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墨林
“听众是无辜的,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李宗盛在舞台上说着,台下的媒体快速记录着之后被疯狂传播的这次发言。
在今年金曲国际论坛上的言论,并非是李宗盛的一时兴起,上台前他与将要同台的姚谦有过交流,在知道参加金曲国际论坛的都是媒体和音乐从业者时,他决定把这些话讲出来。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全球的音乐产业都受到了影响,作为曾经的流行音乐输出地,台湾也伴随着唱片工业的衰落而愈发沉寂。李宗盛选择在金曲奖的衍生论坛谈论行业问题,是看重金曲奖在华语音乐范围内的强大影响力。
曾任SONY唱片负责人、现任乐视音乐高级副总裁的姚谦,对于李宗盛的观点非常认同。他对金曲奖的态度,从曾经的不报名到现在的极力推广,除了因为金曲奖做出了调整,更重要的是他也认同了一个权威奖项可能对音乐行业带来的积极效果。
“我非常同意李宗盛说的,而且他说的一点都不过分,艺术的审美是现在很严重的问题。我参加了一些大公司的音乐奖之后,觉得金曲奖确实是目前华语环境里客观、权威的了。我现在愿意大力推广(它),让更多内地的人感受到权威的评奖,从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难拿的金曲奖
现在被广泛认可的金曲奖,在1990年由台湾行政院新闻局举办了第一届。在奖励华语乐坛做出贡献的歌手及音乐工作者的同时,也建立了促进音乐行业交流、发展的金曲论坛。
作为台湾年度三大奖之一的金曲奖,因为其权威的评奖,让众多华语音乐工作者将其视为音乐事业上最重要的奖项。梁静茹曾为了保证专辑质量特意延迟了专辑发售日期,用以竞选隔年的金曲奖。张惠妹在第二十一届金曲奖凭借《阿密特》摘得歌后桂冠后,在舞台上哭着大喊“拿金曲奖真的好难啊!”
拿金曲奖为什么这么难呢?有网友总结,想拿金曲奖是一个需要实力与运气共存的事情。
金曲奖虽是官方主办,但是由官方邀请行业内的专家来进行评审,每位评审都有自己的喜好,而且评审要听的作品数量庞大。据悉本届金曲奖共有11771首歌曲、483张专辑报名,对于评审来说也是一个考验。
所以在作品达标的前提下,还符合了多数评审的喜好,那么真的可以算是运气好了,不过那些运气不好的参与者,其作品也并非意味着不成功。“艺术是很难来评判的,它没有固定的标准,金曲奖虽然有一个大致方向,但实际上的最终结果在于每个评审的品味。在我个人看来,入围其实已经是完成了这件事。”姚谦介绍道。
几度入围成遗珠的歌手不在少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继续报名且陪跑,其原因无非是金曲奖在行业内拥有不轻的分量,但它也不是一直都在行业内拥有崇高的地位。
流行还是权威?
早期的金曲奖是依附于台湾流行音乐存在的。1990年-1997年,正值台湾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金曲奖的作用相比于评选,更多的是给歌曲镀金。销量好的歌曲会获得金曲奖的肯定,从而进一步发酵传播。
不过彼时众人并无觉得不妥,因为当时台湾的整体音乐水准是在持续进步的,销量好的歌曲正是精心制作的作品。既普通人的审美与专业人员的审美相近,尽管不一定听得懂其中的精髓,但能品味歌曲的好坏。
金曲奖随着唱片工业的成长,在音乐领域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之后台湾唱片工业的趋渐成熟,整个流行乐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000年,警察歌手、原住民出身的陈建年击败了陶喆、庾澄庆、王力宏和张学友,成为了歌王,奠定了金曲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从那时开始,台湾的音乐环境开始真正开放起来,尽管流行抒情仍然占据着主流舞台,但独立乐团、民谣歌手、嘻哈摇滚都逐渐开始了发展之路。
但是随着主流乐坛的竞争激烈,唱片公司商业模式成熟,使得金曲奖在2004年之后开始走了下坡路。唱片公司成为了台湾音乐圈的潜在领导者,有传言唱片公司胁迫金曲奖给旗下艺人奖项,否则不报名不参加。
周杰伦也曾公开炮轰EMI的陈泽杉,直指他为蔡依林买榜买奖项。而之后陈泽杉回应,整个华语乐坛都是这样做,他并不是“买榜第一人”,陈泽杉的回应直接揭露了当时华语乐坛野蛮竞争的乱象。因此这一时期的金曲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其公正性。这也导致一些行业内的老大哥,决定退出金曲奖,不再报名。
和格莱美的差距
唱片公司的好景也不长,在走进了2010年后,数字音乐对唱片工业的冲击已经非常明显。主要的音乐消费者,已经很少再购买专辑,使得整个行业开始坍塌。优秀人才不再想着如何做好歌,而是如何做卖座的歌;大部分年轻人不再因作品热爱音乐人,而是因为音乐人才去听他的歌……各种问题,交错复杂且互相影响。
在这前提下,金曲奖又进行了调整。在没有唱片公司的制约下,它将自己变得更开放,不会再做一些规则拒绝有想法的音乐作品参赛,也正因如此,姚谦也才决定在今年来推广金曲奖,把这个一度在内地观众视野中消失的权威奖项再带回来。
同样是以权威性为特点,金曲奖和格莱美仍然存在着一些差距。姚谦解释道:“金曲奖确实有致敬格莱美的成分在里面,效仿格莱美选择行业内的专业人员来做评审。但是金曲奖的评审制度更严格,每位评审都会签保密协议,不允许透露自己成为评审的身份。同时如果有自己的作品参赛,则需要在评审时回避。而且格莱美也对行业销售的数据会更敏感一些。”
但除了评审层面略占优势,金曲奖要学习格莱美的地方还很多。比如除了颁奖礼上硬件条件导致的灯光音响差强人意,金曲奖这个品牌的商业化也还有待开发。此前我们写过一篇《除了我霉领奖,格莱美还有哪些你需要了解的商业数字?》其中显示,格莱美为了贴近年轻人,巧用了社交媒体,并且策划了各种有趣、互动性强的环节和活动,这些在金曲奖上都不曾出现。
不过有业内人士估算,本届金曲奖的商业收入还算不错。由中华电信、Hami+音乐赞助的这届金曲奖,将直播权卖给了阿里和乐视,仅仅这几部分的收入就足够覆盖了制作成本,而艺人方面,因为奖项的权威吸引力,使得大部分艺人仅需要往返的车马费就可以前来出席。所以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各方面的支出都不少,但对于台视来说,应该还是值得的。”
究竟好不好看?
其实颁奖礼是很难有意思的。流程上来讲就是颁奖、领奖的往复循环,因此前人发明了在这之间插入表演环节。但因为华语乐坛的缩水,使得颁奖礼现场的演出大多不精彩,领奖嘉宾也都是老生常谈,完全失去了吸引人的特质。
说到底,金曲奖的不好看还是大环境的影响。现在已经不再是绝对巨星的时代,不会有人敢说自己能打造下一个周杰伦,因为消费音乐的环境有所改变,渠道全开,再想打造音乐巨星几乎难于登天。于是有人琢磨粉丝经济,有人上综艺淘金,真正做音乐的人变成了小众的独立音乐人,他们跑每一个现场,通过演出一点点积累自己的人气。
既然作为权威、开放的奖项,金曲奖不如引入独立音乐的概念,让独立乐团不再像苏打绿一样,努力了十多年才站在金曲奖的舞台上大丰收,或者也可以策划一些更有趣的宣传推广方案,让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也关注到这个奖项,而非只是歌手的年轻粉丝们拥挤在场地外。
在网上有人说,“音乐颁奖礼其实就是音乐作品的寄生虫,产业活得好,你才能长得胖。”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但颁奖礼之于产业并非只是被动的状况。金曲奖已经无数次在众人面前爆冷门,而每一次爆冷门其实都是在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无法控制让一个人听什么,但我们至少可以告诉人们哪些是好的。正如李宗盛所说,“听众是无辜的”,“现在很多的作品是垃圾”,那么为普通人提供“精选集”的金曲奖,难道是不好看的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