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抢到好IP就有粉丝追捧?你想多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抢到好IP就有粉丝追捧?你想多了

把一个优秀的IP买到手还远远不够,吃透IP的原著精神,与原著作者多沟通,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方才是IP改编之困的破局之道。同时,编剧、导演和创作者也应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热门IP。

IP热潮方兴未艾,关于IP改编的争议却甚嚣尘上。因电影《九层妖塔》对小说改编过多,《鬼吹灯》作者起诉电影侵权,大热网剧《余罪》第二季同样因改编过多,导致口碑下滑,引发了原著作者和编剧之间的一场“骂战”。

IP大热以来,影视圈对优秀IP趋之如骛。然而,改编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原著作者与影视编剧之间龃龉不断。“得IP者得天下”这个理论,在如今的影视圈还成立吗?什么样的IP改编,才能赢得粉丝芳心?

IP改编频惹争议

放眼近几年的电视荧屏,大热的《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以及《欢乐颂》,无一不是IP改编的影视剧。《魔兽》、《寻龙诀》等国内外大热电影,同样也是由优秀的IP改编而生。广泛的原著粉丝基础和新颖的题材,是IP得以大热的两大优势。然而,这些粉丝可以为一部IP剧/IP电影带来充分的人气,同样可能招来大量“口水”。

根据《鬼吹灯》改编的电影《九层妖塔》,因对原著改编过多,遭遇了大批书迷的吐槽。该电影上映首日票房过亿,但受到口碑影响,此后票房一路“滑铁卢”,排片率也不断下滑,豆瓣评分低至4.3。最近,就连原著作者也坐不住了,状告片方和导演侵犯著作权。

到了法院,双方对于电影是否存在过度改编各执一词。原著作者张牧野(天下霸唱)认为,电影的内容对原著歪曲、篡改严重,在人物设置、故事情节等方面均与原著差别巨大,侵犯了原告的保护作品完整权。被告则坚持认为改编是恰当的:“小说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是一致的,但影片和小说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不同,出现较大的表达差异也是必然的。”

因为对IP改编成品的不满,原作者和片方闹上法庭,可见IP改编的争议有多大。为了IP改编,公然“开撕”的原作者和编剧,可不是只此一例。热播网剧《余罪》第二季播出后,也出现了同样的一幕......

《余罪》第二季播出后,吐槽之声不断,豆瓣评分也从第一季的8.3下滑至7.0。剧中,余罪带兄弟组团卧底,已被当面揭露是警察,仍然被毒巢老大深深信任……这样的情节不但让网友大呼“脑残”,就连原著作者常书欣都看不下去了,公开在微博吐槽第二季逻辑混乱,并表示“编剧应该没看小说,是自己诌出来的。第二季用喜剧的风格来做刑侦剧,整个是在侮辱观众智商!”“原著粉”也纷纷站出来维护原著,将第二季“滑铁卢”原因归结为过度改编。

对此,《余罪》的总策划和编剧含蓄地进行了反驳。“小说和电视剧本来就是两种体裁,正确与好看之间总是很难达成平衡。”《余罪》编剧姜无及说。总策划于淼则强调,小说中很多心理描写、犯罪情节描写,不适合在影视剧中表现,改编时必须拿掉。

此外,另一部热剧《亲爱的翻译官》的原著作者缪娟同样也表示了对剧版的不满:“电视剧保持了人物的性格,不过故事改编偏离得有点远,大家还是看书吧。”

这些一度炙手可热的IP,改编之后却引起了阵阵争议。原作者和原著粉丝“护书心切”,影视剧编剧则大呼无奈,有业内编剧直称“改编IP是受累不讨好的活儿。”

原作者和编剧天生敌对?NO!

如果改编过多,原著作者、原著粉丝均不满意;如果完全照搬,可能会无法通过审查,同时又会引来“缺乏创新”的吐槽。难道IP的原作者和影视剧编剧真的是“天生敌对”吗?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购买IP,有时甚至仅仅成了购买“片名”。比如,《余罪》这个IP,在小说还未完结的时候,就已经被“抢走了”。也就是说,影视公司购买版权时,这部小说还没有写完,也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只是因为这个小说比较火,影视公司就抢着出手买下了。

有媒体评论称,这样的IP改编,实际上就是“借名游戏”,通过这样一个名字把小说粉丝吸引进来,却不按照小说去拍,实际上就是在通过“粉丝经济”来赚钱。有着这样的IP交易过程,难怪《余罪》原作者会吐槽编剧不看原著了。

而实际上,IP的改编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九层妖塔》和《余罪》第二季的改编之所以会引起争议,并非是因为原作者和编剧天生就有矛盾,还是在于剧本本身存在着经不起推敲之处,拍成影视作品后,才会让观众发现众多槽点。

《铁梨花》的导演、编剧郭靖宇就曾指出,“过往所有有知名度的、大家对它有一定信任的题材,都可以算是大IP,我从小看的电视剧都是从IP改编的,怎么今天突然出现IP改编和原创编剧的矛盾呢?有矛盾只能是说很多应该原创的编剧没好好写!”

改编不力的背后,是编剧人才的缺乏。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国内专业的一线编剧仅有四五十人,没有那么多的优秀编剧能服务于IP的改编。如果编剧经验不足,炮制出“掉链子”的剧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对于成功打造过《甄嬛传》、《芈月传》两部IP剧的郑晓龙来说,IP改编也并不简单:“电视剧投入几个亿,要保证它能够播出,首先得保证价值观、历史观的正确;另外,网文作家通常考虑的是年轻读者,但是,电视机前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他们也有看电视的权利,从我们来讲,最初的概念是想让一家人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所以在改编网络作品时,还是要更宽泛地考虑到更多人的喜好。”

改编好一部IP作品,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因为抢到一个优秀IP就暗自窃喜,那可就是太天真了。如果改编后没有让观众满意,还把锅甩给小说和影视剧的“天生差别”。小说和影视剧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

IP改编的破局之路

为了迎合电视观众的口味,IP剧/IP电影对于原著的改编在所难免。那么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分寸呢?

中广协编工委秘书长余飞提出了一个解决之道:“如果原著作者能参与剧本的改编,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他说,如果作者真的在乎作品的影视还原度,其实完全可以在与剧方签版权合同时,把“需要过目剧本”“参与改编过程”等要求写进去。

《琅琊榜》正是原著作者参与IP改编的一个成功案例。这部大热之作直接启动了原著作者海宴作为编剧。也正因为如此,该剧对原著的改动不大,基本上80%还原了小说原著。同时,该剧制作精良,演员的表演出色,对于细节的把控也很用心。看到这样的“良心之作”,“原著党”自然不会表达不满了。

当然,不是每部IP作品的原著作者都有机会参与改编。那么,至少编剧可以与原著作者保持沟通,来确认改编是否忠于原著。《花千骨》的编剧饶俊透露,他与《花千骨》作者在合作之时一直保持着沟通,自己出初稿之后,原作者就负责修订,以保证改编之后的剧情忠于原著情节和人物性格。

《太子妃升职记》的改编则有些剑走偏锋。该剧画风清奇,剧情雷人,服装简陋,与《琅琊榜》这类大制作IP剧背道而驰,却“一炮而红”。剧组关于自己“穷”、“鼓风机”等营销,更是把这部网剧数次推上热搜。

细看之下,种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反而使得《太子妃升职记》获得了一众粉丝的青睐,在当下“套路满满”的剧海中,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原著粉丝不多,网友关注点又集中在了剧中的“雷点”和“笑点”,网友几乎都忘记了这是一部IP改编作品,使得该剧“逆袭”成功。

不过,如果改编的是观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观众可能接受不了一丝一毫的“篡改”。此前,头顶“铜钱”,气氛如“鬼片”的新红楼,造型狰狞可怖的新西游,都因过度改编遭遇了吐槽之声。而87版的《红楼梦》虽然对原作剧情改编也很大,但由于演员气质的契合,场景及经典桥段还原出色,盖过了对剧情改编的质疑,一直让观众称道至今。

当下,IP改编这把火正越烧越旺。然而,把一个优秀的IP买到手还远远不够,吃透IP的原著精神,与原著作者多沟通,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方才是IP改编之困的破局之道。同时,编剧、导演和创作者也应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热门IP。毕竟,优秀的IP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抢完”,原创才是长久之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抢到好IP就有粉丝追捧?你想多了

把一个优秀的IP买到手还远远不够,吃透IP的原著精神,与原著作者多沟通,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方才是IP改编之困的破局之道。同时,编剧、导演和创作者也应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热门IP。

IP热潮方兴未艾,关于IP改编的争议却甚嚣尘上。因电影《九层妖塔》对小说改编过多,《鬼吹灯》作者起诉电影侵权,大热网剧《余罪》第二季同样因改编过多,导致口碑下滑,引发了原著作者和编剧之间的一场“骂战”。

IP大热以来,影视圈对优秀IP趋之如骛。然而,改编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原著作者与影视编剧之间龃龉不断。“得IP者得天下”这个理论,在如今的影视圈还成立吗?什么样的IP改编,才能赢得粉丝芳心?

IP改编频惹争议

放眼近几年的电视荧屏,大热的《琅琊榜》、《花千骨》、《芈月传》以及《欢乐颂》,无一不是IP改编的影视剧。《魔兽》、《寻龙诀》等国内外大热电影,同样也是由优秀的IP改编而生。广泛的原著粉丝基础和新颖的题材,是IP得以大热的两大优势。然而,这些粉丝可以为一部IP剧/IP电影带来充分的人气,同样可能招来大量“口水”。

根据《鬼吹灯》改编的电影《九层妖塔》,因对原著改编过多,遭遇了大批书迷的吐槽。该电影上映首日票房过亿,但受到口碑影响,此后票房一路“滑铁卢”,排片率也不断下滑,豆瓣评分低至4.3。最近,就连原著作者也坐不住了,状告片方和导演侵犯著作权。

到了法院,双方对于电影是否存在过度改编各执一词。原著作者张牧野(天下霸唱)认为,电影的内容对原著歪曲、篡改严重,在人物设置、故事情节等方面均与原著差别巨大,侵犯了原告的保护作品完整权。被告则坚持认为改编是恰当的:“小说和影片在叙事结构上是一致的,但影片和小说艺术表现形式存在不同,出现较大的表达差异也是必然的。”

因为对IP改编成品的不满,原作者和片方闹上法庭,可见IP改编的争议有多大。为了IP改编,公然“开撕”的原作者和编剧,可不是只此一例。热播网剧《余罪》第二季播出后,也出现了同样的一幕......

《余罪》第二季播出后,吐槽之声不断,豆瓣评分也从第一季的8.3下滑至7.0。剧中,余罪带兄弟组团卧底,已被当面揭露是警察,仍然被毒巢老大深深信任……这样的情节不但让网友大呼“脑残”,就连原著作者常书欣都看不下去了,公开在微博吐槽第二季逻辑混乱,并表示“编剧应该没看小说,是自己诌出来的。第二季用喜剧的风格来做刑侦剧,整个是在侮辱观众智商!”“原著粉”也纷纷站出来维护原著,将第二季“滑铁卢”原因归结为过度改编。

对此,《余罪》的总策划和编剧含蓄地进行了反驳。“小说和电视剧本来就是两种体裁,正确与好看之间总是很难达成平衡。”《余罪》编剧姜无及说。总策划于淼则强调,小说中很多心理描写、犯罪情节描写,不适合在影视剧中表现,改编时必须拿掉。

此外,另一部热剧《亲爱的翻译官》的原著作者缪娟同样也表示了对剧版的不满:“电视剧保持了人物的性格,不过故事改编偏离得有点远,大家还是看书吧。”

这些一度炙手可热的IP,改编之后却引起了阵阵争议。原作者和原著粉丝“护书心切”,影视剧编剧则大呼无奈,有业内编剧直称“改编IP是受累不讨好的活儿。”

原作者和编剧天生敌对?NO!

如果改编过多,原著作者、原著粉丝均不满意;如果完全照搬,可能会无法通过审查,同时又会引来“缺乏创新”的吐槽。难道IP的原作者和影视剧编剧真的是“天生敌对”吗?

值得关注的是,如今购买IP,有时甚至仅仅成了购买“片名”。比如,《余罪》这个IP,在小说还未完结的时候,就已经被“抢走了”。也就是说,影视公司购买版权时,这部小说还没有写完,也不知道结局是什么。只是因为这个小说比较火,影视公司就抢着出手买下了。

有媒体评论称,这样的IP改编,实际上就是“借名游戏”,通过这样一个名字把小说粉丝吸引进来,却不按照小说去拍,实际上就是在通过“粉丝经济”来赚钱。有着这样的IP交易过程,难怪《余罪》原作者会吐槽编剧不看原著了。

而实际上,IP的改编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九层妖塔》和《余罪》第二季的改编之所以会引起争议,并非是因为原作者和编剧天生就有矛盾,还是在于剧本本身存在着经不起推敲之处,拍成影视作品后,才会让观众发现众多槽点。

《铁梨花》的导演、编剧郭靖宇就曾指出,“过往所有有知名度的、大家对它有一定信任的题材,都可以算是大IP,我从小看的电视剧都是从IP改编的,怎么今天突然出现IP改编和原创编剧的矛盾呢?有矛盾只能是说很多应该原创的编剧没好好写!”

改编不力的背后,是编剧人才的缺乏。根据业内人士的说法,目前国内专业的一线编剧仅有四五十人,没有那么多的优秀编剧能服务于IP的改编。如果编剧经验不足,炮制出“掉链子”的剧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即使对于成功打造过《甄嬛传》、《芈月传》两部IP剧的郑晓龙来说,IP改编也并不简单:“电视剧投入几个亿,要保证它能够播出,首先得保证价值观、历史观的正确;另外,网文作家通常考虑的是年轻读者,但是,电视机前还有很多中老年人,他们也有看电视的权利,从我们来讲,最初的概念是想让一家人在电视机前看电视,所以在改编网络作品时,还是要更宽泛地考虑到更多人的喜好。”

改编好一部IP作品,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因为抢到一个优秀IP就暗自窃喜,那可就是太天真了。如果改编后没有让观众满意,还把锅甩给小说和影视剧的“天生差别”。小说和影视剧表示,这个锅我们不背。

IP改编的破局之路

为了迎合电视观众的口味,IP剧/IP电影对于原著的改编在所难免。那么该如何把握好改编的分寸呢?

中广协编工委秘书长余飞提出了一个解决之道:“如果原著作者能参与剧本的改编,当然是最好的情况。”他说,如果作者真的在乎作品的影视还原度,其实完全可以在与剧方签版权合同时,把“需要过目剧本”“参与改编过程”等要求写进去。

《琅琊榜》正是原著作者参与IP改编的一个成功案例。这部大热之作直接启动了原著作者海宴作为编剧。也正因为如此,该剧对原著的改动不大,基本上80%还原了小说原著。同时,该剧制作精良,演员的表演出色,对于细节的把控也很用心。看到这样的“良心之作”,“原著党”自然不会表达不满了。

当然,不是每部IP作品的原著作者都有机会参与改编。那么,至少编剧可以与原著作者保持沟通,来确认改编是否忠于原著。《花千骨》的编剧饶俊透露,他与《花千骨》作者在合作之时一直保持着沟通,自己出初稿之后,原作者就负责修订,以保证改编之后的剧情忠于原著情节和人物性格。

《太子妃升职记》的改编则有些剑走偏锋。该剧画风清奇,剧情雷人,服装简陋,与《琅琊榜》这类大制作IP剧背道而驰,却“一炮而红”。剧组关于自己“穷”、“鼓风机”等营销,更是把这部网剧数次推上热搜。

细看之下,种种不按套路出牌的做法,反而使得《太子妃升职记》获得了一众粉丝的青睐,在当下“套路满满”的剧海中,令人耳目一新。由于原著粉丝不多,网友关注点又集中在了剧中的“雷点”和“笑点”,网友几乎都忘记了这是一部IP改编作品,使得该剧“逆袭”成功。

不过,如果改编的是观众已经耳熟能详的经典名著,最大程度地尊重原著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观众可能接受不了一丝一毫的“篡改”。此前,头顶“铜钱”,气氛如“鬼片”的新红楼,造型狰狞可怖的新西游,都因过度改编遭遇了吐槽之声。而87版的《红楼梦》虽然对原作剧情改编也很大,但由于演员气质的契合,场景及经典桥段还原出色,盖过了对剧情改编的质疑,一直让观众称道至今。

当下,IP改编这把火正越烧越旺。然而,把一个优秀的IP买到手还远远不够,吃透IP的原著精神,与原著作者多沟通,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方才是IP改编之困的破局之道。同时,编剧、导演和创作者也应该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热门IP。毕竟,优秀的IP是有限的,总有一天会被“抢完”,原创才是长久之道。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