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滴滴迫不得已“全线裁员”:裁员其实是一场管理内功“真人秀”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滴滴迫不得已“全线裁员”:裁员其实是一场管理内功“真人秀”

因裁员引发的连锁反应,对于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冲击,更是犹如蝴蝶效应,不可小视。

文|中外管理  庄文静

责编|胸怀天下

近日,一则“滴滴全线业务都将裁员”的消息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人们纷纷感慨,曾经占据网约车市场90%份额的滴滴出行,如今落下神坛,只能靠裁员自救。

据报道,滴滴几乎全线业务都开始裁员,各部门裁员比例不一,总体裁员比例约为20%。而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5月底,滴滴共有15914名全职员工。若按此数据推算,滴滴本轮裁员数量将在3000人以上。不难看出,滴滴此次裁员属于“全线裁员”,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其目的也由“降本增效”转向了“弃车保帅”。

而在2021年,有数十家互联网大厂先是取消“大小周”“996”,随后又有不少互联网企业实施大规模裁员,甚至引发了行业“地震”;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培行业“蒸发”,导致约260万人流出该行业,近千万人受到影响……

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毕业大学生有952万人。而且,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中,有大约200万人都流向了教培行业。因此,这使得2022年的就业压力不小。同时,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相继受到冲击,这些行业就业者的收入在降低,甚至有些企业面临倒闭。

互联网行业裁员将引发蝴蝶效应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许多行业都举步维艰。比如,各行业头部企业裁员潮,房地产重拳调控,娱乐圈、头部带货主播被封杀,国际竞争加速,能源短缺等问题都在集中爆发。曾经风生水起、备受瞩目的企业,也普遍受到影响,滴滴、腾讯、爱奇艺、携程、快手、字节跳动、百度等20余家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甚至有的裁员情节堪比闹剧。而因裁员引发的连锁反应,对于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冲击,更是犹如蝴蝶效应,不可小视。

对此,北京中道普惠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职业规划和教育管理顾问于洋认为:

首先,互联网大厂裁员表面看是受大环境影响,但从其内部来讲,裁员现象才仅仅是开始,他们还会持续地裁员。互联网从流量角度来讲已经到顶,几乎没有增长空间了。你会发现,身边的老年人都会上网购物、刷视频、手机支付了,那么互联网行业还有增长空间吗?所以,这些大厂的整体战略,就要由原来的疯狂烧钱走流量,慢慢转型为做内部的精细化运营,而裁员就成了降低人员成本的手段。

其次,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其内部的核心管理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就是扩宽口径快速把大量的人才招进来。在近来的“秋招”“春招”上,各互联网大厂依旧去高校疯狂抢人,让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公司之后,随着公司业务发展进行“赛马”,边跑边试,在此过程中进行“大浪淘沙”。他们一手疯狂裁人,一手疯狂招人,其逻辑就是人才的快速迭代,将真正适合企业氛围、业务需要的人筛选出来,而留下来的肯定是少数。

第三,所有行业都有“35岁危机”,这个人群往往是“高薪高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阅历跟不上公司发展,还占着好职位,拿着高薪,自然面临着被裁的窘境。

可以看出,近来企业管理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管理员工的预期”。很多情况下,除了个人能力和水平外,企业管理逻辑变化、行业的发展和外部大环境趋势变化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员工们的职业发展。

“从长期视角来看,裁员对企业来讲始终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即使被裁员之后,有些能力更强的年轻人才留下来了,其满意度、工作绩效、创新能力也都是在下降的。”于洋表示,“员工内心会产生不安全感,精力会被分散,就不可能全心放在公司内部的创新上。因为怕出错,同时担心也被裁员,这些员工的创新能力大为减弱。很多时候,我们把管理看得过于简单,觉得就是组织拿钱拿资源,员工就是干活挣钱,但其实往往忽略了人的复杂性,以及更深层次的影响。”

企业裁员:管理内功“真人秀”

正如资深人力资源从业者、爱空间科技合伙人兼副总裁李海燕所说:“只要是裁员,就没有合理的‘裁员幅度’一说。有的企业年底会让5%的人末位淘汰,这不能叫裁员,而是合理的人才结构优化。而只要到了‘裁员’程度,就是在伤筋动骨。所以,在进行裁员时,企业要更加谨慎。”

“分手见人品”,裁员正是考验企业管理水平的时刻。在企业不得不裁员时,该如何理性的制定裁员规划?解决好哪些关键的问题?

李海燕表示,裁员规划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核心关键问题。

第一,算好未来三年的账。裁员规划不能只算一年的帐,要看未来三年企业有什么目标,而据此确定相应策略。比如:为了活下去而收缩战线,人才升级迭代等。很多时候,企业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错,抵御风险能力强,所以无视风险。结果,在大风大浪之下,自以为坚固的盔甲可能已经毫无用处。如果大势在下滑,没有哪个组织能独善其身,只是受影响的结果和程度不同而已。

当然,当企业的确需要断臂止血时,裁员也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有些过于自信的企业,觉得自己在外面有很多支持,或者自身很强壮,就轻视了形势和环境变化,没有及时通过裁员进行‘断臂求生’,反倒带来了问题。因此,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当你认清现状并想清楚了未来三年的规划,果断止损也是必要的。

第二,裁员的成败,在“裁员之外”。很多企业会隐瞒事实,不愿意对员工说出企业的困境。“裁员”对员工来讲也不一定是坏事。有些企业和员工沟通:企业面临了困境,虽然不裁员但是要集体减薪30%,高管减薪50%,希望员工可以和企业共渡难关。管理者要跟员工说清楚,核心员工甚至要一对一的沟通。与其将裁员做得偷偷摸摸,不如光明正大地说明情况。同时,企业领导者要在裁员前想清楚别人可能对你的质疑。

第三,裁员不是裁人,而是裁事。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某个项目不做了,这很容易说清楚;另一个维度是,从某个层面去裁人。这通常是组织效率偏低情况下的选择,这就要求有很明确的数据来说明。

第四,裁员时也要帮助员工成长。此前,李海燕在一家高科技企业任职时做过一次业务裁撤。当时,她将裁撤人员推荐到了其他相关企业,有几家企业特别愿意接收这些员工。事实上,如果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口碑,也等于给员工的能力做了背书。

总之,裁员是考验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很多工作如果原本就做得好,那么遇到各种问题时,就没有那么难解决。而员工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自身各方面都不错,即使面临被裁也会自信地去寻找更好的工作。而在组织里,抱怨、挑事的人,绝大多数是对自身能力没底气的员工。所以,有的员工被裁时可能会一度失去自信心,HR及管理者要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而不是耍手段,应该尽可能地与员工商定补偿金,并达成一致。

互联网大厂人才去了哪儿?

我们不禁好奇,既然有20余家互联网大厂都在纷纷裁员,那么大厂人才都去了哪儿?

2021年,“人才回流”现象继续显现。数年前,科研事业单位人才频频往互联网大厂流动。但近两年,大批人才回流入国企、央企的现象越发明显。“有数据显示,现在优秀国企、央企或者是有一定垄断特征的民企,储备了不少40岁以上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不少人都是从互联网大厂跳槽过去的。特别是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一部分人才选择回归到国企、央企。另外,还有部分在大厂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层,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会更愿意做一些自由职业,比如投资人。”于洋告诉中外管理。

此外,蒸发的教培行业可能涉及到了上千万人的就业。于洋表示,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会优先选择进公立学校。这一趋势与科技人才回归国企、央企逻辑一致。同时,有些K12的学科老师干脆切换赛道,转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转行,进入内容资讯类、知识付费类平台,或者去做处于风口的游戏、电商、短视频等行业,实现了迫不得已的跨界转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滴滴迫不得已“全线裁员”:裁员其实是一场管理内功“真人秀”

因裁员引发的连锁反应,对于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冲击,更是犹如蝴蝶效应,不可小视。

文|中外管理  庄文静

责编|胸怀天下

近日,一则“滴滴全线业务都将裁员”的消息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人们纷纷感慨,曾经占据网约车市场90%份额的滴滴出行,如今落下神坛,只能靠裁员自救。

据报道,滴滴几乎全线业务都开始裁员,各部门裁员比例不一,总体裁员比例约为20%。而据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5月底,滴滴共有15914名全职员工。若按此数据推算,滴滴本轮裁员数量将在3000人以上。不难看出,滴滴此次裁员属于“全线裁员”,范围更大,程度更深,其目的也由“降本增效”转向了“弃车保帅”。

而在2021年,有数十家互联网大厂先是取消“大小周”“996”,随后又有不少互联网企业实施大规模裁员,甚至引发了行业“地震”;同时,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教培行业“蒸发”,导致约260万人流出该行业,近千万人受到影响……

据国家信息中心数据,2021年,毕业大学生有952万人。而且,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中,有大约200万人都流向了教培行业。因此,这使得2022年的就业压力不小。同时,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餐饮、旅游、娱乐、文化、家政、物流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相继受到冲击,这些行业就业者的收入在降低,甚至有些企业面临倒闭。

互联网行业裁员将引发蝴蝶效应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环境更为复杂,许多行业都举步维艰。比如,各行业头部企业裁员潮,房地产重拳调控,娱乐圈、头部带货主播被封杀,国际竞争加速,能源短缺等问题都在集中爆发。曾经风生水起、备受瞩目的企业,也普遍受到影响,滴滴、腾讯、爱奇艺、携程、快手、字节跳动、百度等20余家互联网大厂都在裁员,甚至有的裁员情节堪比闹剧。而因裁员引发的连锁反应,对于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冲击,更是犹如蝴蝶效应,不可小视。

对此,北京中道普惠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职业规划和教育管理顾问于洋认为:

首先,互联网大厂裁员表面看是受大环境影响,但从其内部来讲,裁员现象才仅仅是开始,他们还会持续地裁员。互联网从流量角度来讲已经到顶,几乎没有增长空间了。你会发现,身边的老年人都会上网购物、刷视频、手机支付了,那么互联网行业还有增长空间吗?所以,这些大厂的整体战略,就要由原来的疯狂烧钱走流量,慢慢转型为做内部的精细化运营,而裁员就成了降低人员成本的手段。

其次,在加强内部管理的同时,其内部的核心管理逻辑也发生了变化,就是扩宽口径快速把大量的人才招进来。在近来的“秋招”“春招”上,各互联网大厂依旧去高校疯狂抢人,让大批优秀人才进入公司之后,随着公司业务发展进行“赛马”,边跑边试,在此过程中进行“大浪淘沙”。他们一手疯狂裁人,一手疯狂招人,其逻辑就是人才的快速迭代,将真正适合企业氛围、业务需要的人筛选出来,而留下来的肯定是少数。

第三,所有行业都有“35岁危机”,这个人群往往是“高薪高龄”。如果一个人的能力、阅历跟不上公司发展,还占着好职位,拿着高薪,自然面临着被裁的窘境。

可以看出,近来企业管理有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管理员工的预期”。很多情况下,除了个人能力和水平外,企业管理逻辑变化、行业的发展和外部大环境趋势变化的影响,必然会影响员工们的职业发展。

“从长期视角来看,裁员对企业来讲始终都是一个负面的影响。即使被裁员之后,有些能力更强的年轻人才留下来了,其满意度、工作绩效、创新能力也都是在下降的。”于洋表示,“员工内心会产生不安全感,精力会被分散,就不可能全心放在公司内部的创新上。因为怕出错,同时担心也被裁员,这些员工的创新能力大为减弱。很多时候,我们把管理看得过于简单,觉得就是组织拿钱拿资源,员工就是干活挣钱,但其实往往忽略了人的复杂性,以及更深层次的影响。”

企业裁员:管理内功“真人秀”

正如资深人力资源从业者、爱空间科技合伙人兼副总裁李海燕所说:“只要是裁员,就没有合理的‘裁员幅度’一说。有的企业年底会让5%的人末位淘汰,这不能叫裁员,而是合理的人才结构优化。而只要到了‘裁员’程度,就是在伤筋动骨。所以,在进行裁员时,企业要更加谨慎。”

“分手见人品”,裁员正是考验企业管理水平的时刻。在企业不得不裁员时,该如何理性的制定裁员规划?解决好哪些关键的问题?

李海燕表示,裁员规划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核心关键问题。

第一,算好未来三年的账。裁员规划不能只算一年的帐,要看未来三年企业有什么目标,而据此确定相应策略。比如:为了活下去而收缩战线,人才升级迭代等。很多时候,企业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错,抵御风险能力强,所以无视风险。结果,在大风大浪之下,自以为坚固的盔甲可能已经毫无用处。如果大势在下滑,没有哪个组织能独善其身,只是受影响的结果和程度不同而已。

当然,当企业的确需要断臂止血时,裁员也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有些过于自信的企业,觉得自己在外面有很多支持,或者自身很强壮,就轻视了形势和环境变化,没有及时通过裁员进行‘断臂求生’,反倒带来了问题。因此,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当你认清现状并想清楚了未来三年的规划,果断止损也是必要的。

第二,裁员的成败,在“裁员之外”。很多企业会隐瞒事实,不愿意对员工说出企业的困境。“裁员”对员工来讲也不一定是坏事。有些企业和员工沟通:企业面临了困境,虽然不裁员但是要集体减薪30%,高管减薪50%,希望员工可以和企业共渡难关。管理者要跟员工说清楚,核心员工甚至要一对一的沟通。与其将裁员做得偷偷摸摸,不如光明正大地说明情况。同时,企业领导者要在裁员前想清楚别人可能对你的质疑。

第三,裁员不是裁人,而是裁事。这里面有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某个项目不做了,这很容易说清楚;另一个维度是,从某个层面去裁人。这通常是组织效率偏低情况下的选择,这就要求有很明确的数据来说明。

第四,裁员时也要帮助员工成长。此前,李海燕在一家高科技企业任职时做过一次业务裁撤。当时,她将裁撤人员推荐到了其他相关企业,有几家企业特别愿意接收这些员工。事实上,如果企业在行业里有一定的口碑,也等于给员工的能力做了背书。

总之,裁员是考验企业管理水平的关键。很多工作如果原本就做得好,那么遇到各种问题时,就没有那么难解决。而员工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自身各方面都不错,即使面临被裁也会自信地去寻找更好的工作。而在组织里,抱怨、挑事的人,绝大多数是对自身能力没底气的员工。所以,有的员工被裁时可能会一度失去自信心,HR及管理者要力所能及的给予帮助而不是耍手段,应该尽可能地与员工商定补偿金,并达成一致。

互联网大厂人才去了哪儿?

我们不禁好奇,既然有20余家互联网大厂都在纷纷裁员,那么大厂人才都去了哪儿?

2021年,“人才回流”现象继续显现。数年前,科研事业单位人才频频往互联网大厂流动。但近两年,大批人才回流入国企、央企的现象越发明显。“有数据显示,现在优秀国企、央企或者是有一定垄断特征的民企,储备了不少40岁以上的高素质人才,其中不少人都是从互联网大厂跳槽过去的。特别是近年来,受经济环境和疫情影响,一部分人才选择回归到国企、央企。另外,还有部分在大厂有一定职位的管理层,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会更愿意做一些自由职业,比如投资人。”于洋告诉中外管理。

此外,蒸发的教培行业可能涉及到了上千万人的就业。于洋表示,教学能力强的老师,会优先选择进公立学校。这一趋势与科技人才回归国企、央企逻辑一致。同时,有些K12的学科老师干脆切换赛道,转做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留学教育等;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转行,进入内容资讯类、知识付费类平台,或者去做处于风口的游戏、电商、短视频等行业,实现了迫不得已的跨界转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