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亮明态度,不会就中国核心利益做交易。中国最高意志已经为南海划定了红线。中国军方在南海问题上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
同日,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原所长、解放军海军少将杨毅在《环球时报》上发表《对南海仲裁做好“复合型防守反击”》的文章称,要“通过一件事、一次争端、一次过招,来为相关国家立规矩,让它们不敢轻易侵犯我们的战略底线。要让一些人知道,挑战中国的利益是要付出代价的。”
杨毅少将的话有点华山论剑的意味,高手对决,通过一招半式让对方明白你的实力,让对方知难而退,双方不至于大动干戈,劳神费力,在互相保留尊严的前提下,决出胜负,从而确立双方江湖地位。国家之间的博弈是否能等同江湖决斗?这个思路值得再思考。
杨毅还认为,中国硬实力建设,特别是军事力量建设方面要低调加速,必要时要果断展示力量与决心。在他看来,在世界舞台上,实力是赢得尊重的基础。
针对美国军舰和飞机在南海地区的挑衅,杨毅认为,要根据不同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对“擦边而过”、“点到为止”的外国军用舰艇和飞机要监视与驱离;对那些不顾警告执意朝着我方岛礁纵深方向入侵行进的军用飞机与军舰则要警告;必要时,可以启动火控雷达或者低空掠过,予以示警。对那些敢于挑衅的军舰和飞机要敢于硬碰硬。
杨毅对未来形势的判断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力量更加强大,美国等国家的挑衅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环球时报》发表的社评观点则略显暧昧称,“7月12日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分界点,在那之后南海上的纠纷更难以破局,各方妥协从此有了更难以逾越的障碍。”
我们要问,按照《环球时报》社评的逻辑,是不是在7月12日之前,中国是留了妥协的空间呢?
《环球时报》又警告称:美国如果铁了心要在南海“搞中国”,菲律宾就难以摆脱做它的傀儡,整个南海局势就将承受仲裁案带来的新一轮冲击。中国届时除了面对挑战,大概别无他择。
6月23日,中国网援引原北京军区空军副政委余爱水少将则不点名指责菲律宾称,“南海问题的当事国,有的正在干着出卖、背叛亚洲利益的勾当,这种亚洲人背叛亚洲的行为是可悲的,它损害了亚洲的整体利益。”
事实上,美国军方高层也非常的强硬。此前,美国海军作战部部长理查德森不指名道姓的称,无论是在地中海还是东亚,美国政府向所有的盟友承诺,美军不允许任何势力危及他们的安全,任何人都不要企图破坏地区局势稳定。美方希望一些国家能够读懂这个“威慑”信号。
针对中国在南海填海造岛和部署军事设施。理查森说,中国在南中国海大规模填海造地以及将人工岛礁军事化,意图提升其封锁该区域的能力,他国不可对此坐视不理,“必须加以应对”,“我们的反应是向该区域注入重重阻力。我们要使他们的每一步走得更加困难”。
7月1日,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托马斯.香农在访问印度时称,中国在南中国海的所作所为是“疯狂行为”,“中国努力确保南中国海,这对它具有战略重要性。它这么做的意图不是前往太平洋的深处,而是要去印度洋,并扩大它在印度洋的存在……因此我们当然希望同印度合作,以便在印度洋拥有强大和全面的存在”。
《联合早报》援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庞中英的话称,如果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利用仲裁结果向中国强力施压,要求中方放弃“九段线”等核心利益,这将是对中国主权和利益的巨大冲击,“一旦中国觉得各国都联手针对它,它很可能被迫转变策略,以武力自保”。
庞中英认为:“中国国内民意不允许国家领导让步”,但他不认为中美会在南海爆发战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则认为,“习大大的讲话表明,他的外交政策,尤其是核心的战略部分,不会改变、不会松动。所以在可预期的时间内,中国同美国及其盟友的战略对立还将进一步加剧。”
“7.12”是中美关系的大限?还是另一段新关系的开始,拭目以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