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沃顿知识在线】当你说“千禧一代”时你应当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沃顿知识在线】当你说“千禧一代”时你应当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消除代际偏见,管理人员有一份特殊的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

Y世代又被称为千禧一代(1980年代到21世纪初出生的人),他们是劳动力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雇佣他们的人和面向他们进行市场营销的人却总是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没有任何世代的人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试图将他们塞进一个狭隘的分类中只是帮倒忙,不管他们是“愤世嫉俗”的X世代(千禧一代之前的一代人,通常指196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还是“玩不转科技”的沉默一代(192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

Jessica Kriegel是甲骨文公司的组织与人才发展顾问,她的新书《不公平的标签:放下代际偏见让公司受益良多》就深入解剖了这一社会现象。最近她现身沃顿知识在线,和大家分享公司和管理人员放下年代偏见是多么重要。

以下是对话的文字记录:

沃顿知识在线: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对千禧一代的偏见的呢?

Jessica Kriegel我们之前也有过各种偏见。比如性别歧视:1950年代,女人是不能加班的,因为她们处于性别弱势,而且她们还不能去做一些危险、高强度的工作。显然,这是一种偏见,基于这些偏见政府也适当地出台了一些政策。

因为偏见存在,我们有了女权主义运动,对女性受到歧视这一现象进行大量宣传,而且我们仍然在为之努力。那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发起某种增强大众意识的活动,我们要让大家知道这样做有多么的蠢。这样的活动已经开始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写到这种固有陈见是多么的肤浅,不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现在仍有不接受的声音,比如写“千禧一代不喜欢特朗普”的人。或许千禧一代中有很大部分人不想选特朗普,但是说千禧一代都不喜欢特朗普这无疑是一种偏见,以偏概全。

沃顿知识在线:此刻我想先扮演一下白脸。我非常肯定,当那些公司听到这个理论时,他们肯定会跳出来说“从我们公司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或者金钱来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位员工。”您怎么看?

Kriegel:说实话,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因为我还没能和那类公司对话。我知道的是,在我写书或者为《福布斯》写文章的时候,我所收到的回复都是正面积极的。人们开始厌烦这种偏见和一成不变的套路。而且有趣的是,当我们在如何对待千禧一代这个问题上给出建议时,这些建议可能其实和每个年代的员工都息息相关。这些通常都是很好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最佳实践,对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来说也同样很有价值。所以”千禧一代”被大肆宣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跟风,因为这个词现在能吸引眼球,吸引点击,所以这个词被广泛使用。

沃顿知识在线:那这个标签公平吗?

Kriegel:我不这样认为。“千禧一代”这个词本身只是指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但却夹带了非常多的含义。这个词现在的隐含着玩转科技的、自以为是的、有创新性的以及一堆别的不一定与事实相符的意义。我认识的千禧一代中有很多自以为是的科技精英,但是我也认识不少玩不转科技,并不自以为是的千禧一代。因为这个词附带着好多含义,我认为现在可能更理智的做法是完全放弃使用这个词,至少在现在这段时间。

沃顿知识在线:您将媒体的角度引入了这个话题,也就是说媒体总是想要创造更多的内容,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者,不论他们是哪个年代的。这好像让很多媒体融入了一场大型的比赛。

Kriegel:是的。我觉得最危险的就是媒体会自己推出这个学术研究的结论,然后作为头版头条发表,这的确会误导大众。有趣的是,John Oliver刚刚在HBO的节目里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读到过关于千禧一代多么喜欢协作的文章。他们引用的研究赞助者是Cisco WebEx——这是一个协作工具。很明显,有人是会受益于千禧一代喜欢协作这个结论的。

报告里真实的数据是千禧一代中参与调查的56%的人都喜欢协作。这已经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不过还不能得出结论,因为样本的数量太小,我们不能将这个结论应用到8000万人,因为那样就是糟糕的科学研究了。当媒体向大众宣传如此小众、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一个研究时,他们其实是在硬造一些不存在的结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研究的人很多都是人才顾问。他们得益于在这样的问题上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他们就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变现了。

沃顿知识在线:我在想,管理人员在消除代际偏见中有重要作用,而你的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工具库,对吗?

Kriegel:是的,完全正确。我们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有一份特殊的责任,他们要确定团队里的人是积极工作的,他们拥有价值归属感,正在不断学习和不断成长。对于管理人员来说,相信代际陈见尤其危险。如果你依据网络上得到的东西来得出结论,那么你将永远追不上领先在你前面的人。对员工缺乏了解就会缺失信任,对那个人的一系列预期就会有失公平,这会让为你工作的员工丧失工作激情。

沃顿知识在线:书中有一部分也谈及了标签真正起作用的时候。

Kriegel:是的。市场营销就是标签会起作用的地方——但是我将要用很多的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个说法。

首先,市场其实就是统计人口需求,大概就是说,要试图了解对方的需求,揣摩对方的说话方式,并引起对方的共鸣,然后向对方推销自己的商品。因此,对千禧一代也是一样的——问“千禧一代想买什么?”不过不同的是,千禧一代是一个很宽的范畴,就好像是在问“美国人想买什么?”你如何确定?范围太广了。我们做统计时需要更精细一点。或许你只研究东部城市中富裕的千禧一代,你的结论就更靠近我能够确定的范围了,但是千禧一代中每个人都有太多的不同。

另外一个我想用来解释这个说法的观点是,在市场竞争中这个标签将毫无作用。我觉得在市场竞争中运用“千禧一代”或者“婴儿潮”等标签会非常不利。比如,最近全食超市推出了一个叫做365的全新商场品牌。商店里很整洁,更多地应用科技产品,而且价格适中,然后这个商店给自己打上千禧一代的标签——原本想着这是一件好事,他们为千禧一代提供食品,了解他们的喜好,站在他们一边。不过,他们在网上收到了婴儿潮世代的反击:“等等,为什么那家商店就是千禧一代特供?你认为我们就喜欢凌乱又昂贵的商店?真是毫无意义。”把一些人放进一个盒子的同时就等于把另外的人逐出那个盒子。这是很危险的做法,也不一定会有什么价值。

沃顿知识在线:在第一部分我们说到如今千禧一代占了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超过了其他年代的人。

Kriegel:是的,去年我们迎来了劳动力年龄分割最大的一年,1990年代我们就开始说千禧一代。我认为时代在变化,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不知为何这些都和千禧一代扯上了关系——就好像是他们改变的一样。知道吗?运用在生活中的科技不都是千禧一代发明的。有些是,有些不是,所以这也说明婴儿潮出生的人不是完全愚蠢的人。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传统主义者”——也被成为“沉默的一代”,他们的确比千禧一代要老。人们都认为他们肯定非常厌恶新科技,对于和科技有关的东西都完全不感兴趣。但是,甲骨文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技术官 Larry Ellison就是一名传统主义者。说他不喜欢科技简直就是荒唐,对吗?因此,这些标签都是生造出来的——完全靠编造。

沃顿知识在线:让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的20或者30年,到时将会有新的一代。你觉得我们如今做的消除年代偏见的改变会使那时的我们不去给下一代贴标签吗?

Kriegel:继续给下一代贴标签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爱好。我已经看到许多文章把下一代叫做Z世代。显然,他们在起名字上变得更有创意了。

我想借由这本书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停止使用标签,包括“千禧一代”。如今,不仅仅是千禧一代受到了偏见。婴儿潮、X世代也受到了偏见,他们被认为是愤世嫉俗的一代……我们需要消除这种现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整个社会去停止做一件事。这需要了解和对话。

沃顿知识在线:书中的最后一部分讲到了如何应对被贴标签。对于那些被贴标签的人,他们现在应该如何应对,尤其是作为员工,他们的声音可能不能像其他人那般强烈?

Kriegel:当我和他们说话时,我常常会说到了解代际偏见到底是什么的重要性,理解你为什么会被这样认为,如果你不愿意被这样看待,不要有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迎合或者抵制这些偏见。如果你觉得人们都相信的偏见中千禧一代的性格并不反映你的性格,你就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过,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行为有可能会陷入偏见里。比如,我的经理之前已经给千禧一代贴了“自以为是”的标签,而我说的话确实有那么一点自以为是,那么关于我的偏见就会加深。自我认知是关键,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还有我做什么会让别人继续这么看我。

 

翻译:汪云琪

来源:knowledge.wharton

原标题:‘Y’ Generational Stereotypes Are Bad for Busi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沃顿知识在线】当你说“千禧一代”时你应当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消除代际偏见,管理人员有一份特殊的责任。

图片来源:网络

Y世代又被称为千禧一代(1980年代到21世纪初出生的人),他们是劳动力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雇佣他们的人和面向他们进行市场营销的人却总是带着一些先入为主的偏见。但没有任何世代的人是一个完全统一的整体,试图将他们塞进一个狭隘的分类中只是帮倒忙,不管他们是“愤世嫉俗”的X世代(千禧一代之前的一代人,通常指196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还是“玩不转科技”的沉默一代(1920年代中期到1940年代早期出生的人)。

Jessica Kriegel是甲骨文公司的组织与人才发展顾问,她的新书《不公平的标签:放下代际偏见让公司受益良多》就深入解剖了这一社会现象。最近她现身沃顿知识在线,和大家分享公司和管理人员放下年代偏见是多么重要。

以下是对话的文字记录:

沃顿知识在线: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对千禧一代的偏见的呢?

Jessica Kriegel我们之前也有过各种偏见。比如性别歧视:1950年代,女人是不能加班的,因为她们处于性别弱势,而且她们还不能去做一些危险、高强度的工作。显然,这是一种偏见,基于这些偏见政府也适当地出台了一些政策。

因为偏见存在,我们有了女权主义运动,对女性受到歧视这一现象进行大量宣传,而且我们仍然在为之努力。那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发起某种增强大众意识的活动,我们要让大家知道这样做有多么的蠢。这样的活动已经开始了,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文章写到这种固有陈见是多么的肤浅,不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现在仍有不接受的声音,比如写“千禧一代不喜欢特朗普”的人。或许千禧一代中有很大部分人不想选特朗普,但是说千禧一代都不喜欢特朗普这无疑是一种偏见,以偏概全。

沃顿知识在线:此刻我想先扮演一下白脸。我非常肯定,当那些公司听到这个理论时,他们肯定会跳出来说“从我们公司的角度出发,我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或者金钱来个性化地对待每一位员工。”您怎么看?

Kriegel:说实话,我还没有遇到过这个问题,因为我还没能和那类公司对话。我知道的是,在我写书或者为《福布斯》写文章的时候,我所收到的回复都是正面积极的。人们开始厌烦这种偏见和一成不变的套路。而且有趣的是,当我们在如何对待千禧一代这个问题上给出建议时,这些建议可能其实和每个年代的员工都息息相关。这些通常都是很好的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最佳实践,对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来说也同样很有价值。所以”千禧一代”被大肆宣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跟风,因为这个词现在能吸引眼球,吸引点击,所以这个词被广泛使用。

沃顿知识在线:那这个标签公平吗?

Kriegel:我不这样认为。“千禧一代”这个词本身只是指1980年至2000年出生的人,但却夹带了非常多的含义。这个词现在的隐含着玩转科技的、自以为是的、有创新性的以及一堆别的不一定与事实相符的意义。我认识的千禧一代中有很多自以为是的科技精英,但是我也认识不少玩不转科技,并不自以为是的千禧一代。因为这个词附带着好多含义,我认为现在可能更理智的做法是完全放弃使用这个词,至少在现在这段时间。

沃顿知识在线:您将媒体的角度引入了这个话题,也就是说媒体总是想要创造更多的内容,以获取更多的消费者,不论他们是哪个年代的。这好像让很多媒体融入了一场大型的比赛。

Kriegel:是的。我觉得最危险的就是媒体会自己推出这个学术研究的结论,然后作为头版头条发表,这的确会误导大众。有趣的是,John Oliver刚刚在HBO的节目里讨论了这个问题。我读到过关于千禧一代多么喜欢协作的文章。他们引用的研究赞助者是Cisco WebEx——这是一个协作工具。很明显,有人是会受益于千禧一代喜欢协作这个结论的。

报告里真实的数据是千禧一代中参与调查的56%的人都喜欢协作。这已经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不过还不能得出结论,因为样本的数量太小,我们不能将这个结论应用到8000万人,因为那样就是糟糕的科学研究了。当媒体向大众宣传如此小众、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一个研究时,他们其实是在硬造一些不存在的结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做研究的人很多都是人才顾问。他们得益于在这样的问题上有自己的观点,因为这样他们就能把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变现了。

沃顿知识在线:我在想,管理人员在消除代际偏见中有重要作用,而你的书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个工具库,对吗?

Kriegel:是的,完全正确。我们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有一份特殊的责任,他们要确定团队里的人是积极工作的,他们拥有价值归属感,正在不断学习和不断成长。对于管理人员来说,相信代际陈见尤其危险。如果你依据网络上得到的东西来得出结论,那么你将永远追不上领先在你前面的人。对员工缺乏了解就会缺失信任,对那个人的一系列预期就会有失公平,这会让为你工作的员工丧失工作激情。

沃顿知识在线:书中有一部分也谈及了标签真正起作用的时候。

Kriegel:是的。市场营销就是标签会起作用的地方——但是我将要用很多的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这个说法。

首先,市场其实就是统计人口需求,大概就是说,要试图了解对方的需求,揣摩对方的说话方式,并引起对方的共鸣,然后向对方推销自己的商品。因此,对千禧一代也是一样的——问“千禧一代想买什么?”不过不同的是,千禧一代是一个很宽的范畴,就好像是在问“美国人想买什么?”你如何确定?范围太广了。我们做统计时需要更精细一点。或许你只研究东部城市中富裕的千禧一代,你的结论就更靠近我能够确定的范围了,但是千禧一代中每个人都有太多的不同。

另外一个我想用来解释这个说法的观点是,在市场竞争中这个标签将毫无作用。我觉得在市场竞争中运用“千禧一代”或者“婴儿潮”等标签会非常不利。比如,最近全食超市推出了一个叫做365的全新商场品牌。商店里很整洁,更多地应用科技产品,而且价格适中,然后这个商店给自己打上千禧一代的标签——原本想着这是一件好事,他们为千禧一代提供食品,了解他们的喜好,站在他们一边。不过,他们在网上收到了婴儿潮世代的反击:“等等,为什么那家商店就是千禧一代特供?你认为我们就喜欢凌乱又昂贵的商店?真是毫无意义。”把一些人放进一个盒子的同时就等于把另外的人逐出那个盒子。这是很危险的做法,也不一定会有什么价值。

沃顿知识在线:在第一部分我们说到如今千禧一代占了劳动力的很大一部分,超过了其他年代的人。

Kriegel:是的,去年我们迎来了劳动力年龄分割最大的一年,1990年代我们就开始说千禧一代。我认为时代在变化,科技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不知为何这些都和千禧一代扯上了关系——就好像是他们改变的一样。知道吗?运用在生活中的科技不都是千禧一代发明的。有些是,有些不是,所以这也说明婴儿潮出生的人不是完全愚蠢的人。

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传统主义者”——也被成为“沉默的一代”,他们的确比千禧一代要老。人们都认为他们肯定非常厌恶新科技,对于和科技有关的东西都完全不感兴趣。但是,甲骨文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技术官 Larry Ellison就是一名传统主义者。说他不喜欢科技简直就是荒唐,对吗?因此,这些标签都是生造出来的——完全靠编造。

沃顿知识在线:让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的20或者30年,到时将会有新的一代。你觉得我们如今做的消除年代偏见的改变会使那时的我们不去给下一代贴标签吗?

Kriegel:继续给下一代贴标签将会成为每个人的爱好。我已经看到许多文章把下一代叫做Z世代。显然,他们在起名字上变得更有创意了。

我想借由这本书达到的目的就是让人们停止使用标签,包括“千禧一代”。如今,不仅仅是千禧一代受到了偏见。婴儿潮、X世代也受到了偏见,他们被认为是愤世嫉俗的一代……我们需要消除这种现象。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整个社会去停止做一件事。这需要了解和对话。

沃顿知识在线:书中的最后一部分讲到了如何应对被贴标签。对于那些被贴标签的人,他们现在应该如何应对,尤其是作为员工,他们的声音可能不能像其他人那般强烈?

Kriegel:当我和他们说话时,我常常会说到了解代际偏见到底是什么的重要性,理解你为什么会被这样认为,如果你不愿意被这样看待,不要有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去迎合或者抵制这些偏见。如果你觉得人们都相信的偏见中千禧一代的性格并不反映你的性格,你就要意识到这一点。不过,我们也要知道,我们的行为有可能会陷入偏见里。比如,我的经理之前已经给千禧一代贴了“自以为是”的标签,而我说的话确实有那么一点自以为是,那么关于我的偏见就会加深。自我认知是关键,知道别人怎么看我,还有我做什么会让别人继续这么看我。

 

翻译:汪云琪

来源:knowledge.wharton

原标题:‘Y’ Generational Stereotypes Are Bad for Busines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