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没了票房注水,600亿票房能否梦想成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了票房注水,600亿票房能否梦想成真?

也许,是时候给虚涨的影市消消火了。

当红色抗战剧霸占电视荧屏,当暑期电影扎堆上映,当炎炎夏日已经到来,不知不觉中,2016已过去一半。今年春节档《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三部影片的大卖,让业内人士在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40亿元的基础上,乐观估计出今年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元。如今,半年过去,距离这个数字还有多远呢?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内地票房报收246.86亿,相比去年同期203.63亿的成绩增长21.2%,虽然仍保持增长,但这个数字比起2015年上半年50.3%的同比增幅,显然增长态势平缓了很多。目前大盘距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还有353.14亿的差距,想完成这个目标并不轻松。

《美人鱼》登顶票房冠军 华语电影票房小胜进口片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映新片约162部,平均每个月27部。共有34部票房过亿,这34部过亿电影累计票房204亿,占了总票房的93%,其他的一百多部电影大多沦为“炮灰”。其中周星驰的《美人鱼》达到33.9亿,占了总票房近14%。国产电影上半年票房131.1亿,占比53.1%,小胜进口片。

但是整个上半年,中国国产电影过亿的只有14部,进口片则达到21部,华语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再度面临严峻考验。除去春节档四部10亿+的影片,华语电影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2》和《叶问3》达到7亿,而后者的票房成绩还充满争议。再往下看就是两部3亿的《我的特工爷爷》、《火锅英雄》。从30亿直接递减到3亿,华语电影的市场表现充满了变数。而艺术电影《百鸟朝凤》从500万票房即将终结的不利局面,最终反转为8600万的终盘,这个成绩已经令不少商业电影欣羡。

可断崖,可飞升,中国电影市场充满了想象力。凭借本土文化优势,《美人鱼》超越了诸多好莱坞大片,在探测中国影市水深上,华语电影重新执牛耳,勉强有了尊严。但就像刘翔跑赢了110米栏,不代表中国人都擅长田径,中国电影面对的是好莱坞背后100多年持续积累的视听修辞经验,你爱它恨它,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超越它。

一季度票房轰轰烈烈 二季度凄凄惨惨

2016年第一季度的票房走势一路飘红,贺岁档的余光加上春节档的猛攻,风景这边独好。今年1月,全国电影票房达38.64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幅度和2015年全年持平。2月,在春节档单周36.92亿元票房的助推下,2月23日,电影市场仅用了54天时间便产出100亿元,几乎追平了2010年全年票房的101.72亿元;当月票房68.8亿元,刷新2015年7月55.1亿元的月度纪录,当然,这其中离不开《美人鱼》34亿元的票房贡献。3月在《疯狂动物城》等几部中外影片引领下,全月票房37.59亿元,同比增长30%。整体而言,今年一季度全国票房144.93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0%。

第一季度的疯狂过后,就是第二季度的空虚。尽管4月有《奇幻森林》、《伦敦陷落》、《蝙蝠侠大战超人》等好莱坞大片上映,但比起去年《速度与激情7》单片24亿的巨鳄,实在不值一提。5月《北京遇上西雅图2》、《美国队长3》连番上演,未扭转颓势。连续两个月,影市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4月票房比去年缩水近10亿,同比下降约25%,5月较去年同期出现约2%的小幅跌落。

6月,进口大片轮流坐庄,超级英雄电影《X战警:天启》、超级IP《魔兽》、迪士尼动画《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以及《独立日:卷土重来》等影片的上映使票房趋势出现逆转,单月38.1亿的票房较去年同比上涨13.6%。第一季度的野蛮增长勉强中和了第二季度的极度空虚,20%的增长幅度虽不理想,已属不太难看。

票房注水现象有所收敛 网购票不再便宜

从整个的票房情况来看,上半年的票房成绩无疑被第二季度拖了后腿。而对比近五年的数据,发现这也是5年内电影票房首次出现二季度票房下降趋势。那么,今年上半年的票房为什么会在第二季度遭遇“滑卢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NO.1青黄不接的档期安排。2016年一季度约145亿的超高票房必然少不了春节档与情人节档的强力拉动,而第二季度中,春节的观影热度渐渐退去,引领新一波观影浪潮的暑期档还未到来,4、5、6月虽不断有五一、六一等档期助驾,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类档期属于档期中的“二等公民”,大片压根儿瞧不上。没有“一级档期”助阵,二季度票房想要热闹起来的难度更大。

NO.2参差不齐的影片质量。“档期营销”只是帮助票房上涨的客观因素,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还是影片质量。2016二季度共上映110余部影片,票房过亿的影片仅15部,票房前三甲都被进口片揽走,口碑票房双双引爆的国产影片更是寥寥。除了三月冒岀一部《疯狂动物城》外,四月、五月都没有出现现象级影片。而六月的《魔兽》也没有如期待中那般破《速7》纪录,止步于15亿元。

NO.3票房打假后的余波影响。今年3月,《叶问3》被证实票房造假,管理部门对该片发行方和部分影院进行了处罚和严重警告。监管部门加强整顿与治理有利于剔除影片的“金融属性”,增加票房透明度和真实性。当票房作弊、票房注水问题越来越被电影市场主管部门重视,票房中的泡沫也在被慢慢挤出,影市则在一定程度上褪去了浮肿,回归更真实的面貌。所以,今年四五月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唯一没有水分的档期。

NO.4在线购票APP的低价票竞争时代结束。今年以来,中国的在线电影票市场,已形成糯米、淘票票、微影时代(微票儿+格瓦拉)和猫眼四强争霸的局面。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大电影在线售票电商的价格大战,涌现出大量低价票,吸引了不少观众。如今,价格战进入尾声,票房补助幅度越来越少,习惯了低价看电影的观众进入观望状态,客观上造成上座率的下降。

NO.5银屏数猛增稀释上座率。眼下,各地影院建设突飞猛进,中国电影的银幕数已达到了3.5万块,2016年全国银幕数比2015年增加了8000块,但观影人次的增长却低于银幕数的增长,银幕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不高,上座率无形中被稀释。

放弃“保护月”,只为冲刺600亿票房?

纵然,整个上半年的票房出现了疲软现象,甚至距离600亿元的预期票房也遥遥无期。不过,在中国,经济从来就是最大的政治。今年好莱坞大片能够接连和国外同步上映,甚至破天荒地杀进“国产电影保护月”,“保增长”的宏观调控一定存在。

一直以来,七八月暑期档都是“国产电影保护月”。不少原定6月上映的国产片会特意改档,以期在暑期档避开进口大片的锋芒。但是从目前已经确定的今年暑期档片单来看,国产片的这一“保护伞”正在消失。

不管是艺术水准、工业标准,还是类型叙事完成度、市场竞争力,中国电影和这片广沃的国土一样,发展极为不平衡。在这种局面下,救市的重任就落在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引进大片身上。今年暑假期间就有几部进口大片来势汹汹:《忍者神龟2》在7月2日与内地观众见面,《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则选择在7月19日登场,与3天后上映的成龙作品《绝地逃亡》狭路相逢;《爱宠大机密》《冰川时代5》将在8月上映;进口买断片《红色警戒999》《海洋之歌》分别定档7月27日和8月12日。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多国顶尖动画团队联手打造的《超能太阳鸭》也将于7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

业内人士表示,“国产电影保护月”悄然开放有着多方面因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电影已经具备与进口大片抗衡的实力和底气,不再像从前那样不堪一击,即使没有了“保护”,国产片也不用太担心被“碾压”;另一方面,多年的“保护月”下来,让国产片形成了依赖,导致许多烂片扎堆暑期档,“保护月”的松动,能让进口大片带来“鲶鱼效应”,淘汰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影,督促国产电影提升内在品质。

而随着上半年票房成绩单的揭晓,更多的人则认为,“保护月”的松动实际上是出于提振市场的考量,为全年总票房在做冲刺努力。所以在暑期档引进进口大片,不但能够让电影市场更上一个台阶,丰富暑期档的选择,还能让原本只有国产片的暑期档看上去不那么乏味,从而刺激市场,创造高票房的可能。

上半年尘埃落定,下半年是否可期?

上半年已经尘埃落定,再回首看年初定下的“年度冲600亿”的宏伟目标现在也变得似乎有点遥不可及。因为要达成年度票房破600亿,需要下半年同比涨幅达到50%,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特别是暑期档的超强表现,达到五成涨幅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去年下半年,先有杀出来的《大圣归来》、《煎饼侠》、《捉妖记》,《港囧》、《寻龙诀》的大卖基本有保障,后面又有《夏洛特烦恼》、《老炮儿》等黑马,加上几部非同步上映好莱坞大片的入局,市场风生水起。而今年最有卖相的大IP《魔兽》止步15亿,已经泄气,另一部张艺谋的《长城》是否移至春节档还不好说。尽管暑期档平均每周都有十几部电影上映,但能给人票房想象力的很少。

没有了票房注水的泡沫,接下来要冲刺600亿元的票房,必须靠真枪实弹。也许,是时候给虚涨的影市消消火了。希望中国电影市场少一些生意和算计,多一些匠心和真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了票房注水,600亿票房能否梦想成真?

也许,是时候给虚涨的影市消消火了。

当红色抗战剧霸占电视荧屏,当暑期电影扎堆上映,当炎炎夏日已经到来,不知不觉中,2016已过去一半。今年春节档《美人鱼》、《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三部影片的大卖,让业内人士在去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突破440亿元的基础上,乐观估计出今年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元。如今,半年过去,距离这个数字还有多远呢?

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内地票房报收246.86亿,相比去年同期203.63亿的成绩增长21.2%,虽然仍保持增长,但这个数字比起2015年上半年50.3%的同比增幅,显然增长态势平缓了很多。目前大盘距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还有353.14亿的差距,想完成这个目标并不轻松。

《美人鱼》登顶票房冠军 华语电影票房小胜进口片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映新片约162部,平均每个月27部。共有34部票房过亿,这34部过亿电影累计票房204亿,占了总票房的93%,其他的一百多部电影大多沦为“炮灰”。其中周星驰的《美人鱼》达到33.9亿,占了总票房近14%。国产电影上半年票房131.1亿,占比53.1%,小胜进口片。

但是整个上半年,中国国产电影过亿的只有14部,进口片则达到21部,华语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再度面临严峻考验。除去春节档四部10亿+的影片,华语电影只有《北京遇上西雅图2》和《叶问3》达到7亿,而后者的票房成绩还充满争议。再往下看就是两部3亿的《我的特工爷爷》、《火锅英雄》。从30亿直接递减到3亿,华语电影的市场表现充满了变数。而艺术电影《百鸟朝凤》从500万票房即将终结的不利局面,最终反转为8600万的终盘,这个成绩已经令不少商业电影欣羡。

可断崖,可飞升,中国电影市场充满了想象力。凭借本土文化优势,《美人鱼》超越了诸多好莱坞大片,在探测中国影市水深上,华语电影重新执牛耳,勉强有了尊严。但就像刘翔跑赢了110米栏,不代表中国人都擅长田径,中国电影面对的是好莱坞背后100多年持续积累的视听修辞经验,你爱它恨它,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超越它。

一季度票房轰轰烈烈 二季度凄凄惨惨

2016年第一季度的票房走势一路飘红,贺岁档的余光加上春节档的猛攻,风景这边独好。今年1月,全国电影票房达38.64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幅度和2015年全年持平。2月,在春节档单周36.92亿元票房的助推下,2月23日,电影市场仅用了54天时间便产出100亿元,几乎追平了2010年全年票房的101.72亿元;当月票房68.8亿元,刷新2015年7月55.1亿元的月度纪录,当然,这其中离不开《美人鱼》34亿元的票房贡献。3月在《疯狂动物城》等几部中外影片引领下,全月票房37.59亿元,同比增长30%。整体而言,今年一季度全国票房144.93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0%。

第一季度的疯狂过后,就是第二季度的空虚。尽管4月有《奇幻森林》、《伦敦陷落》、《蝙蝠侠大战超人》等好莱坞大片上映,但比起去年《速度与激情7》单片24亿的巨鳄,实在不值一提。5月《北京遇上西雅图2》、《美国队长3》连番上演,未扭转颓势。连续两个月,影市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4月票房比去年缩水近10亿,同比下降约25%,5月较去年同期出现约2%的小幅跌落。

6月,进口大片轮流坐庄,超级英雄电影《X战警:天启》、超级IP《魔兽》、迪士尼动画《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以及《独立日:卷土重来》等影片的上映使票房趋势出现逆转,单月38.1亿的票房较去年同比上涨13.6%。第一季度的野蛮增长勉强中和了第二季度的极度空虚,20%的增长幅度虽不理想,已属不太难看。

票房注水现象有所收敛 网购票不再便宜

从整个的票房情况来看,上半年的票房成绩无疑被第二季度拖了后腿。而对比近五年的数据,发现这也是5年内电影票房首次出现二季度票房下降趋势。那么,今年上半年的票房为什么会在第二季度遭遇“滑卢铁”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NO.1青黄不接的档期安排。2016年一季度约145亿的超高票房必然少不了春节档与情人节档的强力拉动,而第二季度中,春节的观影热度渐渐退去,引领新一波观影浪潮的暑期档还未到来,4、5、6月虽不断有五一、六一等档期助驾,但在业内人士看来,此类档期属于档期中的“二等公民”,大片压根儿瞧不上。没有“一级档期”助阵,二季度票房想要热闹起来的难度更大。

NO.2参差不齐的影片质量。“档期营销”只是帮助票房上涨的客观因素,决定票房的关键因素还是影片质量。2016二季度共上映110余部影片,票房过亿的影片仅15部,票房前三甲都被进口片揽走,口碑票房双双引爆的国产影片更是寥寥。除了三月冒岀一部《疯狂动物城》外,四月、五月都没有出现现象级影片。而六月的《魔兽》也没有如期待中那般破《速7》纪录,止步于15亿元。

NO.3票房打假后的余波影响。今年3月,《叶问3》被证实票房造假,管理部门对该片发行方和部分影院进行了处罚和严重警告。监管部门加强整顿与治理有利于剔除影片的“金融属性”,增加票房透明度和真实性。当票房作弊、票房注水问题越来越被电影市场主管部门重视,票房中的泡沫也在被慢慢挤出,影市则在一定程度上褪去了浮肿,回归更真实的面貌。所以,今年四五月也被认为是近年来唯一没有水分的档期。

NO.4在线购票APP的低价票竞争时代结束。今年以来,中国的在线电影票市场,已形成糯米、淘票票、微影时代(微票儿+格瓦拉)和猫眼四强争霸的局面。过去一段时间,由于各大电影在线售票电商的价格大战,涌现出大量低价票,吸引了不少观众。如今,价格战进入尾声,票房补助幅度越来越少,习惯了低价看电影的观众进入观望状态,客观上造成上座率的下降。

NO.5银屏数猛增稀释上座率。眼下,各地影院建设突飞猛进,中国电影的银幕数已达到了3.5万块,2016年全国银幕数比2015年增加了8000块,但观影人次的增长却低于银幕数的增长,银幕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不高,上座率无形中被稀释。

放弃“保护月”,只为冲刺600亿票房?

纵然,整个上半年的票房出现了疲软现象,甚至距离600亿元的预期票房也遥遥无期。不过,在中国,经济从来就是最大的政治。今年好莱坞大片能够接连和国外同步上映,甚至破天荒地杀进“国产电影保护月”,“保增长”的宏观调控一定存在。

一直以来,七八月暑期档都是“国产电影保护月”。不少原定6月上映的国产片会特意改档,以期在暑期档避开进口大片的锋芒。但是从目前已经确定的今年暑期档片单来看,国产片的这一“保护伞”正在消失。

不管是艺术水准、工业标准,还是类型叙事完成度、市场竞争力,中国电影和这片广沃的国土一样,发展极为不平衡。在这种局面下,救市的重任就落在了相对比较稳定的引进大片身上。今年暑假期间就有几部进口大片来势汹汹:《忍者神龟2》在7月2日与内地观众见面,《泰山归来:险战丛林》则选择在7月19日登场,与3天后上映的成龙作品《绝地逃亡》狭路相逢;《爱宠大机密》《冰川时代5》将在8月上映;进口买断片《红色警戒999》《海洋之歌》分别定档7月27日和8月12日。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多国顶尖动画团队联手打造的《超能太阳鸭》也将于7月15日登陆全国院线。

业内人士表示,“国产电影保护月”悄然开放有着多方面因素: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电影已经具备与进口大片抗衡的实力和底气,不再像从前那样不堪一击,即使没有了“保护”,国产片也不用太担心被“碾压”;另一方面,多年的“保护月”下来,让国产片形成了依赖,导致许多烂片扎堆暑期档,“保护月”的松动,能让进口大片带来“鲶鱼效应”,淘汰没有市场竞争力的电影,督促国产电影提升内在品质。

而随着上半年票房成绩单的揭晓,更多的人则认为,“保护月”的松动实际上是出于提振市场的考量,为全年总票房在做冲刺努力。所以在暑期档引进进口大片,不但能够让电影市场更上一个台阶,丰富暑期档的选择,还能让原本只有国产片的暑期档看上去不那么乏味,从而刺激市场,创造高票房的可能。

上半年尘埃落定,下半年是否可期?

上半年已经尘埃落定,再回首看年初定下的“年度冲600亿”的宏伟目标现在也变得似乎有点遥不可及。因为要达成年度票房破600亿,需要下半年同比涨幅达到50%,考虑到去年下半年特别是暑期档的超强表现,达到五成涨幅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去年下半年,先有杀出来的《大圣归来》、《煎饼侠》、《捉妖记》,《港囧》、《寻龙诀》的大卖基本有保障,后面又有《夏洛特烦恼》、《老炮儿》等黑马,加上几部非同步上映好莱坞大片的入局,市场风生水起。而今年最有卖相的大IP《魔兽》止步15亿,已经泄气,另一部张艺谋的《长城》是否移至春节档还不好说。尽管暑期档平均每周都有十几部电影上映,但能给人票房想象力的很少。

没有了票房注水的泡沫,接下来要冲刺600亿元的票房,必须靠真枪实弹。也许,是时候给虚涨的影市消消火了。希望中国电影市场少一些生意和算计,多一些匠心和真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