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账房、隔间、摩天大楼、联办、云工作......办公室300年进化史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账房、隔间、摩天大楼、联办、云工作......办公室300年进化史

未来的办公室生态会是什么样?

图片来源:pexels-Marc Mueller

文|空间秘探 熊初墨

近期的两个热点,一个是携程首提的混合办公,一个是从去年年底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大厂裁员,让不少职场人对自身的工作产生思考。工作,贯穿我们一生起码三分之一的时间,一生无法逃离,每个时代都有职业困局,我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经常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问题。其实,在有办公室这个工作“空间载体”以来,这样的问题已经持续了300年。本文旨在粗略回顾现代办公室300年进化史,并就办公形态进化背后的职业变迁提出个人的一些思索,仅供参考。

办公室300年进化史

01 账房:18世纪2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巴尔扎克说过,“幸福没有历史”,办公室其实也没有。办公室的前身叫“账房”,可以追溯起源于18世纪20年代。当时的办公环境,毫无幸福可言,诚如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描述的一样,“账房的门总是开的,为了能随时监视办事员的工作。可怜的办事员待在一个油箱似的阴暗小房间里,誊写着信件。”

那时候的办公室无疑是狭小的,根据留存下来的图片,办事员和老板距离很近,里面甚至还堆放着各种货品。旧账房里用的桌子是经典的伍腾桌,这种桌子个头很大,背部高起,样式浮夸,桌内有许多文件格,两边是展开的柜子,像是桌子的翅膀。办事员在老板的眼中,有时“是助理经理,是随从,是密友,是管理实习生,还是潜在的女婿人选”。(语出办公空间史学家哈里.布雷弗曼。)

有趣的是,由于没有距离感,早在两三百年前,办事员的工作时间就已经“996”了。很多账房不但是办事员的工作场所,甚至还是零售商店,商人和零售主常常让办事员待到很晚,通常都要是夜里10点。到了1841年,足够多的办事员联合起来,要求雇主们将关店的时间定为晚上8点,办事员的加班问题才得到解决。

02 隔间:(1860——20世纪初期)

1860-1920年间,欧美城市的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办公室里岗位的数量和种类持续激增。同时,快速的技术革新也促进了办公室的发展。1860年,钢铁框架使得建筑更高;1870年,电梯进一步助长了楼高。1874年,雷明顿打字机入驻办公室;1876年,贝尔电话取得专利。在这之前,莫尔斯电报已经使用多年。

根据美国普查数据显示,1860年,美国有75万人从事办公室“职业服务”工作,30年后的1890年,这个数据翻了一倍多,达到216万。到了1910年,办公室工作者已经增至442万。办事员再也不需要承担各色各样的职责,取而代之的是职业经理人,由原来简单的办事员-老板两级中间增加了七个等级。

办事员变成了公司员工,但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大部分员工只有自己的办公桌,所谓“现代效率办公桌”——整个桌子基本上是一块平坦的金属桌面,偶尔配有放文件用的抽屉。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成是办公隔间的1.0时代,在一个大空间里,放满了横竖多排的工位,类似于中小学课桌,职员们在自己的小区域里办公。

但是隔间1.0时代遇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就像现在的一些公司有员工“摸鱼”一样,那个时代的办公人员“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研究怎么磨洋工上面,他们想法子在老板面前蒙混过关,装作认真工作”。当然,这一切的源头是办公室里无精打采、随随便便的管理风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一位管理大师——这位被后来的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现代三大先驱人物的泰勒先生(另外两位是弗洛伊德和达尔文),做出的最大贡献:通过优化办公环境,提高商业活动效率,让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管理学上的泰勒主义,最大的问题却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他过分地解构了工作本身,以严苛的手段监控着办公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甚至于连每天喝水的次数都有所规定,那个年代的照片记录了形似工头般的管理者在办公室踱来踱去,在办公桌前做事的职员,没有人小声交谈,每个错误的动作都会导致扣分。泰勒主义者标准形象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拿着秒表的男人,一件白衬衫,一只秒表。

03 摩天大楼:20世纪初-20世纪末

进入20世纪,办公环境已经逐步开始进入摩天大楼时代。在19世纪,世界上的高楼屈指可数,在欧洲城市更是对建筑高度设定了限制。1894年颁布的《伦敦建筑法案》规定城市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0米,而德国柏林的建筑在很长时间内被限制在22米以下。但这一局面在经历两次大战的20世纪被彻底改变,1950年,美国的最高建筑已达373.5米(帝国大厦)。

关于摩天大楼的评价,历来都是两派完全不同的观点。赞成的认为,摩天大楼具有教堂般的美感和神圣,创造出一种商业和文化甚至信仰的联结,摩天大楼里的高品位办公室也散发着优雅的气息;反对的则认为,摩天大楼丧失了美感,不过是胡乱的混杂,闲适、冷静、高贵和意义全都荡然无存。

除了摩天大楼的外表,它的内在也让办公室生态发生巨变。想要找寻休闲和娱乐,美国芝加哥的办公者几乎不需要离开大楼,因为摩天大楼大厦中的空中花园,那里会有戏剧表演、音乐会和歌舞杂耍秀。那里就是商场,或者可以理解为休闲生活综合体,还有理发店、报刊摊、银行服务、干洗店、裁缝店、诊所、牙科医院、图书馆、餐厅、娱乐室……

而摩天大楼内的办公场地,依然还是隔间,或者说是格子间,当然,在这100年的单调设计下,办公大楼的内部设计也经历过多次革命,格子间确实让职员保全了一定的隐私和专注,但工作变得单一、封闭,甚至职业倦怠。一位作家曾经描述过摩天大楼里的上班族“你却看到从前那些莽莽撞撞活力四射的人,一个个都变得神态温和,成群结队地挨着,从走廊经过,手中拿着行政材料什么的。他们身上丢失了某种东西……那种生气与欲望。”

04 联合办公:21世纪初到21世纪20年代

摩天大楼办公的局限,特别是隔间限制了空气流通,甚至被比喻成“让牛发胖的围栏”,并配上“词典”释义:“小而狭窄的办公共欧战,由织物包裹的可拆解的墙体隔板搭建而成,里面坐着初级员工。词源自牛肉产业中所使用的牲畜屠宰前所待的小隔间。”

正因如此,其实在上个世纪,不少商业办公专家和企业家尝试着改变设计,如打破隔间的局限,走开放设计路线。如德国施内勒兄弟推崇的“办公室景观”,坚持安排了更加灵活自由的“休息区”(已经有联合办公的影子了),整套设计中没有任何封闭空间,没有人是关在门背后的,高管们也不能待在舒服的角落办公室中享受居高临下的风景。最多不过是有些移动隔板和盆栽,将一些区域隔了出来。此外,美国设计师罗伯特.普罗帕斯特研究的“行动式办公室”也曾风靡一时,办公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打造自己的办公空间。

当然,这一切的改变似乎都是为联合办公时代做的准备,联合办公存在的背景除了隔间局限带来的各种变革以外,还有一个软性因素,那就是全球职场生态的变化。对于办公室人员来讲,许多人从踏入职场到退休都没有挪过地方,在同一家公司里按部就班地一级级往上爬。然而收到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全球化竞争的浪潮威胁,出现了新型的公司决策者,他们追寻的是提供给股东越来越多的利益,而原本那些一点点晋升的台阶则被利落斩断,所有一切旧有的确定性似乎在一瞬间灰飞烟飞。这个逻辑,和国内大厂高薪招人以及大规模裁员何其相似!

正是因为职场的越来越不确定,以往固化的办公形态在不断的演变中进化。对于员工来说,职场的不确定或者经济危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需要灵活的办公形态。而对于大型公司来讲,他们除了避免过度的浪费外,更需要具有创意的办公生态。联合办公场所比单一公司的办公场所为真正有用的邂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们与不同领域的人们碰撞出灵感火花的机会会比与相同领域的来得更多。

正因如此,联合办公这一生态自美国诞生起,迅速风靡全球,截止到2020年,全球已经有26300个联合办公空间。

05 云工作:21世纪初—至今

在联合办公火爆发展的同时,如携程倡导的混合办公,以及远程办公、虚拟办公、云办公等形态也在迅猛发展。

其实这类办公形态很容易理解,由于科技发展和疫情等影响,人们的办公形态会更加灵活,如携程在国内首推的混合办公,“今年3月1日起,每周三、周五,符合条件的员工可申请1-2天自行选择办公地办公。” 

一周后,3月8日,携程公布了“混合办公”开放申请一周的数据情况:男性员工申请比例高于女员工;90后申请占比近65%,是80后申请者的2倍;分城市来看,成都员工申请占符合条件员工的比例最高。为了能拥有“3”天周末,75%的申请者选择周五远程办公;而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近30%带娃家长在首周提交了混合办公申请。

携程的这一次尝试值得褒奖,作为中国头部互联网企业,探索更符合当代意义的工作形式,具有前瞻性意义。当然,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多样的办公形态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里不详细展开,部分观点我在下文中抛砖引玉。

未来办公室的4点思考

回顾了300年的办公室进化史,那么,未来办公究竟会怎样?个人带来以下四点思考。

01 灵活性是未来办公室的核心

 Facebook(Meta) VR 虚拟世界 Horizon Workrooms,上班族远程参与工作、交流和开会,并且能够使用虚拟的人物形象、电脑和桌椅……这无疑是有关远程办公形式的又一次全新想象。

而这样的办公形态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常见,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新一代职场人会越来越多地寻求灵活办公空间,平衡并最大利用好自己的综合时间,灵活性是未来办公室的核心。

携程的混合办公试验,之所以深受员工欢迎,其实在于它的“灵活性”,单纯以北上广通勤这个维度来看,一周少去办公室两次,每人节约的时间就达到四小时。创始人梁建章也根据前些年积累的数据透露,混合办公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携程整体的离职率和优秀员工流失率均下降30%多。

02 办公新生态既要尝试又要警惕

当然,所有的创新尝试都要根据公司特性,不能盲目模仿。以硅谷为例,硅谷是世界上真正实行考级制度的地方,这里唯一的贵族是才华出众者。员工流动率高的出奇,但是公司却鼓励这种生态,员工流动率是岗位流动性的展现,是技术大踏步变革的反映,公司如饥似渴地寻找杰出人才,促使着人员不断地流动。有些员工本身便是连环创业者,他们创建完一个公司并拉来风投后,便起身离开,开始下一次创业。所以,硅谷的文化是不需要什么职业保障,办公生态完全开放和自由,这其实是对创新的一种尊重和包容。

当然,也有些科技公司盲目学习硅谷,把自己玩死的案例。如美国一家网络公司,倡导所谓“新经济”办公室,办公桌不规则到处乱放,成堆的纸和缠绕的电线到处都是,邋里邋遢的员工穿着随便的衣服我在屏幕前,留着华丽的起床头造型,伴随着轰隆隆的摇滚乐,这样的公司环境并没有留住人才,公司很快也就垮掉了。

03 掌控性办公室管理正在瓦解

300年的办公室进化告诉我们,原有的掌控型办公室正在倾向于某种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能考虑员工本身的、更为休闲和自主的办公空间。

硬件很好学习和借鉴,但是关于办公室管理学,掌控型思维模式仍然在不少传统行业,如酒店行业、文旅行业中盛行,行业传统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管理者思维的传统,改变任重道远。

管理学大事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认为,在人类价值和需求方面,外面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过去的一百年中,在我们的社会,管理者无所顾忌的管理方式必须逐步消亡。”麦格雷戈反对泰勒主义者管理学中的“X理论”(Theory X)。他认为X理论是具有等级的,它包含了强迫、操纵和监管。他推崇“Y理论”(Theory Y),它源于工作的愉悦感,以及与此必然相关的自我向导和自我控制。当然,后来的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则综合了两人的观点,在其畅销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重新发现了泰勒式强压和冷酷的价值,但它们依然认为需要尊重员工的个体性。

04 让办公室重回单纯和简单

当代职场出现的所谓职业倦怠、摸鱼、磨洋工,以及更为严苛的996,加班到死,其实都是办公室文化发展的异变。300年内,这样的情况一直存在,海明威曾这样描述美国的职场白领——“他们每天早上都去上班,疲惫的大脑每天都得转上八个小时,前所未有地奋力挣扎着谋生,在美国商业竞争的压力下,他们身心俱疲。”

或许,根本就不可能有平等主义的办公室,这或许是人类的天性所致,有的人成为管理者,有的人则被管理,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那就是人被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呆在狭小的隔间内,对着电脑屏幕坐上一天又一天的,除了生存,我们必须找到工作的意义。或许,工作不是负担,是自由,是重回天堂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账房、隔间、摩天大楼、联办、云工作......办公室300年进化史

未来的办公室生态会是什么样?

图片来源:pexels-Marc Mueller

文|空间秘探 熊初墨

近期的两个热点,一个是携程首提的混合办公,一个是从去年年底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大厂裁员,让不少职场人对自身的工作产生思考。工作,贯穿我们一生起码三分之一的时间,一生无法逃离,每个时代都有职业困局,我们该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经常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问题。其实,在有办公室这个工作“空间载体”以来,这样的问题已经持续了300年。本文旨在粗略回顾现代办公室300年进化史,并就办公形态进化背后的职业变迁提出个人的一些思索,仅供参考。

办公室300年进化史

01 账房:18世纪20年代—19世纪60年代

巴尔扎克说过,“幸福没有历史”,办公室其实也没有。办公室的前身叫“账房”,可以追溯起源于18世纪20年代。当时的办公环境,毫无幸福可言,诚如查尔斯.狄更斯小说中描述的一样,“账房的门总是开的,为了能随时监视办事员的工作。可怜的办事员待在一个油箱似的阴暗小房间里,誊写着信件。”

那时候的办公室无疑是狭小的,根据留存下来的图片,办事员和老板距离很近,里面甚至还堆放着各种货品。旧账房里用的桌子是经典的伍腾桌,这种桌子个头很大,背部高起,样式浮夸,桌内有许多文件格,两边是展开的柜子,像是桌子的翅膀。办事员在老板的眼中,有时“是助理经理,是随从,是密友,是管理实习生,还是潜在的女婿人选”。(语出办公空间史学家哈里.布雷弗曼。)

有趣的是,由于没有距离感,早在两三百年前,办事员的工作时间就已经“996”了。很多账房不但是办事员的工作场所,甚至还是零售商店,商人和零售主常常让办事员待到很晚,通常都要是夜里10点。到了1841年,足够多的办事员联合起来,要求雇主们将关店的时间定为晚上8点,办事员的加班问题才得到解决。

02 隔间:(1860——20世纪初期)

1860-1920年间,欧美城市的商业规模不断扩大,办公室里岗位的数量和种类持续激增。同时,快速的技术革新也促进了办公室的发展。1860年,钢铁框架使得建筑更高;1870年,电梯进一步助长了楼高。1874年,雷明顿打字机入驻办公室;1876年,贝尔电话取得专利。在这之前,莫尔斯电报已经使用多年。

根据美国普查数据显示,1860年,美国有75万人从事办公室“职业服务”工作,30年后的1890年,这个数据翻了一倍多,达到216万。到了1910年,办公室工作者已经增至442万。办事员再也不需要承担各色各样的职责,取而代之的是职业经理人,由原来简单的办事员-老板两级中间增加了七个等级。

办事员变成了公司员工,但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大部分员工只有自己的办公桌,所谓“现代效率办公桌”——整个桌子基本上是一块平坦的金属桌面,偶尔配有放文件用的抽屉。这个阶段,我们可以看成是办公隔间的1.0时代,在一个大空间里,放满了横竖多排的工位,类似于中小学课桌,职员们在自己的小区域里办公。

但是隔间1.0时代遇到一个严峻的问题,就像现在的一些公司有员工“摸鱼”一样,那个时代的办公人员“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研究怎么磨洋工上面,他们想法子在老板面前蒙混过关,装作认真工作”。当然,这一切的源头是办公室里无精打采、随随便便的管理风格。

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一位管理大师——这位被后来的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现代三大先驱人物的泰勒先生(另外两位是弗洛伊德和达尔文),做出的最大贡献:通过优化办公环境,提高商业活动效率,让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管理学上的泰勒主义,最大的问题却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他过分地解构了工作本身,以严苛的手段监控着办公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甚至于连每天喝水的次数都有所规定,那个年代的照片记录了形似工头般的管理者在办公室踱来踱去,在办公桌前做事的职员,没有人小声交谈,每个错误的动作都会导致扣分。泰勒主义者标准形象中最臭名昭著的便是拿着秒表的男人,一件白衬衫,一只秒表。

03 摩天大楼:20世纪初-20世纪末

进入20世纪,办公环境已经逐步开始进入摩天大楼时代。在19世纪,世界上的高楼屈指可数,在欧洲城市更是对建筑高度设定了限制。1894年颁布的《伦敦建筑法案》规定城市建筑高度不得超过30米,而德国柏林的建筑在很长时间内被限制在22米以下。但这一局面在经历两次大战的20世纪被彻底改变,1950年,美国的最高建筑已达373.5米(帝国大厦)。

关于摩天大楼的评价,历来都是两派完全不同的观点。赞成的认为,摩天大楼具有教堂般的美感和神圣,创造出一种商业和文化甚至信仰的联结,摩天大楼里的高品位办公室也散发着优雅的气息;反对的则认为,摩天大楼丧失了美感,不过是胡乱的混杂,闲适、冷静、高贵和意义全都荡然无存。

除了摩天大楼的外表,它的内在也让办公室生态发生巨变。想要找寻休闲和娱乐,美国芝加哥的办公者几乎不需要离开大楼,因为摩天大楼大厦中的空中花园,那里会有戏剧表演、音乐会和歌舞杂耍秀。那里就是商场,或者可以理解为休闲生活综合体,还有理发店、报刊摊、银行服务、干洗店、裁缝店、诊所、牙科医院、图书馆、餐厅、娱乐室……

而摩天大楼内的办公场地,依然还是隔间,或者说是格子间,当然,在这100年的单调设计下,办公大楼的内部设计也经历过多次革命,格子间确实让职员保全了一定的隐私和专注,但工作变得单一、封闭,甚至职业倦怠。一位作家曾经描述过摩天大楼里的上班族“你却看到从前那些莽莽撞撞活力四射的人,一个个都变得神态温和,成群结队地挨着,从走廊经过,手中拿着行政材料什么的。他们身上丢失了某种东西……那种生气与欲望。”

04 联合办公:21世纪初到21世纪20年代

摩天大楼办公的局限,特别是隔间限制了空气流通,甚至被比喻成“让牛发胖的围栏”,并配上“词典”释义:“小而狭窄的办公共欧战,由织物包裹的可拆解的墙体隔板搭建而成,里面坐着初级员工。词源自牛肉产业中所使用的牲畜屠宰前所待的小隔间。”

正因如此,其实在上个世纪,不少商业办公专家和企业家尝试着改变设计,如打破隔间的局限,走开放设计路线。如德国施内勒兄弟推崇的“办公室景观”,坚持安排了更加灵活自由的“休息区”(已经有联合办公的影子了),整套设计中没有任何封闭空间,没有人是关在门背后的,高管们也不能待在舒服的角落办公室中享受居高临下的风景。最多不过是有些移动隔板和盆栽,将一些区域隔了出来。此外,美国设计师罗伯特.普罗帕斯特研究的“行动式办公室”也曾风靡一时,办公工作人员可以随意打造自己的办公空间。

当然,这一切的改变似乎都是为联合办公时代做的准备,联合办公存在的背景除了隔间局限带来的各种变革以外,还有一个软性因素,那就是全球职场生态的变化。对于办公室人员来讲,许多人从踏入职场到退休都没有挪过地方,在同一家公司里按部就班地一级级往上爬。然而收到来自德国和日本的全球化竞争的浪潮威胁,出现了新型的公司决策者,他们追寻的是提供给股东越来越多的利益,而原本那些一点点晋升的台阶则被利落斩断,所有一切旧有的确定性似乎在一瞬间灰飞烟飞。这个逻辑,和国内大厂高薪招人以及大规模裁员何其相似!

正是因为职场的越来越不确定,以往固化的办公形态在不断的演变中进化。对于员工来说,职场的不确定或者经济危机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他们需要灵活的办公形态。而对于大型公司来讲,他们除了避免过度的浪费外,更需要具有创意的办公生态。联合办公场所比单一公司的办公场所为真正有用的邂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人们与不同领域的人们碰撞出灵感火花的机会会比与相同领域的来得更多。

正因如此,联合办公这一生态自美国诞生起,迅速风靡全球,截止到2020年,全球已经有26300个联合办公空间。

05 云工作:21世纪初—至今

在联合办公火爆发展的同时,如携程倡导的混合办公,以及远程办公、虚拟办公、云办公等形态也在迅猛发展。

其实这类办公形态很容易理解,由于科技发展和疫情等影响,人们的办公形态会更加灵活,如携程在国内首推的混合办公,“今年3月1日起,每周三、周五,符合条件的员工可申请1-2天自行选择办公地办公。” 

一周后,3月8日,携程公布了“混合办公”开放申请一周的数据情况:男性员工申请比例高于女员工;90后申请占比近65%,是80后申请者的2倍;分城市来看,成都员工申请占符合条件员工的比例最高。为了能拥有“3”天周末,75%的申请者选择周五远程办公;而为了更好地照顾家庭,近30%带娃家长在首周提交了混合办公申请。

携程的这一次尝试值得褒奖,作为中国头部互联网企业,探索更符合当代意义的工作形式,具有前瞻性意义。当然,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多样的办公形态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里不详细展开,部分观点我在下文中抛砖引玉。

未来办公室的4点思考

回顾了300年的办公室进化史,那么,未来办公究竟会怎样?个人带来以下四点思考。

01 灵活性是未来办公室的核心

 Facebook(Meta) VR 虚拟世界 Horizon Workrooms,上班族远程参与工作、交流和开会,并且能够使用虚拟的人物形象、电脑和桌椅……这无疑是有关远程办公形式的又一次全新想象。

而这样的办公形态在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常见,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新一代职场人会越来越多地寻求灵活办公空间,平衡并最大利用好自己的综合时间,灵活性是未来办公室的核心。

携程的混合办公试验,之所以深受员工欢迎,其实在于它的“灵活性”,单纯以北上广通勤这个维度来看,一周少去办公室两次,每人节约的时间就达到四小时。创始人梁建章也根据前些年积累的数据透露,混合办公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感,携程整体的离职率和优秀员工流失率均下降30%多。

02 办公新生态既要尝试又要警惕

当然,所有的创新尝试都要根据公司特性,不能盲目模仿。以硅谷为例,硅谷是世界上真正实行考级制度的地方,这里唯一的贵族是才华出众者。员工流动率高的出奇,但是公司却鼓励这种生态,员工流动率是岗位流动性的展现,是技术大踏步变革的反映,公司如饥似渴地寻找杰出人才,促使着人员不断地流动。有些员工本身便是连环创业者,他们创建完一个公司并拉来风投后,便起身离开,开始下一次创业。所以,硅谷的文化是不需要什么职业保障,办公生态完全开放和自由,这其实是对创新的一种尊重和包容。

当然,也有些科技公司盲目学习硅谷,把自己玩死的案例。如美国一家网络公司,倡导所谓“新经济”办公室,办公桌不规则到处乱放,成堆的纸和缠绕的电线到处都是,邋里邋遢的员工穿着随便的衣服我在屏幕前,留着华丽的起床头造型,伴随着轰隆隆的摇滚乐,这样的公司环境并没有留住人才,公司很快也就垮掉了。

03 掌控性办公室管理正在瓦解

300年的办公室进化告诉我们,原有的掌控型办公室正在倾向于某种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能考虑员工本身的、更为休闲和自主的办公空间。

硬件很好学习和借鉴,但是关于办公室管理学,掌控型思维模式仍然在不少传统行业,如酒店行业、文旅行业中盛行,行业传统的根源其实还是在于管理者思维的传统,改变任重道远。

管理学大事道格拉斯.麦格雷戈认为,在人类价值和需求方面,外面需要一种新的社会科学方法。“过去的一百年中,在我们的社会,管理者无所顾忌的管理方式必须逐步消亡。”麦格雷戈反对泰勒主义者管理学中的“X理论”(Theory X)。他认为X理论是具有等级的,它包含了强迫、操纵和监管。他推崇“Y理论”(Theory Y),它源于工作的愉悦感,以及与此必然相关的自我向导和自我控制。当然,后来的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则综合了两人的观点,在其畅销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重新发现了泰勒式强压和冷酷的价值,但它们依然认为需要尊重员工的个体性。

04 让办公室重回单纯和简单

当代职场出现的所谓职业倦怠、摸鱼、磨洋工,以及更为严苛的996,加班到死,其实都是办公室文化发展的异变。300年内,这样的情况一直存在,海明威曾这样描述美国的职场白领——“他们每天早上都去上班,疲惫的大脑每天都得转上八个小时,前所未有地奋力挣扎着谋生,在美国商业竞争的压力下,他们身心俱疲。”

或许,根本就不可能有平等主义的办公室,这或许是人类的天性所致,有的人成为管理者,有的人则被管理,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有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白,那就是人被生下来,并不是为了呆在狭小的隔间内,对着电脑屏幕坐上一天又一天的,除了生存,我们必须找到工作的意义。或许,工作不是负担,是自由,是重回天堂之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