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史蒂夫·乔布斯在撰写苹果Think different系列广告时说了这么一句话:“One way to remember who you are is to remember who your heros are.(回忆自己的一种方式是细数谁曾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从语境上讲,“心中的英雄”某种意义上便等于“偶像”。本周的男星榜单前十名,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代偶像。
1.成龙、刘德华
2.周杰伦、胡歌、黄晓明、李晨、邓超
3.吴亦凡、鹿晗、TFboys
与传播媒介的变化相比,人们对明星口味事实上是相对较为稳定的。换句话说,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代站在舞台前沿的偶像,都符合了当代粉丝心中的某种幻想,或者满足了人们心中的某种需求。
将这些人标签化,榜单变成了这样:
1.功夫英雄、颜值担当&正派男神
2.有个性的流行音乐才子、潇洒风度男、霸道总裁教主、时尚型男、逗逼体验派演员
3.高冷男神、邻家阳光小哥以及邻家阳光小朋友
仔细梳理下,粉丝们消费的是哪些东西?颜值是架在每个时代主流明星身上的硬性标准,它相对趋于恒定,丑星某种程度上只是差异化产品。明星的形象定位则取材自大众价值观,只要你是明星形象的消费者,那么总有人会成为你粉的那个爱豆。
人们在挑选生活消费品时,多数时候能够分辨商品所包含的价格、品牌、设计、性能等等参数,但在娱乐与精神消费品面前,粉丝们则无意识的将爱豆的“形象(脸+风格)”放在首位。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活消费品满足的是人们生存层次的需求,因此,生活消费品的本质更为重要,而当产品的本质需求被满足时,人们的需求便提升至归属一层。对于一名普通白领女性而言,只要能打出裸妆效果的BB霜就是好BB霜。优质品与劣质品之间的差别在于效果,而效果差别则可能体现在价格方面,当不同产品间的价格与效果趋于相似时,选择雅诗兰黛或者兰蔻美宝莲之类的,便取决于用户个人的价值认同,也就是归属层级。但对于村头的张寡妇而言,她可能并不需要一瓶BB霜让自己“你能看出我擦了粉吗?”只要能让自己的皮肤保持水润,一瓶大宝便可以让她实现保养皮肤的需求,保持村里李铁匠对她的关注。
严格意义上讲,爱豆们不会真正影响到粉丝们的吃喝拉撒等生存层级的生活需求,明星这种精神消费品直接凌驾在人本质的身体需求之上,出现在认同与归属一层,这便是每个偶像身上“人设”的重要性。排在本周男星榜第15位的是孙红雷,黄渤则排在了第35位,论颜值,他们并不符合人类的美好幻想,但论人物设定或者说形象,机灵鬼也好,逗逼熟男也好,他们终归满足了粉丝们的某种归属与认同方面的需求,因此成了当红明星。
之所以说在商业社会中,“一切行业都是娱乐业”,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无需消费产品本质的时代。假设一个菜市场上,有十家摊贩。原本销售成绩最好的,应当是那个菜价最合理,菜品最新鲜的摊贩,但倘若其中一个摊位上的卖菜小哥有吴亦凡的颜值,并打出“过气明星转行卖菜”的招牌,那毫无疑问他会成为这个菜市场的销售之神。同样,EXO中有无数个型男,都挺帅,都能跳会唱,你需要冷酷欧巴,这里有wuli亦凡,你需要阳光男孩,鹿晗在此,归根结底在于你更认同哪种形象。拿到娱乐市场高度封闭的年代,16个型男打包卖的形式显然太过奢侈(数字或许有误,如果你告诉我他们总共一百多人,我也会毫不迟疑地相信你)。
从每个人成长的历史角度而言,每个时段的需求是在变化的,这便是的乔布斯所言,“回顾你的偶像就等于回顾你自己”的内在道理。没人能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喜欢同一种偶像。索伦·克尔凯郭尔将人的存在分为三个阶段:审美阶段、道德阶段以及信仰阶段。审美阶段以感官愉悦为追求,道德阶段则以社会行为准则为价值坐标,信仰阶段则刨除理性,以某种特定的信仰行事。
投射到偶像崇拜行为中,或许是这样的:幼年时期,我们看卡通片,原因在于它“好看”,能够带来感官愉悦,青少年时期,人已经不再单纯的被画面吸引,希望从现实人物中得到与自身的共鸣。而在信仰阶段探索过程中,一切趋于向共生共立的形式存在。前两个阶段需求并不互斥,审美需求深植于人性深处,但当人全然进入道德阶段后,倘若审美层次的需求与道德层次相斥,人便趋向于不再选择靠近前者。葫芦娃在幼儿眼中能够带来愉悦,但当人们成长以后,葫芦娃描绘的世界观便缺乏归属与认同感,这是因为人的认知方式无法倒退。
用吴亦凡来举个例子,认定wuli亦凡约炮是栽赃的小朋友们,正处于审美阶段,他们倾向于信任自己的爱豆,维护自己心中的审美人设。粉转黑或者路转粉的,正处于道德阶段,约了也好,不约也罢,他们按照自己认同的标准选择是否站在亦凡一边。
人们之所以怀念童年,并非童年真的妙不可言,而是因为当我们的认知能力处于童年时,快乐是如此易于获取的东西。真正让人难忘的是快乐的感觉。换句话说,脑残粉也好,理智粉也罢,真正难得的是在消费精神产品时获得的快乐,这也是成年人应当对TFboys的粉丝们宽容的原因。我们可以重看一千遍儿时的动画片,但我们永远无法找回儿时的快乐。
一切又指向一个最为核心的观点:无论如何,开心就好——反正彼时的开心注定无法长久。
本榜单根据6月26日至7月1日全网数据统计生成。其中社交指数根据关键词在社交媒体上的热度得出;热评指数根据关键词在全网的点评、互动热度得出;搜索指数根据关键词在搜索引擎上的热度得出;今榜总指数根据关键词在社交、热评、搜索等三项指数加权综合得出。本榜单由今日排行榜研究院提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