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2月经济数据远超预期,基建迎来“开门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2月经济数据远超预期,基建迎来“开门红”

经济增长在多个领域超预期。

2020年11月21日,江苏盐城,江苏长风海洋装备制造公司的工人在对海洋风电装备的基础设施进行焊接作业。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王玉

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数据显示,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12.2%,涨幅较去年全年扩大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6.7%,涨幅比去年12月扩大5.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7.5%,比去年12月加快3.2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均远超市场预期。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

“1-2月经济增长在多个领域超预期。”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对界面新闻表示。

他指出,从供给端看,在稳增长政策集中实施和逐步落地之下,基建、制造业投资和外需这三者成为工业部门继续增长的主要动能。服务业在年初新冠疫情尚未多点散发的情况下,以住宿餐饮为代表的生活服务业得到较好地恢复。

从需求端看,陶金表示,消费超预期恢复,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之间继续呈现分化局面,消费分级现象仍然较明显。地产相关消费低迷,但未来随着预期改善,或将成为消费短期继续恢复的动力。

基建投资“开门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涨幅比去年全年大幅回升7.7个百分点。

基建投资明显回温和资金层面的支撑有密切联系。据Wind公布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累计发行8775亿元,而去年同期没有新增专项债发行。

资金下达的同时,地方也在加足马力稳基建。据界面新闻统计,1月以来,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公布2022年重大项目的投资计划,总额超过30万亿元,而且清单发布时间比以往年份早了2个月左右,开工也早于往年。

陶金表示,在资金调配超前、项目储备较多的情况下,前两个月基建开启加速度模式。但未来仍然面临地方隐性债务监管的限制,增长趋势的维持面临挑战。

“在财政偏向退税减税和保民生等领域的情况下,未来基建的继续增长有赖于地方政府资金安排的倾斜和债务监管的放松。”他说。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对界面新闻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意味着基建投资在今年的稳增长中角色持重。不过,地方债务资金穿透式监管和项目自平衡原则下优质项目缺乏可能仍将制约基建投资的增速。

制造业扩张步伐加快

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上涨20.9%,在三大投资中表现最佳,涨幅比去年全年扩大7.4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更为迅猛。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达到42.7%。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界面新闻指出,海外新冠疫情目前尚未平息,中国出口仍保持较高增速,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也拉动了国内的制造业。

除了外需因素,李超表示,在“先立后破”的产业方针以及强链补链等专项行动带动下,制造业投资仍会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

不过,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孙永乐提示道,成本压力或制约制造业投资的上行空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抬头。”他说,受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近期原油、有色金属等商品价格明显回升,叠加国内黑色金属价格上涨,给制造业投资带来不小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下降0.2%转为上涨0.7%。此外,央行数据预示制造业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2月,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052亿元,同比少增5948亿元。

地产投资重回扩张区间

房地产投资回到了正增长区间,但离全面回暖尚有距离。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7%,涨幅比去年全年收窄0.7个百分点。

当前开发投资增速位于5%以下的水平,仍属于偏冷区间。”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今年房地产市场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保房企开发投资数据保持稳定,当前数据说明房企开发投资意愿还是偏弱。”

年初以来,包括广州、郑州、昆明在内的多地释放出积极信号稳定房地产市场,例如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放宽公积金贷款要求等,但政策暖流并未止住市场的颓势。

中指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1-2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均值为103.0亿元,同比下降34.0%。其中,销售额超百亿元房企30家,较去年同期减少24家;超五十亿元房企2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6家。

从信贷数据来看,楼市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月份,反映房贷密切相关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459亿元,是有该项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陶金认为,当前地产处于复苏错位阶段,虽然政策放松明显,但交投活动仍然较为低迷,房企和购房者的预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前期房企遭遇财务困难、部分项目烂尾分别对房企和购房者造成了信心的打击,未来有赖于政策的持续放松,房企财务改善、前期问题项目得到妥善处理也需要时间。但若政策能够保持持续性,则住房需求的释放仍是可期的。”他说。

应习文认为,短期内房地产投资将保持弱势,前期土拍市场低迷的滞后效应将成为2022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的最大因素。即便今年土拍遇冷情况将有所好转,但对投资的支撑作用要延迟至下半年。

消费继续复苏挑战重重

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较好的背景下,年初消费增速出现明显回升,但后续受到疫情反弹影响,修复进程不容乐观。 从环比看,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月仅增长0.3%

今年“就地过年”的要求有所放松,各地的防疫措施也更为灵活,居民返乡规模明显增加。国铁集团公布数据显示,春节假期7天,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3160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32.4%。

消费大头的汽车消费也呈现转好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周发布数据称,1-2月,汽车产销423.5万辆和426.8万辆,同比增长8.8%和7.5%,比去年12月上升6.4和9.1个百分点。

“目前消费只能算是弱复苏,因为增速远未回到到疫情前水平。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而且很多是服务业发达的大城市,这将给未来消费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应习文说。

他指出,除了疫情之外,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制约消费的因素,一方面是今年就业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影响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陶金也表示,多地疫情散发仍在影响着服务业消费,而耐用品消费似乎也进入周期性增长放缓阶段,这些都限制了消费总盘子继续恢复。在今年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都面临挑战,未来消费持续恢复存在难度。

应习文表示,未来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打配合来促内需,比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等。

工业出人意料走强

尽管存在春节假期以及冬奥会带来的停工停产等因素扰动,但工业出人意料地并未走弱。

陶金表示,当前工业景气度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外需持续增长是有力支持。未来制造业投资在前期盈利支撑之下仍有增长的窗口期,稳增长政策对工业部门的支持也相对有效,因此工业部门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需求和景气度。

李超也认为在稳增长政策为工业保驾护航的背景下,供给端有望持续改善,外需方面,海外疫情仍未完全恢复,供需缺口尚未弥合,出口对工业生产仍有一定支撑作用。

不过,官方的判断则稍显谨慎。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在1月20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工业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工信部将推出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打好工业稳增长“组合拳”,全力以赴推动一季度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2月经济数据远超预期,基建迎来“开门红”

经济增长在多个领域超预期。

2020年11月21日,江苏盐城,江苏长风海洋装备制造公司的工人在对海洋风电装备的基础设施进行焊接作业。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王玉

国家统计局周二公布数据显示,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12.2%,涨幅较去年全年扩大7.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上涨6.7%,涨幅比去年12月扩大5.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涨7.5%,比去年12月加快3.2个百分点。

上述数据均远超市场预期。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

“1-2月经济增长在多个领域超预期。”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副主任陶金对界面新闻表示。

他指出,从供给端看,在稳增长政策集中实施和逐步落地之下,基建、制造业投资和外需这三者成为工业部门继续增长的主要动能。服务业在年初新冠疫情尚未多点散发的情况下,以住宿餐饮为代表的生活服务业得到较好地恢复。

从需求端看,陶金表示,消费超预期恢复,限额以上和限额以下之间继续呈现分化局面,消费分级现象仍然较明显。地产相关消费低迷,但未来随着预期改善,或将成为消费短期继续恢复的动力。

基建投资“开门红”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1%,涨幅比去年全年大幅回升7.7个百分点。

基建投资明显回温和资金层面的支撑有密切联系。据Wind公布数据,今年前两个月,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累计发行8775亿元,而去年同期没有新增专项债发行。

资金下达的同时,地方也在加足马力稳基建。据界面新闻统计,1月以来,各省市自治区陆续公布2022年重大项目的投资计划,总额超过30万亿元,而且清单发布时间比以往年份早了2个月左右,开工也早于往年。

陶金表示,在资金调配超前、项目储备较多的情况下,前两个月基建开启加速度模式。但未来仍然面临地方隐性债务监管的限制,增长趋势的维持面临挑战。

“在财政偏向退税减税和保民生等领域的情况下,未来基建的继续增长有赖于地方政府资金安排的倾斜和债务监管的放松。”他说。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对界面新闻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意味着基建投资在今年的稳增长中角色持重。不过,地方债务资金穿透式监管和项目自平衡原则下优质项目缺乏可能仍将制约基建投资的增速。

制造业扩张步伐加快

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上涨20.9%,在三大投资中表现最佳,涨幅比去年全年扩大7.4个百分点。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更为迅猛。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4%,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达到42.7%。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对界面新闻指出,海外新冠疫情目前尚未平息,中国出口仍保持较高增速,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也拉动了国内的制造业。

除了外需因素,李超表示,在“先立后破”的产业方针以及强链补链等专项行动带动下,制造业投资仍会保持比较强劲的增长势头。

不过,红塔证券宏观分析师孙永乐提示道,成本压力或制约制造业投资的上行空间。“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抬头。”他说,受到地缘政治因素影响,近期原油、有色金属等商品价格明显回升,叠加国内黑色金属价格上涨,给制造业投资带来不小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上涨0.5%,其中,生产资料价格由下降0.2%转为上涨0.7%。此外,央行数据预示制造业企业对未来信心不足,2月,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增加5052亿元,同比少增5948亿元。

地产投资重回扩张区间

房地产投资回到了正增长区间,但离全面回暖尚有距离。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7%,涨幅比去年全年收窄0.7个百分点。

当前开发投资增速位于5%以下的水平,仍属于偏冷区间。”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今年房地产市场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保房企开发投资数据保持稳定,当前数据说明房企开发投资意愿还是偏弱。”

年初以来,包括广州、郑州、昆明在内的多地释放出积极信号稳定房地产市场,例如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放宽公积金贷款要求等,但政策暖流并未止住市场的颓势。

中指研究院监测的数据显示,1-2月,百强房企销售额均值为103.0亿元,同比下降34.0%。其中,销售额超百亿元房企30家,较去年同期减少24家;超五十亿元房企26家,较去年同期减少16家。

从信贷数据来看,楼市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月份,反映房贷密切相关的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减少459亿元,是有该项统计数据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陶金认为,当前地产处于复苏错位阶段,虽然政策放松明显,但交投活动仍然较为低迷,房企和购房者的预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前期房企遭遇财务困难、部分项目烂尾分别对房企和购房者造成了信心的打击,未来有赖于政策的持续放松,房企财务改善、前期问题项目得到妥善处理也需要时间。但若政策能够保持持续性,则住房需求的释放仍是可期的。”他说。

应习文认为,短期内房地产投资将保持弱势,前期土拍市场低迷的滞后效应将成为2022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下行的最大因素。即便今年土拍遇冷情况将有所好转,但对投资的支撑作用要延迟至下半年。

消费继续复苏挑战重重

在新冠疫情防控形势较好的背景下,年初消费增速出现明显回升,但后续受到疫情反弹影响,修复进程不容乐观。 从环比看,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月仅增长0.3%

今年“就地过年”的要求有所放松,各地的防疫措施也更为灵活,居民返乡规模明显增加。国铁集团公布数据显示,春节假期7天,全国铁路共发送旅客3160万人次,同比去年增长32.4%。

消费大头的汽车消费也呈现转好态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周发布数据称,1-2月,汽车产销423.5万辆和426.8万辆,同比增长8.8%和7.5%,比去年12月上升6.4和9.1个百分点。

“目前消费只能算是弱复苏,因为增速远未回到到疫情前水平。当前国内疫情多点散发,而且很多是服务业发达的大城市,这将给未来消费复苏带来不确定性。”应习文说。

他指出,除了疫情之外,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不少制约消费的因素,一方面是今年就业压力比较大,另一方面是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影响了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陶金也表示,多地疫情散发仍在影响着服务业消费,而耐用品消费似乎也进入周期性增长放缓阶段,这些都限制了消费总盘子继续恢复。在今年就业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和居民都面临挑战,未来消费持续恢复存在难度。

应习文表示,未来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打配合来促内需,比如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等。

工业出人意料走强

尽管存在春节假期以及冬奥会带来的停工停产等因素扰动,但工业出人意料地并未走弱。

陶金表示,当前工业景气度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外需持续增长是有力支持。未来制造业投资在前期盈利支撑之下仍有增长的窗口期,稳增长政策对工业部门的支持也相对有效,因此工业部门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需求和景气度。

李超也认为在稳增长政策为工业保驾护航的背景下,供给端有望持续改善,外需方面,海外疫情仍未完全恢复,供需缺口尚未弥合,出口对工业生产仍有一定支撑作用。

不过,官方的判断则稍显谨慎。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在1月20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季度工业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工信部将推出更加有力有效的政策举措,做好预调微调和跨周期调节,打好工业稳增长“组合拳”,全力以赴推动一季度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