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 | 杨建文:大虹桥建设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 | 杨建文:大虹桥建设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杨建文认为,通过成为国际开放枢纽,以国际化带动一体化的发展,是“大虹桥”建设核心功能的主旨,该核心功能的建设也需要强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原则。

图片来源:Unsplash

实习记者 郑正

202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自此,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项目正式落地。

虹桥中央商务区如何建设发挥核心功能?大虹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周年之际,界面新闻采访了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上海《虹桥智库》特聘专家杨建文。

在规划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形成横跨沪苏浙三地的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是上海虹桥中央商务区,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南、北两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

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虹桥中央商务区的作用应该如何得到发挥?

杨建文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实质性实施。如今,整体性的框架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虹桥站在了第二、三阶段衔接的节点之上,明确自身主体功能的概念就成了当务之急。

杨建文认为,要做好,克服虹桥本身经济能量较小的短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虹桥中央商务区聚焦于本身的建设,以求打好基础条件。但是,大虹桥的发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区建设,而更应注重于功能区的培育,即依靠功能的培育、优化和扩散来提升自身能量。这就要求虹桥中央商务区在建设过程中,跳出原有的思维惯性,不能将发展重心完全放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传统开发方式上,而更应该重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的培育。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杨建文指出,通过成为国际开放枢纽,以国际化带动一体化的发展,是大虹桥建设核心功能的主旨。

虹桥原先就是商务区,拥有商务功能的基础。而进口博览会等要素的加入,让虹桥的商务功能在国际贸易层面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杨建文对界面新闻表示,虹桥核心功能的建设也需要强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原则。

其中,上接天线旨在加强海外合作,而下接地气指的是在国际化带动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有实际的抓手和通道产生直接的效力。虹桥作为国际开放枢纽,需要有宏观的布局,以及有效动员外部资源、随后带动一体化的整体性考虑。

杨建文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上海对海外贸易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并与其他国家的领馆、商务主管部门、商会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相联系,为国际贸易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创造了可能性。

同时,上海对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发挥也颇为重视,以6+365概念为指导,创建了多个常年设置的交易服务平台,如虹桥品汇、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从而将国际商品的展示和销售从6天延长至365天。

然而杨建文指出,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仍然不够。进博会是虹桥发展的天然优势,让虹桥与其他新片区和示范区相区分。如何将进博会从原先的展示和一般意义上的销售,转变成以分销、集散等方式,带动国际物流、贸易流甚至资金流、人流的通道,在过去的实践中似乎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

对此,杨建文建议,虹桥的重要抓手是通过贸易带动产业,即通过商务机构和商务活动的集聚,增强虹桥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的主要内涵。

他进一步指出,这意味着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关键不在于其151平方公里土地中的产业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形成商务机构的集聚。同时,由于商务机构的集聚不形成直接的GDP,这也要求虹桥需要破除过去的惯性思维,不能再以GDP总量为指标核定其经济能量。

杨建文认为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覆盖了长三角地区,使得虹桥中央商务区实质上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的中央商务区。除了推进虹桥商务区自身的功能建设,如何实现长三角一核两带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也是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自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各地都在进行不同的尝试。杨建文提到,在实现不同区域互动合作方式的探索中,虹桥中央商务区依据自身特点,将这一过程分为了两步。虹桥中央商务区的范围内包含了嘉、闵行、青浦、长宁这四个各有特点的行政区,有效合作思维在去年的统一建设过程中被充分强调。第一步是在这151平方公里中,先行试验探索一体化路径。行之有效后,可以将经验进一步推广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7000平方公里。

在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上,杨建文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将数字化转型与区域间的协同发展结合,是个很好的切入口。

他认为,中国普通行政区域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但缺少一体化协同治理的基础性条件。数字平台能为建立协同治理的制度架构创造可能性。东数西算为例指出,该工程意在将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放到西部地区计算处理,这意味着算力的跨区域调配已成为可能。

在杨建文看来,去年,上海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在产业方面,实际上各个企业互相的联通性很弱。对虹桥来说,需要在补足原先不足之处的同时,率先进行布局,为接下来的发展创造具有强可能性的基础条件。

杨建文还特别提到,去年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中,有一条要求将进博会期间的创新政策依法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6天的进博会期间,相关部门给予了特殊的考虑,尽全力支持进博会的展开。而国务院批复文件希望常态化,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上给予了产业发展重大突破的可能。今后这方面内容若能得到落地,或许能成为大虹桥建设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 | 杨建文:大虹桥建设要“上接天线,下接地气”

杨建文认为,通过成为国际开放枢纽,以国际化带动一体化的发展,是“大虹桥”建设核心功能的主旨,该核心功能的建设也需要强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原则。

图片来源:Unsplash

实习记者 郑正

202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自此,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项目正式落地。

虹桥中央商务区如何建设发挥核心功能?大虹桥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一周年之际,界面新闻采访了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上海《虹桥智库》特聘专家杨建文。

在规划中,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形成横跨沪苏浙三地的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其中,一核是上海虹桥中央商务区,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南、北两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

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虹桥中央商务区的作用应该如何得到发挥?

杨建文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分为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和实质性实施。如今,整体性的框架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虹桥站在了第二、三阶段衔接的节点之上,明确自身主体功能的概念就成了当务之急。

杨建文认为,要做好,克服虹桥本身经济能量较小的短板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自2021年下半年开始,虹桥中央商务区聚焦于本身的建设,以求打好基础条件。但是,大虹桥的发展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开发区建设,而更应注重于功能区的培育,即依靠功能的培育、优化和扩散来提升自身能量。这就要求虹桥中央商务区在建设过程中,跳出原有的思维惯性,不能将发展重心完全放在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传统开发方式上,而更应该重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核心功能的培育。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功能是什么?

杨建文指出,通过成为国际开放枢纽,以国际化带动一体化的发展,是大虹桥建设核心功能的主旨。

虹桥原先就是商务区,拥有商务功能的基础。而进口博览会等要素的加入,让虹桥的商务功能在国际贸易层面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杨建文对界面新闻表示,虹桥核心功能的建设也需要强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原则。

其中,上接天线旨在加强海外合作,而下接地气指的是在国际化带动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有实际的抓手和通道产生直接的效力。虹桥作为国际开放枢纽,需要有宏观的布局,以及有效动员外部资源、随后带动一体化的整体性考虑。

杨建文认为,在过去的一年中,上海对海外贸易给予了很大的重视,并与其他国家的领馆、商务主管部门、商会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相联系,为国际贸易合作的进一步推进和落实创造了可能性。

同时,上海对进博会溢出效应的发挥也颇为重视,以6+365概念为指导,创建了多个常年设置的交易服务平台,如虹桥品汇、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等,从而将国际商品的展示和销售从6天延长至365天。

然而杨建文指出,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仍然不够。进博会是虹桥发展的天然优势,让虹桥与其他新片区和示范区相区分。如何将进博会从原先的展示和一般意义上的销售,转变成以分销、集散等方式,带动国际物流、贸易流甚至资金流、人流的通道,在过去的实践中似乎没有看到明显的效果

对此,杨建文建议,虹桥的重要抓手是通过贸易带动产业,即通过商务机构和商务活动的集聚,增强虹桥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的主要内涵。

他进一步指出,这意味着虹桥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关键不在于其151平方公里土地中的产业数量多少,而在于是否形成商务机构的集聚。同时,由于商务机构的集聚不形成直接的GDP,这也要求虹桥需要破除过去的惯性思维,不能再以GDP总量为指标核定其经济能量。

杨建文认为一核两带的发展格局覆盖了长三角地区,使得虹桥中央商务区实质上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的中央商务区。除了推进虹桥商务区自身的功能建设,如何实现长三角一核两带不同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也是个不可忽视的挑战。

自从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各地都在进行不同的尝试。杨建文提到,在实现不同区域互动合作方式的探索中,虹桥中央商务区依据自身特点,将这一过程分为了两步。虹桥中央商务区的范围内包含了嘉、闵行、青浦、长宁这四个各有特点的行政区,有效合作思维在去年的统一建设过程中被充分强调。第一步是在这151平方公里中,先行试验探索一体化路径。行之有效后,可以将经验进一步推广到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7000平方公里。

在一体化发展的问题上,杨建文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将数字化转型与区域间的协同发展结合,是个很好的切入口。

他认为,中国普通行政区域的治理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但缺少一体化协同治理的基础性条件。数字平台能为建立协同治理的制度架构创造可能性。东数西算为例指出,该工程意在将东部地区经济活动产生的数据和需求放到西部地区计算处理,这意味着算力的跨区域调配已成为可能。

在杨建文看来,去年,上海将数字化转型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但在产业方面,实际上各个企业互相的联通性很弱。对虹桥来说,需要在补足原先不足之处的同时,率先进行布局,为接下来的发展创造具有强可能性的基础条件。

杨建文还特别提到,去年国务院批复的总体方案中,有一条要求将进博会期间的创新政策依法上升为常态化制度安排。6天的进博会期间,相关部门给予了特殊的考虑,尽全力支持进博会的展开。而国务院批复文件希望常态化,意味着在制度层面上给予了产业发展重大突破的可能。今后这方面内容若能得到落地,或许能成为大虹桥建设发展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