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王冬胜:加快探索转型金融产品,弥合传统绿色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之间差距丨两会聚焦·双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王冬胜:加快探索转型金融产品,弥合传统绿色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之间差距丨两会聚焦·双碳

金融业可以在支持转型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曾令俊

3月4日,界面新闻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兼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总商会主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就金融支持“双碳”目标落实等提交了相关建议。

在王冬胜看来,要实现“双碳”目标,实体经济的所有行业都需要遵循以科学为基础的低碳转型路径。作为所需气候融资的提供者和促进者,金融业通过与政策制定者、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在支持转型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

他的具体建议包括:

一是建议提升经济主体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推动市场参与。建议金融机构加强与相关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及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通过推动相关资源、数据及分析工具的共享,帮助企业提升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增强低碳转型的协同效应。

二是建议金融机构推动实体经济企业和利益相关各方的合作,帮助企业评估气候变化影响,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在设定高能耗行业风险敞口和退出计划及时间表时需兼顾“公平”。在充分理解企业转型的现实条件和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减排目标、加速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等因素,帮助企业设定与科学减排路径相一致的预期目标,协助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应对气候风险战略方案,并制定融资解决方案助其落实。

三是建议加快探索转型金融产品,弥合传统绿色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之间的差距。对于重工业、制造业和农业等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转型路径尚不明确、融资参与程度仍较低的行业,金融业需要探索提供更多类型的转型融资产品,如拓展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等。这些产品都可与气候相关的KPI挂钩,激发带动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公共和民间投资。

四是建议积极推动制定包括所有低碳转型活动在内的更广泛的产品定义,助力填补融资缺口。借鉴“以金融加速可持续发展转型基础设施(FAST-Infra)”倡议的做法,创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标签,使项目投资人、开发企业和所有者能明确了解基础设施资产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激励政府和开发企业设计更多以可持续发展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在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采用更高标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王冬胜:加快探索转型金融产品,弥合传统绿色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之间差距丨两会聚焦·双碳

金融业可以在支持转型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曾令俊

3月4日,界面新闻记者获悉,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召开之际,港区全国政协委员兼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总商会主席、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主席王冬胜,就金融支持“双碳”目标落实等提交了相关建议。

在王冬胜看来,要实现“双碳”目标,实体经济的所有行业都需要遵循以科学为基础的低碳转型路径。作为所需气候融资的提供者和促进者,金融业通过与政策制定者、监管部门、地方政府及企业的密切合作,可以在支持转型领域发挥关键性作用。

他的具体建议包括:

一是建议提升经济主体气候变化认知水平,推动市场参与。建议金融机构加强与相关政府、监管、行业协会及专业咨询机构的合作,积极搭建行业交流平台,分享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兴解决方案和最佳实践。通过推动相关资源、数据及分析工具的共享,帮助企业提升气候变化认知水平,增强低碳转型的协同效应。

二是建议金融机构推动实体经济企业和利益相关各方的合作,帮助企业评估气候变化影响,提升气候风险管理能力。在设定高能耗行业风险敞口和退出计划及时间表时需兼顾“公平”。在充分理解企业转型的现实条件和挑战的基础上,根据其自身的减排目标、加速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对企业信用的影响等因素,帮助企业设定与科学减排路径相一致的预期目标,协助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应对气候风险战略方案,并制定融资解决方案助其落实。

三是建议加快探索转型金融产品,弥合传统绿色融资和可持续融资之间的差距。对于重工业、制造业和农业等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转型路径尚不明确、融资参与程度仍较低的行业,金融业需要探索提供更多类型的转型融资产品,如拓展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供应链融资和贸易融资等。这些产品都可与气候相关的KPI挂钩,激发带动实现净零排放所需的公共和民间投资。

四是建议积极推动制定包括所有低碳转型活动在内的更广泛的产品定义,助力填补融资缺口。借鉴“以金融加速可持续发展转型基础设施(FAST-Infra)”倡议的做法,创建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标签,使项目投资人、开发企业和所有者能明确了解基础设施资产对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激励政府和开发企业设计更多以可持续发展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在基础设施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采用更高标准。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