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21年全国气温创70年来最暖,未来北方降水仍总体偏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21年全国气温创70年来最暖,未来北方降水仍总体偏多

2021年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超过此前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量气象观测记录。

2021年7月20日,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3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中国气候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超过此前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量气象观测记录。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我国气温高、降水多,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年景偏差。不过,与近十年平均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少。

《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5℃,比常年(1981-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暖年。浙江、江苏、宁夏、江西、福建、湖南、安徽、河南、广东、湖北和广西11省(区)年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降水量方面,去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72.1毫米,比常年偏多6.7%,其中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北京、天津、河北年降水量均为历史最多。

全年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尤其是5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我国共出现29次区域暴雨过程。7月15-22日,华北中部和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出现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极端降水事件。河南郑州最大日降水量达624.1毫米,接近该站常年的年降水量(641毫米);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超过此前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量气象观测记录。

2021年我国还发生47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等强度以上龙卷16次,较常年偏多。5月14日,江苏苏州和湖北武汉遭受强龙卷,极端性和破坏性为近年来罕见,苏州市局地最大风力17级,武汉市强龙卷风影响距离长达18公里、最大破坏直径1000米。

肖潺表示,近70年来,我国主雨带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雨带主要位于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出“北涝南旱”特征;80年代开始,降水呈现南北两条雨带,其中一条雨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北部,另一条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涝北旱”。

“近十年来,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特征,京津冀地区降水量也以偏多为主。北方降水呈增多特征,既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又与年代际气候演变有关。”肖潺指出,研究表明,北方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受到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影响,当PDO处于冷水位相时,北方降水偏多。PDO的周期通常为20~30年,目前冷水位相特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将有利于未来北方降水总体呈偏多趋势。

此外,沙尘天气也呈现“出现早、强度强”的特点。2021年,我国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间为1月10日,为2002年以来最早。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偏少8次,但强沙尘暴过程为2013年以来最多。2021年我国共出现13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扬沙天气过程8次、沙尘暴天气过程3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2次。

3月13-18日的强沙尘暴过程为近10年来最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波及我国19个省(区、市)。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北方多地PM10峰值浓度超过5000微克/立方米,北京超过7000微克/立方米;沙尘还南下至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南方省(市)。

针对今年的情况,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介绍,今年1-2月,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等主要沙源地气温总体接近常年,降水略微偏多,起沙的地表条件不如去年,预计2022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但进入春季,大风天气将明显增多、气温回暖,沙尘天气会逐渐多起来。预计3月3-5日新疆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将有扬沙天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21年全国气温创70年来最暖,未来北方降水仍总体偏多

2021年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超过此前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量气象观测记录。

2021年7月20日,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22年3月1日,中国气象局发布《2021年中国气候公报》(简称《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其中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超过此前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量气象观测记录。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1年,我国气温高、降水多,暖湿特征明显,涝重于旱,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强发广发并发,气候年景偏差。不过,与近十年平均相比,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偏少。

《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年平均气温10.5℃,比常年(1981-2010年)偏高1.0℃,为1951年以来最暖年。浙江、江苏、宁夏、江西、福建、湖南、安徽、河南、广东、湖北和广西11省(区)年平均气温均创历史新高。

降水量方面,去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为672.1毫米,比常年偏多6.7%,其中北方降水量为历史第二多,仅次于1964年,北京、天津、河北年降水量均为历史最多。

全年共出现36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尤其是5月中旬至10月下旬,我国共出现29次区域暴雨过程。7月15-22日,华北中部和南部、黄淮西部和南部出现强降雨过程,多地出现极端降水事件。河南郑州最大日降水量达624.1毫米,接近该站常年的年降水量(641毫米);郑州最大小时降水量达201.9毫米,超过此前我国大陆地区小时降水量气象观测记录。

2021年我国还发生47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等强度以上龙卷16次,较常年偏多。5月14日,江苏苏州和湖北武汉遭受强龙卷,极端性和破坏性为近年来罕见,苏州市局地最大风力17级,武汉市强龙卷风影响距离长达18公里、最大破坏直径1000米。

肖潺表示,近70年来,我国主雨带具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雨带主要位于黄河以北地区,表现出“北涝南旱”特征;80年代开始,降水呈现南北两条雨带,其中一条雨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北部,另一条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即“南涝北旱”。

“近十年来,雨带又开始出现明显的北抬北扩特征,京津冀地区降水量也以偏多为主。北方降水呈增多特征,既有全球变暖的影响,又与年代际气候演变有关。”肖潺指出,研究表明,北方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受到北太平洋海温年代际振荡(PDO)的影响,当PDO处于冷水位相时,北方降水偏多。PDO的周期通常为20~30年,目前冷水位相特征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将有利于未来北方降水总体呈偏多趋势。

此外,沙尘天气也呈现“出现早、强度强”的特点。2021年,我国首次沙尘天气过程发生时间为1月10日,为2002年以来最早。春季,北方地区共出现9次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偏少8次,但强沙尘暴过程为2013年以来最多。2021年我国共出现13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扬沙天气过程8次、沙尘暴天气过程3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2次。

3月13-18日的强沙尘暴过程为近10年来最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波及我国19个省(区、市)。内蒙古中西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强沙尘暴,北方多地PM10峰值浓度超过5000微克/立方米,北京超过7000微克/立方米;沙尘还南下至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南方省(市)。

针对今年的情况,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薛建军介绍,今年1-2月,内蒙古西部和蒙古国等主要沙源地气温总体接近常年,降水略微偏多,起沙的地表条件不如去年,预计2022年春季我国北方沙尘天气过程较常年同期偏少。但进入春季,大风天气将明显增多、气温回暖,沙尘天气会逐渐多起来。预计3月3-5日新疆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中西部将有扬沙天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