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全民冰雪运动带动下,冰雪经济正扶摇直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全民冰雪运动带动下,冰雪经济正扶摇直上

新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冰雪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国产雪具品牌的崛起。

文|天眼查数据新闻实验室

前言: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大数据在产业决策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特此推出“天眼新知”专栏,以天眼查大数据为依托,结合权威公开数据,梳理产业格局及发展脉络,解读产业领域最新动态和投融资风向,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为天眼新知·产业分析系列,第十篇。

伴随着2月20日闭幕式上精彩绝伦的烟花秀“天下一家”,北京冬奥会完美收官。中国以9金、4银、2铜15枚奖牌获得奖牌榜第三位,创造了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不仅金牌数、奖牌数创新高,中国体育代表团还实现了全地域、全项目的参赛目标。

此前,冬奥会参赛运动员基本来自东三省,而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到浙江、上海,西达新疆。这背后其实是我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冰雪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国产雪具品牌的崛起。央视新闻联合天眼查出品的纪录片《中国暖流》第二集—《雪道上的冲浪者》就向我们讲述了滑雪爱好者们为了做好平价国产雪具品牌而积极奔走的故事。

冰雪运动跨越山海关,一路向南 

曾几何时,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部分区域,“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是对昔日我国冰雪运动开展情况的真实写照…… 但随着申奥及冬奥会的举办,“地域冰雪”正在成为“全国冰雪”。

四川省连续举办三届“全民健身冰雪季”,2020年度参与人数已超过800万人次;浙江省8个地市建有冰雪运动场所,共有滑雪场16家和滑冰场7家;在云南省,室内冰场、雪场加快建设,“滑真冰”、“滑真雪”成为热门打卡项目。

无论是南方的广东、西南部的重庆、中部的湖北还是东部的上海,都在“缺冰少雪”的自然条件下建设冰雪运动场地、组织冰雪运动指导、开展冰雪赛事活动、营造冰雪运动文化,让冰雪运动成为南方、西部、中部、东部群众参与健身过程中的新选择。 

在全民冰雪运动的带动下,冰雪产业正扶摇直上。从冰雪产业最核心的两项指标滑雪场馆数量与滑雪人次来看,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国已有654个标准滑雪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317%和41%。而从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到2021年10月间,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

如今,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指引下,我国申冬奥提出的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承诺正在成为现实,“地域冰雪”已经成为“全国冰雪”。

冰雪运动成为全民运动,冰雪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冬奥会的持续推进、人们滑雪热情的不断提升以及资本入局的多重促进下,冰雪经济发展迅猛。 

据天眼查数据,目前我国有2.1万家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成立于2021年的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超过3650家,冰雪经济的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0%。近7成的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成立于近5年,在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分布中,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位居前三。

央视新闻联合天眼查出品的纪录片《中国暖流》第二集中,就讲述了第一个走向海外市场的国产自主滑雪品牌乘“冬”风起,加速发展的故事。纪录片主人公刘奉喜原本是一个滑雪爱好者,为了做出性价比更高的雪具,“把自己的爱好变成更多人的爱好”,让这项“贵族运动”变得能让更多人广泛参与,他毅然辞职下海,做起了自己的滑雪品牌,把品牌做向海外。

冰雪经济乘“冬”风而起,预计2025年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不仅滑雪场,滑雪设备,冰雪旅游等冰雪经济支柱型产业,正在驶入快车道。滑雪保险、冰雪科技等细分赛道同样值得关注。

“滑雪热”带动下,滑雪保险升温

滑雪是一项项充满趣味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名副其实的高风险运动。据统计,每年滑雪受伤的人数,占滑雪参与人数的10%以上。有人调侃,滑雪的尽头是骨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冰雪运动的相关保险迎来“出圈”契机。

目前,我国冰雪运动相关的保险产品仍处在早期阶段。保险产品种类虽以意外险为主,但大多数意外险,却不包含“滑雪”意外责任。因为,滑雪与潜水,蹦极,跳伞等被归为高风险运动,发生意外的机率更高,发生意外导致的伤害往往也更大。因此,保险公司与之相关的保险业务有限,且在保险责任设计与定价上,缺少数据积累。

冰雪运动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为冰雪运动保险的未来增长创造出广阔的机遇和空间。

冬奥光耀世界背后,是冰雪科技的力量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5大板块部署科研任务,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最终,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

不仅开幕式用氢能火炬传递、闭幕式上用激光技术造出折柳送别;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制冰技术;

AI、高速摄像机、北斗导航技术也在运动员训练中,得到大范围使用;

‘5G+8K’、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科技更是为观众提供了绝佳的观赛体验...

这届被科技全面“武装”的冬奥会,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力量。事实上,在冬奥会带动下,近年来,冰雪科技产业也迎来飞速增长。

天眼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1500家冰雪科技企业,冰雪科技的三年平均增长率达9.3%,超过4成的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成立于近5年。而在冰雪科技相关企业数量分布中,广东省、北京市以192家,占比12.9%并列第一,黑龙江省、浙江省分居二三位,占比分别为10.3%、7.8%。

结语

北京冬奥会结束之后,多项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的“科技成果”有望深入民间,带动冰雪科技乃至整体冰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冰雪装备制造、冰雪健身休闲、冰雪旅游、冰雪会展、冰雪文化等产业层有望不断壮大。相对完善的中国冰雪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冰雪运动成为全民运动,冰雪产业不但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全民冰雪运动带动下,冰雪经济正扶摇直上

新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冰雪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国产雪具品牌的崛起。

文|天眼查数据新闻实验室

前言:随着中国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数字化进程不断加速,大数据在产业决策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天眼查数据研究院特此推出“天眼新知”专栏,以天眼查大数据为依托,结合权威公开数据,梳理产业格局及发展脉络,解读产业领域最新动态和投融资风向,为各方决策提供参考。

本文为天眼新知·产业分析系列,第十篇。

伴随着2月20日闭幕式上精彩绝伦的烟花秀“天下一家”,北京冬奥会完美收官。中国以9金、4银、2铜15枚奖牌获得奖牌榜第三位,创造了参加冬奥会以来的历史最佳战绩。不仅金牌数、奖牌数创新高,中国体育代表团还实现了全地域、全项目的参赛目标。

此前,冬奥会参赛运动员基本来自东三省,而本届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运动员来自全国20多个省区市,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到浙江、上海,西达新疆。这背后其实是我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的生动注脚。

新现象的出现,离不开冰雪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国产雪具品牌的崛起。央视新闻联合天眼查出品的纪录片《中国暖流》第二集—《雪道上的冲浪者》就向我们讲述了滑雪爱好者们为了做好平价国产雪具品牌而积极奔走的故事。

冰雪运动跨越山海关,一路向南 

曾几何时,我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群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等部分区域,“冰雪运动不出山海关”是对昔日我国冰雪运动开展情况的真实写照…… 但随着申奥及冬奥会的举办,“地域冰雪”正在成为“全国冰雪”。

四川省连续举办三届“全民健身冰雪季”,2020年度参与人数已超过800万人次;浙江省8个地市建有冰雪运动场所,共有滑雪场16家和滑冰场7家;在云南省,室内冰场、雪场加快建设,“滑真冰”、“滑真雪”成为热门打卡项目。

无论是南方的广东、西南部的重庆、中部的湖北还是东部的上海,都在“缺冰少雪”的自然条件下建设冰雪运动场地、组织冰雪运动指导、开展冰雪赛事活动、营造冰雪运动文化,让冰雪运动成为南方、西部、中部、东部群众参与健身过程中的新选择。 

在全民冰雪运动的带动下,冰雪产业正扶摇直上。从冰雪产业最核心的两项指标滑雪场馆数量与滑雪人次来看,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初,全国已有654个标准滑雪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317%和41%。而从2015年北京申冬奥成功到2021年10月间,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人,居民参与率达24.56%。

如今,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指引下,我国申冬奥提出的推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承诺正在成为现实,“地域冰雪”已经成为“全国冰雪”。

冰雪运动成为全民运动,冰雪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在冬奥会的持续推进、人们滑雪热情的不断提升以及资本入局的多重促进下,冰雪经济发展迅猛。 

据天眼查数据,目前我国有2.1万家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成立于2021年的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数量超过3650家,冰雪经济的三年复合增长率达7.0%。近7成的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成立于近5年,在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分布中,黑龙江省、山东省、河北省位居前三。

央视新闻联合天眼查出品的纪录片《中国暖流》第二集中,就讲述了第一个走向海外市场的国产自主滑雪品牌乘“冬”风起,加速发展的故事。纪录片主人公刘奉喜原本是一个滑雪爱好者,为了做出性价比更高的雪具,“把自己的爱好变成更多人的爱好”,让这项“贵族运动”变得能让更多人广泛参与,他毅然辞职下海,做起了自己的滑雪品牌,把品牌做向海外。

冰雪经济乘“冬”风而起,预计2025年规模将达到万亿元。不仅滑雪场,滑雪设备,冰雪旅游等冰雪经济支柱型产业,正在驶入快车道。滑雪保险、冰雪科技等细分赛道同样值得关注。

“滑雪热”带动下,滑雪保险升温

滑雪是一项项充满趣味的运动,同时也是一项名副其实的高风险运动。据统计,每年滑雪受伤的人数,占滑雪参与人数的10%以上。有人调侃,滑雪的尽头是骨科。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冰雪运动的相关保险迎来“出圈”契机。

目前,我国冰雪运动相关的保险产品仍处在早期阶段。保险产品种类虽以意外险为主,但大多数意外险,却不包含“滑雪”意外责任。因为,滑雪与潜水,蹦极,跳伞等被归为高风险运动,发生意外的机率更高,发生意外导致的伤害往往也更大。因此,保险公司与之相关的保险业务有限,且在保险责任设计与定价上,缺少数据积累。

冰雪运动保险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为冰雪运动保险的未来增长创造出广阔的机遇和空间。

冬奥光耀世界背后,是冰雪科技的力量

2017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设立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围绕办赛、参赛、观赛、安全、示范5大板块部署科研任务,共安排部署80个科研项目,最终,212项技术在北京冬奥会上落地应用:

不仅开幕式用氢能火炬传递、闭幕式上用激光技术造出折柳送别;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制冰技术;

AI、高速摄像机、北斗导航技术也在运动员训练中,得到大范围使用;

‘5G+8K’、云转播平台、VR观赛、智能语音服务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科技更是为观众提供了绝佳的观赛体验...

这届被科技全面“武装”的冬奥会,向世界展示出了中国力量。事实上,在冬奥会带动下,近年来,冰雪科技产业也迎来飞速增长。

天眼查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近1500家冰雪科技企业,冰雪科技的三年平均增长率达9.3%,超过4成的冰雪经济相关企业成立于近5年。而在冰雪科技相关企业数量分布中,广东省、北京市以192家,占比12.9%并列第一,黑龙江省、浙江省分居二三位,占比分别为10.3%、7.8%。

结语

北京冬奥会结束之后,多项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的“科技成果”有望深入民间,带动冰雪科技乃至整体冰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冰雪装备制造、冰雪健身休闲、冰雪旅游、冰雪会展、冰雪文化等产业层有望不断壮大。相对完善的中国冰雪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冰雪运动成为全民运动,冰雪产业不但成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推动全民健身、落实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不可估量的作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