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不赚钱的动画电影要怎么活下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不赚钱的动画电影要怎么活下去?

“动画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兴趣爱好,没信心赔钱也要做,不然我这辈子干什么去?这就是一种情怀。何况现在整个行业太浮躁了,动画电影要有情怀,不能和资本市场过度结合,否则就没人看了。”

作为一家在动画电影行业耕耘了13年的公司创始人,河马动画CEO徐克坦言:“动画电影不赚钱”。对一家公司来说,能活下来才是王道。因为情怀与热爱的而创业的徐克选择靠开拓其他商业变现途径,不断创新技术来供养动画电影这一主业。他追求的不是一部在市场上爆款的动画,而是成为这个行业的产能大王。

面对数娱梦工厂的问题,河马动画创始人、CEO徐克显得相当直白与坦诚,这位在动画电影行业耕耘了13年的动画人坦言:“做动画电影压力很大,根本不赚钱,一般人还是不要来做了。”

2003年,35岁的徐克离开咨询行业,投入全部家当创立了河马动画,直到42岁才出品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开始盈利。从小就热爱皮克斯动画的徐克坚信动画电影必须要有情怀的人来做。

“动画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兴趣爱好,没信心赔钱也要做,不然我这辈子干什么去?这就是一种情怀。何况现在整个行业太浮躁了,动画电影要有情怀,不能和资本市场过度结合,否则就没人看了。”徐克说。

但对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说,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公司活下去。河马动画至今成立13年,已经上映了8部动画电影,每部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但在收益上却“一半赔钱一半持平”。与外界的许多人一样,数娱梦工厂对于这家公司是如何支撑了13年,并梦想成为一个“百年老店”般的品牌动画公司感到十分好奇?

对此徐克的回答是:“首先是对科技的理解。电影是一种工业,河马这13年来对技术的理解已经到一定火候。其次是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很多企业的逻辑是错误的,他选择在一个风口成立企业,风口过去了,企业就结束了,这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两点,我认为河马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

“我和很多动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河马不会死守着一个题材”

在徐克看来,好的商业模式分两种:一类是不断变化的,比如GE,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而另一类是这个商业模式可以挺很久,就像餐饮企业,通常就关心品牌与产品质量,这种简单而持久的模式让很多餐饮企业能做到20年甚至成为百年老店。

在徐克的理念中,河马动画所坚持的显然是第一种商业理念:即用情怀做动画电影,同时在其他相关产业上不断创新创造营收,用后者来支撑动画电影这一主业,成为一家每年都有稳定产出,能在未来每年产出6~7部动画电影的公司。

“河马对动画电影的战略就是,年年出,坚持出。我和很多动画制作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不会守着一个题材一直出,而是不停地探索不同类型的片子。”徐克表示。

河马动画的第九部动画电影很快就将上映了。在整个2016年,河马动画将推出3部动画,其中两部CG动画已经制作完成,一部是全年龄科幻冒险题材的《水地球》,另一部则是2013年推出的《绿林大冒险》的续作《绿林大冒险之糖果世界》。此外,正在策划与筹备中的还包括《太阳系公民》、《火星恐龙》、《天下第一枪:赵云传》等泛科幻、灾难、传统武侠动作等不同类型的项目,总储备量超过30部。

目前河马动画对于单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为两年。一部电影通常需120~150人的团队来参与,徐克亲自参与到剧本、策划、特效等每个环节,这样可以保证一年生产4~5部作品,而三年之后可以做到一年生产6~7部电影。为此,徐克还自己开办了动画培训学校,今年将培养300名学生,并全部自己由河马动画录用。

除了不断提升产能,河马动画对电影的投入也在增长。此前一部徐克对一部动画电影的投入通常在3000万~6000万,但最近的项目,比如《太阳系公民》投入已经上亿元人民币,而他最理想的目标就是,未来公司有足够的钱给一部动画电影“烧1亿美金”。

《太阳系公民》的预告片在各大视频网站已经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好评,这部创下河马动画投入新高的科幻3D动画在风格上颇具徐克钟情的皮克斯的特色。徐克表示,他想像香港的王晶导演那样,大量产出,虽然没有拍出特别好的电影,但也不会特别差,不追求爆款,只做属于他的精品。而河马目前的技术与资本沉淀,已经可以保证他每年产出多部超过国产动画电影平均水平的作品了。

为动画电影烧钱:10%的人挣钱养90%的团队

尽管河马动画的动画电影产能在不断提升,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其作品现在还很难盈利的事实,这也是整个动画电影行业正在面临的难题。“太有情怀太投入,就很难赚钱了。我最看不上,最不上心的电影《81号农场》反而是最赚钱的。”徐克说。

而为了支撑动画电影这一主业,河马影业开始全面拓展各项新业务。整个河马影业90%的员工负责动画电影项目,10%的员工负责其他业务,而这些投入了10%人力的业务则肩负起了帮助公司盈利的重担。

河马动画2015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去年全年,公司动漫影视类业务实现营收835.43万元,较2014年同比下降12.28%,在总营业收入中仅占比26.52%。而数字娱乐类业务营收达2184.82万元,大幅增长236.00%,使得其在总营收的占比从上年 40.57%增长到69.35%。

徐克对数娱梦工厂表示,该业务即是河马动画为其他公司与组织机构代工制作成片,去年利润率已高达46%,未来的占比还会更大,由一个30多人的团队负责。除了练手就是为主营业务输血。

此外,河马动画也在泛娱乐产业上进行了一定的布局。例如与骷髅精灵等网络文学作者在影视化上达成合作,将骷髅精灵的《星战风暴》改编为真人+CG电影;与视好(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摄制出品的真人网络剧《动漫英雄》,首次涉足网络剧领域;还与喜马拉雅FM进行战略合作,开展音频内容版权的开发合作,将音频IP视频化等。

徐克表示,“像和喜马拉雅的合作就是战略拼盘,都是河马刚开始探索的商业模式,都在探索与尝试当中,看看我们把资源拿出来能做出什么?”

不过,他并没有特别强调是在孵化IP。他告诉数娱梦工厂记者,孵化IP和写剧本一样,可遇不可求。“周星驰从来不孵化IP,他自己就是IP。而且IP从上游到下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像三体这类IP还有很高的拍摄门槛。现在都说IP产业,但真正的产业是一堆公司挣钱,而不是个别。”

河马动画也曾尝试过开发下游衍生品,但是“一败涂地”。因而徐克现在只将游戏、周边等下游产品授权给其他公司,这些不会在河马动画的业务里占大头。

多元业务拓展:影院+VR体验店

真正将在河马动画财报中有一席之地的新业务是去年12月刚刚开始的影院业务。2015年 12月,公司投资运营的上影河马国际影城正式开业,这是河马新增的商业模式。

在徐克看来,国外如华纳、迪士尼等成体量的studio都有自己的线下影院,但在中国却倒了过来,不是搞电影的去做影院,而是搞房地产的在做。对中国整个电影行业来说,这是一个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徐克希望未来能开出50~60家直营影院,一百余家合营的影院。而他的影城与现在其他影城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把每一家影城都与他新开拓的另一大业——VR线下体验店结合起来。“我在尝试这样一个模式,把我的影院和线下体验店结合,以前我想说服老的影院做这个,他们都没同意,觉得现状很好。”徐克说。

这种结合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影城旁边同时开一家VR体验店,或将河马自己研发的VR体验机器安置在影城内。整个投入也不算大,徐克在影城业务上投入了数千万,而为影城结合体验店仅需再追加一千多万元。

“这种没人愿意尝试,搞影城的人看不懂搞体验的,搞体验的看不懂搞影城的。有点像把汤姆熊和影城合在一起,但以前这两家谁都不理谁的。”徐克说。

VR体验店为影院带来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引流上。目前河马影城每个月收入增长在15%~18%,营收已经比六个月前开张时翻了一番。

而这个如同游艺厅一样的VR体验店并不计入新三板上市的河马动画中,是徐克的另一家公司——上海金罡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其官网如是介绍:一家专业从事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发、集成的高科技公司,集硬件制造,软件研发为一体。 

徐克介绍,这家公司筹备了6年,投入了2000多万,用于前期各种设备的研发。现在已经开出40多家实体体验店,到明年将开到200家,3年之内要开到500家。每家门店一般占地200~500平米,最大的一家旗舰店占地2000平米。

除了和自己的影城结合,这一业务也已经和国内多家商业地产公司签署了不同的协议,选在具有一定人流量的商贸中心开设实体店,或是入驻到其他影院。目前主要开在一、二线城市,未来还将进一步开到泰国等海外市场。

“现在入驻到其他商城,有些是直接免去租金,有些是我帮助那些影院拉动流量,参与到票房分成里。现在VR线下体验店每天增长20%,动画电影不赚钱,我就靠这些赚钱了。”徐克说。

深耕VR技术:从产品层面上模糊影游界限

徐克认为,企业对科技的理解决定了未来的生存,而河马在开拓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将技术与文化结合。他投入研发的VR技术,除了应用到线下体验,未来将进一步与电影制作结合。

在很多VR业内人士看来,VR电影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就是一个场景中同时发生着多起事件,一个故事能走向不同结局,产生无限分支。

河马动画也正在探索这件事情。数娱梦工厂了解到,河马动画已经与几大视频网站联合投资,正在制作一部VR互动式大电影。这部动画可以被发布到视频网站上,观众可以下载一个视频网站客户端,并实时控制电影走向不同的结局分支。

“相当于一个4K级别的电影游戏。这也是一种影游结合,不过不是在发行层面,而是直接在产品层面的结合。投入2~3个亿,预计能产生20~30亿的收益。”徐克说。

此外,据了解,河马动画在过去8年里还投入了约3000万元,与国外公司合作,进行了瞳孔成像技术的研发——不需要镜片和头盔,直接在瞳孔中成像。这一技术将应用在电影、游戏等领域。河马动画与国外公司各掌握了一部分核心技术专利,河马将是该技术在中国区唯一的运营商。

“最牛逼的技术不是靠砸钱而是靠想法,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未来会陆续披露。”徐克表示。对这家正在排队等待明年转到主板的上市公司来说,这也将是新的增长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不赚钱的动画电影要怎么活下去?

“动画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兴趣爱好,没信心赔钱也要做,不然我这辈子干什么去?这就是一种情怀。何况现在整个行业太浮躁了,动画电影要有情怀,不能和资本市场过度结合,否则就没人看了。”

作为一家在动画电影行业耕耘了13年的公司创始人,河马动画CEO徐克坦言:“动画电影不赚钱”。对一家公司来说,能活下来才是王道。因为情怀与热爱的而创业的徐克选择靠开拓其他商业变现途径,不断创新技术来供养动画电影这一主业。他追求的不是一部在市场上爆款的动画,而是成为这个行业的产能大王。

面对数娱梦工厂的问题,河马动画创始人、CEO徐克显得相当直白与坦诚,这位在动画电影行业耕耘了13年的动画人坦言:“做动画电影压力很大,根本不赚钱,一般人还是不要来做了。”

2003年,35岁的徐克离开咨询行业,投入全部家当创立了河马动画,直到42岁才出品的第一部动画电影《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开始盈利。从小就热爱皮克斯动画的徐克坚信动画电影必须要有情怀的人来做。

“动画电影对我来说就是兴趣爱好,没信心赔钱也要做,不然我这辈子干什么去?这就是一种情怀。何况现在整个行业太浮躁了,动画电影要有情怀,不能和资本市场过度结合,否则就没人看了。”徐克说。

但对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来说,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公司活下去。河马动画至今成立13年,已经上映了8部动画电影,每部投入数千万元人民币,但在收益上却“一半赔钱一半持平”。与外界的许多人一样,数娱梦工厂对于这家公司是如何支撑了13年,并梦想成为一个“百年老店”般的品牌动画公司感到十分好奇?

对此徐克的回答是:“首先是对科技的理解。电影是一种工业,河马这13年来对技术的理解已经到一定火候。其次是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很多企业的逻辑是错误的,他选择在一个风口成立企业,风口过去了,企业就结束了,这不是我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两点,我认为河马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阶段。”

“我和很多动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河马不会死守着一个题材”

在徐克看来,好的商业模式分两种:一类是不断变化的,比如GE,随着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而另一类是这个商业模式可以挺很久,就像餐饮企业,通常就关心品牌与产品质量,这种简单而持久的模式让很多餐饮企业能做到20年甚至成为百年老店。

在徐克的理念中,河马动画所坚持的显然是第一种商业理念:即用情怀做动画电影,同时在其他相关产业上不断创新创造营收,用后者来支撑动画电影这一主业,成为一家每年都有稳定产出,能在未来每年产出6~7部动画电影的公司。

“河马对动画电影的战略就是,年年出,坚持出。我和很多动画制作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不会守着一个题材一直出,而是不停地探索不同类型的片子。”徐克表示。

河马动画的第九部动画电影很快就将上映了。在整个2016年,河马动画将推出3部动画,其中两部CG动画已经制作完成,一部是全年龄科幻冒险题材的《水地球》,另一部则是2013年推出的《绿林大冒险》的续作《绿林大冒险之糖果世界》。此外,正在策划与筹备中的还包括《太阳系公民》、《火星恐龙》、《天下第一枪:赵云传》等泛科幻、灾难、传统武侠动作等不同类型的项目,总储备量超过30部。

目前河马动画对于单部动画电影的制作周期为两年。一部电影通常需120~150人的团队来参与,徐克亲自参与到剧本、策划、特效等每个环节,这样可以保证一年生产4~5部作品,而三年之后可以做到一年生产6~7部电影。为此,徐克还自己开办了动画培训学校,今年将培养300名学生,并全部自己由河马动画录用。

除了不断提升产能,河马动画对电影的投入也在增长。此前一部徐克对一部动画电影的投入通常在3000万~6000万,但最近的项目,比如《太阳系公民》投入已经上亿元人民币,而他最理想的目标就是,未来公司有足够的钱给一部动画电影“烧1亿美金”。

《太阳系公民》的预告片在各大视频网站已经获得了众多网友的好评,这部创下河马动画投入新高的科幻3D动画在风格上颇具徐克钟情的皮克斯的特色。徐克表示,他想像香港的王晶导演那样,大量产出,虽然没有拍出特别好的电影,但也不会特别差,不追求爆款,只做属于他的精品。而河马目前的技术与资本沉淀,已经可以保证他每年产出多部超过国产动画电影平均水平的作品了。

为动画电影烧钱:10%的人挣钱养90%的团队

尽管河马动画的动画电影产能在不断提升,但这依然无法改变其作品现在还很难盈利的事实,这也是整个动画电影行业正在面临的难题。“太有情怀太投入,就很难赚钱了。我最看不上,最不上心的电影《81号农场》反而是最赚钱的。”徐克说。

而为了支撑动画电影这一主业,河马影业开始全面拓展各项新业务。整个河马影业90%的员工负责动画电影项目,10%的员工负责其他业务,而这些投入了10%人力的业务则肩负起了帮助公司盈利的重担。

河马动画2015年的业绩报告显示,去年全年,公司动漫影视类业务实现营收835.43万元,较2014年同比下降12.28%,在总营业收入中仅占比26.52%。而数字娱乐类业务营收达2184.82万元,大幅增长236.00%,使得其在总营收的占比从上年 40.57%增长到69.35%。

徐克对数娱梦工厂表示,该业务即是河马动画为其他公司与组织机构代工制作成片,去年利润率已高达46%,未来的占比还会更大,由一个30多人的团队负责。除了练手就是为主营业务输血。

此外,河马动画也在泛娱乐产业上进行了一定的布局。例如与骷髅精灵等网络文学作者在影视化上达成合作,将骷髅精灵的《星战风暴》改编为真人+CG电影;与视好(上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摄制出品的真人网络剧《动漫英雄》,首次涉足网络剧领域;还与喜马拉雅FM进行战略合作,开展音频内容版权的开发合作,将音频IP视频化等。

徐克表示,“像和喜马拉雅的合作就是战略拼盘,都是河马刚开始探索的商业模式,都在探索与尝试当中,看看我们把资源拿出来能做出什么?”

不过,他并没有特别强调是在孵化IP。他告诉数娱梦工厂记者,孵化IP和写剧本一样,可遇不可求。“周星驰从来不孵化IP,他自己就是IP。而且IP从上游到下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像三体这类IP还有很高的拍摄门槛。现在都说IP产业,但真正的产业是一堆公司挣钱,而不是个别。”

河马动画也曾尝试过开发下游衍生品,但是“一败涂地”。因而徐克现在只将游戏、周边等下游产品授权给其他公司,这些不会在河马动画的业务里占大头。

多元业务拓展:影院+VR体验店

真正将在河马动画财报中有一席之地的新业务是去年12月刚刚开始的影院业务。2015年 12月,公司投资运营的上影河马国际影城正式开业,这是河马新增的商业模式。

在徐克看来,国外如华纳、迪士尼等成体量的studio都有自己的线下影院,但在中国却倒了过来,不是搞电影的去做影院,而是搞房地产的在做。对中国整个电影行业来说,这是一个缺乏前瞻性的问题。

徐克希望未来能开出50~60家直营影院,一百余家合营的影院。而他的影城与现在其他影城最大的区别在于,他把每一家影城都与他新开拓的另一大业——VR线下体验店结合起来。“我在尝试这样一个模式,把我的影院和线下体验店结合,以前我想说服老的影院做这个,他们都没同意,觉得现状很好。”徐克说。

这种结合模式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在影城旁边同时开一家VR体验店,或将河马自己研发的VR体验机器安置在影城内。整个投入也不算大,徐克在影城业务上投入了数千万,而为影城结合体验店仅需再追加一千多万元。

“这种没人愿意尝试,搞影城的人看不懂搞体验的,搞体验的看不懂搞影城的。有点像把汤姆熊和影城合在一起,但以前这两家谁都不理谁的。”徐克说。

VR体验店为影院带来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引流上。目前河马影城每个月收入增长在15%~18%,营收已经比六个月前开张时翻了一番。

而这个如同游艺厅一样的VR体验店并不计入新三板上市的河马动画中,是徐克的另一家公司——上海金罡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其官网如是介绍:一家专业从事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研发、集成的高科技公司,集硬件制造,软件研发为一体。 

徐克介绍,这家公司筹备了6年,投入了2000多万,用于前期各种设备的研发。现在已经开出40多家实体体验店,到明年将开到200家,3年之内要开到500家。每家门店一般占地200~500平米,最大的一家旗舰店占地2000平米。

除了和自己的影城结合,这一业务也已经和国内多家商业地产公司签署了不同的协议,选在具有一定人流量的商贸中心开设实体店,或是入驻到其他影院。目前主要开在一、二线城市,未来还将进一步开到泰国等海外市场。

“现在入驻到其他商城,有些是直接免去租金,有些是我帮助那些影院拉动流量,参与到票房分成里。现在VR线下体验店每天增长20%,动画电影不赚钱,我就靠这些赚钱了。”徐克说。

深耕VR技术:从产品层面上模糊影游界限

徐克认为,企业对科技的理解决定了未来的生存,而河马在开拓新商业模式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将技术与文化结合。他投入研发的VR技术,除了应用到线下体验,未来将进一步与电影制作结合。

在很多VR业内人士看来,VR电影一种非常理想的状态就是一个场景中同时发生着多起事件,一个故事能走向不同结局,产生无限分支。

河马动画也正在探索这件事情。数娱梦工厂了解到,河马动画已经与几大视频网站联合投资,正在制作一部VR互动式大电影。这部动画可以被发布到视频网站上,观众可以下载一个视频网站客户端,并实时控制电影走向不同的结局分支。

“相当于一个4K级别的电影游戏。这也是一种影游结合,不过不是在发行层面,而是直接在产品层面的结合。投入2~3个亿,预计能产生20~30亿的收益。”徐克说。

此外,据了解,河马动画在过去8年里还投入了约3000万元,与国外公司合作,进行了瞳孔成像技术的研发——不需要镜片和头盔,直接在瞳孔中成像。这一技术将应用在电影、游戏等领域。河马动画与国外公司各掌握了一部分核心技术专利,河马将是该技术在中国区唯一的运营商。

“最牛逼的技术不是靠砸钱而是靠想法,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未来会陆续披露。”徐克表示。对这家正在排队等待明年转到主板的上市公司来说,这也将是新的增长点。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