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国为何在南海搞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国为何在南海搞事?

美国因素是南海争端升级的重要原因,南海争端升级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亚太再平衡的核心之一是东南亚,而美国在东南亚的着力点就是南海。

作者:王帆 外交学院副院长

南中国海是个半封闭的海域,涉及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以及马来西亚和文莱,整个海域的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对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重大,是中国战略防御的前沿阵地和华南海上战略屏障,是中国走出近海、进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之道。南海有30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依托和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之一。

美国因素是南海争端升级的重要原因,南海争端升级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亚太再平衡的核心之一是东南亚,而美国在东南亚的着力点就是南海。美国以保护海上航行自由为名,行干涉之实,借制造南海危机,调动菲律宾等国与中国相争,从而获渔翁之利。自2014年美国巡航南海以来,美国虽然声称对南海争端不持立场,却一直对南海问题说三道四,拉偏架。

美国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两年之后激化南海问题矛盾有几个原因:

(1)美国要强化联盟,必须适当出头。美国打一次头阵,下一轮,还是会让东盟或盟国冲在前面。

(2)规则主导。美国需要通过在军事安全上的“立威”,为其继续主导亚太经济和安全规则制定权服务。

(3)美国必须具有领导的权威性。借南海体现美国在本地区的主导力,力求使美国在东亚的各类冲突中占据上风。

(4)搅乱中国的新战略部署。中国自2014年以来陆续推出“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亚投行等重大举措,美国认为对其亚太战略构成了潜在威胁。美国通过搅局南海,向中国施压,破坏中国新举措的实施。

当然,美国搅动南海乱局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战略原因。

首先,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真实目的是维护和扩展其海上通道主导权,同时围堵中国走向海洋。在美国看来,南海问题并不单是航行自由那么简单。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南海应该是显示美国主导力和平衡能力的关键。美国的主导权是基于对于战略交通要道的控制权而建立起来的。美国担心建岛行为所可能形成的军事能力将破坏美国对于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海权不仅仅是海上力量的优势,还包括战略性通道的把控。中国在南海吹填岛礁的行为被美国认为可能增强战略投送能力,会打破美国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部署。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海上力量和限制关键性战略运输能力的关键,是美国制衡中国的重要战略基础。

正因为此,美国才将中国正常的建岛行为视为对美国在南海主导权的挑战。

从更为深远的美国全球霸权战略而言,美国意欲强化其霸权能力。美国自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之后,对于霸权地位衰落的忧虑不断上升,担心其霸权地位旁落。维护其海权优势,尤其是那些重要战略性通道的主导权则是霸权护持的基础。美国高调介入南海,是为了将南海区域控制为美国第17个海上战略通道。“1986年2月,美国出于称霸世界的需要,制定了控制世界上16个海上咽喉航道的计划。30年来,美国在这16个海上咽喉航道周边部署了大量兵力,通过海外基地、轮流驻防、联合军演,对海上咽喉航道实施严密控制,决不允许他国染指。这16个海上咽喉航道并不包括南海。在西太平洋有4个,分别是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和朝鲜海峡,南海成为美国海军要控制的全球第17个海上战略通道。”

从军事战略来看,美国虽然在东亚具有压倒性的海上优势,但仍然担心在中国周边,美国有可能会逐渐陷入战略劣势。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所言,美国将很可能把中国的第三次崛起和中国不断发展更强大的海上力量看作是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安全利益的挑战。美国将很难接受中国对东亚海域战略性变革的期望。“中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崛起伴随着中国对修正东亚大陆的地区秩序的要求,这只是挑战了次要的美国地缘安全利益。与此不同的是,假如中国正在呈现的发展海上力量导致中国的第三次崛起,它将构成对中美合作的严重挑战。”

因此,美中走向军事冲突有两个关键性的阶梯:第一个阶梯是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在亚洲出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状况,或者可能替代美国的地位,但即使迈过了这个阶梯,美国仍然不会与中国一战,因为美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是依靠其保有的海上优势维持的。第二个阶梯才是危险的。即当中国真正发展起远洋海军时,中美全面的战略对决才会到来。显然,从军力上而言,中国发展起足以抗衡美国的远洋海军力量之时,将会被美国视为超越了美国东亚战略的最终军事底线。2011年以来,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布局尤其是南海问题上的突然和明确的介入,拉动中国周边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就南海问题进行“打破现状”的较量,用意在于将中国包括航母在内的海上力量的发展视为陆权与海权争夺,同时将这种争夺定义为21世纪两个大国海权争夺的序幕。

本文摘编自:《大国外交》,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授权《首席战略官》发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国为何在南海搞事?

美国因素是南海争端升级的重要原因,南海争端升级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亚太再平衡的核心之一是东南亚,而美国在东南亚的着力点就是南海。

作者:王帆 外交学院副院长

南中国海是个半封闭的海域,涉及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以及马来西亚和文莱,整个海域的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对中国的地缘战略价值重大,是中国战略防御的前沿阵地和华南海上战略屏障,是中国走出近海、进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必经之道。南海有300多万平方千米海域,是中国和平发展战略依托和未来发展的主要空间之一。

美国因素是南海争端升级的重要原因,南海争端升级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具体体现之一。亚太再平衡的核心之一是东南亚,而美国在东南亚的着力点就是南海。美国以保护海上航行自由为名,行干涉之实,借制造南海危机,调动菲律宾等国与中国相争,从而获渔翁之利。自2014年美国巡航南海以来,美国虽然声称对南海争端不持立场,却一直对南海问题说三道四,拉偏架。

美国在亚太再平衡战略推出两年之后激化南海问题矛盾有几个原因:

(1)美国要强化联盟,必须适当出头。美国打一次头阵,下一轮,还是会让东盟或盟国冲在前面。

(2)规则主导。美国需要通过在军事安全上的“立威”,为其继续主导亚太经济和安全规则制定权服务。

(3)美国必须具有领导的权威性。借南海体现美国在本地区的主导力,力求使美国在东亚的各类冲突中占据上风。

(4)搅乱中国的新战略部署。中国自2014年以来陆续推出“一带一路”、亚太自贸区、亚投行等重大举措,美国认为对其亚太战略构成了潜在威胁。美国通过搅局南海,向中国施压,破坏中国新举措的实施。

当然,美国搅动南海乱局还有其更为深刻的战略原因。

首先,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真实目的是维护和扩展其海上通道主导权,同时围堵中国走向海洋。在美国看来,南海问题并不单是航行自由那么简单。在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南海应该是显示美国主导力和平衡能力的关键。美国的主导权是基于对于战略交通要道的控制权而建立起来的。美国担心建岛行为所可能形成的军事能力将破坏美国对于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权。海权不仅仅是海上力量的优势,还包括战略性通道的把控。中国在南海吹填岛礁的行为被美国认为可能增强战略投送能力,会打破美国控制马六甲海峡的战略部署。对马六甲海峡的控制是美国遏制中国发展海上力量和限制关键性战略运输能力的关键,是美国制衡中国的重要战略基础。

正因为此,美国才将中国正常的建岛行为视为对美国在南海主导权的挑战。

从更为深远的美国全球霸权战略而言,美国意欲强化其霸权能力。美国自中国经济不断壮大之后,对于霸权地位衰落的忧虑不断上升,担心其霸权地位旁落。维护其海权优势,尤其是那些重要战略性通道的主导权则是霸权护持的基础。美国高调介入南海,是为了将南海区域控制为美国第17个海上战略通道。“1986年2月,美国出于称霸世界的需要,制定了控制世界上16个海上咽喉航道的计划。30年来,美国在这16个海上咽喉航道周边部署了大量兵力,通过海外基地、轮流驻防、联合军演,对海上咽喉航道实施严密控制,决不允许他国染指。这16个海上咽喉航道并不包括南海。在西太平洋有4个,分别是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望加锡海峡和朝鲜海峡,南海成为美国海军要控制的全球第17个海上战略通道。”

从军事战略来看,美国虽然在东亚具有压倒性的海上优势,但仍然担心在中国周边,美国有可能会逐渐陷入战略劣势。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罗斯所言,美国将很可能把中国的第三次崛起和中国不断发展更强大的海上力量看作是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安全利益的挑战。美国将很难接受中国对东亚海域战略性变革的期望。“中国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崛起伴随着中国对修正东亚大陆的地区秩序的要求,这只是挑战了次要的美国地缘安全利益。与此不同的是,假如中国正在呈现的发展海上力量导致中国的第三次崛起,它将构成对中美合作的严重挑战。”

因此,美中走向军事冲突有两个关键性的阶梯:第一个阶梯是中国在东亚的影响力大大提升,在亚洲出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状况,或者可能替代美国的地位,但即使迈过了这个阶梯,美国仍然不会与中国一战,因为美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是依靠其保有的海上优势维持的。第二个阶梯才是危险的。即当中国真正发展起远洋海军时,中美全面的战略对决才会到来。显然,从军力上而言,中国发展起足以抗衡美国的远洋海军力量之时,将会被美国视为超越了美国东亚战略的最终军事底线。2011年以来,美国在东亚的军事布局尤其是南海问题上的突然和明确的介入,拉动中国周边尤其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就南海问题进行“打破现状”的较量,用意在于将中国包括航母在内的海上力量的发展视为陆权与海权争夺,同时将这种争夺定义为21世纪两个大国海权争夺的序幕。

本文摘编自:《大国外交》,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授权《首席战略官》发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