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威塞尔与“奥斯维辛的夜”:遗忘无异于再一次杀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威塞尔与“奥斯维辛的夜”:遗忘无异于再一次杀害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冷漠。美的对立面不是丑,是无动于衷。宗教信仰的对立面不是异端邪说,是漠不关心。生的对面不是死,而是生与死之间的麻木不仁。”

终其一生都在试图为那些永远无法再说话的人说话的“大屠杀活教材”埃利·威塞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终于告别了他一生无法忘记和释怀的长夜。

这位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纪实文学作家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7月2日在美国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作为一位在少年时代经历纳粹集中营生活并在那里失去双亲和妹妹的幸存者,威塞尔终其一生都致力于不让纳粹犯下的暴行被世人遗忘

威塞尔1928年9月30日出生于罗马尼亚,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1940年,他的家乡锡格盖特被匈牙利吞并。又过了四年,匈牙利被德国占领,大屠杀的厄运也降临当地。

1944年5月,年仅15岁的威塞尔和城中的全部犹太人都被送到了奥斯维辛。在奥斯维辛,有高达90%的人刚一抵达就被处死。他的左臂,被打上了“A-7713”的囚犯编号印记。

威塞尔的母亲和妹妹很快在纳粹处决室遇害。在那之后,威塞尔与父亲被送往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威塞尔曾表示,直到这次转移前,他想在奥斯维辛活下来的原始动机都是因为知道父亲还活着。“我明白如果我死了,他也活不久。”然而遗憾的是,在来到布痕瓦尔德后父亲挺过了八个月,却在在集中营被解放前几周死于饥饿和痢疾

二战结束后,威塞尔来到法国巴黎,生活在一家孤儿院。在那里,他在索邦神学院学习了法语、文学、哲学和心理学。19岁时,他成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以色列和法国报纸撰稿。与此同时,他还教授希伯来语,曾做过唱诗班指挥的工作。

战后十年间,威塞尔一直拒绝撰写或谈论任何有关他在纳粹大屠杀中的经历。对此他曾解释说:“我不想使用错误的词语。”

在与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见面后,他的想法出现了转变。

莫里亚克把威塞尔比作“从死者中爬起的(麻风病患者)拉撒路”,还说从威塞尔受尽折磨的眼中,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中死去的上帝”。他说服威塞尔开始书写自己的悲惨经历。

多年后,威塞尔在《我为何写作》(1978)中写道:“我寻求的唯一角色就是见证。我相信在意外活下来后,我有义务为我的幸存赋予意义,让生命中的每个时刻都有意义。”

1981年,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如果让我幸存下来,那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必须用我一生做些事。这太过严肃,不能再开玩笑。因为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可能能让其他人得救。我因此要为那些人说话。”

2000年,他对美国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Oprah Winfrey)说:“要说有什么不寻常,那就是我很寻常。我在大屠杀中活下来,继续爱上漂亮姑娘,继续谈论、继续写作,继续烤面包、喝茶,过我的生活——这些是反常的。”

以他自己的统计,威塞尔一生写了60本书,其中第一本就是后来被翻译成英文的《夜》(Night),这也是与《安妮日记》并列为犹太人大屠杀的经典作品。

这部基于他在奥斯维辛和布痕瓦尔德死亡集中营的经历的回忆录最初用犹太语写就,共900页,取名《而世界依然沉默》,威塞尔后来用法语将其改写,于1955年出版,取名《夜》(La Nuit),1960年被翻译为英文。

他在书中写道:

“我永不会忘记那一夜,集中营中的第一个夜晚,那把我的一生变成了一个长夜,被诅咒了七次,封印了七次。我永不会忘记那些烟。我永不会忘记孩子们小小的脸庞,我看着他们的尸体在沉默的蓝天下变成环状的烟。我永不会忘记那些永远夺去我信仰的火焰。我永不会忘记那些夺去我活下去渴望的深夜的沉默。我永不会忘记那些谋杀我的上帝和我的灵魂,并让我的梦想幻灭的时刻。我永不会忘记这些事——即便我会被责难,如上帝一般活得长久。我不会忘记。”

这本书最终被译为30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达1000万册。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曾希望将其改编为一部故事片,但被威塞尔婉拒。他的理由是,如果故事的讲述不再有文字间留下的沉默,他的回忆录也就失去了意义。

书中写道:“对那些站出来选择作证的幸存者来说,他的责任很清楚:为死者和生者作证。选择遗忘不仅是危险的,也是不道德的。对逝者的遗忘,无异于再杀害他们一次。”

1955年,威塞尔搬到纽约,为一家以色列日报做海外通讯员。1969年,他与奥地利人玛丽安·厄斯特·萝丝(Marion Erster Rose)成婚,并育有一子,以父亲的名字取名什洛莫·以利沙·威塞尔(Shlomo Elisha Wiesel)。

在美国,威塞尔共写成超过40本书,其中多数都是非小说类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作为一位作家,他获得过很多文学奖,并被认为是以高度个人化的视角描述大屠杀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些历史学者还认定正是威塞尔赋予了“Holocaust”这个单词“大屠杀”的含义。

1979年,他的著作和话剧《审判上帝》(The Trial of God)问世,作品据说是基于他在奥斯维辛见证三名濒死犹太人对上帝进行审判的真实经历,这些人指控上帝压迫犹太人。而在个人信仰方面,威塞尔自称是一位不可知论者。

威塞尔的其他著作还包括《黎明》(1961)、《白日》(1962)、《耶路撒冷的乞丐》(1970)、《燃烧的灵魂:哈西德大师们的肖像和传奇》(1972)、《誓约》(1973)、《石人》(1983)、《被遗忘》(1992)、《回忆录:众河奔海》(1995)、《回忆录:海永不满》(1999)。

1986年,威塞尔与妻子建立了埃利·威塞尔人类基金会,而此前,他已在1978年到1986年间担任犹太人大屠杀总统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后来被更名为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理事会,威塞尔也成为此后落成的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先驱。

1986年,由于在大声疾呼反对暴力、压迫与种族主义方面的出众表现,威塞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受奖时他说:“无论人类于何时何地遭受痛苦和屈辱,你都要选边站。中立只会帮助压迫者,而永远不会帮助受害者。沉默只会鼓励施暴者,而不是那些被折磨的人。”

“有时我们必须干涉。当人类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当人类尊严陷入危险境地,国家边界和敏感问题都不再重要,”他说。

世界犹太人大会(WJC)主席罗纳德·兰黛(Ronald S Lauder)将威塞尔称为“一座光的灯塔”,并说他“毫无疑问是过去一百年来最伟大的犹太导师和思想家”。

他说:“他的去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最善于表达历史上这件最大罪行的见证人。他的去世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缺,而他的作品会与世长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说,威塞尔“就像是一束光亮,是人类的一个榜样,他相信人们的善良”。

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道德的声音之一”。2009年,当威塞尔陪同奥巴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时,奥巴马曾感慨说,“他不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还是一座活着的纪念馆”。

关于人性和选边站,这位逝去的活化石曾为人们留下这句话: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冷漠。美的对立面不是丑,是无动于衷。宗教信仰的对立面不是异端邪说,是漠不关心。生的对面不是死,而是生与死之间的麻木不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军情瞭望,军史回顾,军备盘点。不无度吹嘘我军,不盲目崇拜外军。长按二维码,关注【硝烟】微信公众号:xymilitary ,和我们一起做裤衩不红不白的铁杆军事迷。(如果长按不行,就请军迷扫下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威塞尔与“奥斯维辛的夜”:遗忘无异于再一次杀害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冷漠。美的对立面不是丑,是无动于衷。宗教信仰的对立面不是异端邪说,是漠不关心。生的对面不是死,而是生与死之间的麻木不仁。”

终其一生都在试图为那些永远无法再说话的人说话的“大屠杀活教材”埃利·威塞尔。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埃利·威塞尔(Elie Wiesel)终于告别了他一生无法忘记和释怀的长夜。

这位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纪实文学作家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7月2日在美国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作为一位在少年时代经历纳粹集中营生活并在那里失去双亲和妹妹的幸存者,威塞尔终其一生都致力于不让纳粹犯下的暴行被世人遗忘

威塞尔1928年9月30日出生于罗马尼亚,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1940年,他的家乡锡格盖特被匈牙利吞并。又过了四年,匈牙利被德国占领,大屠杀的厄运也降临当地。

1944年5月,年仅15岁的威塞尔和城中的全部犹太人都被送到了奥斯维辛。在奥斯维辛,有高达90%的人刚一抵达就被处死。他的左臂,被打上了“A-7713”的囚犯编号印记。

威塞尔的母亲和妹妹很快在纳粹处决室遇害。在那之后,威塞尔与父亲被送往布痕瓦尔德集中营。

威塞尔曾表示,直到这次转移前,他想在奥斯维辛活下来的原始动机都是因为知道父亲还活着。“我明白如果我死了,他也活不久。”然而遗憾的是,在来到布痕瓦尔德后父亲挺过了八个月,却在在集中营被解放前几周死于饥饿和痢疾

二战结束后,威塞尔来到法国巴黎,生活在一家孤儿院。在那里,他在索邦神学院学习了法语、文学、哲学和心理学。19岁时,他成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为以色列和法国报纸撰稿。与此同时,他还教授希伯来语,曾做过唱诗班指挥的工作。

战后十年间,威塞尔一直拒绝撰写或谈论任何有关他在纳粹大屠杀中的经历。对此他曾解释说:“我不想使用错误的词语。”

在与195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çois Mauriac)见面后,他的想法出现了转变。

莫里亚克把威塞尔比作“从死者中爬起的(麻风病患者)拉撒路”,还说从威塞尔受尽折磨的眼中,看到了“一个孩子灵魂中死去的上帝”。他说服威塞尔开始书写自己的悲惨经历。

多年后,威塞尔在《我为何写作》(1978)中写道:“我寻求的唯一角色就是见证。我相信在意外活下来后,我有义务为我的幸存赋予意义,让生命中的每个时刻都有意义。”

1981年,他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如果让我幸存下来,那一定是有原因的。我必须用我一生做些事。这太过严肃,不能再开玩笑。因为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可能能让其他人得救。我因此要为那些人说话。”

2000年,他对美国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弗莉(Oprah Winfrey)说:“要说有什么不寻常,那就是我很寻常。我在大屠杀中活下来,继续爱上漂亮姑娘,继续谈论、继续写作,继续烤面包、喝茶,过我的生活——这些是反常的。”

以他自己的统计,威塞尔一生写了60本书,其中第一本就是后来被翻译成英文的《夜》(Night),这也是与《安妮日记》并列为犹太人大屠杀的经典作品。

这部基于他在奥斯维辛和布痕瓦尔德死亡集中营的经历的回忆录最初用犹太语写就,共900页,取名《而世界依然沉默》,威塞尔后来用法语将其改写,于1955年出版,取名《夜》(La Nuit),1960年被翻译为英文。

他在书中写道:

“我永不会忘记那一夜,集中营中的第一个夜晚,那把我的一生变成了一个长夜,被诅咒了七次,封印了七次。我永不会忘记那些烟。我永不会忘记孩子们小小的脸庞,我看着他们的尸体在沉默的蓝天下变成环状的烟。我永不会忘记那些永远夺去我信仰的火焰。我永不会忘记那些夺去我活下去渴望的深夜的沉默。我永不会忘记那些谋杀我的上帝和我的灵魂,并让我的梦想幻灭的时刻。我永不会忘记这些事——即便我会被责难,如上帝一般活得长久。我不会忘记。”

这本书最终被译为30种语言,在美国销量达1000万册。美国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曾希望将其改编为一部故事片,但被威塞尔婉拒。他的理由是,如果故事的讲述不再有文字间留下的沉默,他的回忆录也就失去了意义。

书中写道:“对那些站出来选择作证的幸存者来说,他的责任很清楚:为死者和生者作证。选择遗忘不仅是危险的,也是不道德的。对逝者的遗忘,无异于再杀害他们一次。”

1955年,威塞尔搬到纽约,为一家以色列日报做海外通讯员。1969年,他与奥地利人玛丽安·厄斯特·萝丝(Marion Erster Rose)成婚,并育有一子,以父亲的名字取名什洛莫·以利沙·威塞尔(Shlomo Elisha Wiesel)。

在美国,威塞尔共写成超过40本书,其中多数都是非小说类纪实文学和长篇小说。作为一位作家,他获得过很多文学奖,并被认为是以高度个人化的视角描述大屠杀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些历史学者还认定正是威塞尔赋予了“Holocaust”这个单词“大屠杀”的含义。

1979年,他的著作和话剧《审判上帝》(The Trial of God)问世,作品据说是基于他在奥斯维辛见证三名濒死犹太人对上帝进行审判的真实经历,这些人指控上帝压迫犹太人。而在个人信仰方面,威塞尔自称是一位不可知论者。

威塞尔的其他著作还包括《黎明》(1961)、《白日》(1962)、《耶路撒冷的乞丐》(1970)、《燃烧的灵魂:哈西德大师们的肖像和传奇》(1972)、《誓约》(1973)、《石人》(1983)、《被遗忘》(1992)、《回忆录:众河奔海》(1995)、《回忆录:海永不满》(1999)。

1986年,威塞尔与妻子建立了埃利·威塞尔人类基金会,而此前,他已在1978年到1986年间担任犹太人大屠杀总统委员会主席。该委员会后来被更名为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理事会,威塞尔也成为此后落成的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的先驱。

1986年,由于在大声疾呼反对暴力、压迫与种族主义方面的出众表现,威塞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在受奖时他说:“无论人类于何时何地遭受痛苦和屈辱,你都要选边站。中立只会帮助压迫者,而永远不会帮助受害者。沉默只会鼓励施暴者,而不是那些被折磨的人。”

“有时我们必须干涉。当人类生命处于危险之中,当人类尊严陷入危险境地,国家边界和敏感问题都不再重要,”他说。

世界犹太人大会(WJC)主席罗纳德·兰黛(Ronald S Lauder)将威塞尔称为“一座光的灯塔”,并说他“毫无疑问是过去一百年来最伟大的犹太导师和思想家”。

他说:“他的去世让我们失去了一位最善于表达历史上这件最大罪行的见证人。他的去世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缺,而他的作品会与世长存。”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则说,威塞尔“就像是一束光亮,是人类的一个榜样,他相信人们的善良”。

美国总统奥巴马则说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道德的声音之一”。2009年,当威塞尔陪同奥巴马和德国总理默克尔参观布痕瓦尔德集中营旧址时,奥巴马曾感慨说,“他不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还是一座活着的纪念馆”。

关于人性和选边站,这位逝去的活化石曾为人们留下这句话:

“爱的对立面不是恨,是冷漠。美的对立面不是丑,是无动于衷。宗教信仰的对立面不是异端邪说,是漠不关心。生的对面不是死,而是生与死之间的麻木不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军情瞭望,军史回顾,军备盘点。不无度吹嘘我军,不盲目崇拜外军。长按二维码,关注【硝烟】微信公众号:xymilitary ,和我们一起做裤衩不红不白的铁杆军事迷。(如果长按不行,就请军迷扫下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