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披头士有史以来的音乐谱系中,乔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并没有占据太大的分量。但是,一首由他作词作曲的《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当我的吉他轻柔地哭泣)却无疑已经成为摇滚乐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之一。
这首歌最初被收录在披头士1968年发行的同名专辑《The Beatles》(即人们所说的“白色专辑”)里。不得不说的是,这是一张毁誉参半的专辑。有人说它过于嘈杂、过于混乱,也有人说它展露了乐队锋芒毕露的才华。在这里,披头士的四位成员演绎了一场个人风格的大爆炸,因此,它被认为是这支伟大乐队分崩离析的开端。
近日,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不了解的同学请参见文底注释)和披头士的苹果公司共同推出《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的新版MV,目的是要纪念太阳马戏团的披头士音乐秀——“爱”成功举办十周年。
这个MV中所使用的歌曲,并不是最初收录在“白色专辑”中的那个版本。人们所熟悉的电吉他、贝斯和鼓统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原声吉他和重重叠叠的弦乐。舞者曼妙的身体姿态以及无数精妙的、抽动跳跃的线条,让这首歌充满温柔、动感的气息和一种古典的美。
I look at the world and I notice it's turning
放眼世界,一日千里
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
而我的吉他在轻柔地哭泣
但是,坦白地讲,这也许不能算是一个特别成功的MV作品。因为当我观看它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根本意识不到画面在讲述什么,而我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音乐本身吸引了。作为一个被公认的经典,这首歌让人们记住了乔治·哈里森,记住了披头士,也记住了歌里所描述的那把悲伤的吉他。
然而,有一个人,却被大家遗忘了。
1962年,披头士被多家唱片公司拒之门外,是他独具慧眼跟他们签下了首份唱片合约;从1963年的《Please Please Me》到1969年的《Abbey Road》,他为乐队操刀制作了12张专辑,成绩斐然;他运用古典音乐的编曲手法,丰富了乐队的英伦摇滚小调风格,提升了乐队作品的音乐性,并为其增添了许多传奇色彩。他就是披头士的御用音乐制作人——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他被人们称作“第五披头士”。
在1968年,正是乔治·马丁为《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这首歌进行了编曲。在38年之后,他又将这首歌再次改编成管弦乐版,也就是这个MV中所使用的版本,收录在2006年发行的Beatles重混音专辑《Love》中。
“这将是我为披头士所写的最后一首歌。”在2006年,八十岁的乔治·马丁曾经这样说。那时,披头士乐队已经解散36年,约翰·列侬也已经死去26年了。披头士,似乎一直活在这位老人的心里。
即便放在今天,《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依然是一首好听的歌——要我说,这个经过改编的版本甚至更好。60年代,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朝气的年代,也是一个温柔而动荡的年代。但是,正如歌词里所说的那样——“放眼世界,一日千里”。我们或许没有赶上那个年代,没有见识到那个年代的风光,但是,从这些流传为经典、并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音乐作品里,我们可以看见那一代音乐人的深情、守望与坚持。
十年之后,2016年3月8日,90岁的乔治·马丁在英格兰的家中逝世。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While My Guitar Gently Weeps》成了他为披头士所写的最后一首歌曲。很遗憾,这个在他去世后不久推出的MV,似乎并没有流露出向大师致敬的意思。但是,对于许许多多的摇滚乐和披头士的热爱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位情义深重的老人、一位成就了披头士辉煌音乐地位的幕后者、一位或许将要被时光所遗忘的音乐大师,我们又怎能不表达出深深的怀念与敬意呢?
注:
太阳马戏团(CIRQUE DU SOLEIL):1984年由盖·拉利伯特、吉列斯·史特-克洛伊克斯和一群街头流浪艺人创立于加拿大,是世界最大的戏剧制作公司,被誉为加拿大的“国宝”。“爱”是太阳马戏团在2006年制作的演出剧目,他们把它叫做“摇滚乐的诗歌”。表演带有些许奇幻旅行的色彩,贯穿整个60年代重要的历史。通过表演和演奏,他们将近30首披头士乐队的原版音乐串联在一起,来纪念这一音乐史上永远的神话。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进行了4500场演出,有八百万名观众参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