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国产工业软件仍未迎来黎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国产工业软件仍未迎来黎明

我国工业产业巨大,工业品类也是全球最多。但在软件产业化方面,还有所不足,与我国工业所处的地位并不对称。无数人趋之若鹜,一想扭转这一局面,但这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文|极新 刘耳冬

编辑|苑晶

在工厂工作过的从业者或许时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老师傅掌握很多“暗”知识,在工人的培养中,老师傅也经常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

然而在新的工业环境下,工业软件正在向这种传统的知识传授宣战。工程师们想办法将如铸造、焊接、冲压、锻造、切削、热处理等现场诀窍变成算法、编码,固化到软件,作为一种可以吸纳无数经验和知识的集合体,工程知识的汇聚,也会形成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会因此形成深度依赖。也因此,工业软件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

一个国家工业软件的发展程度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而如今,我国正在试图跨越这道门槛。

我国工业产业巨大,工业品类也是全球最多。但在软件产业化方面,还有所不足,与我国工业所处的地位并不对称。无数人趋之若鹜,一想扭转这一局面。

可梦想虽好,无奈国产替代的前景是曲折的。

这种曲折首先体现在竞争对手方面,在工业软件中,以德国为首的国家领跑欧洲软件业,在细分的EDA领域,又有Cadence、Synopsys、Mentor等巨头企业。这些巨头垄断了全球,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占比极高。

其次,工业软件行业分类极多。智能产品方面,就分CPS、传感器、Adas、产品性能仿真;智能服务方面,有Digital twin、状态监控、传感器与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智能工厂方面,有车间联网、增材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线、工艺仿真、设备健康管理等;

耳熟能详的智能研发有CAD、CAE、CAM、PLM、EDA和拓扑优化等;在物流和供应链氛围AGV、SLAM、自动化立库、WMS、TMS、和DPS;决策还有BI、工业大数据、EPM和移动应用多种划分。同时实现替代,规模宏大,工作量极大。

再次,工业软件的使用和成熟需要长时间的使用和沉淀,是国外巨头软件公司崛起的不二法门,国产软件公司想越过雷池,必须让软件迭代的更快一些、使用的频次更多一些。而以上三种原因共同造就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关于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之路,一定是漫长而又艰辛的。

01、工业软件中的发展纠结

在工业软件的划分中,存在“嵌入式”和“非嵌入式”两种,前者大致可以占市场的2/3,后者为1/3。从发展性的角度上说,嵌入式是硬件的附属产品,附加值不高,也因此,非嵌入式软件备受关注。

由于云计算的发展,加大了市场对非嵌入式软件的预期。从商业模式上说,云计算让以往卖产品的逻辑转向了卖服务,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为软件公司贡献现金流、扩大经营规模。

由此,在非嵌入式软件公司内就出现了一种“鄙视链”——云服务和产品型公司大于项目公司,而外包企业在其中的末端。

云软件容易出大公司,但也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在细分行业里,上文提到的生产控制环节,由于工业产品和工艺流程的不一致,也较难出现垄断局面。也因此,在工业软件领域也较难出现横跨几个行业的通用型软件企业。

所以,越是标准化流程、标准件的生产,越容易出现大型公司。相反地,在大飞机、大轮船制造领域,由于国外某些公司积淀时间相当长,也让国内软件公司在这个领域实现替代难上加难。在行业内,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要想在以上这些领域实现突破,除非大公司错过了某些技术革命浪潮,否则难以实现反超。

在制造底层的研发设计方面,理工类数学类、物理类软件拥有较大优势。在之前,一系列封锁我国Matlab软件的事件中,暴露了我国对底层工具类软件的短板和不足。

但目前,若想在短时间之内弥补上底层工具的缺失,也极其困难。

这十几年,无疑是2B软件的黄金时期。Adobe十年四倍增长,股价涨了20多倍、Autodesk、达索都有巨大增幅。

这种利好间接地影响了国内的众软件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开始后起直追,取得了一些成果。在2019年,用友、金蝶等国产厂商在ERP领域实现了市占率的反超,进一步抢占以往属于Oracle、SAP等公司的市场份额,可算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产替代

除了管理信息类软件,其他领域却收获寥寥。

因工业软件普遍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落后巨头较多、资金需求大,短时期之内难以赶上巨头的水平。

在CAX软件方面,国内软件希望依靠打通集合建模、物理模型求解以及数控加工程序的方式蚕食巨头市场,利用CAD/CAE/CAM联动效应,集成化扩大自身规模,但就目前的增速来说,离完成国产替代还遥遥无期。

在上云的角度上,业界更是对此意见不一。目前,从品类上说仿真类软件由于架构等原因并不适合上云,而大企业对云化的敏感程度不如中小企业,所以,未来工业软件的上云仍旧会围绕众多中小企业展开,但中小企业却难以给工业软件公司长久的安全感。

02、落后的背后是系统性问题

国际上的主流软件代码量在 3000 万行到 4500 万行左右,经测算,这样的工作量需要3000-4500人开发一年。并且,头部软件企业已经持续开发数十年之久,经过了数十万、数百万用户的体验,从这个角度上说,国内软件公司的发展仍然道阻且长。

在过去,我国依靠劳动红利积累了一定实力,但长期依赖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高端制造业匮乏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

在知识产权方面,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盗版软件泛滥,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客观上,导致国内软件公司的研发投入不足。

在人才方面,国内工业软件多以海外产品本地化实施起家,路径上更多沿用了国外相关产品经验,导致国内自动化生产对硬件的需求远大于软件。国内高端软件人才更为缺乏,有媒体表示,我国国内只有1500名EDA研发人员,而这1500人之中有1200人在国际EDA公司任职。

还有,国内软件市场在区域发展中也甚不平衡,其中华东、华南、中南比例较大,而西北、东北地区所占比例较小。

在一些国外公司中,过去也试图在国内工业软件行业深度耕耘,但效果不理想。以Autodesk为例,一直以来在高校资助上大笔投入,也保有了大量国内用户的口碑。

其实,在诸如Adobe的收入框架中,80%的利润仍旧来源于欧美区,中国的收入贡献较小。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用户一直是国外厂商严重的“非核心用户”群体。

本质上说,国内软件企业所面临的敌人不仅仅是盗版软件,还有较低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

单从市场的角度而言,适合工业软件生长的土壤仍然是欧美,而非国内。

在如今,国内工业软件要想寻求一条出路,仍然是靠一复一日的投入、一点点扩大护城河、清除对手实现。也就是说,未来谁能和客户绑定更深、谁能坚持到黎明的到来,才能拿到进级下一阶段的入场票。

不过目前,国内工业软件仍然处在黑暗,黎明还远未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国产工业软件仍未迎来黎明

我国工业产业巨大,工业品类也是全球最多。但在软件产业化方面,还有所不足,与我国工业所处的地位并不对称。无数人趋之若鹜,一想扭转这一局面,但这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文|极新 刘耳冬

编辑|苑晶

在工厂工作过的从业者或许时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老师傅掌握很多“暗”知识,在工人的培养中,老师傅也经常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

然而在新的工业环境下,工业软件正在向这种传统的知识传授宣战。工程师们想办法将如铸造、焊接、冲压、锻造、切削、热处理等现场诀窍变成算法、编码,固化到软件,作为一种可以吸纳无数经验和知识的集合体,工程知识的汇聚,也会形成用户的使用习惯,用户会因此形成深度依赖。也因此,工业软件的价值就凸显了出来。

一个国家工业软件的发展程度和这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而如今,我国正在试图跨越这道门槛。

我国工业产业巨大,工业品类也是全球最多。但在软件产业化方面,还有所不足,与我国工业所处的地位并不对称。无数人趋之若鹜,一想扭转这一局面。

可梦想虽好,无奈国产替代的前景是曲折的。

这种曲折首先体现在竞争对手方面,在工业软件中,以德国为首的国家领跑欧洲软件业,在细分的EDA领域,又有Cadence、Synopsys、Mentor等巨头企业。这些巨头垄断了全球,也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占比极高。

其次,工业软件行业分类极多。智能产品方面,就分CPS、传感器、Adas、产品性能仿真;智能服务方面,有Digital twin、状态监控、传感器与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智能工厂方面,有车间联网、增材制造、智能装备、智能产线、工艺仿真、设备健康管理等;

耳熟能详的智能研发有CAD、CAE、CAM、PLM、EDA和拓扑优化等;在物流和供应链氛围AGV、SLAM、自动化立库、WMS、TMS、和DPS;决策还有BI、工业大数据、EPM和移动应用多种划分。同时实现替代,规模宏大,工作量极大。

再次,工业软件的使用和成熟需要长时间的使用和沉淀,是国外巨头软件公司崛起的不二法门,国产软件公司想越过雷池,必须让软件迭代的更快一些、使用的频次更多一些。而以上三种原因共同造就了一个结果,那就是关于工业软件的国产替代之路,一定是漫长而又艰辛的。

01、工业软件中的发展纠结

在工业软件的划分中,存在“嵌入式”和“非嵌入式”两种,前者大致可以占市场的2/3,后者为1/3。从发展性的角度上说,嵌入式是硬件的附属产品,附加值不高,也因此,非嵌入式软件备受关注。

由于云计算的发展,加大了市场对非嵌入式软件的预期。从商业模式上说,云计算让以往卖产品的逻辑转向了卖服务,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为软件公司贡献现金流、扩大经营规模。

由此,在非嵌入式软件公司内就出现了一种“鄙视链”——云服务和产品型公司大于项目公司,而外包企业在其中的末端。

云软件容易出大公司,但也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在细分行业里,上文提到的生产控制环节,由于工业产品和工艺流程的不一致,也较难出现垄断局面。也因此,在工业软件领域也较难出现横跨几个行业的通用型软件企业。

所以,越是标准化流程、标准件的生产,越容易出现大型公司。相反地,在大飞机、大轮船制造领域,由于国外某些公司积淀时间相当长,也让国内软件公司在这个领域实现替代难上加难。在行业内,有人甚至悲观地认为,要想在以上这些领域实现突破,除非大公司错过了某些技术革命浪潮,否则难以实现反超。

在制造底层的研发设计方面,理工类数学类、物理类软件拥有较大优势。在之前,一系列封锁我国Matlab软件的事件中,暴露了我国对底层工具类软件的短板和不足。

但目前,若想在短时间之内弥补上底层工具的缺失,也极其困难。

这十几年,无疑是2B软件的黄金时期。Adobe十年四倍增长,股价涨了20多倍、Autodesk、达索都有巨大增幅。

这种利好间接地影响了国内的众软件公司,其中一些公司开始后起直追,取得了一些成果。在2019年,用友、金蝶等国产厂商在ERP领域实现了市占率的反超,进一步抢占以往属于Oracle、SAP等公司的市场份额,可算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产替代

除了管理信息类软件,其他领域却收获寥寥。

因工业软件普遍开发难度大、周期长、落后巨头较多、资金需求大,短时期之内难以赶上巨头的水平。

在CAX软件方面,国内软件希望依靠打通集合建模、物理模型求解以及数控加工程序的方式蚕食巨头市场,利用CAD/CAE/CAM联动效应,集成化扩大自身规模,但就目前的增速来说,离完成国产替代还遥遥无期。

在上云的角度上,业界更是对此意见不一。目前,从品类上说仿真类软件由于架构等原因并不适合上云,而大企业对云化的敏感程度不如中小企业,所以,未来工业软件的上云仍旧会围绕众多中小企业展开,但中小企业却难以给工业软件公司长久的安全感。

02、落后的背后是系统性问题

国际上的主流软件代码量在 3000 万行到 4500 万行左右,经测算,这样的工作量需要3000-4500人开发一年。并且,头部软件企业已经持续开发数十年之久,经过了数十万、数百万用户的体验,从这个角度上说,国内软件公司的发展仍然道阻且长。

在过去,我国依靠劳动红利积累了一定实力,但长期依赖仍旧处于全球价值链底端,高端制造业匮乏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事情。

在知识产权方面,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盗版软件泛滥,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问题,客观上,导致国内软件公司的研发投入不足。

在人才方面,国内工业软件多以海外产品本地化实施起家,路径上更多沿用了国外相关产品经验,导致国内自动化生产对硬件的需求远大于软件。国内高端软件人才更为缺乏,有媒体表示,我国国内只有1500名EDA研发人员,而这1500人之中有1200人在国际EDA公司任职。

还有,国内软件市场在区域发展中也甚不平衡,其中华东、华南、中南比例较大,而西北、东北地区所占比例较小。

在一些国外公司中,过去也试图在国内工业软件行业深度耕耘,但效果不理想。以Autodesk为例,一直以来在高校资助上大笔投入,也保有了大量国内用户的口碑。

其实,在诸如Adobe的收入框架中,80%的利润仍旧来源于欧美区,中国的收入贡献较小。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用户一直是国外厂商严重的“非核心用户”群体。

本质上说,国内软件企业所面临的敌人不仅仅是盗版软件,还有较低的付费能力和付费意愿。

单从市场的角度而言,适合工业软件生长的土壤仍然是欧美,而非国内。

在如今,国内工业软件要想寻求一条出路,仍然是靠一复一日的投入、一点点扩大护城河、清除对手实现。也就是说,未来谁能和客户绑定更深、谁能坚持到黎明的到来,才能拿到进级下一阶段的入场票。

不过目前,国内工业软件仍然处在黑暗,黎明还远未到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