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亲历者口述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上海往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亲历者口述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上海往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破冰之旅”,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也就是《上海公报》,为中美交往与合作铺下第一块基石。

原锦江饭店工作人员何招法。摄影:方卓然

记者 方卓然

2022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日。

对中美关系而言,上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破冰之旅”,在历史上,那一周改变了世界。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也就是《上海公报》,为中美交往与合作铺下第一块基石。

现年85岁的原锦江饭店工作人员何招法,曾负责尼克松夫妇在上海的客房、餐饮等接待工作。回忆起50年前的情形,他仍记得当年接待美国代表团的细节。

据何招法回忆,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当时对接待小组进行了两次培训,要求他们遵守“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友好接待”的原则。其中,“不卑不亢”和“友好接待”是在其他接待工作中也经常提到的一贯要求,“不冷不热”则是对尼克松接待工作的特殊要求。

在接待很多其他国家元首时,中方服务人员都是手捧鲜花夹道欢迎,非常热闹,而尼克松访华没有安排这种迎接方式,但同时也要体现服务人员的友好,所以他们选择面带微笑、行注目礼的方式。

除了服务尼克松总统,何招法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对细节要求特别高,他每次都把尼克松和夫人送到电梯口,等他们上去以后再离开。尼克松出门前,周总理会提前到电梯口迎接,电梯门一开,周总理就伸出手,与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一一握手问候。

“对总统、总统夫人等重要宾客,我们服务人员做到‘客到、茶到、毛巾到’。”何招法说,“对美方安保人员,我们也会主动送上一杯热茶,对方原本板着的面孔露出了笑容,甚至还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在上海居住的锦江饭店中楼中条(现贵宾楼)。摄影:方卓然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问答实录。

界面新闻 & 何招法

界面新闻:50年前,也就是1972年,锦江饭店为迎接美国客人做了哪些准备?

何招法:1972年的接待任务,是由外事办公室布置,当时抵达入住的有外宾300多人次,有中央来的同志159人,还有上海临时参加接待(上海外办、上海警卫处)等的同志。饭店的楼面全部开放,美国政府代表团住中楼中条(现贵宾楼),记者住北楼,其他随员住中楼东、西条。这次任务时间短,只有2天时间,客人多,工作量大,这都是前所未有过的。

对于尼克松访华,当时饭店有些同志想不通,认为尼克松是美国“反动头子”之一,没啥可谈,战场上捉都捉不到,现在送上门来,还要招待他,想不通。有的同志甚至说:“美帝国主义政治上孤立我们20多年,经济上封锁我们20多年,军事上包围我们20多年,现在招待他感到别扭。”有的同志认为尼克松要求访华是迫于内外交困,以此来麻痹人民,很担心人民被他们捞取政治资本。

为了做通员工的思想工作,上海市政府和外办在兰心剧场召开动员会。为了做通广大员工的思想工作,饭店领导也相当有智慧,告知员工我们不是为尼克松服务,而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承担接待任务。这样一说,员工们也就欣然接受了。

尼克松总体曾居住过的卧室。摄影:方卓然

为做好尼克松一行的接待工作,锦江饭店也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小组,我就是其中一员,负责中楼中条接待,专为尼克松和夫人一行在16楼吃饭服务,还有人为在17楼餐厅用餐的基辛格等50多人服务。

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对接待小组进行了两次培训,主要是讲接待的纪律和原则。外办要求我们遵守三个原则: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友好接待。“不卑不亢”和“友好接待”是其他在接待工作中也经常提到的一贯要求,但“不冷不热”这一条,是对尼克松接待工作的特殊要求。

在接待很多其他国家元首时,我们服务人员都是夹道欢迎,还要拿鲜花的,非常热闹。但尼克松那次就没有这种场面,为了体现我们的友好,我们服务人员都是面带微笑、行注目礼。

与此同时,饭店还对员工进行了软件综合培训,对饭店各类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环境(客房和餐厅)重新布置和调整。这主要是根据尼克松对中国古代文化、书画、艺术品的欣赏能力及兴趣较高的特点而调整的,周总理也亲临检查、落实了环境的布置。

尼克松正式访华前,锦江饭店主动对总统套房进行了两处改动,一是,原来贵宾楼顶楼的总统套房,主人卧室和夫人卧室是两边分开的,如果夫人要走到主人卧室去,必须要开门,经过门外的24小时警卫。考虑到这个细节,我们就把两个房间原有的衣帽间打通,也就是说总统和夫人可以通过打通的衣帽间,在两个房间内自由走动,这个改动到现在还依旧保留着。

二是,原本总统套房的床铺偏短,考虑到尼克松本人身材高大的特点,我们在他的床铺后增加了同宽度的搁脚蹬,以方便总统休息。

总统套房打通的衣帽间。摄影:方卓然

界面新闻:《上海公报》签署前后,作为服务人员,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何招法:与接待其他重要人物不同,在尼克松下榻锦江饭店期间,锦江饭店的服务人员与美方并没有太多交流,与尼克松本人更是没有直接接触,甚至尼克松总统的饮用水、餐点都是从美国直接空运过来的。

根据上述情况,外办和饭店领导决定,尼克松在沪两天期间,饭店为其与夫人供应一顿早餐和一顿午餐,均安排在16楼的总统套房餐厅用餐。尼克松自备的厨师和服务人员准备西餐,放置在长条西餐桌的北面,饭店为其准备的中式早点和中式午餐菜点,放置在餐桌的南面,任由总统和夫人自选。经征求总统和夫人意见后,总统表示中国菜点味道非常好,中式点心也很美味,早餐和午餐都选择吃中式菜点。

平时我们服务时,都做到“客到、茶到、毛巾到”。在总统房内,我们茶水只送到总统房门口,然后交给美方的安保人员送进去,我们不能进去。

除了服务尼克松总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总理对细节要求特别高,每次都是把尼克松和夫人送到电梯口,等他们上去以后总理再离开。尼克松出门前,周总理还提前到电梯口迎接,电梯门一开,周总理就伸出手,与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一一握手问候。

此次的接待从党中央到地方及饭店都非常地重视。为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总统套房内放置的物品都是经过中央审定过的,其中有从历史博物馆借调过来的摆设,也有锦江饭店珍藏的文物级清代红木贝螺家具,总统及夫人对中国文化类的摆设非常感兴趣。

记得在《上海公报》发表仪式结束后,尼克松总统回到房间反复观看、反复鉴赏红木贝螺家具,其夫人则对红木琴桌上的精美绝伦的“波斯猫图案手工双面刺绣”摆件情有独钟,反复询问绣品产自于哪里,是否有售卖。经逐级汇报,最终将“波斯猫图案手工双面刺绣”作为礼物赠送给总统夫妇。

总统套房内的餐厅。摄影:方卓然

界面新闻:锦江有哪些特色服务令美国贵宾印象深刻?

何招法:我们所有服务人员均彬彬有礼、大大方方、整体划一、训练有素,对待所有宾客一视同仁、晓之以情、待之以礼、服务有序。

有一天,一名中国话讲得很流利的美国人向我们的理发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尼克松来,你们欢迎不欢迎?”理发员立即回答:“我们欢迎尼克松来谈判。”

一开始,中楼底层和16楼总统房执勤的美方安全保卫人员都板着面孔。尽管如此,我们的服务员同志也没有不理不睬,对这些基层保卫人员,我们应该多做工作,比如他们每换一班哨,我们就主动送上一杯热茶。热情的服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来他们面带笑容,有时还主动和服务员点点头、打打招呼。

美方保卫人员站岗的门厅。摄影:方卓然

界面新闻:那次的接待活动给饭店的服务人员带来了哪些影响?

何招法:饭店接待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市场推动,中美建交、改革开放,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外语能力也成为了高星级饭店一线运营部门员工的基本要求。

而后的几十年,饭店经常开展专业外语课程培训、组织外语等级考试,对于新进的员工也有外语持证要求,对于接待贵宾的业务骨干,我们还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亲历者口述尼克松“破冰之旅”的上海往事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破冰之旅”,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也就是《上海公报》,为中美交往与合作铺下第一块基石。

原锦江饭店工作人员何招法。摄影:方卓然

记者 方卓然

2022年2月28日是中美《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日。

对中美关系而言,上海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实现“破冰之旅”,在历史上,那一周改变了世界。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也就是《上海公报》,为中美交往与合作铺下第一块基石。

现年85岁的原锦江饭店工作人员何招法,曾负责尼克松夫妇在上海的客房、餐饮等接待工作。回忆起50年前的情形,他仍记得当年接待美国代表团的细节。

据何招法回忆,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当时对接待小组进行了两次培训,要求他们遵守“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友好接待”的原则。其中,“不卑不亢”和“友好接待”是在其他接待工作中也经常提到的一贯要求,“不冷不热”则是对尼克松接待工作的特殊要求。

在接待很多其他国家元首时,中方服务人员都是手捧鲜花夹道欢迎,非常热闹,而尼克松访华没有安排这种迎接方式,但同时也要体现服务人员的友好,所以他们选择面带微笑、行注目礼的方式。

除了服务尼克松总统,何招法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恩来总理对细节要求特别高,他每次都把尼克松和夫人送到电梯口,等他们上去以后再离开。尼克松出门前,周总理会提前到电梯口迎接,电梯门一开,周总理就伸出手,与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一一握手问候。

“对总统、总统夫人等重要宾客,我们服务人员做到‘客到、茶到、毛巾到’。”何招法说,“对美方安保人员,我们也会主动送上一杯热茶,对方原本板着的面孔露出了笑容,甚至还主动和我们打招呼。”

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在上海居住的锦江饭店中楼中条(现贵宾楼)。摄影:方卓然

以下是经过编辑的问答实录。

界面新闻 & 何招法

界面新闻:50年前,也就是1972年,锦江饭店为迎接美国客人做了哪些准备?

何招法:1972年的接待任务,是由外事办公室布置,当时抵达入住的有外宾300多人次,有中央来的同志159人,还有上海临时参加接待(上海外办、上海警卫处)等的同志。饭店的楼面全部开放,美国政府代表团住中楼中条(现贵宾楼),记者住北楼,其他随员住中楼东、西条。这次任务时间短,只有2天时间,客人多,工作量大,这都是前所未有过的。

对于尼克松访华,当时饭店有些同志想不通,认为尼克松是美国“反动头子”之一,没啥可谈,战场上捉都捉不到,现在送上门来,还要招待他,想不通。有的同志甚至说:“美帝国主义政治上孤立我们20多年,经济上封锁我们20多年,军事上包围我们20多年,现在招待他感到别扭。”有的同志认为尼克松要求访华是迫于内外交困,以此来麻痹人民,很担心人民被他们捞取政治资本。

为了做通员工的思想工作,上海市政府和外办在兰心剧场召开动员会。为了做通广大员工的思想工作,饭店领导也相当有智慧,告知员工我们不是为尼克松服务,而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承担接待任务。这样一说,员工们也就欣然接受了。

尼克松总体曾居住过的卧室。摄影:方卓然

为做好尼克松一行的接待工作,锦江饭店也专门成立了一个接待小组,我就是其中一员,负责中楼中条接待,专为尼克松和夫人一行在16楼吃饭服务,还有人为在17楼餐厅用餐的基辛格等50多人服务。

上海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对接待小组进行了两次培训,主要是讲接待的纪律和原则。外办要求我们遵守三个原则:不卑不亢、不冷不热、友好接待。“不卑不亢”和“友好接待”是其他在接待工作中也经常提到的一贯要求,但“不冷不热”这一条,是对尼克松接待工作的特殊要求。

在接待很多其他国家元首时,我们服务人员都是夹道欢迎,还要拿鲜花的,非常热闹。但尼克松那次就没有这种场面,为了体现我们的友好,我们服务人员都是面带微笑、行注目礼。

与此同时,饭店还对员工进行了软件综合培训,对饭店各类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排查,对环境(客房和餐厅)重新布置和调整。这主要是根据尼克松对中国古代文化、书画、艺术品的欣赏能力及兴趣较高的特点而调整的,周总理也亲临检查、落实了环境的布置。

尼克松正式访华前,锦江饭店主动对总统套房进行了两处改动,一是,原来贵宾楼顶楼的总统套房,主人卧室和夫人卧室是两边分开的,如果夫人要走到主人卧室去,必须要开门,经过门外的24小时警卫。考虑到这个细节,我们就把两个房间原有的衣帽间打通,也就是说总统和夫人可以通过打通的衣帽间,在两个房间内自由走动,这个改动到现在还依旧保留着。

二是,原本总统套房的床铺偏短,考虑到尼克松本人身材高大的特点,我们在他的床铺后增加了同宽度的搁脚蹬,以方便总统休息。

总统套房打通的衣帽间。摄影:方卓然

界面新闻:《上海公报》签署前后,作为服务人员,您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何招法:与接待其他重要人物不同,在尼克松下榻锦江饭店期间,锦江饭店的服务人员与美方并没有太多交流,与尼克松本人更是没有直接接触,甚至尼克松总统的饮用水、餐点都是从美国直接空运过来的。

根据上述情况,外办和饭店领导决定,尼克松在沪两天期间,饭店为其与夫人供应一顿早餐和一顿午餐,均安排在16楼的总统套房餐厅用餐。尼克松自备的厨师和服务人员准备西餐,放置在长条西餐桌的北面,饭店为其准备的中式早点和中式午餐菜点,放置在餐桌的南面,任由总统和夫人自选。经征求总统和夫人意见后,总统表示中国菜点味道非常好,中式点心也很美味,早餐和午餐都选择吃中式菜点。

平时我们服务时,都做到“客到、茶到、毛巾到”。在总统房内,我们茶水只送到总统房门口,然后交给美方的安保人员送进去,我们不能进去。

除了服务尼克松总统,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周总理对细节要求特别高,每次都是把尼克松和夫人送到电梯口,等他们上去以后总理再离开。尼克松出门前,周总理还提前到电梯口迎接,电梯门一开,周总理就伸出手,与尼克松和他的夫人一一握手问候。

此次的接待从党中央到地方及饭店都非常地重视。为展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总统套房内放置的物品都是经过中央审定过的,其中有从历史博物馆借调过来的摆设,也有锦江饭店珍藏的文物级清代红木贝螺家具,总统及夫人对中国文化类的摆设非常感兴趣。

记得在《上海公报》发表仪式结束后,尼克松总统回到房间反复观看、反复鉴赏红木贝螺家具,其夫人则对红木琴桌上的精美绝伦的“波斯猫图案手工双面刺绣”摆件情有独钟,反复询问绣品产自于哪里,是否有售卖。经逐级汇报,最终将“波斯猫图案手工双面刺绣”作为礼物赠送给总统夫妇。

总统套房内的餐厅。摄影:方卓然

界面新闻:锦江有哪些特色服务令美国贵宾印象深刻?

何招法:我们所有服务人员均彬彬有礼、大大方方、整体划一、训练有素,对待所有宾客一视同仁、晓之以情、待之以礼、服务有序。

有一天,一名中国话讲得很流利的美国人向我们的理发员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尼克松来,你们欢迎不欢迎?”理发员立即回答:“我们欢迎尼克松来谈判。”

一开始,中楼底层和16楼总统房执勤的美方安全保卫人员都板着面孔。尽管如此,我们的服务员同志也没有不理不睬,对这些基层保卫人员,我们应该多做工作,比如他们每换一班哨,我们就主动送上一杯热茶。热情的服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后来他们面带笑容,有时还主动和服务员点点头、打打招呼。

美方保卫人员站岗的门厅。摄影:方卓然

界面新闻:那次的接待活动给饭店的服务人员带来了哪些影响?

何招法:饭店接待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国家的发展和市场推动,中美建交、改革开放,中外交流越来越频繁,外语能力也成为了高星级饭店一线运营部门员工的基本要求。

而后的几十年,饭店经常开展专业外语课程培训、组织外语等级考试,对于新进的员工也有外语持证要求,对于接待贵宾的业务骨干,我们还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