东线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和保亭开发完备、旖旎浪漫的海滩资源更具有吸引力,而对于想来海南掘金的投资者来说,广袤且尚待开发的海南西线则是冒险家的天堂。

每到秋冬季,大批收购商和工人往返南北之间,游走于海南西部田间地头的大棚里寻找机遇,而这片温暖富饶的土地往往不会让他们失望。某个外地人开着豪车,来村子承包了多少亩土地,种植着什么瓜果,因此发家致富的传奇故事,对于海南人而言不算陌生。

七八年前,在机缘巧合之下,湖南建筑工人老唐跟随朋友来到了海南。朋友承包土地种植冬季瓜果,老唐也想找些事情做。他发现,随着市场的扩大,海南冬季瓜果蔬菜基地不断增多,而每到收果季,这座小岛就会面临人力紧缺的状况,无数瓜农紧急寻找收瓜挑瓜队。

瓜熟蒂落,炎热多雨的海南,瓜果腐败得极为迅速,物种的生长规律注定了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如果遇上台风等极端天气,那么情况就会更加糟糕,老唐见多了因来不及抢收,瓜田里哈密瓜烂了一地,瓜农因此破产的惨状。两三块钱一斤的收购价,如果遇上台风来不及运出岛,那么几天之后几毛钱都无人问津。

夕阳下的瓜棚 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那么,能不能也在这里组建一支挑瓜队呢?作为建筑工人,天南地北地跑,老唐知道,农民工四海为家,能吃苦耐劳,组建这样一支挑瓜队并非难事。

从开始的三五十人,到一百多人,再到两百多人,老唐的挑瓜队完成了几轮扩张,如今已成为当地颇具规模的挑瓜队。

以种植水稻、反季节瓜菜为主的板桥镇本廉村,老唐搬来了这里,在一处空地上盖了一座铁板房,他和挑瓜队也住在这里。

老唐挑瓜队的铁板房 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一开始来到这里,也并非没有担忧过如何融入当地,但到后来,他们发现,无论在何地,勤劳踏实都是一种受人赞赏的品质,从一开始当地村民口中的“外乡人”,到如今熟悉的邻居,相互之间赠送些瓜果豆子等物,他的挑瓜队用了三年时间。由于四川人、湖南人擅厨艺,做菜时香飘一里,也会有当地村民前来请教。

冒险家的天堂,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来到海南多年,老唐见多了靠勤劳致富的例子,也见多了因不善经营破产的例子。他的朋友揣着两百万来到这里承包一百二十亩地,结果因技术不成熟,没坚持一年就破产了,只得转让土地回家。合作了几年的瓜农,今年突然说“破产不干了”,也是常见的事。

如今,挑瓜队是“海南冬季瓜果蔬菜基地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老唐也租了三四十亩的瓜田种上了哈密瓜,自己当上了瓜农,他已与当地的经济共生。每到冬天,尤其是春节前后,是挑瓜队最赚钱的时候,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瓜农的单子,按照每人每天“一亩二分地”的分配,每个挑瓜工能拿到400元左右的酬劳;每人每年可挑约200亩,来到海南半年,可拿到约5万元的酬劳。而据老唐所述,不出意外,每10亩瓜田,刨除成本,每年纯利润约在5-7万元,拥有200亩瓜田的瓜农,每年纯收入可达百万元。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东方市出岛瓜果菜7.69万车共164.39万吨,出岛总量排名全省第二,其中,哈密瓜产量49.79万吨,每一车瓜果蔬菜出岛的背后,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

而在这里,像老唐这样的挑瓜队,可以说遍布整个海南岛,规模从几人到几百人不等,他们来自四川、贵州、云南、浙江、山东、河南、甘肃等地,多从建筑行业、餐饮行业等转行到此挑瓜,多驻扎在黄流、佛罗、板桥、新龙、八所等地。

他们流动性极强,往往只需一个领头人就能拉起一支挑瓜队,领头人也需要一定的能力,才能让大伙儿心服口服跟着他干。而一支挑瓜队,寻常只会专营一个种类,比如老唐的挑瓜队专营哈密瓜,另有其他的挑瓜队专营西瓜,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颇有点江湖的心照不宣在里边。

行走在板桥镇街头,看到过往的大卡车,不要怀疑,这多半是运输瓜果的车辆,而在车辆外头,也时常印着挑瓜队的广告。

“XX挑瓜队,联系方式138********,勤劳可靠,服务优质!”

挑瓜队的江湖,有着一套脱胎于草莽的生存法则,但“江湖”并不意味着缺少监督。

如何挑选物美价廉且靠谱的挑瓜队,对于瓜农来说,也是颇为考验能力的,一般来说他们比较信任熟人,因为陌生的挑瓜队也即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公众号“海南种子哥”分享了一百多个挑瓜队的联系方式,里边曝光了一支“不靠谱”的挑瓜队,由于该挑瓜队爽约,让瓜农损失不小。尽管事后曝光让这支挑瓜队再难立足,但损失业已造成,这个亏是个教训。

图片来源:海南种子哥公众号截图

海南-新疆的循环旅程

和其他冬季瓜果蔬菜不同,哈密瓜,是一种能让挑瓜工们南北迁徙的水果。

夏至日过后,太阳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进入冬半年,新疆逐渐失去“日照时间长”的优势,柔软甜蜜的新疆哈密瓜逐步退出舞台中央,给清脆多汁的海南哈密瓜让路,这时候,挑瓜工们便从新疆南下,如同候鸟一样往温暖的海南岛飞来。

6月到11月,挑瓜工们在新疆的田地里忙碌,11月到次年6月,海南的沙地坡地里,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

2月份,北方仍是春寒料峭之时,穿梭于板桥镇的乡间道路上,举目望去,稻田里尽是一片青翠,远方蓝白色的棚顶随之映入眼帘。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早上九十点钟是上班之时,而对于挑瓜队来说,这时候他们的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半,挑瓜结束,接下来是分拣包装装车。

凌晨两点半出发,坐着大车奔走海南全岛,下午三点至晚八点结束,上车回家,这是他们的工作时间。

即便是在2月份,东方市的气温依然很高,阳光刺得人皮肤发疼,大棚里氤氲着热气,挑瓜工们头戴草帽,身披防晒衣,脚上是雨靴,在海南的日子,尽管是“冬季”,也鲜少有不做防晒防暑的时候。天气热时,工头还需要准备一些预防中暑药以及虫蚁蛇咬伤后擦涂用药,雷雨天气装车时要特别注意雷电。

老刘今年35岁,四川广元人,一张脸庞晒得黝黑,笑起来见牙不见眼,坐在塑料椅上和我们讲他的故事。他说,挑瓜前自己在餐饮行业当服务员,服务员的工作不算辛苦,但收入也不高,成立家庭后,家庭负担渐重,渐渐明白自己的责任,在亲戚的介绍下成了一名挑瓜工。

他当挑瓜工已经十年了,先到新疆挑瓜,后来听说海南也有瓜可以挑,便往返两地挑瓜。如今,他们一家子14人都在海南挑瓜,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分队,年龄最小的是他的妻子,93年出生,年龄最大的是岳父和岳母。

每年六月,一大家子从海南驾车回老家四川,行驶约2300公里,修整半个月,与家人团聚,如果运气好,还可以过个端午节,而后再从四川出发,前往新疆,行驶约2500公里,前前后后可谓是穿越了大半个中国,看遍八千里路云和月。

待到11月,新疆天气渐冷,便可以南下。只不过这次,他们再也没能停留在老家等待过年,冬季瓜果急吼吼就要上市,加上年底需求量大,海南工期催得紧,等不得。

相比他们拖家带口自驾的,甘肃的林姐就要轻松得多,飞机一飞,轻松往返于海南-家乡-新疆之间。

他们来自四川,来自甘肃,来自云南,来自贵州……但殊途同归,南北迁徙,一根扁担挑过四季。

铁板房里的小世界

看遍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这也意味着四海为家。铁板房的墙上,张贴着各色搬家广告,一开始难以理解,后来仔细思考,终于明白挑瓜工“流动性大”背后的内涵。

他们就像蜗牛,背着壳子,始终走在路上,哪里有活往哪搬。

一根扁担系两头,这头是工作,那头是生活,在海南挑冬季瓜果的这些年,很多挑瓜工已记不得上一个和家人团聚的春节究竟是在哪一年了。

铁板房一楼,各家各户前摆着锅炉灶子,不少人的案板上放着辣椒油,对于四川人来说,“辣”是难以戒掉的瘾。有位阿姐来自四川,下午三点钟,就已经开始张罗晚餐了。来自家乡的腊肉,是春节回家的工友帮忙带的,一锅子的腊肉香气扑鼻,是犒劳一整天辛劳的最好风味。

桌子上的辣椒油 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老刘一家14口,6个人住在一个铁板房里,床铺之间用布帘隔开,小小的二十四平米,各个物件收纳得井井有条。房门一关,就是一个小世界,他们似乎从未来过海南,对海南的了解也非常浅,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窝搬到了这里,远方的故乡才是眷恋所在。

墙上挂着时令菜蔬,冰箱里冻着肉类饺子,饭菜做好了,小桌子一摆,就是晚餐时间。

铁板房里,墙上挂满了蔬菜。图片来源:界面海南 

酸醋面、糯米鸡、自家包的饺子,一顿晚餐就成了。用过晚餐,也就是休息时间,他们需要尽快入眠,以积蓄精力应付凌晨两点半的硬仗。

老刘老家还有两个女儿,一个十一岁,上五年级,一个才一岁,都跟着老人住,男人关心孩子的方式可能就是“打钱”,而女人关心孩子的方式则更加细腻。孩子们的春夏衣物,四季用品,都是他的妻子在操持,但小孩子长得快,一天一个样,她往往要让老人帮忙称称体重,量量身高才能下订单。

一根扁担,南北迁徙,担过四季,每天负责一亩二分地,这是他们的日常。但由于近两年建筑行业变动大,不少建筑工人流到挑瓜队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他们能拿到的钱也少了一些。他们往往需要看到孩子的成长,老家建好的房子,才能让自己更加心安。

无论如何,这些年,他们看着海南哈密瓜的品质不断变好变甜,海南哈密瓜也在打出自己的品牌,未来的日子,他们也期待着,靠一双手也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好变甜。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