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的“网红”,不是“papi酱”、不是“小G娜”,而是《余罪》!《余罪》!《余罪》!
自5月23日《余罪》在爱奇艺上线以来,网站累计播放量突破10亿次,豆瓣评分一度冲破9.0,观众大呼“好看得停不下来”。然而原本想趁热打铁的第二季,口碑却遭遇滑铁卢,豆瓣评分下滑至7.1,并且屡遭网友吐槽“看不想去了”。
一面是“停不下来”,一面又是“看不下去”,同一部电视剧,为什么出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一切都是编剧的错
《余罪2》播出没多久,就有网友指出,漏洞百出。在剧中,余罪老是被怀疑,被贩毒组织的老大怀疑,被老大的朋友怀疑,却总能化险为夷,因此,网友笑称:“该剧可以改名为《全世界都知道我是卧底而我的老大却看不出来我觉得他不是傻就是在暗恋我》。”也有网友认为,剧中警方为了派余罪去卧底,就将其简历和资料都“伪造”了,为的就是防止贩毒组织调查。但是第二季却一连派出多个卧底,“怎么这时就不担心贩毒组织能够顺藤摸瓜查出他们的身份来?”
网友的吐槽很快引来原著作者常书欣在微博上的公开“声讨”:“第二季很可惜,逻辑不要了,人物关系驾驭不了,罪案推进细节也乱了。原来这个故事叫《阴谋与暗战》,是一夜之间把所有罪犯扫荡干净,现在只能叫《白痴和笨蛋》了。”他还言辞犀利地指责,“编剧应该没看小说,是自己诌出来的。”
此语一出,看过小说的原著党们,立即跳出来维护原著,并将第二季的滑卢铁归因于“未能忠于原著,编剧不负责任的改编”。并纷纷吐槽:“为什么不照着原著拍?”“网剧这样改编的逻辑在哪里?”“第一季完全停不下来,第二季分分钟想弃剧。”
事实上,关于《余罪》第二季的不满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忽略小说逻辑,乱改主线剧情。小说中布下天罗地网,悬念一步步揭开,最终抓捕犯罪分子归案,而网剧却把注意力放在“男女关系”上,变成了“玛丽苏”的传统套路,忽略原著缜密的刑侦逻辑;二是痞子余罪变成“活雷锋”,痞气十足的余罪,闻风而动的 “大胸姐”变得畏手畏脚,智商急剧下降,同原著精明干练的警察形象相去甚远。
《余罪》之外 改编剧被吐槽由来已久
和《余罪》一样,大部分IP在改编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改编力度太大,和原著相背离”的现象。比如此前《寂寞空庭春欲晚》、《盗墓笔记》、《两生花》等剧都让书迷直言“即使看过小说也无法剧透”。
就拿最新热播剧《亲爱的翻译官》来说,该剧播出后就被网友吐槽:编剧抛弃常识逻辑,人设拖累演员。在一个霸道总裁爱上倔强灰姑娘的老套故事里,编剧让各种热门桥段轮番上演,让观众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局。“真是集狗血之大成”。这让观众一度陷入迷惘中:《亲爱的翻译官》其实跟原著没有半毛钱关系?甚至有粉丝戏称:“《亲爱的翻译官》里的乔菲和程家阳跟小说主人公只是同名吧?”
相较于常书欣的强硬,《翻译官》小说作者谬娟要温和许多,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同样表达了不满的情绪:“电视剧保持了人物的性格,不过故事改编偏离得有点远,大家还是看书吧!”
编剧无奈:有些元素非回避不可
近年来IP火热,根据IP改编的影视作品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编剧和原作者之间的纷争也硝烟四起。面对作品的改编被观众和原著作者轮番吐槽,编剧们常常“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而此次,面对常书欣言辞激烈的炮轰,原本与《余罪》不相干的著名编剧余飞,忍不住出来鸣不平了。他公开发文表示,有些元素是非回避不可的,“《余罪》小说是很好看,但原作者骂编剧,可能会让本来替你打工、替你扬名、替你催生IP价值、背着黑锅干活的编剧就此不干了。”在余飞看来,针对《余罪》这个小说,作者不应该要求忠实原著,因为小说中有大量展现犯罪手段和犯罪过程的内容,在改编时肯定要回避。
《余罪》总策划于淼也说,“原著有很多不适宜在影视剧中具体展现的情节,如心理活动、暴力涉黄和比较残忍的犯罪手段,为了规避政策上的风险,我们要做的首先就是把这些拿掉。”他还透露,其实前两季剧本是由同一支编剧团队,花了6个月的时间一次性写出来的。
余飞直言,小说吸引粉丝阅读的卖点,恰恰无法通过影视审查,在被改编成影视剧时一旦被拿掉,剩下的就是空壳。职业编剧还需要在尽量维持原作风格的前提下,为剧中人物设定合理的剧情发展走向,“其实难度不亚于做原创,相当于重新架构整个故事情节,而做原创还不会有原著党据此来骂你‘还原度不够’。”
编剧和作者最好的归宿:相爱而不相杀
这次因《余罪》引发的骂战,表面上看是一部作品的改编之争,实际上这种矛盾早已暗藏在整个影视业中,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定时炸弹。
纵观当前国内编剧市场,近两年虽然影视界盛行改编网络小说,但目前国内专业的一线编剧仅有四五十人,而光2016年就有108个IP改编剧,由此可见并没有足够的优秀编剧能服务于IP的改编。而专业人才的匮乏,免不了会带来编剧市场鱼目混杂的一个局面。所以,培养一批专业的编剧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编剧行业本身需要一定年限的职业培养,是有行业门槛的,不是所有小说作者都能顺利地转行做编剧。”据余飞透露,“曾有资方买下一部作品版权,图省事地让作者直接当编剧,但改出来的剧本根本不能用,就又推倒重来,去找职业编剧改编。”
编剧们面对有大量粉丝基础的IP作品,到底改不改原著,改多还是改少,都是棘手的问题。在诸多IP改编剧中,《花千骨》的改编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例。据担任编剧的饶俊透露,这得益于编剧与原作者的沟通。这样的方式既能发挥改编者的作用,又能通过原著作者来保证对小说的还原度。毕竟人物性格这些要素,原著作者的拿捏是最准确的。所以,让原著作者参与剧本的改编,也不失一个明智之举。
如今,新的编剧队伍还没有成长起来,而大量优秀的IP接踵而来,等待面世。如何强强联手,唱好“IP改编”这场大戏,还需要资本方、编剧、IP创作者的共同努力。眼下,彼此之间互谅互让,齐心协力改善大环境才是正道。只有真正做到了相爱而不相杀,IP这个巨轮才能驶向远方!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微信(ID:chuangyiy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