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你好天府 斗
《风赋》中,这样描写风: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缘泰山之阿,舞于松柏之下,飘忽淜滂,激飏熛怒。后人则用“风起于青萍之末”来喻指大影响、大思潮于不经意间发源。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自秦汉时候开始,风调雨顺、连年富足的生活环境使成都人形成了较为先进前卫的消费观,进而涌现出繁荣的商业和特色的文化。成都的消费与商业一直与蜀地文化相生相伴,形成了成都特色商业文化脉络,在城市商业聚集度、城市未来可塑性等方面均处于西部地区领先地位。
据成都市统计局数据公布,2021年成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1.8亿,比上年增长14%。四川省连锁商业协会此次数据汇总显示,2021年,成都85个商业体总销售额944.09亿元,满足成都零售市场11%的消费需求。
这背后折射出的,正是成都2000余万人口的强大本地消费潜力与活力。在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同题作答中,成都已给出答卷。
首店招引:“洞见”成都消费潜力与活力
从具体的消费数据看,成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所以能够实现高增长,在于成都做好了常态化疫情防控与“动态清零”防疫政策,有效稳定了市民预期,为商业消费稳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成都也在不断完善商业发展布局,形成优质的消费供给、提升舒适便利的消费环境、优化商业营商环境来释放与激发市场活力与消费潜力。首店的招引,即是市场活力与消费潜力极佳证明,是一个城市消费市场的敏锐度和成熟度、营商环境的舒适度和开放度的试金石。
2019年,成都首店经济发展交流大会首次提出“畅首店经济、享成都消费”,此次大会也是成都持续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2019年,成都招引首店473家,同比增长136.5%,2020年,成都首店经济在逆境中交出了一份稳健答卷,引入386家各类型首店,其中包含全国首店29家,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三。
中商数据和成都零售商协会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成都在2021年引入首店数量达到801家,较2020年同比增幅远超100%,其中有58家全国首店,坐稳首店第三城。
消费对内需的拉动作用明显,而首店可以说是驱动消费的内生动力。发展城市首店是成都营造良好的国际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建成我国西部重要的商业高端品牌首选地、国内外商品首发地、原创品牌集聚地、国际消费时尚创新地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国人对美好生活、对新潮消费的追求将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是实现“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格局的基础,首店经济的发展对助推内循环更有实质性意义。
在首店、首发的持续驱动与活跃下,全新的消费生态也不断促进提升城市的消费活力、时尚度及精致感。开出首店简单,面对竞争激烈的消费市场,这些首店如何将流量转化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并带来业绩的增长来延长首店的生命周期,实现相互赋能,又如何运用“在地思维”营造因地制宜、更为新颖的消费场景,自身产品力又是否能迎合大众需求,都需要用心夯实基本功。
场景营造:描绘成都消费的惬意与特色
商业发展如同逆水行舟,其迭代与发展的节奏较快,原地踏步即是退步,在此风口之上,成都也面临新的挑战。
成都本身拥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在创新消费场景方面也表现突出。当下,随着艺术、文创、旅游、运动等新兴消费业态不断涌现,正赋予成都更多消费场景,夜间经济的持续蓬勃更让成都成为全国知名的“不眠之城”。这些不断涌现的新消费场景与消费模式,是成都脱颖而出跃升消费第三城的底层逻辑。

作为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夜”是成都商业发展中绕不过去的一个高峰。不舍昼夜,是成都消费的显著特点。在首店经济“加速跑”的同时,成都夜间经济也更富韧性和活力。一家家在城市街巷之中的不打烊特色小店为人们生动诠释出“烟火里的幸福成都”。
根据成都餐饮研究院的调查结果显示,夜间消费最活跃的门店,近半数位于锦江区。超半数餐企结束营业的时间段,在凌晨12点至3点间,晚7点后至营业结束的营业额占当日收入的60%及以上。深夜食堂、喝酒K歌,LiveHouse、文创等夜间消费场景越来越丰富,也催生了越来越多的24小时便利店。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显示,24小时营业便利店占比较高的城市南方相对较多,其中成都占比最高,达到79.7%。
2021年12月,成都发布了2021成都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涵盖了文化、旅游、体育、医美、亲子、购物、餐饮、街区、教育等10个领域,以“场景引领消费”逐渐成为成都的独有标识和竞争优势,“处处皆场景、时时有机会”已在业内形成广泛共识,新兴夜间消费业态等各个维度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成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发展。

消费者需要更多选择及更丰富的体验,消费也是如此。如今,“场景”被广泛地应用显著提高了需求与供给的匹配度,成都消费的动力与活力由此日益强劲,文化特色也愈发鲜明,形成颇具特色的成都消费模式。
“强龙地头蛇”:起底成都高端消费格局
由重奢、高档购物中心构成的高能级市场亦是成都商业与消费的绝对重头戏。据赢商大数据监测,近两年成都高档购物中心场日均客流在4万人次以上,2021年增长10%至4.8万人次,客流表现远超其他档次项目。
成都的城市气质与消费观念备受国内国际品牌青睐,各类概念店、主题店、城市定制店等集聚,越来越多的奢侈品集团开始重新审视并不断押注成都消费封面春熙路太古里商圈。
对于全国奢侈品零售而言,上海已成为毫无疑问的风向标,静安区一直是国内奢侈品消费晴雨表,中信泰富、恒隆商场等商业体组成颇具盛名的南京西路高端商圈,成都高端商业发展轨迹类似于上海,目前已逐步形成西南地区最全最密集的奢侈品牌矩阵。
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众多奢侈品品牌开始加快在成都春熙路区域布局双店,包括国内第三家LV之家亮相远洋太古里,Gucci、Balenciaga、Moynat陆续在春熙路商圈开出双店。
放眼全国,除上海之外在同一商圈如此密集布局奢侈品业态的仅成都春熙路商圈一家。有专家指出,属于同一商圈的IFS与太古里两个商业载体,布局同品牌店铺的本质上还是奢侈品集团们对春熙路商圈整体的信心押注,以及对未来成都消费市场的长线看好。

五年以来,以成都IFS与远洋太古里所处的春熙路商圈为杠杆,整个成都的时尚消费风貌快速焕然一新,其自我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时尚化、旅游业增长和商业发展相辅相成,成为了城市名片和西南奢侈品消费主战场。2021年,成都IFS、成都远洋太古里年销售额均破100亿元,双高端商场引领,奠定成都高端消费的全国地位。
另外,成都SKP预计于今年10月开业,成都SKP位于交子公园商圈,是政府第二个都市级商圈商业布局的重点项目,其商业体量为16.2万㎡,1000+知名品牌中一线品牌覆盖率达98%,并以打造集城市森林、时尚平台、艺术空间为一体的公园为出发点,景观规模约19万㎡,绿地率约77%,与公园城市理念极为契合。
可见,无论是港资背景,还是京企做派,要想成为城市商业封面与地标,都须不断以更新理念融入这个城市,是走在外部大环境、市场需求倒逼行业变革路径之上的不断摸索和适应。

SKP较为齐全的奢侈品高端百货业态、百货体系的满返优势、公园城市的场景营造、品牌自带的商业能量注定将为交子公园商圈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与招商大魔方、环球中心、银泰in99、奥克斯广场、合景泰富悠方等一众商业体共同呈现成都第二个都市级商圈。
这能否会与已趋于成熟的春熙路商圈平分秋色进入两极格局尚未可知,但根据观点网预测,成都SKP开业3年后营业额有望达到60亿元。以数据来看,其龙头效应与IFS、远洋太古里还是有些差距。
“后继有人”:成都商业的未来空间与兑现
据统计,2021年成都购物中心存量已达1400万㎡,但成都人均购物中心面积仅为0.697㎡/人,与发达国家相比,市场容量仍有一定空间。
赢商大数据根据89个样本购物中心的空置率数据得出2021年成都购物中心的平均空置率为10.36%,相较于往年同期空置率有所走高,处于高位状态。但商业增量市场依旧活跃,2022~2023年,成都还将有60个以上的购物中心计划入市(商业建筑面积≥3万㎡),总体量超700万㎡。
一级市场端,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于今年年初发布2022年优质商业地块推介,拟推出商业用地51宗,总面积约2042亩。
其中春熙路时尚活力区5宗,总面积123亩;荷花池国际商贸城12宗,总面积791亩;成华区的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7宗,总面积387亩;东郊记忆艺术区9宗,269亩;成都东客站枢纽经济发展区5宗,总面积143亩……
不断开业的商业项目、持续供应的商用土地是成都商业潜力与未来发展之侧影,可以想见,更多元的新型商业载体将登上成都商业舞台,成都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将更加多彩。
来源:你好天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