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已至,电影暑期档也正式开启。然而,不少影迷发现,今年的暑期档里海外大片足有7-8部,难道延续11年之久的“国产电影保护月”已宣告终结?
“国产电影保护月”该取消还是该保留,一直是电影圈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2015年同期,以《捉妖记》、《煎饼侠》、《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代表的国产电影狂揽124.31亿元票房。在今年,失去了“金钟罩”的国产电影,还能延续去年的“辉煌”吗?
神秘的“保护月”
“国产电影保护月”是我国一个不成文的电影产业惯例。2004年,国家电影局为扶植国产电影发通知,每年6月20日至7月10日、7月20日至8月10日期间(或7、8月期间),不鼓励引进海外分账大片。这个通知为口头传达,在官方文件中,并没有出现“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专有名词。
“屏蔽”进口大片,实则是为了保护国产影片。尽管这个规定从未得到官方的承认,甚至连“国产电影保护月”这个名词都是由“媒体和业界”共同创造的。在这11年间,它却一直在发挥作用。
2004年,在“保护月”期间上映的《十面埋伏》取得了1.6亿票房的成绩,2005年,《七剑》、《头文字D》都选在这个时间段上映,同样收获了不错的票房。“利用一定的手段,特别是市场手段支持国产电影的放映,这是全世界通行的合理的做法,因为大家在面临好莱坞时都处于一个弱势的状态。”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说。
在“保护月”期间,对国产影片的保护方式有很多种。尽管没有官方说法,我们可以在这几年进口大片的遭遇中一窥端倪。
2012年8月27日,《蝙蝠侠》和《蜘蛛侠》同天上映。2013年7月,《惊天危机》、《速度与激情6》、《环太平洋》三部大片在一周内扎堆上映。今年6月24日,美国大片《惊天魔盗团2》、《独立日:卷土重来》同日上映。让好莱坞大片扎堆上映,从而达到“内斗”的效果,这可以看做是保护方式的一种。
让进口大片少上映,或者推迟上映,是对国产电影的另一种保护方式。2010年7月16日,《盗梦空间》在北美上映,在国内上映的时间却推迟到了同年的9月1日。2013年,口碑票房齐飞的《疯狂原始人》原本定于6月24日下映,6月6日却突然遭到撤片。停映原因不明,不少网友猜测,撤片事件与“国产电影保护月”有关。
曾有网友做过统计,在2004-2011年的“保护月”期间,曾有30多部好莱坞大片在国内延迟上映,为国产电影“让路”,其中不乏《哈利·波特与凤凰社》、《盗梦空间》等“票房收割机”。然而,根据院线相关人士的说法,这不能叫“延迟”,只能称作“不与北美同步上映”。但对于这些大片不能同步上映的原因,片方和政策方,均未给出明确答复。
“保护月”已消失?
今年的暑期档,有多部进口大片轮番“空降”,《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泰山归来:险战丛林》、《爱宠大机密》、《冰川时代:星际碰撞》等分账大片都将在这一时间段上映。让不少业内人士和影迷惊讶:难道“国产电影保护月”已经成为历史?
“保护”期长达11年之久,却选在今年网开一面,个中原因引起了不少业内人士的猜测。有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意在刺激市场。“上半年的票房除1、2月份外都不是很好,如果今年想完成全年600亿的目标,市场需要一些刺激。”西安博纳影城经理李军练说。
纵观今年暑期档,国产片已成“扎堆”之势。定档于这两个月的电影新作共有90余部之多,除了四部进口大片,剩下的全部都是国产电影。毋庸置疑的是,单是将近90部的国产电影之间,就会掀起一场“恶战”。
同时,海外大片与国内影片上映时间也比较相近。7月2日上映的《忍者神龟2:破影而出》,与7月8日上映的国产片《大鱼海棠》、《寒战2》相隔不到一周。7月19日上映的《泰山归来》,仅比7月22日上映的《绝地逃亡》早三天。《冰川时代:星际碰撞》8月23日上映,8月18日上映的《危城》只比它早了5天。有媒体称,这个暑期档将是国产片和进口片之间的一场“贴身肉搏”。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必为国产片过于担心。“海外的四部片子基本都属于动画片,而且上映日期都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其实已经避开了暑期档竞争最激烈的7月,对国产片的威胁不是很大。”某电影公司策划人员透露。
名为保护,实为溺爱
纵使“国产电影保护月”已有消失的势头,自2004年起,对国产片明里暗里的“保护”已长达11年。然而,这种“保护”是否真能为国产电影保驾护航,促使更多国产佳作出现呢?
不可否认的是,“保护月”的确对国产电影的票房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据某媒体统计,2011-2015年第28周至31周(基本为7月底到8月中)内,总票房基本由国产片主导。2015年,由于《煎饼侠》、《大圣归来》等多部国产影片的出色表现,国产片在内地票房占比一度达到97.6%。
然而,翻开硬币的另一面,国产片的表现却不总是如此“强势”。2011年同期,上映的国产影片共有22部之多,海外影片却只有《哈利·波特之死亡圣器》和《变形金刚3》。然而,以量取胜的国产片,却被票房啪啪“打脸”了。仅两部海外大片,就狂揽了75.8%的票房。
看来,“保护月”未必起到“保护”的作用。国产影片如果依赖这种“保护”的模式,为了抢这个“档期”,让各种中小成本国产片扎堆上映,还可能引起恶性竞争,最终就变成了没有胜方的“零和游戏”。
伴随“保护月”而生的,还有观众们对这种“中国式”做法的厌恶。有影迷曾在微博喊话“你保护你的票房,我保护我的钱包。”还有网友称,这不叫保护月,而叫溺爱月。电影导演、文化评论人江小鱼也同意“溺爱说”——“目前对于国产电影的保护方式就像中国家长对独生子女的保护一样,当成温室里的花朵来溺爱。”
过度的溺爱,只会让国产片越来越远离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无法真正成长起来。这样的“保护”,会让国产片离“精品”越来越远。
没了“金钟罩”怎么办
其实,国产电影未必需要“保护月”的加持。对观众来说,选择影片,还是以质量为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和《人再囧途之泰囧》正是影片质量和口碑成就票房的最好案例。
2015年7月10日上映的《大圣归来》,重新演绎了大闹天宫后齐天大圣的故事。排片占比不到15%的该片,票房占比近31%,不但打破了《功夫熊猫2》保持四年的动画电影票房纪录,还成为国内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尽管是在“保护月”内上映,这部电影的票房佳绩,却不能一概归功于“保护”的力量。刚上映时,《大圣归来》排片量较少,但因影片整体质量过硬,收获的好评如潮,不少看过的观众在网上主动“安利”这部电影,以致票房一路飙高,网友戏称自己为“自来水”(自愿担当水军)。
另一部曾经“大爆”的电影,则是2012年上映的《人再囧途之泰囧》。这部电影未在任何档期上映,却收获了12.5亿的骄人票房成绩。密集的笑点,欢脱的风格,使这部电影受到了观众的青睐,甚至带热了“泰国游”。
从这两部影片可以看出,无论是否处于“国产电影保护月”,影片的质量才是重中之重。没有过硬的质量,即使在“保护月”依然会扑街。而有了靠谱的质量,无论在不在保护月,都会受到观影者的青睐。
真正能够保护国产电影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片方认真讲好故事,找好靠谱演员,合理安排档期。总之一句话——提升影片的水准,而不是任由国产电影在保护伞下或自娱自乐,或畏缩不前。正如电影导演江小鱼所说:“国产电影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让市场说话,让所有的战士在战场壮大,只有平等地放在一起才能慢慢成长,死了怕什么,留下的才是精品才是好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