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专访|陈宪:虹桥枢纽可视为上海新的市中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专访|陈宪:虹桥枢纽可视为上海新的市中心

陈宪认为,虹桥枢纽可视为上海新的市中心、上海都市圈的中心,亦是上海连接整个长三角的中心。

图片来源:图虫

实习记者 杨吴悦

自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以来,“大虹桥”度过了新发展阶段的第一年。

从2009年虹桥商务区成立,到进博会赋能、商务区扩区,如今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已是3.0版本:根据规划,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向内陆南北两向延伸拓展,构建“一核两带”的布局,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

“大虹桥”的变化引人注目。如何理解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对于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意义和价值?界面新闻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

“大虹桥”何以成为国际开放枢纽?陈宪认为,应从历史背景和基础条件两方面来理解。

“虹桥的开发建设,需要放到上海城市空间演化的背景中看。”陈宪表示,这样有助于深刻理解虹桥的角色定位。

改革开放以后,浦西的“拥挤”逐渐难以承载城市发展中新的增量。1990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赢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说到上海和周边地区的关系,还得向西看。”陈宪解释,上海地处东海之滨,东面是海域,向西才是辐射长三角,“西部也需要一个发展的枢纽和节点,所以有了虹桥的开发。”

2009年,“空港与高铁一体”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运,并设立全面服务长三角的商务中心。2014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国家会展中心在虹桥商务区建成,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进口博览会……

陈宪认为,虹桥发展至今,有三大条件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奠定基础:“100万平方米的交通枢纽,100万平方米的会展场馆,10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三者合起来是虹桥枢纽。”

他指出,虹桥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交通、会展、商务”三方面的积累之上。“没有这些自身条件,怎么进一步谈国际开放枢纽呢?”

陈宪认为,在空间范围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布局与上海都市圈有很大一部分重合,这强化了人们对上海城市空间、五个新城发展以及和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的认知。“一年来,这种认知的深化很重要。”

陈宪解释,上海都市圈可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上海的中心城区、新城区、以及同城化地区。“上海都市圈涵盖了上海行政区划和江浙的近沪区域。以‘一小时通勤’的惯例来划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可以视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

随着城市间联通,同城化进程加快,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中心成为大趋势。“上海新的市中心,应该同时也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虹桥枢纽会比人民广场更合适。”

根据总体方案,“大虹桥”将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建设。建设主体多元化势必带来行政壁垒问题,对此陈宪特别提到了“成渝方案”。2021年10月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

陈宪表示,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对长三角地区也有一般指导意义,这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需要统筹,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的落地,看到成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他指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还需要增加和完善相应的城市功能。“产城融合不能漏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口。产城融合应是产城人的融合。”

对此,陈宪建议,在强化交通枢纽功能的基础上,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建设更多的租赁住房,提高就业人口在本地居住的比例,进一步发展居住功能;同时开发更多的商业步行街,发展商业功能,通过两者搭配更好地导入人口。

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上的江苏苏州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98.1亿元;南向拓展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79.0亿元。

“向北的这一段,还是比较明显强于南向的。”陈宪表示,他期待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推动上海与近沪地区更高质量同城化发展,以南北拓展带为两翼,辐射更多城市,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水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专访|陈宪:虹桥枢纽可视为上海新的市中心

陈宪认为,虹桥枢纽可视为上海新的市中心、上海都市圈的中心,亦是上海连接整个长三角的中心。

图片来源:图虫

实习记者 杨吴悦

自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出台以来,“大虹桥”度过了新发展阶段的第一年。

从2009年虹桥商务区成立,到进博会赋能、商务区扩区,如今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已是3.0版本:根据规划,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向内陆南北两向延伸拓展,构建“一核两带”的布局,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

“大虹桥”的变化引人注目。如何理解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对于上海乃至长三角的意义和价值?界面新闻采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

“大虹桥”何以成为国际开放枢纽?陈宪认为,应从历史背景和基础条件两方面来理解。

“虹桥的开发建设,需要放到上海城市空间演化的背景中看。”陈宪表示,这样有助于深刻理解虹桥的角色定位。

改革开放以后,浦西的“拥挤”逐渐难以承载城市发展中新的增量。1990年以来,浦东的开发开放为上海赢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说到上海和周边地区的关系,还得向西看。”陈宪解释,上海地处东海之滨,东面是海域,向西才是辐射长三角,“西部也需要一个发展的枢纽和节点,所以有了虹桥的开发。”

2009年,“空港与高铁一体”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建成投运,并设立全面服务长三角的商务中心。2014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国家会展中心在虹桥商务区建成,迄今已成功举办四届进口博览会……

陈宪认为,虹桥发展至今,有三大条件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建设奠定基础:“100万平方米的交通枢纽,100万平方米的会展场馆,100万平方米的商务楼宇,三者合起来是虹桥枢纽。”

他指出,虹桥的发展正是建立在“交通、会展、商务”三方面的积累之上。“没有这些自身条件,怎么进一步谈国际开放枢纽呢?”

陈宪认为,在空间范围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布局与上海都市圈有很大一部分重合,这强化了人们对上海城市空间、五个新城发展以及和周边地区联动发展的认知。“一年来,这种认知的深化很重要。”

陈宪解释,上海都市圈可分为三个圈层,分别为上海的中心城区、新城区、以及同城化地区。“上海都市圈涵盖了上海行政区划和江浙的近沪区域。以‘一小时通勤’的惯例来划定,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可以视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

随着城市间联通,同城化进程加快,交通枢纽作为城市中心成为大趋势。“上海新的市中心,应该同时也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虹桥枢纽会比人民广场更合适。”

根据总体方案,“大虹桥”将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共同建设。建设主体多元化势必带来行政壁垒问题,对此陈宪特别提到了“成渝方案”。2021年10月出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

陈宪表示,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对长三角地区也有一般指导意义,这有助于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加快要素自由流动。“一体化需要统筹,也需要配套改革措施的落地,看到成效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此外,他指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还需要增加和完善相应的城市功能。“产城融合不能漏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口。产城融合应是产城人的融合。”

对此,陈宪建议,在强化交通枢纽功能的基础上,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范围内建设更多的租赁住房,提高就业人口在本地居住的比例,进一步发展居住功能;同时开发更多的商业步行街,发展商业功能,通过两者搭配更好地导入人口。

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北向拓展带上的江苏苏州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达到10598.1亿元;南向拓展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79.0亿元。

“向北的这一段,还是比较明显强于南向的。”陈宪表示,他期待未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推动上海与近沪地区更高质量同城化发展,以南北拓展带为两翼,辐射更多城市,提升长三角一体化水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