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山东两会观察| 报告呼应,打造全景“生态链”的日照探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山东两会观察| 报告呼应,打造全景“生态链”的日照探索

回顾日照过去五年,以及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生态立市”均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文| 陈明一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行,对于城市而言,“生态”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良好的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更是“营商环境”打造过程中的一抹亮色。而除却环境保护范畴,“生态”又是城市不断淘汰落后动能,积极寻求新动能的灵感之源。那么,如何围绕“生态”以布局施策,成为每座城市主政者必须面对的发展课题。

2月19日上午,日照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市文博中心隆重开幕。回顾日照过去五年,以及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生态立市”均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生态立市”承接“双碳”战略,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汇集更多的科技创新要素,完美串联起未来五年日照要实现的“聚力推进产业强市”与“强力推进创新兴市”的任务,终将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难看出,“生态立市”工作线已经成为日照产业培育的源动力与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腾出环境要素空间以求发展

在刚刚闭幕的党代会上,日照市委书记张惠提出,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碧海蓝天、绿水青山成为日照最靓的底色。

“十四五”期间,日照已锚定继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碳达峰进程,“蓝天、碧水、净土”治污攻坚,让山清水秀美丽日照的画卷更加绚丽壮阔。

如今看来,“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但在漫长的实践中,许多城市会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一边是需要长期投入涵养的生态系统,一边是税收立竿见影的产业项目,如何抉择?

事实上,聚焦“生态立市”,重点仍是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关注污染源重点企业,尤其是大气粉尘输出单位。然而,治理改造是一种提升,淘汰的只是落后的旧动能,腾出环境要素空间,以服务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对日照提出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4项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任务,日照正在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不断加大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日照将修订完善《日照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减排清单,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本轮秋冬季(2021年10月—2022年3月)PM2.5继续改善,重污染天气不超过4天。

于此,日照已经明确将聚焦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2×300MW热电联产工程硫尘提效改造、山东莒州浮来山水泥有限公司的200万t/a水泥生产线大气治理提升改造、山东莒州水泥有限公司兰官庄分公司堆场密闭工程等重点减排项目,在强化无组织排放整治的同时,企业清洁运输比例不断提高。

走进日照市生态环境监测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天空地智慧监测系统,对全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重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管。根据日照官方数据,202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4,同比改善9.9%;PM2.5、PM10,同比分别改善13.9%、7.8%,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今年,日照每个月会对各区县、乡镇(街道)空气质量情况进行公开及排名通报,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任务推进缓慢的,按照规定进行通报、约谈。同时,推进日照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修订,完成日照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调整。

游走在日照的街巷,这里正在深入推进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黑臭水体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对于日照而言,今年目标的实现可期,省控以上河流断面要稳定达标,国控重点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力争达到42.9%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日照已计划完善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并开展危险废物 “大走访”、“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

当市、区(县)、企业三级预案体系正在努力完善,今年,日照将强化尾矿库、重金属等风险源防控,充分发挥化工园区、化工重点监控点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体系作用,深入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修订全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保障能力。

如今,在日照,持续多年的“林水会战”,让绿色生态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使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生态立市”背后的产业获益

当“双碳”战略成为热点,中国正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必引导长期投资向低碳领域配置,这意味着一次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凭借便利的区位、港口优势,这些年,日照相继开工、建成了多条油气管线,进一步完善能源保障网,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聚力打造北方能源枢纽,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诸如,在日照五莲县,建设中的二十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超过9亿元,这是山东省落实“双碳”战略,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调优的又一具体实践。这一项目在今年建成后,年发电量将占日照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的1%。

可以看出,“双碳”战略将会带来涉及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八大重点领域的相关机会。此时,对于正在谋划产业布局的城市而言,抓住“双碳”战略契机,不可错失。

于此,你会理解日照“生态立市”的深意——腾出环境要素空间,服务高质量发展。

钢铁制造,一直是日照的重点产业。近些年,经过持续攻关,山钢集团日照有限公司于2020年成功冶炼9镍钢,并在去年顺利打开了国内市场。9镍钢是行业内公认的高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高利润空间的钢种,主要用于制作液化天然气储罐,市场价格是普通板材的3倍以上,在业内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以日照钢铁和山钢日照公司为龙头的日照钢铁产业正加速向精品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发展。2021年,日照全市钢铁产业产值突破1900亿元,钢铁板带材中高端产品占比达80%以上。

走进山钢日照公司的松虎湾沙滩公园,一边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厂房,另一边是正在建设的码头。钢铁冶炼与沙滩公园,看似毫无交集,却真正走在一起。

走绿色之路,谋生态远略。在钢铁产业发展过程中,日照始终以“环保先行、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日钢集团已累计投资130亿元用于环保与循环经济,目前已完成所有烧结机的超低排放改造,并启动了山东省钢铁行业首个碳达峰碳减排具体行动方案。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创新探索固碳、减碳方法,构建了钢铁——化工生态产业链,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值得一提的是,日照市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当环境要素空间被腾出,日照加快推动先进钢铁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竞争优势。目前,日照市钢铁产业初步形成以先进钢铁生产制造为主体,岚山、东港配套产业园区协同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此外,日照市还不断扩大钢铁与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包括长城汽车、中兴汽车在内的多个整车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整车本地配套率也从不足20%提高到40%。

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作用

事实上,日照欲实现“生态立市”,达至碳中和,必须要从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生产企业转型“双端发力”,此时,“技术为王”则成为最鲜明的特征。经历过“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转变,无论哪个阶段,创新都是永恒的话题。

立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携有“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核心定位,承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诸多战略利好纷至,考研着这座年轻城市运筹帷幄的能力,而日照正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节点城市”迈向“开放枢纽”,不思变,则倒退,此时,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目标的唯一可能。

2022年1月6日,科技部发布支持新一批25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日照市成功入选。

所谓“国家创新型城市”,这是主要依靠科技、人力、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当日照市成功入围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创新兴市” 战略焕发着无限生机。

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产业,企业是产业的市场主体。有研究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在5%以上时,竞争力方可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的创新发展也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优秀的企业均为专注创新、持续创新的企业。

从创立之初,日照迈尔医疗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10%以上。这些研发费用主要用于提升产品品质,也会与不同的高等院校做横向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研究一些新的产品。目前,迈尔医疗的新产品以每年3-5项的速度推向市场,其竞争力一直保持在行业前沿。

近年来,日照着力搭建高质量创新载体平台,270余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正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策源地。

在日照,山东黄海科技创新研究院不断强化技术转移、成果评价、科技金融等7项核心服务能力,集聚了“N”家服务机构,面向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目前,已加盟6家高校研究院,引进5家高校在研究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

日照充分发挥黄海科创服务平台的引领作用,为打造科技人才、技术和项目“蓄水池”提供技术供给和智力支撑,截至目前,已成功转化落地科技成果4项,为日照企业出具50余份技术解决方案,签订8个技术开发协议,总交易额1036万元。

随着市场主体实力的日渐壮大,产业硬实力与日俱增,如何驱动日益庞大的产业创新链条,唯有源源不断的智库支持,简单说来,城市创新发展需要人才。

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日照已经启动探索高层次人才“举荐制”、打造“数据赋能”市场化引才新模式、加大青年人才招引力度、深化产业领军人才汇聚计划。不断招才育才,连续两年上榜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以山东曙光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例,目前,其拥有创新人才58人,其中泰山领军人才1人。值得关注的是,在人才招引的过程当中,该公司重学历不唯学历,充分考虑人才的创新性以及发展潜力。

2021年,曙光科技与曲阜师范大学李光顺教授团队成功合作,共同开发智慧城市驾驶舱项目,在强化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态势感知、指标可视化、业务全协调、指挥一张图。

在日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发力,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7年的33.66亿元增加至62.1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68%提高到3.09%。仅2021年,日照就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3个、创新人才594人,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7.9万人。

“十四五”时期,日照市将继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期待日照充分发挥临港涉海、自然生态宜居的比较优势,以创新城市为驱动,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这条全景“生态链”轮廓,日渐清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山东两会观察| 报告呼应,打造全景“生态链”的日照探索

回顾日照过去五年,以及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生态立市”均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文| 陈明一

随着“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行,对于城市而言,“生态”已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概念。良好的生态是一座城市的底色,更是“营商环境”打造过程中的一抹亮色。而除却环境保护范畴,“生态”又是城市不断淘汰落后动能,积极寻求新动能的灵感之源。那么,如何围绕“生态”以布局施策,成为每座城市主政者必须面对的发展课题。

2月19日上午,日照市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市文博中心隆重开幕。回顾日照过去五年,以及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生态立市”均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事实上,“生态立市”承接“双碳”战略,以生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产业转型升级汇集更多的科技创新要素,完美串联起未来五年日照要实现的“聚力推进产业强市”与“强力推进创新兴市”的任务,终将推动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难看出,“生态立市”工作线已经成为日照产业培育的源动力与科技创新的主引擎。

腾出环境要素空间以求发展

在刚刚闭幕的党代会上,日照市委书记张惠提出,扎实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碧海蓝天、绿水青山成为日照最靓的底色。

“十四五”期间,日照已锚定继续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碳达峰进程,“蓝天、碧水、净土”治污攻坚,让山清水秀美丽日照的画卷更加绚丽壮阔。

如今看来,“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基础。但在漫长的实践中,许多城市会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一边是需要长期投入涵养的生态系统,一边是税收立竿见影的产业项目,如何抉择?

事实上,聚焦“生态立市”,重点仍是深化工业污染源治理,关注污染源重点企业,尤其是大气粉尘输出单位。然而,治理改造是一种提升,淘汰的只是落后的旧动能,腾出环境要素空间,以服务高质量发展。

山东省对日照提出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4项主要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减排任务,日照正在做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不断加大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力度,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今年,日照将修订完善《日照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减排清单,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本轮秋冬季(2021年10月—2022年3月)PM2.5继续改善,重污染天气不超过4天。

于此,日照已经明确将聚焦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2×300MW热电联产工程硫尘提效改造、山东莒州浮来山水泥有限公司的200万t/a水泥生产线大气治理提升改造、山东莒州水泥有限公司兰官庄分公司堆场密闭工程等重点减排项目,在强化无组织排放整治的同时,企业清洁运输比例不断提高。

走进日照市生态环境监测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天空地智慧监测系统,对全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及重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实时的监管。根据日照官方数据,2021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84,同比改善9.9%;PM2.5、PM10,同比分别改善13.9%、7.8%,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今年,日照每个月会对各区县、乡镇(街道)空气质量情况进行公开及排名通报,对环境空气质量改善任务推进缓慢的,按照规定进行通报、约谈。同时,推进日照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分修订,完成日照市环境噪声功能区划调整。

游走在日照的街巷,这里正在深入推进雨污合流管网清零、黑臭水体清零、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对于日照而言,今年目标的实现可期,省控以上河流断面要稳定达标,国控重点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力争达到42.9%以上。

值得关注的是,日照已计划完善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充分利用“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并开展危险废物 “大走访”、“回头看”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行为。

当市、区(县)、企业三级预案体系正在努力完善,今年,日照将强化尾矿库、重金属等风险源防控,充分发挥化工园区、化工重点监控点有毒有害气体监测预警体系作用,深入开展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修订全市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强化风险预警监测和应急保障能力。

如今,在日照,持续多年的“林水会战”,让绿色生态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能;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使得“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生态立市”背后的产业获益

当“双碳”战略成为热点,中国正向低碳经济转型,势必引导长期投资向低碳领域配置,这意味着一次颠覆性的能源革命和科技革命即将到来。

凭借便利的区位、港口优势,这些年,日照相继开工、建成了多条油气管线,进一步完善能源保障网,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聚力打造北方能源枢纽,推动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诸如,在日照五莲县,建设中的二十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超过9亿元,这是山东省落实“双碳”战略,加速推进能源结构调优的又一具体实践。这一项目在今年建成后,年发电量将占日照全市全社会用电量的1%。

可以看出,“双碳”战略将会带来涉及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八大重点领域的相关机会。此时,对于正在谋划产业布局的城市而言,抓住“双碳”战略契机,不可错失。

于此,你会理解日照“生态立市”的深意——腾出环境要素空间,服务高质量发展。

钢铁制造,一直是日照的重点产业。近些年,经过持续攻关,山钢集团日照有限公司于2020年成功冶炼9镍钢,并在去年顺利打开了国内市场。9镍钢是行业内公认的高技术含量、高生产难度、高利润空间的钢种,主要用于制作液化天然气储罐,市场价格是普通板材的3倍以上,在业内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

随着“双碳”战略的实施,以日照钢铁和山钢日照公司为龙头的日照钢铁产业正加速向精品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发展。2021年,日照全市钢铁产业产值突破1900亿元,钢铁板带材中高端产品占比达80%以上。

走进山钢日照公司的松虎湾沙滩公园,一边是热火朝天的生产厂房,另一边是正在建设的码头。钢铁冶炼与沙滩公园,看似毫无交集,却真正走在一起。

走绿色之路,谋生态远略。在钢铁产业发展过程中,日照始终以“环保先行、规划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日钢集团已累计投资130亿元用于环保与循环经济,目前已完成所有烧结机的超低排放改造,并启动了山东省钢铁行业首个碳达峰碳减排具体行动方案。山钢集团日照公司创新探索固碳、减碳方法,构建了钢铁——化工生态产业链,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值得一提的是,日照市高品质特种钢铁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第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

当环境要素空间被腾出,日照加快推动先进钢铁产业集聚发展,不断提升集群协作配套能力和竞争优势。目前,日照市钢铁产业初步形成以先进钢铁生产制造为主体,岚山、东港配套产业园区协同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此外,日照市还不断扩大钢铁与汽车、高端装备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圈。汽车产业集群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包括长城汽车、中兴汽车在内的多个整车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整车本地配套率也从不足20%提高到40%。

创新发展的驱动力作用

事实上,日照欲实现“生态立市”,达至碳中和,必须要从生态环境治理、能源生产企业转型“双端发力”,此时,“技术为王”则成为最鲜明的特征。经历过“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转变,无论哪个阶段,创新都是永恒的话题。

立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节点,携有“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核心定位,承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机遇,诸多战略利好纷至,考研着这座年轻城市运筹帷幄的能力,而日照正积极融入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从“节点城市”迈向“开放枢纽”,不思变,则倒退,此时,创新发展成为实现目标的唯一可能。

2022年1月6日,科技部发布支持新一批25个城市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名单,日照市成功入选。

所谓“国家创新型城市”,这是主要依靠科技、人力、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当日照市成功入围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城市名单,“创新兴市” 战略焕发着无限生机。

对于城市而言,最重要的是产业,企业是产业的市场主体。有研究表示,企业研发投入在5%以上时,竞争力方可得到充分发挥。城市的创新发展也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优秀的企业均为专注创新、持续创新的企业。

从创立之初,日照迈尔医疗每年的研发投入都在10%以上。这些研发费用主要用于提升产品品质,也会与不同的高等院校做横向课题,通过这些课题研究一些新的产品。目前,迈尔医疗的新产品以每年3-5项的速度推向市场,其竞争力一直保持在行业前沿。

近年来,日照着力搭建高质量创新载体平台,270余家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正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策源地。

在日照,山东黄海科技创新研究院不断强化技术转移、成果评价、科技金融等7项核心服务能力,集聚了“N”家服务机构,面向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目前,已加盟6家高校研究院,引进5家高校在研究院设立技术转移中心。

日照充分发挥黄海科创服务平台的引领作用,为打造科技人才、技术和项目“蓄水池”提供技术供给和智力支撑,截至目前,已成功转化落地科技成果4项,为日照企业出具50余份技术解决方案,签订8个技术开发协议,总交易额1036万元。

随着市场主体实力的日渐壮大,产业硬实力与日俱增,如何驱动日益庞大的产业创新链条,唯有源源不断的智库支持,简单说来,城市创新发展需要人才。

打造新时代人才聚集高地,日照已经启动探索高层次人才“举荐制”、打造“数据赋能”市场化引才新模式、加大青年人才招引力度、深化产业领军人才汇聚计划。不断招才育才,连续两年上榜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

以山东曙光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例,目前,其拥有创新人才58人,其中泰山领军人才1人。值得关注的是,在人才招引的过程当中,该公司重学历不唯学历,充分考虑人才的创新性以及发展潜力。

2021年,曙光科技与曲阜师范大学李光顺教授团队成功合作,共同开发智慧城市驾驶舱项目,在强化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实现态势感知、指标可视化、业务全协调、指挥一张图。

在日照,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多方发力,全社会研发投入由2017年的33.66亿元增加至62.1亿元,占GDP的比重从1.68%提高到3.09%。仅2021年,日照就招引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3个、创新人才594人,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7.9万人。

“十四五”时期,日照市将继续实施”生态立市”战略。期待日照充分发挥临港涉海、自然生态宜居的比较优势,以创新城市为驱动,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这条全景“生态链”轮廓,日渐清晰。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