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被绑架”的消费者,选择权“名存实亡”?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被绑架”的消费者,选择权“名存实亡”?

用户是块砖,商家需要就强制搬。

文|略大

编辑|程怡

结账要下载APP,吃饭要关注公众号,剪发要先扫二维码,授权用户信息……

在商家强调供应链管理,餐厅吃饭以加热包为主的时代,身为消费者,线下消费的KPI怎么这么重呢,又是扫码,又是关注的,消费者存在的意义,不会是给商家做数据小工吧。

所谓商业霸权,就是商家需要拉新,用户就得授权微信信息,商家需要自家的APP有足够活跃度,那用户就是得下载、登录、一键支付。

用户是块砖,商家需要就强制搬。别谈服务和尊重,伤钱。

01、自助结账

我从来没遇到过微信和支付宝都扫不出来的二维码。

直到我遇见永辉超市的自助结账付款码。

像往常一样,我来到了永辉超市自主结账机前结账。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扫码都失败后,我终于注意到了手机里的提示:“请下载永辉生活APP”。

超市工作人员表示,想要使用自助结账,就必须下载永辉生活APP,否则就必须去人工结账那里排队。但看到那里人头攒动的长队,和他们满满的购物车,我还是选择站在原地花了两分钟安装了永辉APP。

几个月没来永辉,我竟然连结账都不会了。作为一名老顾客,我深感自己的自身流量被永辉不断地挖掘:从最早的可以直接扫码付款,到后来必须使用手机号登录小程序,再到现在必须下载APP。

我理解零售巨头们对于线上流量的渴望,这几年零售业都在高喊互联网化,我不懂啥叫互联网化,我只知道赵本山说得:“我不是蜘蛛,我上啥网。”,而很多年后我才明白,商家才是蜘蛛,而互联网化,就是把消费者都粘到它的蜘蛛网上去。

比如我前几天又去了物美超市,就是多点旗下的那家。自助结账时和永辉一样,还是微信支付宝换着刷,还是工作人员提示我必须下载多点APP。我又用了两分钟下载、登录、跳转支付宝小程序。

正当我准备用微信付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36元的账单却奇怪地变成了199元。工作人员来操作了好一会,我才成功结账,也不知道是系统BUG,还是我点错了什么。

就两件商品,在人工收银那里十秒钟就能结束的过程,在自助收银区用了五分钟。

我注意到许多在物美超市里的年轻人,宁可在人工收银排长队,也不愿意来冷清的自主结账区域。看来不喜欢用自助结账的不止我一个人,或许即使算上排队,人工结账也比自助结账更高效。

迪卡侬彻底解决了人工和自助的效率不平衡问题,只不过他们用的方式是消灭人工结账。这个可比永辉和物美还霸道,他完全的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机会,我在迪卡侬经常看到不会用自助结账的新顾客和老人,无助的寻找工作人员。

的确,迪卡侬的自助结账并不复杂,只要稍微熟悉就能学会。但消费者没有义务学习任何东西,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更为熟悉的消费方式,更有权利不提供自身的数据和隐私。

如果问哪个自助结账给我留下了好印象,我会说便利蜂是我心里自助结账的标杆:条形码咔咔咔一刷,拿出手机付款码往上一怼,直接转身走人,走出去十米,才能听到便利蜂标志的成功付款的音乐提示。全程不用按任何按钮,比人工结账还快。

不过便利蜂现在也开始学坏了。一次深夜,饥肠辘辘的我去便利蜂买饼干,我挑了一款9.9元的。像往常一样,我咔咔咔扫条形码,把手机付款码往上一怼,直接转身。

走出去五百米,我发现支付宝扣款39元。我赶紧回去找店员,这才知道,如果登录便利蜂小程序,用小程序付款,饼干就是9.9元,不登录小程序,就是39元。虽然名义上是折扣,但在巨大的价格差面前,正常消费者实际上只有不买和登录小程序两个选择,这是美化过的强制。

我听说亚马逊有一种自助结账,只需要进店,直接把商品拿回家,就像拿自己家东西一样。摄像头会自动检测你买了什么,把账单发给你。

我觉得这才符合自助结账初心:为消费者省事。

02、扫码点餐

世界上最克制的服务,就是服务员明明站在你旁边,却只是淡淡的说一句:“请扫码点餐”。

像我们公司附近的鸡公煲,总共5种锅,5个SKU,加上小锅和大锅,也就10个选项,服务员也要说扫码下单。而且,线上的菜单里,不包括笋、豆腐皮、蒿子秆等加在鸡公煲里的配菜。每次点了配菜,结账的时候,服务员还是要过来,数数几个盘子,算顾客的总花费。

所以,有扫码点餐环节,是因为服务员不想写字吗?或者是践行低碳环保,实行无纸化办公?

这家店还算好,说是扫码点餐,就真的只有点餐的功能。一些商场店和品牌店铺,点餐第一步是关注公众号。我需要把我的微信账号信息,授权给店铺,再关注了店铺的公众号,才能在线上的应用里,根据菜名盲选菜品。就像点外卖一样,菜里有什么食材,需要根据菜名进行语义理解分析。

作为一位写公众号的,我真恨自己没有一家餐厅,可以强制别人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们写稿子,又是追热点,又是搞社群,还得配合平台推送需求,定制选题,各种操作下来,竟然比不上,把预制菜加热一下端上来的商家,强制关注带来的涨粉快。

有教授新零售的书籍,专门写到,商家通过公众号点餐系统,把店铺搬进微信,顾客通过关注餐厅的微信公众号,即可点餐、下单并在线支付。说这样虽然比二维码点餐多了一步操作,但餐厅也多了一个留存客户的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向顾客推送图文消息,还可以开通微信外卖、微信预订、微信会员卡等功能,这些功能具有更大的营销作用。

一系列的私域流量操作公式,怎么就没人问问,消费者愿意加入你的会员体系吗?怎么,公众号是开启后厨的钥匙吗,消费者不关注,启动不了后厨,做不了饭,上不了菜?

当然,我不愿意关注公众号下单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用餐数据线上化,带来的用户画像沉淀。我可不希望我在线上的数据,包括有没有贷款,家里几套房几辆车,有没有娃的,经常在哪些地方活动之外,还包括喜欢大腰子,烤鼻筋,初一十五麻辣烫,隔三差五大肘子。

不止吃饭要关注公众号,停车缴费也要关注公众号。有一次约朋友,去到离家较远的商场,临走,在停车场扫码缴费,竟然也要先关注商场公众号。我只是偶尔光顾一次,也要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吗?

甚至网上团购剪发套餐,线下核销,商家会拿来一个有二维码的手环,要求消费者扫码下单,最后出示手环结账,在此过程中必须同意理发店获取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头像。

既然,商家对我的微信头像如此关注,就请Tony老师按照微信头像上的发型修剪,要一模一样,剪得不像, 不结账啊。

03、取纸

在北京某医院里,我正憋红着脸和一个白色的盒子暗暗较劲:一次、两次、三次。我一边在心中默默计数,一边不断调整着呼吸鼓励自己,坚持住,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

成功了!

别误会,我不是在做检查,而是在医院的卫生间里扫码取纸——在关注了3个风格迥异的公众号以后,我终于取到了一截50厘米的卫生纸,以换取自己的个人信息为代价。

尴尬和慌张一起从我心里烧了起来。在十几个人的注目下,忍着腹泻的生理需求,不算扫码关注,只为取一小截本该免费提供的卷纸,显然,这三个号在未来还会不断推送广告。我捏着手里的卫生纸加入了排队的队伍,心脏还在砰砰砰跳个不停,一边觉得自己“出丑”,一边在心里盘计这纸够不够啊。

不过我已经没了再取的机会——系统显示想取第二次得几分钟以后。

我是来医院看甲状腺的。早晨7点上地铁,8点取号,9点的时候正到了排队的关键时刻,突然腹部传来一阵肠鸣,事情要糟。我有鼻炎,包里的纸刚好用完了,又不敢出去买纸,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医院卫生间免费提供的卷纸上,于是,就有了手忙脚乱取纸的三分钟。

走进卫生间,我一边释放着生理的需求,一边拿出手机取关了刚刚被迫关注的三个公众号。我的怒火还是没有完全平复。

要么带纸,要么带手机,否则不配上厕所。

自从扫码支付普及,在公共卫生间扫码取纸,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顾客用隐私和流量换取薄薄的几节卫生纸,商家则利用人的“三急”收割流量,最终完成商业转换,看起来“公平合理”,实则趁人之危,为了最大化获取流量,甚至不提供付费买纸的第二个选择——10年前路边的卫生间尚且还有这项服务。

我从卫生间走出来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同样没带纸的老人。她站在机子面前反复试了几次后,最终没有成功选择了离开。

04、强制续满一年的流量套餐

“服务一旦生效,必须满12个月,之后才可以取消”。陈欣对于移动运营商这种操作的不满,积存已久。

向对互联网信息认知匮乏的老年人,销售流量服务,似乎成了他们的常规操作。她母亲就是其中隐藏的受害者。

一年前,和母亲例行通话的过程中,母亲向她询问怎么取消多余的移动套餐。家有WiFi,一个月只使用二三百兆流量的她,购买了11G流量。

随之而来的是话费账单的升级,每月话费在此前基础上增加了10元。手足无措的她,开始向女儿陈欣求助。

原来去年母亲接到了移动客服的电话,对方拿着发送福利的名义,赠送给她了一项服务。每月赠送10G流量,可以免费试用3个月。之后不想使用可以取消。

对于任何年龄阶段都无法免疫的白嫖心里,击中了她。本着可以尝试使用两三个月,然后退订的心思,她接受了这个服务。

3个月后,她按照往常一次缴纳50元的频率,去缴纳话费。刚充的话费,发现手机又停机了。通过接收到的月度账单,才发现免费服务已经结束,付费开始。

她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主动去取消体验服务,被告知“服务一旦生效,必须满12个月,之后才可以取消”。

陈欣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服务推送,熟知套路的她,会选择直接拒绝,甚至拒接10086电话。

百度知道上类似问题的提问下,10086现身说法,亲自授课:前期参与有合约类营销活动未到期的情况下,不能提前取消业务。一般需要活动结束后才能取消。鉴于各省业务规定存在差异,可以拨打当地10086人工获取更多帮助。

因为在异地,陈欣没办法帮助母亲拨通这个电话。对于连10086和1008611都分不清的母亲来说,和客服打电话沟通这个事情简直难若登天,母亲宁愿选择“先这样吧”。

作为消费者权益,就算一分钱,也得感觉花得值。而为一项明确不能使用到的服务付费,无奈妥协放弃的背后,是每每想起这件事的如鲠在刺。

陈欣也曾向身边朋友咨询,朋友自己和父母均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免费赠送,随时可退订的app服务,想要关闭的时候,发现连关闭的按钮都不存在。协议期12个月,“中途无法退订”,是客服无数次咀嚼反刍出来的回复。

等待着时间过去,大概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被绑架”的消费者,选择权“名存实亡”?

用户是块砖,商家需要就强制搬。

文|略大

编辑|程怡

结账要下载APP,吃饭要关注公众号,剪发要先扫二维码,授权用户信息……

在商家强调供应链管理,餐厅吃饭以加热包为主的时代,身为消费者,线下消费的KPI怎么这么重呢,又是扫码,又是关注的,消费者存在的意义,不会是给商家做数据小工吧。

所谓商业霸权,就是商家需要拉新,用户就得授权微信信息,商家需要自家的APP有足够活跃度,那用户就是得下载、登录、一键支付。

用户是块砖,商家需要就强制搬。别谈服务和尊重,伤钱。

01、自助结账

我从来没遇到过微信和支付宝都扫不出来的二维码。

直到我遇见永辉超市的自助结账付款码。

像往常一样,我来到了永辉超市自主结账机前结账。在使用微信和支付宝扫码都失败后,我终于注意到了手机里的提示:“请下载永辉生活APP”。

超市工作人员表示,想要使用自助结账,就必须下载永辉生活APP,否则就必须去人工结账那里排队。但看到那里人头攒动的长队,和他们满满的购物车,我还是选择站在原地花了两分钟安装了永辉APP。

几个月没来永辉,我竟然连结账都不会了。作为一名老顾客,我深感自己的自身流量被永辉不断地挖掘:从最早的可以直接扫码付款,到后来必须使用手机号登录小程序,再到现在必须下载APP。

我理解零售巨头们对于线上流量的渴望,这几年零售业都在高喊互联网化,我不懂啥叫互联网化,我只知道赵本山说得:“我不是蜘蛛,我上啥网。”,而很多年后我才明白,商家才是蜘蛛,而互联网化,就是把消费者都粘到它的蜘蛛网上去。

比如我前几天又去了物美超市,就是多点旗下的那家。自助结账时和永辉一样,还是微信支付宝换着刷,还是工作人员提示我必须下载多点APP。我又用了两分钟下载、登录、跳转支付宝小程序。

正当我准备用微信付款的时候,我发现自己36元的账单却奇怪地变成了199元。工作人员来操作了好一会,我才成功结账,也不知道是系统BUG,还是我点错了什么。

就两件商品,在人工收银那里十秒钟就能结束的过程,在自助收银区用了五分钟。

我注意到许多在物美超市里的年轻人,宁可在人工收银排长队,也不愿意来冷清的自主结账区域。看来不喜欢用自助结账的不止我一个人,或许即使算上排队,人工结账也比自助结账更高效。

迪卡侬彻底解决了人工和自助的效率不平衡问题,只不过他们用的方式是消灭人工结账。这个可比永辉和物美还霸道,他完全的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机会,我在迪卡侬经常看到不会用自助结账的新顾客和老人,无助的寻找工作人员。

的确,迪卡侬的自助结账并不复杂,只要稍微熟悉就能学会。但消费者没有义务学习任何东西,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更为熟悉的消费方式,更有权利不提供自身的数据和隐私。

如果问哪个自助结账给我留下了好印象,我会说便利蜂是我心里自助结账的标杆:条形码咔咔咔一刷,拿出手机付款码往上一怼,直接转身走人,走出去十米,才能听到便利蜂标志的成功付款的音乐提示。全程不用按任何按钮,比人工结账还快。

不过便利蜂现在也开始学坏了。一次深夜,饥肠辘辘的我去便利蜂买饼干,我挑了一款9.9元的。像往常一样,我咔咔咔扫条形码,把手机付款码往上一怼,直接转身。

走出去五百米,我发现支付宝扣款39元。我赶紧回去找店员,这才知道,如果登录便利蜂小程序,用小程序付款,饼干就是9.9元,不登录小程序,就是39元。虽然名义上是折扣,但在巨大的价格差面前,正常消费者实际上只有不买和登录小程序两个选择,这是美化过的强制。

我听说亚马逊有一种自助结账,只需要进店,直接把商品拿回家,就像拿自己家东西一样。摄像头会自动检测你买了什么,把账单发给你。

我觉得这才符合自助结账初心:为消费者省事。

02、扫码点餐

世界上最克制的服务,就是服务员明明站在你旁边,却只是淡淡的说一句:“请扫码点餐”。

像我们公司附近的鸡公煲,总共5种锅,5个SKU,加上小锅和大锅,也就10个选项,服务员也要说扫码下单。而且,线上的菜单里,不包括笋、豆腐皮、蒿子秆等加在鸡公煲里的配菜。每次点了配菜,结账的时候,服务员还是要过来,数数几个盘子,算顾客的总花费。

所以,有扫码点餐环节,是因为服务员不想写字吗?或者是践行低碳环保,实行无纸化办公?

这家店还算好,说是扫码点餐,就真的只有点餐的功能。一些商场店和品牌店铺,点餐第一步是关注公众号。我需要把我的微信账号信息,授权给店铺,再关注了店铺的公众号,才能在线上的应用里,根据菜名盲选菜品。就像点外卖一样,菜里有什么食材,需要根据菜名进行语义理解分析。

作为一位写公众号的,我真恨自己没有一家餐厅,可以强制别人关注我的公众号。我们写稿子,又是追热点,又是搞社群,还得配合平台推送需求,定制选题,各种操作下来,竟然比不上,把预制菜加热一下端上来的商家,强制关注带来的涨粉快。

有教授新零售的书籍,专门写到,商家通过公众号点餐系统,把店铺搬进微信,顾客通过关注餐厅的微信公众号,即可点餐、下单并在线支付。说这样虽然比二维码点餐多了一步操作,但餐厅也多了一个留存客户的方式,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向顾客推送图文消息,还可以开通微信外卖、微信预订、微信会员卡等功能,这些功能具有更大的营销作用。

一系列的私域流量操作公式,怎么就没人问问,消费者愿意加入你的会员体系吗?怎么,公众号是开启后厨的钥匙吗,消费者不关注,启动不了后厨,做不了饭,上不了菜?

当然,我不愿意关注公众号下单最主要的原因,是避免用餐数据线上化,带来的用户画像沉淀。我可不希望我在线上的数据,包括有没有贷款,家里几套房几辆车,有没有娃的,经常在哪些地方活动之外,还包括喜欢大腰子,烤鼻筋,初一十五麻辣烫,隔三差五大肘子。

不止吃饭要关注公众号,停车缴费也要关注公众号。有一次约朋友,去到离家较远的商场,临走,在停车场扫码缴费,竟然也要先关注商场公众号。我只是偶尔光顾一次,也要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吗?

甚至网上团购剪发套餐,线下核销,商家会拿来一个有二维码的手环,要求消费者扫码下单,最后出示手环结账,在此过程中必须同意理发店获取自己的电话号码和微信头像。

既然,商家对我的微信头像如此关注,就请Tony老师按照微信头像上的发型修剪,要一模一样,剪得不像, 不结账啊。

03、取纸

在北京某医院里,我正憋红着脸和一个白色的盒子暗暗较劲:一次、两次、三次。我一边在心中默默计数,一边不断调整着呼吸鼓励自己,坚持住,再坚持一下就成功了。

成功了!

别误会,我不是在做检查,而是在医院的卫生间里扫码取纸——在关注了3个风格迥异的公众号以后,我终于取到了一截50厘米的卫生纸,以换取自己的个人信息为代价。

尴尬和慌张一起从我心里烧了起来。在十几个人的注目下,忍着腹泻的生理需求,不算扫码关注,只为取一小截本该免费提供的卷纸,显然,这三个号在未来还会不断推送广告。我捏着手里的卫生纸加入了排队的队伍,心脏还在砰砰砰跳个不停,一边觉得自己“出丑”,一边在心里盘计这纸够不够啊。

不过我已经没了再取的机会——系统显示想取第二次得几分钟以后。

我是来医院看甲状腺的。早晨7点上地铁,8点取号,9点的时候正到了排队的关键时刻,突然腹部传来一阵肠鸣,事情要糟。我有鼻炎,包里的纸刚好用完了,又不敢出去买纸,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医院卫生间免费提供的卷纸上,于是,就有了手忙脚乱取纸的三分钟。

走进卫生间,我一边释放着生理的需求,一边拿出手机取关了刚刚被迫关注的三个公众号。我的怒火还是没有完全平复。

要么带纸,要么带手机,否则不配上厕所。

自从扫码支付普及,在公共卫生间扫码取纸,似乎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顾客用隐私和流量换取薄薄的几节卫生纸,商家则利用人的“三急”收割流量,最终完成商业转换,看起来“公平合理”,实则趁人之危,为了最大化获取流量,甚至不提供付费买纸的第二个选择——10年前路边的卫生间尚且还有这项服务。

我从卫生间走出来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同样没带纸的老人。她站在机子面前反复试了几次后,最终没有成功选择了离开。

04、强制续满一年的流量套餐

“服务一旦生效,必须满12个月,之后才可以取消”。陈欣对于移动运营商这种操作的不满,积存已久。

向对互联网信息认知匮乏的老年人,销售流量服务,似乎成了他们的常规操作。她母亲就是其中隐藏的受害者。

一年前,和母亲例行通话的过程中,母亲向她询问怎么取消多余的移动套餐。家有WiFi,一个月只使用二三百兆流量的她,购买了11G流量。

随之而来的是话费账单的升级,每月话费在此前基础上增加了10元。手足无措的她,开始向女儿陈欣求助。

原来去年母亲接到了移动客服的电话,对方拿着发送福利的名义,赠送给她了一项服务。每月赠送10G流量,可以免费试用3个月。之后不想使用可以取消。

对于任何年龄阶段都无法免疫的白嫖心里,击中了她。本着可以尝试使用两三个月,然后退订的心思,她接受了这个服务。

3个月后,她按照往常一次缴纳50元的频率,去缴纳话费。刚充的话费,发现手机又停机了。通过接收到的月度账单,才发现免费服务已经结束,付费开始。

她向身边的人寻求帮助,主动去取消体验服务,被告知“服务一旦生效,必须满12个月,之后才可以取消”。

陈欣自己也曾遇到过类似的服务推送,熟知套路的她,会选择直接拒绝,甚至拒接10086电话。

百度知道上类似问题的提问下,10086现身说法,亲自授课:前期参与有合约类营销活动未到期的情况下,不能提前取消业务。一般需要活动结束后才能取消。鉴于各省业务规定存在差异,可以拨打当地10086人工获取更多帮助。

因为在异地,陈欣没办法帮助母亲拨通这个电话。对于连10086和1008611都分不清的母亲来说,和客服打电话沟通这个事情简直难若登天,母亲宁愿选择“先这样吧”。

作为消费者权益,就算一分钱,也得感觉花得值。而为一项明确不能使用到的服务付费,无奈妥协放弃的背后,是每每想起这件事的如鲠在刺。

陈欣也曾向身边朋友咨询,朋友自己和父母均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免费赠送,随时可退订的app服务,想要关闭的时候,发现连关闭的按钮都不存在。协议期12个月,“中途无法退订”,是客服无数次咀嚼反刍出来的回复。

等待着时间过去,大概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