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同样张一山出演,《余罪》第二季烂导演说是因为被迫剪掉了6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同样张一山出演,《余罪》第二季烂导演说是因为被迫剪掉了6集

​“网络偏年轻化、娱乐化一些,电视剧偏家长里短、常规化一些,受众面更广一些。”

作者:邵乐乐

“网剧更容易出爆款”,从拍电视剧到投身网剧,《余罪》的导演张睿对这种区隔有切身的体会,“网络偏年轻化、娱乐化一些,电视剧偏家长里短、常规化一些,受众面更广一些。”

《余罪》的火爆就得益于新颖的人设和猎奇性强的剧情。很多网友被张一山扮演的好色耍贱、痞气十足的卧底警察撩到不能自已,热血惊险的故事情节和张力十足的人物设定,也让网友直呼有种看美剧的感觉。

在大的框架上《余罪》确实参照了《绝命毒师》和《24小时》等经典类型剧。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张睿导演称自己从大学时就在不断地看美剧,《余罪》的剧本改编也是他带着编剧按照经典美剧的架构一遍一遍地打磨出来的。

但是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余罪》的口碑也经历了断崖式下跌,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8.3,第二季就滑落到了7.0 。多数网友吐槽的点集中于第二季剧情漏洞太多。

口碑下滑的背后是网剧制作粗糙的行业现状。

张睿道,“最开始做的时候,除了爱奇艺没有人重视网剧,只是把它当做捞钱的途径,但我和制片人杨春晓不愿意这么干。”

他告诉《三声》,他本来是按照美剧《哥谭市》设计整部戏的城市氛围的,计划拍一个青春涉案都市题材的现代戏,但因为各种人为的原因,所有的拍摄都是在深圳郊县拍的,他所要求的机位和拍法完成度不到整部剧的十分之一。

除了资金短缺,粗糙的剪辑也损害了剧情的完整,“本来我剪辑的版本是30集,但因为排片计划和播出规格问题,承制方又找人剪掉了6集,把很多铺陈过程都剪掉了,导致第二季像所有结果的堆砌,那么出现的bug就不是我能控制的。”

谈到网剧的发展,他希望《余罪》的火爆可以给资方以信心,可以使更多的钱和更专业的人加入网剧制作这个行当,网剧制作就可以更精良一些,网剧也肯定会越来越好。

在与导演张睿的对话过程中,他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理想又务实的“影视民工”形象,不轻易空喊口号或是追捧概念,却又无比关心这个行业的发展,在乎自己作品质量的好坏。

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中,张睿导演跟我们聊了聊他为什么会拍《余罪》,他对于网剧行业的看法,他对于剧本改编的掌控和演员表演的拿捏,以及网友想要的第三季在哪里。关于大家吐槽的《余罪》里有太多不能容忍的bug和令人讨厌的人设,导演也表示是有原因的。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三声:男主角余罪是个张力十足的人设,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有什么考虑?

张睿:我当时之所以拍《余罪》,也是觉得原著小说中这个人物太有意思了。

但因为审查的缘故,我们还是删除了一些原来小说中比较出格的行为。而且从影视作品来说,如果真的让他去做太出格的事情,对主人公来说是有伤害的。

比如原著小说里犯罪分子给他安排小姐,余罪也真的从了。但我们在剧里改成余罪为了逃脱,服了过量的春药。面对诱惑,用机智的方法去躲开这些,既能彰显他的本性正直,同时也会显得人物特别可爱有魅力,情节合理又不失趣味。

三声:有人把《余罪》看作内地版《无间道》。按照您的设想,余罪这个人的宿命是什么?会走向无间道式的黑化么?

张睿:《无间道》风格更写实一些,但《余罪》原著小说更偏漫画,想象成分多一些。因为它是网络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的成分多一些,整体架构性不强。

改编的时候我对这个人物的设想是,他从来没有穿上过警服,必须永远游走在黑白之间,总是在即将要穿上的时候,又有新的任务了。这才是余罪的宿命,如果轻易穿上警服,人物的命运感就没有那么揪心了。

三声:刑侦剧很容易做成男性群戏,塑造女性角色会有短板,比如《余罪》中林宇婧的角色。

张睿:还是因为剪掉了6集,观众看不到这个人物的变化过程。林宇婧的镜头被删掉很多,损害了戏的完整性和角色的铺陈,观众就会觉得人物很愣。

林宇婧后来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因为私情的干扰,导致女性特征占据了主导思维。再加上林本身虽然是一个好警察,但并不代表她就是一个好卧底,这是两个概念。我们设置这个人物,就是为了让余罪除了面对公家的任务之外,还要有私情的干扰,我如何去面对我的父亲和爱人。

这是所有美剧的套路,所有孤胆英雄似的美剧都是这么做的。

三声:为什么剧中尤其是第二季会出现那么多逻辑漏洞?

张睿:因为片子被删了6集啊。本来我们的剧本、拍摄和初剪都是按照30集操作的,观众目前看到的所有的bug我们都在剪掉的6集里有铺垫或交代。

而且,承制方找来的负责终剪的剪辑师,对于整部戏的框架没有概念,认为只要留着张一山的戏就行了。

三声:所以最终的呈现是跟剪辑本身水平有关?

张睿:当然!要我自己剪掉6集,我不会这么剪。哪怕剪掉一些余罪的戏,也不能把一些很关键的点剪掉。虽然这些戏明面上看着不在余罪身上,但实际上会作用到余罪身上,也会作用到后面余罪的行为上,但剪辑想不到那么深。

三声:拍这部网剧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张睿:太多了。我一开始对这个戏的整体城市氛围是照着《哥谭市》去做的,但是各种条件限制,很多场景要求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制作时间也紧张,专业团队上也有很多不专业的地方。不光是我着急,制片人杨春晓也急。但不幸的是,我们都没有否决权。

拍摄手法和风格上也是,《余罪》的拍法其实偏老套、偏常规。《刑警队长》(张睿导演2014年执导的刑侦题材电视剧)拍摄手法都比《余罪》要现代。

在这个剧里,我要求一定要拍的机位和景别其实还不到整部剧的十分之一。如果我自己的班底拍,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三声:接下来有拍第三季的计划么?

张睿:目前我不太清楚,也可能承制方会找别人拍。

三声:可以详细地聊一下剧本改编的过程么?有没有借鉴国外类似的刑侦剧元素?

张睿:我自己从大学时候,就很喜欢看美剧。《24小时》《国土安全》《绝命毒师》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做范本的。我们从大的剧作方法也是跟着这些学的。比如正面设置障碍、情感设置障碍,让他一个人真的成为一个孤胆英雄。

我个人觉得改编挺成功的,小说其实平淡无奇,除了男主人公的性格之外,其他没有什么亮点。台词也是,有点儿low。很多观众都很喜欢第二季最后余罪审傅国生那一大场戏,那其实是我在现场攒的,小说没有这一段,剧本写的我也不满意。

你们看到的很多情节,比如余罪中枪,马鹏被傅国生找过去验证余罪的身份,差点儿扎死他,这些东西小说中都没有,都是我加上去的。小说里更多的是心理描写,但影视不行,必须外化,那就需要事件,我告诉编剧必须得加这些东西,不加的话,余罪这个人物从头到尾没有危险和危机感。

三声:您认为国内刑侦剧的市场前景如何?

张睿:这种类型的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别大的类型剧,而且天生就有戏剧张力,所以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依靠暴力血腥去制造噱头,把氛围做足了把人物的情感弄饱满了,观众还是会喜欢看的。

三声:跟国外比,国内的刑侦剧差别在哪儿?

张睿:资金其实国内不缺,缺的是人,方方面面都透着不专业。比如我下一部戏跟俄罗斯的公司合作,看他们工作我很有感触,非常专业,井井有条,按部就班。我要求我的工作人员也要向他们学习。

中国目前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一切以挣钱为目的,真正剧组里想把活儿干好的人不到三分之一。

三声:您怎么看待网剧的发展前景?

张睿:当然可以做得很好。这几年爆款也只有网剧能够出现。

《余罪》播了之后受到了大家的追捧,那我觉得这也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有些制片公司会觉得原来糙着做也可以赚钱,这种负面想法其实对这个行业没有好处。正面的影响就在于,网剧大火会给资方信心,网剧就可以做得更精良,投入也更大一些。

但是作为行业从业人员,得对资本负责,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年轻人现在慢慢起来了,他们对艺术和商业如何结合的认识肯定会更好。

现在的风气真的是,什么人都能当导演。这是让我非常不理解的一件事。谁有名谁当导演,连网红都能当导演。我完全没想通这事。不是说半路出家不行,而是这个职业到底是干嘛的?需要哪些专业技能?这些人完全不考虑,以为这样就可以挣钱出名,那“术业有专攻”这句话不成了扯蛋吗!那我们干嘛还要去上学?都想怎么出名不就行了?这对整个行业以及资方都是恶性循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三声(tosansheng),欢迎关注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同样张一山出演,《余罪》第二季烂导演说是因为被迫剪掉了6集

​“网络偏年轻化、娱乐化一些,电视剧偏家长里短、常规化一些,受众面更广一些。”

作者:邵乐乐

“网剧更容易出爆款”,从拍电视剧到投身网剧,《余罪》的导演张睿对这种区隔有切身的体会,“网络偏年轻化、娱乐化一些,电视剧偏家长里短、常规化一些,受众面更广一些。”

《余罪》的火爆就得益于新颖的人设和猎奇性强的剧情。很多网友被张一山扮演的好色耍贱、痞气十足的卧底警察撩到不能自已,热血惊险的故事情节和张力十足的人物设定,也让网友直呼有种看美剧的感觉。

在大的框架上《余罪》确实参照了《绝命毒师》和《24小时》等经典类型剧。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张睿导演称自己从大学时就在不断地看美剧,《余罪》的剧本改编也是他带着编剧按照经典美剧的架构一遍一遍地打磨出来的。

但是从第一季到第二季,《余罪》的口碑也经历了断崖式下跌,第一季豆瓣评分高达8.3,第二季就滑落到了7.0 。多数网友吐槽的点集中于第二季剧情漏洞太多。

口碑下滑的背后是网剧制作粗糙的行业现状。

张睿道,“最开始做的时候,除了爱奇艺没有人重视网剧,只是把它当做捞钱的途径,但我和制片人杨春晓不愿意这么干。”

他告诉《三声》,他本来是按照美剧《哥谭市》设计整部戏的城市氛围的,计划拍一个青春涉案都市题材的现代戏,但因为各种人为的原因,所有的拍摄都是在深圳郊县拍的,他所要求的机位和拍法完成度不到整部剧的十分之一。

除了资金短缺,粗糙的剪辑也损害了剧情的完整,“本来我剪辑的版本是30集,但因为排片计划和播出规格问题,承制方又找人剪掉了6集,把很多铺陈过程都剪掉了,导致第二季像所有结果的堆砌,那么出现的bug就不是我能控制的。”

谈到网剧的发展,他希望《余罪》的火爆可以给资方以信心,可以使更多的钱和更专业的人加入网剧制作这个行当,网剧制作就可以更精良一些,网剧也肯定会越来越好。

在与导演张睿的对话过程中,他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理想又务实的“影视民工”形象,不轻易空喊口号或是追捧概念,却又无比关心这个行业的发展,在乎自己作品质量的好坏。

近一个小时的访谈中,张睿导演跟我们聊了聊他为什么会拍《余罪》,他对于网剧行业的看法,他对于剧本改编的掌控和演员表演的拿捏,以及网友想要的第三季在哪里。关于大家吐槽的《余罪》里有太多不能容忍的bug和令人讨厌的人设,导演也表示是有原因的。

以下是采访实录:

三声:男主角余罪是个张力十足的人设,塑造这个人物的时候有什么考虑?

张睿:我当时之所以拍《余罪》,也是觉得原著小说中这个人物太有意思了。

但因为审查的缘故,我们还是删除了一些原来小说中比较出格的行为。而且从影视作品来说,如果真的让他去做太出格的事情,对主人公来说是有伤害的。

比如原著小说里犯罪分子给他安排小姐,余罪也真的从了。但我们在剧里改成余罪为了逃脱,服了过量的春药。面对诱惑,用机智的方法去躲开这些,既能彰显他的本性正直,同时也会显得人物特别可爱有魅力,情节合理又不失趣味。

三声:有人把《余罪》看作内地版《无间道》。按照您的设想,余罪这个人的宿命是什么?会走向无间道式的黑化么?

张睿:《无间道》风格更写实一些,但《余罪》原著小说更偏漫画,想象成分多一些。因为它是网络小说,天马行空的想象的成分多一些,整体架构性不强。

改编的时候我对这个人物的设想是,他从来没有穿上过警服,必须永远游走在黑白之间,总是在即将要穿上的时候,又有新的任务了。这才是余罪的宿命,如果轻易穿上警服,人物的命运感就没有那么揪心了。

三声:刑侦剧很容易做成男性群戏,塑造女性角色会有短板,比如《余罪》中林宇婧的角色。

张睿:还是因为剪掉了6集,观众看不到这个人物的变化过程。林宇婧的镜头被删掉很多,损害了戏的完整性和角色的铺陈,观众就会觉得人物很愣。

林宇婧后来的很多行为其实是因为私情的干扰,导致女性特征占据了主导思维。再加上林本身虽然是一个好警察,但并不代表她就是一个好卧底,这是两个概念。我们设置这个人物,就是为了让余罪除了面对公家的任务之外,还要有私情的干扰,我如何去面对我的父亲和爱人。

这是所有美剧的套路,所有孤胆英雄似的美剧都是这么做的。

三声:为什么剧中尤其是第二季会出现那么多逻辑漏洞?

张睿:因为片子被删了6集啊。本来我们的剧本、拍摄和初剪都是按照30集操作的,观众目前看到的所有的bug我们都在剪掉的6集里有铺垫或交代。

而且,承制方找来的负责终剪的剪辑师,对于整部戏的框架没有概念,认为只要留着张一山的戏就行了。

三声:所以最终的呈现是跟剪辑本身水平有关?

张睿:当然!要我自己剪掉6集,我不会这么剪。哪怕剪掉一些余罪的戏,也不能把一些很关键的点剪掉。虽然这些戏明面上看着不在余罪身上,但实际上会作用到余罪身上,也会作用到后面余罪的行为上,但剪辑想不到那么深。

三声:拍这部网剧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张睿:太多了。我一开始对这个戏的整体城市氛围是照着《哥谭市》去做的,但是各种条件限制,很多场景要求根本没有办法实现,制作时间也紧张,专业团队上也有很多不专业的地方。不光是我着急,制片人杨春晓也急。但不幸的是,我们都没有否决权。

拍摄手法和风格上也是,《余罪》的拍法其实偏老套、偏常规。《刑警队长》(张睿导演2014年执导的刑侦题材电视剧)拍摄手法都比《余罪》要现代。

在这个剧里,我要求一定要拍的机位和景别其实还不到整部剧的十分之一。如果我自己的班底拍,我肯定不会这么拍。

三声:接下来有拍第三季的计划么?

张睿:目前我不太清楚,也可能承制方会找别人拍。

三声:可以详细地聊一下剧本改编的过程么?有没有借鉴国外类似的刑侦剧元素?

张睿:我自己从大学时候,就很喜欢看美剧。《24小时》《国土安全》《绝命毒师》这些都是可以拿来做范本的。我们从大的剧作方法也是跟着这些学的。比如正面设置障碍、情感设置障碍,让他一个人真的成为一个孤胆英雄。

我个人觉得改编挺成功的,小说其实平淡无奇,除了男主人公的性格之外,其他没有什么亮点。台词也是,有点儿low。很多观众都很喜欢第二季最后余罪审傅国生那一大场戏,那其实是我在现场攒的,小说没有这一段,剧本写的我也不满意。

你们看到的很多情节,比如余罪中枪,马鹏被傅国生找过去验证余罪的身份,差点儿扎死他,这些东西小说中都没有,都是我加上去的。小说里更多的是心理描写,但影视不行,必须外化,那就需要事件,我告诉编剧必须得加这些东西,不加的话,余罪这个人物从头到尾没有危险和危机感。

三声:您认为国内刑侦剧的市场前景如何?

张睿:这种类型的剧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特别大的类型剧,而且天生就有戏剧张力,所以市场前景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你不能完全依靠暴力血腥去制造噱头,把氛围做足了把人物的情感弄饱满了,观众还是会喜欢看的。

三声:跟国外比,国内的刑侦剧差别在哪儿?

张睿:资金其实国内不缺,缺的是人,方方面面都透着不专业。比如我下一部戏跟俄罗斯的公司合作,看他们工作我很有感触,非常专业,井井有条,按部就班。我要求我的工作人员也要向他们学习。

中国目前还处在发展过程中,一切以挣钱为目的,真正剧组里想把活儿干好的人不到三分之一。

三声:您怎么看待网剧的发展前景?

张睿:当然可以做得很好。这几年爆款也只有网剧能够出现。

《余罪》播了之后受到了大家的追捧,那我觉得这也是个双刃剑。一方面有些制片公司会觉得原来糙着做也可以赚钱,这种负面想法其实对这个行业没有好处。正面的影响就在于,网剧大火会给资方信心,网剧就可以做得更精良,投入也更大一些。

但是作为行业从业人员,得对资本负责,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年轻人现在慢慢起来了,他们对艺术和商业如何结合的认识肯定会更好。

现在的风气真的是,什么人都能当导演。这是让我非常不理解的一件事。谁有名谁当导演,连网红都能当导演。我完全没想通这事。不是说半路出家不行,而是这个职业到底是干嘛的?需要哪些专业技能?这些人完全不考虑,以为这样就可以挣钱出名,那“术业有专攻”这句话不成了扯蛋吗!那我们干嘛还要去上学?都想怎么出名不就行了?这对整个行业以及资方都是恶性循环。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三声(tosansheng),欢迎关注收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