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是谁,让媒体成了夜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是谁,让媒体成了夜壶

只因为新闻人依然在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向着恶魔,前赴后继。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地铁六号线不幸去世,年仅34岁。

而在今天7月4日,距离金波离世已经过去5天,虽然相关信息已经极大程度上变少,但“地铁急救措施欠缺及”、“如何预防猝死”等,仍然是微博微信讨论的热点话题。

今天,我们祝愿逝者安息但又矫情得将话题继续,因为天使奔向恶魔的路径仍然在继续。

图片来源:网信舆情 2016/7/4

图1 金波猝死热词分布图

图片来源:网信舆情 2016/7/4

图2 金波猝死舆情趋势图

(当天使折翼)这个标题很难下笔……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转型焦虑、生活不规律

“癌症”、“猝死”、“突发疾病”、“抑郁症”、“自缢”,近两个月已知有14名媒体人因此离世:

6月26日凌晨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求是》杂志副主编、著名杂文家朱铁志,不幸辞世, 56岁。

6月16日早上5点,重庆电视台著名记者彭坤子因肝癌去世,终年41岁。

2016年6月14日凌晨6时50分,《春城晚报》总编辑杜少凌因“突发主动脉破裂”,不幸去世,42岁。

2016年6月11日23时许,著名记者、原都市天地报新闻中心主任、兰州晚报调查部主任肖朝利患结肠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1岁。

2016年5月18日,被人戏称为“未来的名记者”的网易女编辑王雅珊因肝癌离世,年仅28岁,自此她的微博永远定格在感动无数次网友的“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再也没有更新。

2016年5月6日,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在办公室楼梯间上吊自杀,终年49岁。

2016年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45岁。

同日,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自杀, 35岁。

5月3日凌晨5点多,成都全搜索记者江俊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1岁。

同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4月28日晚,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自缢身亡,且留有遗书,疑患有抑郁症。

2016年4月26日晨,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昆明市去世,年仅43岁。

整合以上所有的新闻事件,人们在面对媒体人自缢或猝死的事件时,微博成了主要的发声阵地。

的确,公共场所的突发猝死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不管是针对不完善的地铁急救措施,还是早已不新奇的上班族猝死事件,人们在面临重大事件是否习惯性的以某事或某人变成焦点,而往往忽略事件的本质?

“新闻人走在时代的前端,最大的感受着社会变革的痛苦和焦点”,其中深意恐怕只有媒体人才能真正体会。

图片来源:网信舆情 2016/07/04

图3 焦点话题分布图

白天使的阵痛与黑天使的存在

面对“金波们”,人们常说压力大的不止记者、高温作业下的农民工们才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医护人员的问题没有人解决?

身为媒体人,自己的压力似乎不适合在自己最擅长的报道或其他途径说太多。然而,在追求时效、精准、客观的前提下,熬夜与压力并不是媒体人的全部。

2011轰动一时的央视报道,让我们看到“金波们”奔向恶魔的另一种方式:

新闻电视台女记者雅拉·阿巴斯27日在叙中部霍姆斯省卡绥尔镇附近采访时遭反对派武装枪击身亡,年仅27岁。而就在前一年的8月份,她还在接受央视的采访中,面对镜头时,雅拉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当时她的好友、另一名战地女记者在大马士革郊区被反对派武装绑架。

从受灾区到战场、从国内到国外我们不能一一数出因新闻报道及工作任务而殉职的媒体工作者,但此时我们不能用新闻工作者的本质工作来看待事情的理所当然,没有谁的工作是时时面临死亡。

诚然,无良媒体“黑天使”为了版面、头条、金钱或者色情以自己的所在的社会角色为依靠,出卖媒体的良知,如前段时间的《南方日报》记者诱奸实习生案,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不是面对“雷洋案”客观公正的媒体们吗?不是面对“毒跑道”刨根问底的媒体们吗?不是在卧底毒窝提前写好遗书的媒体们吗?

在科技与信息变革的时代,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和警察一样被妖魔化,公信力渐渐消退,当新闻媒体与自媒体的界线性越来越模糊,所有舆情的黑锅都由新闻媒体被动背起,在微博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内容:

XX出事了,媒体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没有人报道?

XX都是媒体搞的鬼?媒体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人们一边急切的希望媒体为他们申冤,一边又讨厌着媒体。

 

 

职责还在,天使依旧前赴后继!

深蓝财经5月8日发起《2016年中国媒体人健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有66%的人认为媒体行业特点可能是造成媒体人不健康原因,但只有少数的12%的人才会因为健康问题考虑转行。

目前仍有难以统计的记者依然驻扎在新闻报道的一线,难以统计的新闻或网络编辑坚守在电脑前,或者路途中拿着手机编辑和整理信息,压力也好,猝死也好,抑郁症也好,突发疾病也好,意外罹难也好,新闻网站每天仍在更新,报纸杂志也在不断发行,公众号、微博也在定时发布,只因为新闻人依然在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向着恶魔,前赴后继。 

【本文为融媒体网原创版权,侵权必究!作者:刘亚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是谁,让媒体成了夜壶

只因为新闻人依然在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向着恶魔,前赴后继。

2016年6月29日,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地铁六号线不幸去世,年仅34岁。

而在今天7月4日,距离金波离世已经过去5天,虽然相关信息已经极大程度上变少,但“地铁急救措施欠缺及”、“如何预防猝死”等,仍然是微博微信讨论的热点话题。

今天,我们祝愿逝者安息但又矫情得将话题继续,因为天使奔向恶魔的路径仍然在继续。

图片来源:网信舆情 2016/7/4

图1 金波猝死热词分布图

图片来源:网信舆情 2016/7/4

图2 金波猝死舆情趋势图

(当天使折翼)这个标题很难下笔……

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转型焦虑、生活不规律

“癌症”、“猝死”、“突发疾病”、“抑郁症”、“自缢”,近两个月已知有14名媒体人因此离世:

6月26日凌晨北京市杂文学会常务副会长、《求是》杂志副主编、著名杂文家朱铁志,不幸辞世, 56岁。

6月16日早上5点,重庆电视台著名记者彭坤子因肝癌去世,终年41岁。

2016年6月14日凌晨6时50分,《春城晚报》总编辑杜少凌因“突发主动脉破裂”,不幸去世,42岁。

2016年6月11日23时许,著名记者、原都市天地报新闻中心主任、兰州晚报调查部主任肖朝利患结肠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51岁。

2016年5月18日,被人戏称为“未来的名记者”的网易女编辑王雅珊因肝癌离世,年仅28岁,自此她的微博永远定格在感动无数次网友的“从疲劳到癌症仅需4步”再也没有更新。

2016年5月6日,湘乡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贺卫星在办公室楼梯间上吊自杀,终年49岁。

2016年5月4日,《解放军报》主任编辑马越舟上校病逝45岁。

同日,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自杀, 35岁。

5月3日凌晨5点多,成都全搜索记者江俊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41岁。

同日,《绵阳日报》编委会编辑中心主任任杰女士在睡梦中突然离世,年仅42岁。

4月28日晚,新华社安徽分社副社长、总编辑宋斌自缢身亡,且留有遗书,疑患有抑郁症。

2016年4月26日晨,知名调查记者尹鸿伟因病医治无效,在云南省昆明市去世,年仅43岁。

整合以上所有的新闻事件,人们在面对媒体人自缢或猝死的事件时,微博成了主要的发声阵地。

的确,公共场所的突发猝死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不管是针对不完善的地铁急救措施,还是早已不新奇的上班族猝死事件,人们在面临重大事件是否习惯性的以某事或某人变成焦点,而往往忽略事件的本质?

“新闻人走在时代的前端,最大的感受着社会变革的痛苦和焦点”,其中深意恐怕只有媒体人才能真正体会。

图片来源:网信舆情 2016/07/04

图3 焦点话题分布图

白天使的阵痛与黑天使的存在

面对“金波们”,人们常说压力大的不止记者、高温作业下的农民工们才应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什么医护人员的问题没有人解决?

身为媒体人,自己的压力似乎不适合在自己最擅长的报道或其他途径说太多。然而,在追求时效、精准、客观的前提下,熬夜与压力并不是媒体人的全部。

2011轰动一时的央视报道,让我们看到“金波们”奔向恶魔的另一种方式:

新闻电视台女记者雅拉·阿巴斯27日在叙中部霍姆斯省卡绥尔镇附近采访时遭反对派武装枪击身亡,年仅27岁。而就在前一年的8月份,她还在接受央视的采访中,面对镜头时,雅拉忍不住流下眼泪,因为当时她的好友、另一名战地女记者在大马士革郊区被反对派武装绑架。

从受灾区到战场、从国内到国外我们不能一一数出因新闻报道及工作任务而殉职的媒体工作者,但此时我们不能用新闻工作者的本质工作来看待事情的理所当然,没有谁的工作是时时面临死亡。

诚然,无良媒体“黑天使”为了版面、头条、金钱或者色情以自己的所在的社会角色为依靠,出卖媒体的良知,如前段时间的《南方日报》记者诱奸实习生案,但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不是面对“雷洋案”客观公正的媒体们吗?不是面对“毒跑道”刨根问底的媒体们吗?不是在卧底毒窝提前写好遗书的媒体们吗?

在科技与信息变革的时代,新闻媒体在大众心中,和警察一样被妖魔化,公信力渐渐消退,当新闻媒体与自媒体的界线性越来越模糊,所有舆情的黑锅都由新闻媒体被动背起,在微博中我们总是能看到这样的内容:

XX出事了,媒体都干什么去了?为什么没有人报道?

XX都是媒体搞的鬼?媒体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人们一边急切的希望媒体为他们申冤,一边又讨厌着媒体。

 

 

职责还在,天使依旧前赴后继!

深蓝财经5月8日发起《2016年中国媒体人健康问卷调查》报告显示,有66%的人认为媒体行业特点可能是造成媒体人不健康原因,但只有少数的12%的人才会因为健康问题考虑转行。

目前仍有难以统计的记者依然驻扎在新闻报道的一线,难以统计的新闻或网络编辑坚守在电脑前,或者路途中拿着手机编辑和整理信息,压力也好,猝死也好,抑郁症也好,突发疾病也好,意外罹难也好,新闻网站每天仍在更新,报纸杂志也在不断发行,公众号、微博也在定时发布,只因为新闻人依然在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向着恶魔,前赴后继。 

【本文为融媒体网原创版权,侵权必究!作者:刘亚红】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