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新网报道,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近日在出席全国少儿广播电视节目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坚决制止少儿节目商业化、成人化、过度娱乐化倾向,规范治理少儿功利性选秀、少儿真人秀等节目类型,强化少儿节目发展保障。
对广电总局的这次表态,各种推动少儿节目成人化来博收视的激进派节目组恐怕是高兴不起来了。但是,不少家长这一次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广电总局这一边。一位姓黄的妈妈坦言:“觉得确实有必要,特别是自己有了小孩后,觉得社会要加强对少儿的保护,各种童星扎堆的现象,并不是什么好事。”
少儿节目成人化:把儿童变成大人的附庸
今年以来,各种打着寻找童星、助力成长、成功磨砺等牌的少儿选秀节目在多家电视频道开播。这些少儿选秀节目借鉴了当下流行的成人真人秀模式:既有模仿《中国好声音》盲听盲选的“拍转椅”、以及选手选导师的歌唱比赛;也有引入“达人秀”赛制,请成人评选举牌亮灯的才艺秀。
对于这种节目发展趋势,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郑海燕表示,“现在有不少少儿选秀,秀的是成人化的歌舞,用的是成人化的评判标准,这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种负担和压迫。”成人真人秀节目以娱乐化导向,节目组为了节目效果,选手为了最后晋级,各种作秀屡见不鲜。在少儿选秀中,孩子们在舞台上展示才艺,互相比拼,拉选票,孩子们的稚气和天真成了节目的噱头。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不自觉地揣摩成年人的心思,说出各种成人化的语言,做出种种符合成年人审美标准和趣味的行为。
看着这些少年儿童过早的失去天真无邪,然后展现出模仿的成人的面目,让不少家长感到忧心。他们担心自己的孩子看到选秀中各种明争暗斗的场景,内心不可避免的复杂化起来。也有的家长认为,这些节目不是以儿童为本位,而是在过度消费儿童,迎合大众。
广电总局出手:能否让少儿节目设下底线
对于少儿节目成人化泛滥的现象,广电总局及时表态,并强调了办好少儿节目要有“四个坚持”。概括下来: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二是要坚持文化传承,三是要贴近少儿实际生活,四是坚决制止少儿节目商业化、成人化。
回顾一下,今年二月份,广电总局推出史上最严“限娃令”,严控明星子女参加真人秀。此令一出,《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主打明星亲子秀的热门节目纷纷停播,有效终结了“星二代”的霸屏时代。然而,在利益驱动下,也有不少节目尝试调整节目内容或转战网络平台,以规避总局限制。此次总局的表态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管是亲子真人秀,还是成人化的少儿节目,这类节目的共性,都是以孩子为卖点,消费孩子的纯真。在收视率的指挥棒下,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儿童的好奇心培养、心理健康和发展可塑性等问题都被忽视了。广电总局的表态,给制作方提了个醒,少儿节目不能一味追求娱乐效果,还要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加强引导:让商业的归商业,纯真的归纯真
综艺节目之外,无处不在的媒介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孩子。游戏、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塑造起来的信息环境,让这个世界很难再有秘密可言,孩子们越来越“早熟”。世界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本书《童年的消逝》,探讨童年飞速消逝的现象。在这种大趋势下,怎样给孩子有益的引导,是世界各国的重要课题。
美国、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均对电影、电视剧等进行了内容分级。在少儿频道方面,BBC、ABC都进行精准定位,划分出学龄前、学龄等专门频道,以契合青少年心理发展年龄的阶段:婴幼儿期(0-3岁)、学前期(3-6岁)、儿童中期(6-12岁)、青春期(12-20岁)。在运营模式上,国外的少儿频道和节目也都比较重视节目的公益属性,不会为了实现商业目的而扩大观众群。
这种有所取舍的做法,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和反思。不要让孩子变成供大众消费的卖点或看点,也不要让孩子在取悦成人的路上演绎虚幻的人生,让商业的归商业,纯真的归纯真,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去发展他们的可能性,这也将是人类共同的可能性。
本文为“文创资讯”原创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文创资讯微信(ID:chuangyiyu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